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2)

(2)改善⾎液流变学和抗⾎栓形成: ①改善⾎液流变学。
活⾎化瘀药及其复⽅⼀般均能改善⾎瘀患者⾎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活⾎和活⾎祛瘀类作⽤更为明显。
各种不同原因的⾎瘀证,经活⾎化瘀药物治疗后,⾎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
②抗⾎栓形成。
⾎瘀证常表现为⾎栓闭塞性疾病,如⼼肌粳塞、脑⾎栓形成、⾎栓闭塞性脉管炎、视膜⾎管阻塞等。
实验证明,许多活⾎化瘀药都有抗⾎栓形成作⽤,因⽽对上述疾病有良好疗效。
活⾎化瘀药给实验动物煎服后,对其凝⾎功能的影响。
可见益母草、⾚芍、当归、三棱、莪术都有明显的抗⾎栓形成作⽤,泽兰也有⼀定作⽤。
⾎栓形成过程,⾸先是迎⼩板聚集形成⾎⼩板⾎栓,随后启动凝⾎机制,在各种凝⾎因⼦参与下,形成纤维蛋⽩,最终导致⾎栓形成。
根据现有资料,活⾎化瘀药抗⾎栓形成主要作⽤于以下⼏个环节: 抑制⾎⼩板聚集。
⾎瘀患者⾎液的浓、粘状态,引起⾎流缓慢,⾎⼩板易于在⾎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化瘀药改善⾎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板的粘着和聚集。
此外,活⾎化瘀药可降低⾎⼩板的表⾯活性,从另⼀⽅⾯抑制⾎⼩板聚集,如⾚芍、鸡⾎藤、当归(体外试验)都能⾮常显著地抑制由ADP诱导的⾎⼩板聚集,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其他如川芎、红花、益母草、⽔蛙、三棱、莪术、虻⾍、⼟鳖⾍、延胡索、五灵脂等都有这种作⽤。
以活⾎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也有类似作⽤,如冠⼼病⼈股⽤冠⼼2号⽅后,⾎⼩板聚集性明显下降。
有的药物且能使已聚集的⾎⼩板发⽣解聚,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
活⾎化瘀药抑制⾎⼩板聚集的机制,⽬前尚不完全清楚。
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板内的cAMP是调节⾎⼩板聚集功能的⼀个重要物质,⾎⼩板内cAMP含量增⾼能抑制花⽣四烯酸合成⾎栓烷A2(TXA2),后者是个强烈的⾎⼩板聚集促进物。
已发现冠⼼2号⽅、川芎嗪等都能提⾼⾎⼩板内cAMP的含量。
⾚芍则可能通过抑制花⽣四烯酸转化为TXA2所必需的环加氧酶⽽使TXA2的合成减少。
增加纤溶酶活性。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血瘀证与血液的高黏状态密切相关,而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肿瘤患者血瘀状态的确切作用,因而其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用于抗肿瘤转移,其作用可能机制在于纠正肿瘤细胞的缺氧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相关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等方面。
但是,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是否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尚存争议,在某些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对这一问题需要警惕。
标签:活血化瘀法;中药;抗肿瘤转移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血瘀、血脉不通是肿瘤的主要病机,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中[1]。
基于血瘀证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有可能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破瘀散结,而达到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3],活血化瘀中药也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转移,而目前在西医药物体系内尚未有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
因而,如能证实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的转移确切作用,并深入认识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抗转移的具体环节,则可能给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带来广阔前景。
本文概述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如下。
1 血瘀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1.1 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传统医学依据肿瘤转移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确切称谓,但与肿瘤相类似的记述如“积聚”“石疽”“石瘕”等却很多。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理有了一定的论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府藏之气所为也。
诸藏受邪,初末能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该文认为积聚主要由于正虚感邪所致,又指出积聚之成,一般都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
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配伍 ,研 究 新剂 型 .其 将成 为 开发 活血 化瘀 中药及 新 药 的趋势 。
f关键 词 】中药抗凝 血 药 ;中药抗 血 小板 聚集 药;中 药溶栓 药
f中图分 类号】R282
【文 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674—4721(2013)12(b)一0015-03
Study Leabharlann n the antithrom botic effect of huoxue huayu drugs
2013年12月第20卷第35期
· 。综 皇不 述 】 ·。
活血化瘀药抗 血栓作用 的研究进 展
柳 吉玲 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梧 州 市 红十字 会 医 院 ,广 西梧 州 543002
【摘 要】简 述 几 味活 血 化瘀 中药 的作 用 ,其 在抑 制 血 小板 活 化 、抗 血 栓形 成和 溶 解 血栓 中疗效 确 切 ,副 作用 小 ,给
LIU Ji-ling W uzhou Red Cross Hospital 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W 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To descr ibe briefly the effect of several kinds of huoxue huayu drugs,their ef i cacy in inhibiting platelet ac— tivation,thrombosis thrombus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exactly,the side effect is small,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rombosis related diseases has brought new hope.Huoxue huayu dru gs in the blood rheology,blood viscosity,platelet function,coagulation,protect the blood vesse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has a certain role.They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 l medicine blood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have better curative effect and accept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ate,mortality,disability rate an d demonstrated their unique charm and advantage.Huoxue huayu research is the use of modem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clar ify the r u le,principle,mechanism.To find actively and extract the efective single compound,explore new compatibility,study new dosage form s.It will becom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huoxue huayu drugs and new drugs.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coag u lan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drug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mbolytic drugs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从事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丹参在中医传统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展经络、抗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丹参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目前,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
丹参素是一种水溶性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血管扩张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丹参素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方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丹参素还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对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丹参素还能够改善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对神经系统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丹参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抵抗能力。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对丹参的药理活性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再次,丹参还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发挥其药理作用。
丹参素能够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方式,调节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衰老、抗心肌梗死、抗肿瘤等作用。
丹参还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丹参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丹参素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药物的作用及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分析两组药物作用显效时间、住院时间与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药物作用显效、住院时间均更短,总有效率更高(P<0.05)。
结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特性改变密切相关,以往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该病患者,如利尿剂、强心剂等,虽然能够缓解病情,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1]。
活血化瘀中药普遍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等功效,用于治疗后能够促进患者血小板功能、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善,从而减轻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程度,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
鉴此情况,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100例2021年1月2021-12年月时段进入本院诊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50例,性别:男32例,女18例;年龄:45~55岁,均值(50.24±3.64)岁;其中,脑血管疾病25例,心血管疾病25例。
观察组50例,性别:男30例,女20例;年龄:45~55岁,均值(50.39±3.45)岁;其中,脑血管疾病28例,心血管疾病22例。
参与研究者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疾病,以冠心病、脑梗死等为主要疾病;(2)患者与家属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感染者;(2)重度昏迷或严重意识障碍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传染性疾病者;(4)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从活血化瘀药的研究谈中药的现代

编号:E 10 0 9 ( 一14 19 修回:2 1-81 ) 0 10.0
从 活 .t  ̄ 瘀 药  ̄ 3 究 谈 中 药 的 现 代 t', tt t  ̄ t 9 ̄ -
Dic s i n o o e CM o t er s a c f r m o i g s u so f m dm T m e e r h o o t h p n b o d cr u ai n a d r m o i gb o d sa i l o ic lto n e v n l o t ss
Co p e ic so i g e tse a d p a ma o o y o e tr e i i e Re u t : r mo i g b o d c r u ai n a d r m o i g b o d sa i ma r d p e e fsn l t h r c l g fW se n m d cn . s l P o t l o ic l t e v n l o t ss a n s n o n
朱 惠中 苏 卉 赵 劲草
( 常熟市 第一人 民 医院 ,江苏 常熟 ,2 5 0 ) 1 5 0 中图分类 号:1 8 t 2 【 摘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1 504 .2 647 6 2 1 )1 0 10 要 】 目的:探讨 中药国际化 ,标准化 ,规 范化的研究思路 。方法:采用单味饮 片与西药的药理 学对照 。结果:活血化
撰 ,2 0 0 4年 1 0月 并列荣 获武 汉 市科 技进 步 :三 等奖 。多次参 加 国家 中医
学术 会议 ,在 《 国 中医专 家 学者高 层论 坛会 》上 ,《 复康 颗粒 与肝 复康 全 肝 丸治疗 乙型肝 炎 的药效 学 比较 》论文 大会 交 ( 94年.,男 ,籍 贯 :江 苏 省南 京市 ,出生 于湖 北省 武 汉市 , 18 )
活血化瘀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h
23
复方
血府逐瘀汤 冠心二号方 益气活瘀胶囊 麝香心脑通片 益气活血片 灯盏细辛注射液
丹参饮 复方丹参 心可舒片 地奥心血康 补阳还五汤 山海丹
h
24
一、抑制血小板功能
1.降底血小板聚集率 2.降底血小板粘附率 3.抑制5-羟色胺(5-HT)释放 4.抑制B-血小板球蛋白(B-TG)释放 5.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释放 6.抑制血栓素B2(TXB2)的释放
h
12
(一)川芎
二、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1.舒张动脉血管:可使大鼠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减少。川芎 嗪(0.01—2mmol/l)呈浓度依赖性舒张犬的多种离体血管条。 川芎嗪的扩血管作用具有部位差异性,不具备典型钙拮抗剂的特 点,可能对受体中介的钙释放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
2.改善脑循环:能显著减轻兔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 障碍。可对抗血浆中血栓球蛋白(—TG)、PF4、TXA2,并使血 浆中的6-酮-前列腺素F12的含量稍微升高,说明川芎能抑制脑缺 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改善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
可减少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
h
15
(二)大黄
大黄多糖体外可使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 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延长 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粘附力降低 大黄可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血浆渗
透压,使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解除微循环障碍。 番泻甙和大黄多糖可使大鼠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h
29
五、抗纤维化
一.保护和阻止肝损伤 二.拮抗细胞因子(CK)的作用 三.抑制胶原的合成和促进胶原的降解
h
30
活血化瘀药研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的药理作用。
方法: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共使用216次。
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
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涉及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
中医学中血瘀证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
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所涉及现代医学包括:血液、内分泌、泌尿、循环、消化以及呼吸等多系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
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
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累及使用次数485次。
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一本次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分布情况表[n(%)]
药理作用次数(n=485)构成比
改善微循环抗血栓81
96
16.70%
19.79%
血液流变学
改善血流动力学其他药理作用103
137
68
21.24%
28.25%
14.02%
3讨论
3.1改善血流动力学
血瘀患者多数表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器官或部位发生循环障碍、血管狭窄、闭塞以及血流量减少。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增强循环的作用。
以往研究中,将20mg/kg剂量的桃仁的水提醇沉制剂直接注射于犬股动脉,注射10分钟后发现股动脉血流量增多,表明其具有快速扩张血管的作用。
有关资料显示,应用麻醉犬心灵安,药物分成为党参提取物浸膏,剂量为15mg/kg,通过呼吸机对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增加实验动物的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现阶段治疗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脉方面着手,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冠脉流量的作用,所以活血化瘀中药对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疗效。
3.2改善血液流变学
中医理论中瘀属积血;瘀症属积血之病。
血瘀与血液停积无法流通有关,所以由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方面考虑,血瘀证属于血液循环障碍,或是血液流变学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通常可改善患者血液的聚、凝、黏以及浓等状态。
郑楚等学者[3],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给予1、3、4.5g/kg桃仁油,连续7天,再应用全自动流变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血凝仪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其可以减少模型动物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
还有试验对血瘀模型大鼠注射姬松茸水提物,剂量分别为
2.5、5g/kg,每天一次,连续7天。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
在活血化瘀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3.3改善微循环
现阶段,随着微循环的深入研究,对微循环的本质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微循环指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包括:动静脉短路、微静脉、毛细血管等。
王平等人[4],通过给予大鼠活血散瘀颗粒,药物成分:金银花、竹节参、钩藤等,剂量为16g/kg,每天一次,连续9天。
在末次用药后1小时,根据Chambers法制作微循环标本,通过Aver Ezeapture图像分析系统监测微循环变化。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导致的大鼠肠系微循环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降低,从而改善微循环。
相关研究给予小鼠山楂叶总黄酮,剂量52mg/kg,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药后1小时,其耳廓毛细血管的变化。
结果发现山楂总叶黄酮能有效增加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的微静脉口径、微动脉以及开放数量,从而改善微循环状态。
血瘀是一种与微循环障碍紧密相关的病理过程。
所以各种微循环方法已经成为研究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的有效途径。
3.4抗血栓
血瘀证患者通常血液处于黏、浓状态,血流缓慢,且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膜损伤部位黏着,致使血栓的形成。
崔永安等人[5],通过给予血瘀模型大鼠赤芍总苷,剂量为20mg/kg,连续6天,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红细胞聚集于血小板聚集,延缓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减少全血黏度,降低血栓的产生。
有关资料把水蛭超细粉配制的0.09g/ml溶液,剂量为10ml/kg给药,每天一次,连续5天。
通过剪断尾尖的方法对小鼠出血时间进行测定,应用血栓测定仪对血栓长度予以测定,称干、湿质量。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对模型大鼠静脉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降低静脉血栓质量。
3.5其他药理作用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活血化瘀中药的其他药理作用还包括: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抑制肿瘤、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调节免疫功能等,在大量
临床试验中均获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综上总结,针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大量研究资料回顾分析可知,其涉及临床各科多系统疾病,此类药物得到了全面的开放及治疗应用,获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单味中药以及复方中药,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单体成分的分离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魏领地,周建平,王志斌.抗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8(6):32-34.
[2]梁莹,周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65-167.
[3]郑楚,唐金良,杨冬业,等.活血散瘀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191-194.
[4]王平,戚天臣.活血化瘀膏对小鼠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抗炎作用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7(1):53-55.
[5]崔永安,左小东,毛承飞.活血化瘀法在肿瘤“辨法论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1,48(8):7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