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敌敌畏小鼠实验报告

敌敌畏小鼠实验报告

敌敌畏,化学名称为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积累,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

为了研究敌敌畏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敌敌畏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观察其毒性反应。

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浓度敌敌畏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2. 评估敌敌畏对小鼠的致死剂量(LD50)。

3. 探讨敌敌畏对小鼠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克,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敌敌畏原液(纯度≥95%),生理盐水,蒸馏水。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灌胃器,注射器,解剖显微镜,组织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最大剂量组。

2. 给药: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灌胃浓度为0.1%的敌敌畏溶液,中剂量组灌胃浓度为0.5%的敌敌畏溶液,高剂量组灌胃浓度为1%的敌敌畏溶液,最大剂量组灌胃浓度为2%的敌敌畏溶液。

3. 观察指标:- 急性毒性: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后的行为变化、死亡情况等。

- 亚急性毒性: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后7天内的体重变化、行为变化、死亡情况等。

- 组织学观察:取小鼠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

1. 急性毒性:- 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后,未见明显异常。

- 低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后,表现为兴奋、活动增多,部分小鼠出现流涎、抽搐等症状。

- 中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后,表现为极度兴奋、抽搐、呼吸抑制等症状,部分小鼠死亡。

- 高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后,迅速出现兴奋、抽搐、呼吸抑制等症状,多数小鼠死亡。

- 最大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后,迅速出现兴奋、抽搐、呼吸抑制等症状,全部小鼠死亡。

2. 亚急性毒性:- 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后,未见明显异常。

- 低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后,表现为体重略微下降,部分小鼠出现流涎、抽搐等症状。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课)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课)

SX50= i× [(Σp-Σp2)/(n-1 ) ]½
注:X50
为lgLD50 SX50为lgLD50的标准误差
如动物不死,可减少稀释倍数,按
0.1ml/10g灌胃给予稀释倍数较低的乌头水 提液取;如动物死亡,可增加稀释倍数, 灌胃给予稀释倍数较高的乌头水提取液。 再观察动物的反应。
按上述方法,探索出可致小鼠大多死亡的
最小剂量及大多小鼠不致死亡的最大剂量。
结果
动物号 体重(g) 给药量 反应 备注
1.LD50实验设计
目的:学习LD50 测定方案设计 材料:乌头水提液(浓度:0.5g/ml)、
注射器、灌胃器。 动物:昆明种小鼠18-22g,雌雄各半。
方法:
取小鼠称重,先用1只按0.1-0.2ml/10g灌胃
给予乌头水提液(0.25g/ml),观察动物反应。 如动物死亡,将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按 0.1ml/10g灌胃给予乌头水提液取稀释液,再 观察动物的反应。
3.574 10 0.9
2810
2110 1590

? ?
10
10 10
0.7
0.3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5
1190

10
0
Xm=3.574 i=Lg1.3345=0.1253 Σp=? Σp2=? n=10
相关公式
LD50=log-1[Xm-i(Σp-0.5)]
LD50的95%可信限 =lg-1(X50± 1.96 SX50)
组间剂量比值(低剂量/高剂量)
0.65 0.7 0.75 0.8 4组 6- 7组 0.85 4- 5组 0.9 5- 6组
10
5- 6组

天然藻蓝蛋白急性毒性实验

天然藻蓝蛋白急性毒性实验

天然藻蓝蛋白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一目的24小时内单次或多次给药,给药后的14天内连续观察动物的情况,了解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方面观察中毒表现、出现和消失时间以及可能的靶器官;定量方面求出致死剂量、最大给药量和半数致死量,为后续长毒实验和临床安全用药及监测提供参考。

二受试物1 名称天然藻蓝蛋白2 动物昆明小鼠(6~9周龄,体重18-20g),45只,雌雄各半。

实验前在动物房饲养一周。

实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不超过体重的±20%。

3 染毒途径经口染毒——灌胃,试验前空腹,即动物应隔夜空腹,禁食16h 左右,不限制饮水。

小鼠每次灌胃容量为0.4mL/20g。

4 预实验的剂量(霍恩氏法)小鼠4只,使用12g/kg体重的剂量组(天然藻蓝蛋白最大浓度)和一个蒸馏水对照组,每隔四小时灌胃一次,连续灌胃三次,观察一周,估计LD50的可能范围。

5 毒性作用观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A 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中毒体征的观察参考附表二)B 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6 正式实验根据上述预实验数据结果,进一步细化剂量范围重新设置5个实验组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前将动物在实验动物房饲养观察3~5天后,随机分组,给予受试物后观察7-14天,记录死亡数、死亡时间及中毒表现等。

7 实验记录表格见附表一附表一数量体重死亡时间死亡数量中毒体征对照12g/kg附表二啮齿动物中毒表现观察项目附表三1.实验方法2.动物品系,来源,性别3.样品名称,形状及处理记录者:_____附录(规范性附录)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表。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 斑马鱼(zebrafish)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 ,最早是作为胚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 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早期胚胎 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 斑马鱼,购自绍兴花鸟市场,体重0.15g左右, 体长2.8cm,实验前在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中驯养7 天。
2、重铬酸钾(分析纯) 3、实验用水选用曝气3天的自来水,硬度为60mg/l
11斑马鱼购自绍兴花鸟市场体重斑马鱼购自绍兴花鸟市场体重015g015g左右左右体长体长28cm28cm实验前在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中驯养实验前在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中驯养7722重铬酸钾分析纯重铬酸钾分析纯33实验用水选用曝气实验用水选用曝气33天的自来水硬度为天的自来水硬度为60mgl60mgl11预实验预实验分别配制吡虫啉浓度为分别配制吡虫啉浓度为1110101001001000mgl1000mgl的处理液的处理液10l10l置于各塑料桶中每桶置于各塑料桶中每桶放斑马鱼放斑马鱼66条每条每24h24h换一次实验处理液实验换一次实验处理液实验持续持续96h96h
实验二、 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实验的设计、条 件、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 过程。
二、实验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 ,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 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LC50)。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 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 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 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 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我国可采用的实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 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野生的食蚊鱼、斑马鱼等 。本实验选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

急性毒性实验终结版LC50

急性毒性实验终结版LC50

操作步骤 选择健康实验动物,称重(精确到0.1g),编号, 随机分组。 剂量分组
呼吸道吸入染毒: 依设计剂量浓度及染毒柜体积,计算需要加入的受试物 量。将5♂、5♀共10只小鼠→放入静式染毒柜内→加盖 (注:每只小鼠每小时所需要的气积为3L)。将液态受 试物经加药孔加到接物蒸发器(纱布、滤纸、蒸发皿或小 型加热器)上→开启小电扇,计时→观察、记录中毒症状 和动物死亡情况。染毒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盖子,驱 走柜内残存的含毒空气,取出动物,存活者归笼继续观察。 (症状:呕吐、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
试验内容 动物选择和性别鉴定 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小鼠经口灌胃操作技术 毒性症状观察、LD50计算和毒性分级
操作步骤
动物选择及性别辨认
急性毒性实验一般首选哺乳动物,其中又以大小鼠最
为常用。大、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距离来区
分。远——♂、近——♀。成年鼠:雄性卧位可见睾丸, 雌性可见腹部有12个乳头。
0.1858
100
0.3125
0.2232
50
0.2603
140
0.4375
0.3125
50
0.3642
196
0.6125
0.4375
50
0.5099
灌胃操作 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使动物的上消 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毒性作用/中毒症状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 高剂量组动物的死亡常很快发生,染毒后应即刻密切观
察。观察和记录中毒症状及出现的时间,死亡数量和时间及 死亡前的特征。按照实验结果,填写急性毒性实验记录表。
中毒的症状观察:兴奋、流涎、肌震颤、抽搐、管状尾、 呼吸减慢、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大小便失禁、 大剂量侧卧以致死亡。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Acute-Oral-Toxicity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Acute-Oral-Toxicity

实习内容
试验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试验动物的称重、编号以及随机分组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常用染毒途径和方法。
急性毒性反应的观察和LD50计算。
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或大鼠若干只。
(二) 器材 注射器(O.25,1,2,5ml)、吸管(0.1,0.2,0.5,1,2,
10m1)、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
灌胃针(大鼠、小鼠适用)、电子天平(感应量1/10000g)、动物 体重秤、外科剪刀、镊子。
(三) 试剂
受试化学物为氟化钠(NaF,分析纯),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或其它染色剂。
实验动物的选择(提问)
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分组成表3所示。雌性动物也按上法分组,然后将雌、雄动物合组进行试验。
表3 调配后30只动物随机分组
组别 A 1 14 鼠号 17 19 23 组别 D 4 9 鼠号 25 26 27
B
C
5
7
8
16
10
20
13
22
15
29
E
F
2
3
6
11
12
18
24
21
28
30
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示教)
常用的染毒途径: 经口染毒 经呼吸道染毒
面向自己,沿着门牙左 边滑入
气管
By LASCO
食道
经皮染毒
注射途径染毒
吸收速率:
静脉注射>吸入染毒>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 经口染毒>皮内注射>其他染毒途径如经皮等
受试物的配制

(完整版)急性毒性试验

(完整版)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一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目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一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大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而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大,因此这里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大小。

【实验材料】1、动物:小白鼠,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小鼠笼,天平,注射器(1mL),电子计算器。

【方法和步骤】(一)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方法是先取出小鼠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文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小鼠全死则降低剂量一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一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比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一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比r:r再按公比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小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一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入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 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报告集 班级 生工1411 学号 姓名 . 资料. 苏州科技大学 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7年

实验室学生守则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 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 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 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 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 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 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 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 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 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 资料. .

资料. 预 习 报 告

名称 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日期 2017.11.27-2017-12.1 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研究中动物实验的常规操作方法和技术;了解和掌握为了测定一种未知的环境化学物对有机体是否是安全的,必须进行哪些试验,获得哪些必要的数据;这些试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试验数据应该如何处理。了解和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抓取、常规染毒和生物材料的采集方法等内容、学习和掌握急性毒性试验和生物指标试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测定相关的参数,如半数致死剂量,生长抑制效应等所需要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材料:活环毛蚓

主要仪器: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冷冻离心机,试管13支,移液器,振荡水浴锅,烧杯,研钵等 .

资料. 主要步骤: 1. 清肠:挑选一定数量具有生殖环带的健康蚯蚓,用蒸馏水清洗,放于烧杯中,用保鲜膜封口,解剖针扎孔。将烧杯置于温度为20±2 ℃,湿度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清肠24h。 2. 溶液配制:在直径18cm的培养皿(或以1000mL烧杯代替)底铺衬滤纸,以刚好遮住皿底为宜。按预备实验确定的剂量,配制系列浓度,取适量倒入培养皿中,以刚好浸没滤纸为宜 3. 滤纸实验 (1). 将清肠后的蚯蚓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体表水分 (2). 每组10条蚯蚓分别称重,测量体长,供试 (3). 每一培养皿放入10条蚯蚓 (4). 保鲜膜封口,解剖针扎孔。 4. 培养与观察 将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养,设置标准实验条件:温度为20±2℃,湿度为75±7%; 光照为1333 lx(间歇光照,即12h光照, 12h黑暗)。计算Cd2+ 暴露后蚯蚓18h的LC50、24h的LC50。 5. 低浓度Cd2+急性毒性试验 (l). 在确定蚯蚓的24h LC50 后,进行蚯蚓急性毒性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代

替受试物;染毒实验前重复上述(1)步骤的清肠。 (2). 在蚯蚓的致死范围内设置4个浓度梯度(0、1/5LC50、1/3 LC50、1/2 LC50)进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每组8条。 (3). 实验24h 后取各浓度处理组蚯蚓3 条做平行试验,洗净剪取其环带前部分,用磷酸缓冲液洗掉表面血液,用滤纸吸干水分,放入研钵加2 mL 磷酸缓冲液进行研磨,再进行离心(9,000 r·min-1)1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4).采用改进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 ①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测定:取4.5mL0.1mol·L -1Tris-HCl(pH =8.2)缓冲液,4.2 mL蒸馏水,混匀后在25℃水浴保温20 min,取出后立即加入25℃预热过的3 mmolL-1 邻苯三酚0.3 mL(以10 mmol·L -1 HCl 配制,空白管用10 mmol·L -1HCl代替邻苯三酚的HCl 溶液),在25℃恒温水浴锅中水浴,迅速摇匀倒入比色皿(光径1 cm),每隔30 s在325 nm处测定吸光度A值1次,共测3min。计算线性范围内每分钟A 的增值,此即为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 . 资料. ②样品中SOD 酶活力测定:加入邻苯三酚前,先加入一定体积的SOD 粗酶液(约0.2 mL,需稀释),

蒸馏水减少相应体积(即粗酶液和蒸馏水总体积为4.2 mL),其它均与上述①中所述一致,计算加粗酶液后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需稀释至3min内数值均有变化;数值大于1。 ③每毫升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达50%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单位。酶活性单位的计算公式如下: .

资料. 教师签名: .

资料. 实验报告

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研究中动物实验的常规操作方法和技术;了解和掌握为了测定一种未知的环境化学物对有机体是否是安全的,必须进行哪些试验,获得哪些必要的数据;这些试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试验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二、实验原理

滤纸接触法毒性实验简单易行,实验时间短,实验成本较低,可对受试物毒性进行初筛。 将蚯蚓与湿润的滤纸上的受试物接触,可测定土壤中受试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 动物机体中有一套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Antioxidant defense),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等,它们可分解进入生物体有伤害作用的异源氧化物。由于能反映多种污染物的毒性,而且其变化可定量检测,因此抗氧化酶常被用作指示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是分子生态毒理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与试剂: 活环毛蚓 氯化镉,Tris-HCl溶液,邻苯三酚,磷酸缓冲液 2、实验仪器: 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冷冻离心机,试管13支,移液器,振荡水浴锅,烧杯,研钵。 3、实验方法: 1. 清肠 将直径11cm的滤纸铺于1000mL烧杯杯底(或培养皿),加少量水,以刚浸没滤纸为宜。挑选一定数量具有生殖环带的健康蚯蚓,用蒸馏水清洗,放于烧杯中,用保鲜膜封口,解剖针扎孔。将烧杯置于温度为20±2 ℃,湿度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清肠24h。 2. 溶液配制 . 资料. 在直径18cm的培养皿(或以1000mL烧杯代替)底铺衬滤纸,以刚好遮住皿底为宜。按预备实验确定的剂量,配制系列浓度,取适量倒入培养皿中,以刚好浸没滤纸为宜。 3. 滤纸实验 (1). 将清肠后的蚯蚓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体表水分。 (2). 每组10条蚯蚓分别称重,测量体长,供试。 (3). 每一培养皿放入10条蚯蚓。 (4). 保鲜膜封口,解剖针扎孔。 4. 培养与观察 (l). 将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养,设置标准实验条件:温度为20±2℃,湿度为75±7%; 光照为1333 lx(间歇光照,即12h光照, 12h黑暗)。 (2). 在20±2℃环境培养。 (3). 18h 、24h各计数1次,记录死亡数,同时还有蚯蚓的病理症状和行为。蚓体对针刺无反应判为死亡。24h后每组活蚯蚓分别称重,测量体长。24h后结束实验。 (4).计算Cd2+ 暴露后蚯蚓18h的LC50、24h的LC50。 5. 低浓度Cd2+急性毒性试验 (l). 在确定蚯蚓的24h LC50 后,进行蚯蚓急性毒性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代替受试物;染毒实验前重复上述(1)步骤的清肠。 (2). 在蚯蚓的致死范围内设置4个浓度梯度(0、1/5LC50、1/3 LC50、1/2 LC50)进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每组8条。 (3). 实验24h 后取各浓度处理组蚯蚓3 条做平行试验,洗净剪取其环带前部分,用磷酸缓冲液洗掉表面血液,用滤纸吸干水分,放入研钵加2 mL 磷酸缓冲液进行研磨,再进行离心(9,000 r•min-1)1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4).采用改进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 ①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测定:取4.5mL0.1mol•L -1Tris-HCl(pH =8.2)缓冲液,4.2 mL蒸馏水,混匀后在25℃水浴保温20 min,取出后立即加入25℃预热过的3 mmolL-1 邻苯三酚0.3 mL(以10 mmol•L -1 HCl 配制,空白管用10 mmol•L -1HCl代替邻苯三酚的HCl 溶液),在25℃恒温水浴锅中水浴,迅速摇匀倒入比色皿(光径1 cm),每隔30 s在325 nm处测定吸光度A值1次,共测3min。计算线性范围内每分钟A 的增值,此即为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 ②样品中SOD 酶活力测定:加入邻苯三酚前,先加入一定体积的SOD 粗酶液(约0.2 mL,需稀释),蒸馏水减少相应体积(即粗酶液和蒸馏水总体积为4.2 mL),其它均与上述①中所述一致,计算加粗酶液后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需稀释至3min内数值均有变化;数值大于1。 . 资料.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受试物的基本物化性质;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 氯化镉:外观与性状:无色单斜晶体 熔点(℃):568 相对密度(水=1):4.05 沸点(℃):960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水溶液中的镉离子可被硫离子沉淀。 蚯蚓的饲养条件:温度18-22℃,光照,保证湿度 2、染毒处理前后蚯蚓外观生长发育变化表(体重、体长、行为等)。

表1 Cd2+染毒处理前蚯蚓外观生长发育变化表

项目 Cd2+处理浓度(mg L-1) 0(CK) 1 2 3 4 5

数量(条) 11 11 11 11 13 12 总体重(g) 6.10 6.21 5.93 5.82 6.16 5.77 平均体重(g) 0.55 0.56 0.54 0.53 0.47 0.48 平均体长(cm) 6.74 7.12 6.95 6.68 7.3 6.22

行为 正常蠕动 正常蠕动 正常蠕动 正常蠕动 正常蠕动 正常蠕动

表2 Cd2+染毒处理24h后蚯蚓外观生长发育变化表 项目 Cd2+处理浓度(mg L-1) 0(CK) 1 2 3 4 5 数量(条) 11 11 11 10 4 0 总体重(g) 5.72 6.21 4.47 4.11 1.16 0 平均体重(g) 0.51 0.56 0.41 0.41 0.29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