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摘要】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
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
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
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终极目标所在”。
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
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在庄子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无为而治的思考和阐释。
本文将探讨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与理念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怠工或者任由事物随意发展。
相反,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运行规律。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到:“圣人无为而治,而万物自化。
”他认为,人应当尽力乐观地对待生活,遵循自然的发展,不要过于强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放松自我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欲望和执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不仅仅是哲学理论,还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方式。
1. 顺其自然庄子提倡遵循自然,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固执己见,追求完美的掌控力。
遇到事情不如意时,我们可以冷静面对,接受现实,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2. 放下执念庄子主张放下欲望和执念,去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追逐名利与物质。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抛开虚荣与功利的迷恋,以一种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他人。
3. 适时调整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顺应变化,适时调整。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我们往往被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束缚。
庄子的智慧告诉我们,面对变化,我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在新的情境下行动。
三、无为而治的局限性与挑战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智慧之处,但也面临一些局限性与挑战。
1. 过度消极无为而治容易被误解为消极怠工。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仅靠等待,而必须主动行动。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adc3b5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1.png)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对于社会治理的独特见解。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无为而治者,天下莫能始也,天下莫能终也。
”他认为,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指在治理社会时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干预。
庄子认为,万物自有其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道,不要过度干预,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自主,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自在,不受外界的束缚。
他主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于社会治理的独特见解。
二、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等因素,使得社会治理变得复杂而困难。
传统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方式。
现代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权力过于集中。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自主,提倡减少政府的干预,让个体更加自由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当减少对个体的干预,给予个体更多的自主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个挑战是社会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文化交融等原因,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日益突出。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提出了顺应自然的道,不要过度干预的观点,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应当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倾听各方声音,通过协商和平衡来解决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庄子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及其现实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强调个体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应当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个体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外界事物。
这种个人解放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压力和束缚,人们常常感到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提醒我们,个体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内心,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他提出了“大彻大悟”的思想,主张个体应该超越一切烦恼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困扰所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提醒我们,个体应该通过修炼内心,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最后,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应对的方式。
个体应该通过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通过修炼内心,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这种思想对于个体在当代社会中寻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及其现实意义是我在研究《庄子》过程中的主要发现。
庄子的个人解放哲思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个体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通过修炼内心,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启示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思想的内涵、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无为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以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以守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注重高效率和高效能,但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反而会导致效率的下降。
庄子的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1.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庄子的无为思想要求管理者转变角色,不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的执行者,而是要成为组织中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管理者应该以守为主,顺应组织的发展和变化,不要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2. 弹性管理庄子的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现代管理中也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管理者应该具备弹性和适应性,不要僵化地坚持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
在面对变化时,管理者应该及时调整策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3. 鼓励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庄子的无为思想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则能够激发事物的自发性和创造力。
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鼓励员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三、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庄子的无为思想给现代管理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1. 尊重自然规律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环境的变化。
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要以守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弹性管理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弹性和适应性。
深度阐释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

深度阐释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无为而治哲学,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的内涵、其与其他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深度阐释。
首先,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尊重。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强制性干预,而是应该以一种自然的、无为而治的方式对待事物。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体现了庄子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谦逊态度。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与其他传统哲学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儒家思想中,有“道法自然”之说,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而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一切功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种思想与道家的追求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理念相契合。
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综合与发展。
最后,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成就,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提醒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规律,顺应事物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动。
同时,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也对于现代社会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借鉴。
在政治领域,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告诉我们,政府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社会的发展,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与其他传统哲学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的无为而治哲学的深度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其思想被称为庄子道家或庄学,他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下欲望,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那么,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和疲惫,而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则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停下脚步,放松身心,寻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安宁,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庄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于追求功利和利益,而忽视了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非逆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有所启示。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方式。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虽然诞生在古代,但其思想精髓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简单来说老庄的无为而治分为:节欲检用、省邢少罚。
我们不能把其理解为无所作为,应该是:不把自己的私欲强加给外部事物,并且不经过仔细思考,无目的地恣意妄为。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很常见。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
道家各派代表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庄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
《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
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庄子及其“无为思想”1.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
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2.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也就是以天人关系为出发点的。
庄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相似,但又略有不同。
在庄子的认识中,“无”和“有”是相互转化的,庄子崇尚“无为而为”和“无用之用”。
他认识到,构成当时社会现状的一切不安因素只要是那些存在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所谓的“仁义”观念的谬误。
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出现了“有为”,有了斗争、有了不和谐。
他还认为“有为”又始于“人知”,他说“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意思说如果被统治的人民有了知识、有了思想,他们就可能会反抗,这是奴隶制被打倒的根本原因。
所以,庄子赞美浑沌的状态,反对“机心”,他又认为有了“机械”便有了“机心”,机械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是反自然的,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社会倒退主义。
综合所述,庄子认为消除斗争达到“无为”就要使民无知,甚至于连自己不同于牛马也不知道。
这是关键,是根本。
“故绝圣去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议论。
”他认为取消了这些东西就可以得到所谓“至德之世”。
而道家的创设人老子甚至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相对的庄子的主张更显得倒退,他主张倒退到蛮荒的原始社会,人和非人没有区别,“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
可见,庄子反对儒家通过加强人的内心修养而达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的说法,而是提倡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可能带来斗争的东西,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从而达到“朴素”“无为”的境界。
无论是《应帝王》篇,还是《胠箧》篇,庄子非常明确的传达出他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应该是非常失望的,他对蒙昧浑沌的原始状态是向往的,这种向往让人觉得他是个无政府主义者。
但是在他的外篇《天地》《天道》《天运》三篇中庄子却给人呈现不一样的人士,《天地》“其主君”“君天下”,承认了君主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与必然,之后“君臣之义”“天下之官治”,《天道》篇和《天运》篇也谈到了仁义与治世,所以很多人就以此为依据猜测这几篇并不是庄子本人所作,推测可能是后人伪造或是他的门徒写的。
这些猜测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是错误的。
庄子虽然也讲君主和治世,但其表述从开始到最后都贯穿无为与有为,道德与仁义。
古人也早有提要:“此篇言王者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其所论圣德圣治,一以无为自然为宗。
”(陆长庚)“以无为为本,以法天为用,一篇立言大意。
”(方人杰)。
所以说,庄子并不反对君主,只是认为“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君主作为自认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君主也应该无为而治。
他所说的“无为”并不是相对的无为,并非是绝对的无为。
并且庄子谈到上无为,下有为,君无为,臣有为。
这里所说的无为,我个人认为是指不做有悖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事,君主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为坏事即是最大的有为,而臣子侍君当有为,百姓生产当有为。
君主的无为就是给人民最大的自由,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自我发展。
不违民意,百姓自然安居乐业,不违天意,气候自然风调雨顺,一切顺应天道,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一个帝王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是个有为的合格的君主。
所以,无为和有为本就是相通的,有生于无,无即是有。
三、无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
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
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要珍视自然的和谐,就应该以宏观的视野和谨慎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
无为二字最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实际意含有相当的不同。
从老子原文看,无为决不是不做事,而是以特定的方式做事。
所谓“功成事遂”、“功成身退”的说法就证明老子并非完全反对做事和建功立业,“无为而无不为”的名言也说明老子实际上是主张以更高明的方法达到更理想的境界,所以,无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实现老庄之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
无为也可以称作“不为之为”。
所以,无为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段,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其实质即是为之于不为,以超世俗的方式来处理世俗事务,从而实现自然的价值,达到超逾常规的更高的标准。
它的直接的否定的含义是对某些人类行为,如对压迫、冲突、竞争等行为的取消和限制;同时,它也具有积极的肯定的含义,即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即“不为之为”或“自然而为”,具体说来,就是主张自然、渐进和适度的行为方式,以利于创造和维护自然的和谐;反对紧张、剧烈而且大规模的活动,以避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对于道家的圣人而言,无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实践和生活表现。
理想中的道家真人是无需自我约束的,他一投手、一举足都会合于自然之道,而不会破坏自然之和谐。
但对一般人而言,实行无为则意味着对其一般行为或世俗行为的必需的自我限制。
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限制,而且是对内在心理活动的限制。
外在限制可概括为不争不先,内在要求则可以概括为不有不恃或无身无欲。
对普通人而言,内在约束是尤为重要的。
这种自我约束并非是那种不求进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而是向着一种更完满的目标,因而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无为是一种力求超越世俗标准和方法、直达终极关怀的更高追求,我们说的庄子的无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它代表的是一种高远灵动的智慧,是一条实现人类社会自然和谐之路。
不是要求人们遵从公式那么简单。
无为之为是最高的智慧的体现,它是自然而然的,它是虚静恬淡的,也是不急功近利及不受世俗潮流驱使的。
成之于无事,为之于无为。
从表现形式来看,无为意味着循序渐进,意味着缓和的行为方式,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是无为所要求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对的,如今的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众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或商业化潮流推动的急速扩张和激烈竞争。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几乎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东方发展中国家却为赶上西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施行急速的庞大的发展计划,从而加剧了激烈的竞争,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便是其中一例。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曾提出立法禁止蓄意烧林,但最终没有得到实施和贯彻,因为大规模的烧垦开发正是政府的宏伟规划动员鼓励的结果,苏哈托曾明确要求到2000年将油棕树种植面积翻番达到五点五百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