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二是战争与交往。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立(党项族与契丹族)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3.正确认识宋夏议和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自学指导:1.列表格:建立时间建立者.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3.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结果宋夏和议的内容、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北宋的建立导入新课二、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快速预习课本,完成自学指导(10分钟)四、抽生展示,完成自学指导(15分钟)1.抽生回答自学指导1教师点拨: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辽的发展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西夏的发展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2.抽生回答自学指导2教师点拨: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战: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结果: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评价:(1)对于北宋是个屈辱的和约,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懦弱,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生产的发展(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影响:西夏连年遭受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和: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五、当堂训练:(15分钟)背一背:表格、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六、当堂检测:(5分钟)练习题1.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朝都要缴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这里的“朝廷”是指哪个朝代?(辽)与朝廷”订立了哪一个和议?和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西夏、辽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认识到契丹和党项族在接触,接受,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让学生从空间上理解辽、北宋、西夏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材料展开讨论,分析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以及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一、政权并立风云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出示史料和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等图片,小组合作探究:(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师生归纳并得出启示过渡二、战和碰撞促融合1、宋辽关系出示《辽、北宋与西夏形势图》和并结合课本P36“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将宋辽关系的变化表示出来。
归纳:和战和“战”的核心:燕云十六州(学生介绍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说说澶州之战。
“和’的关键:澶渊之盟2、宋夏关系(1)西夏攻宋(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史实。
)(2)宋夏和约三、评说历史我能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出示材料材料一:宋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结合材料和课文P36“知识拓展”评价(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而《杨家将》讲述的就是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走进《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新课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资料——契丹族的发源地:教师解读: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为主。
契丹族的兴起为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材料:教师提问:从诗词和图片中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答案提示:契丹人过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生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正文,分析归纳契丹逐渐兴起及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1)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2)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3.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解读: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公元11世纪前期,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4.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教师提问:依据图片说说西夏的治国措施。
答案提示: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教师引导:契丹、西夏的强大,对中原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与当时的北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答案提示:战与和。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后唐时期,石敬瑭为当皇帝,获取契丹(辽太宗)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分界线,此地一失,北部边防几乎无险可守。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教师提问:燕云十六州是何时被契丹割占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辽太宗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2016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内容。
前课学习了北宋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做好学习铺垫。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介绍了契丹族与党项族,第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基本史实。
2.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知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关系的掌握,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历史视频方法突破重难点澶渊之盟,体会战与和的原因,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和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重大作用,对形成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认识到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2、教学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四、【教学法分析】
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参与学习,以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通过范例教学,进行知识迁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多民族政权并立”。
学会辩证分析民族关系形式。
五、【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感性思维较强,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
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与和正确认识与评价的能力相对较弱。
六、【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中,我会播放电视剧《杨家将》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我会模仿刘兰芳评书《杨家将》片段,在情境中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完成第一子目学习。
1、制表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辽、西夏建立的信息,锻炼学生用历史图表方式表
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2、绘简图:让学生绘制民族政权并立简图,使学生在空间上感知并立形势。
3、说故事:课件展示相关教材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形象的感知这两个民族,让学生找出两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与中原汉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锻炼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的理解和认识。
(三)多边参与,互动探究,完成第二子目学习。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难点,也是学习西夏与北宋关系的一个范例,我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来突破难点。
互动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提取有关宋辽关系的信息。
互动2:课件展示《宋辽边境形式图》、《澶渊之盟》的内容。
同时给出苏辙《栾城集》相关内容,此处设计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澶渊之盟。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
这一环节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研读史料,学会进行辩证分析,通过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也为理解后面的西夏与宋的议和做好铺垫。
(四)对比迁移,范例学习,完成第三子目学习。
在掌握评价辽宋关系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采用范例教学法,参照宋辽议和的学习来自学西夏与宋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和巩固。
(五)问题引导分层训练
学习完三个子目后,我会结合本课中辽与西夏的相关文字、图片以及课件展示《西夏飞天图》、等有关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料,来训练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用问题引导学生,层层设计,步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形成对民族政权间关系的正确评价与认识。
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六)开放设计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结束,我会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视频,在歌曲情景中深化体会民族团结、融合的内涵;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本节课我的收获和我的困惑。
在创设的情境中,启发情感、陶冶心灵。
在开放性问题中,引导学生梳理本节学习思路的同时,做出思维导图。
七、【教学特色】
本节课我主要依据学情实际,在创设的情境下结合史料,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素养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民族的兴起与建国(和)
1.契丹族
2. 党项族
二、民族间的碰撞(战)
1.宋辽:澶渊之盟。
2.宋夏: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