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学按诊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急性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例如,风 温初起,邪在卫分,多见发热、微恶寒等症状,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若邪入气分,多见高热、口渴 等症状,治疗以清气泄热为主。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一种以三焦为纲的温病辨证方法。它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 分,并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将温病分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和下焦病证三种类型,以此为依据分析温 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特点。
脉象是中医学中通过触摸脉搏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的形成与 心脏的搏动、血管的弹性、血液 的充盈和流速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脉象类型
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 实脉、虚脉等,每种脉象都有其 特定的成因和意义,能够反映人 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脉诊的临床应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判断 疾病的性质、病位、病程以及患 者的体质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概括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 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例如,太阳经证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治 疗以解表散寒为主;阳明经证则多表现为高热、汗出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泻实为 主。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提出的一种以卫、气、营、血为纲的温病辨证方法。它将温病的发展过程 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四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温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特点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学基础诊法概述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辨证
01
中医学基础诊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学基础诊法是通过观察、询问等 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信息,从而判 断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的一种方法 。

中医诊断学—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按诊细目二按诊的内容要点一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1.虚里的部位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乳头下稍内侧。

2.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1)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2)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3)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

(4)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5)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6)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要点二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1.按脘腹的凉热(1)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寒证。

(2)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热证。

(3)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就基本可以断定疾病的实热本质。

2.按腹部的紧张度(1)右下腹紧张,多见于肠痈患者。

(2)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可见右上腹紧张。

3.鼓胀的鉴别(1)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

(2)鉴别鼓胀类别时,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

(3)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4.癥瘕积聚的鉴别(1)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2)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5.腹痛的虚实鉴别(1)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2)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

(3)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内有瘀血;(4)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者,为病在气分,多为气滞气闭。

要点三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1.诊寒热(1)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2)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

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

6 按诊

6  按诊

第六章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四诊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按诊的运用,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例如《素问·调经论》说:“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灵枢·水胀》说:“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灵枢·论疾诊尺》说:“按其手足上,宫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按诊的论述更多,尤其是胸腹部的按诊,已成为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

如《伤寒论·太阳病篇》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又曾说:“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亦有“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之记载。

按诊在应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后世医家不仅拓宽了应用范围,而且在方法上也不断创新,并注意配合望、闻、问诊,以辨疾病的寒热虚实。

例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说:“胃家者,指中、上二脘而言,以手按之痞硬者,为胃家实。

按其中脘,虽痞硬而揉之漉漉有声者,饮癖也。

”又曾说;“凡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

喜暖手按抚者属寒,喜冷物按放者属热。

”。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七章 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七章	按诊

第七章按诊目录一.概述二.按胸胁三.按脘腹四.按肌肤五.按手足六.按腧穴概述1.按诊定义: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病变情况的方法2.按诊手法:⑴触⑵摸⑶按⑷叩3.按诊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按胸胁1.胸部按诊2.乳房按诊:⑴乳癖:妇女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⑵乳核: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⑶乳痨: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2.乳房按诊:⑷乳癌:乳房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乳头溢出血性物质⑸乳疠: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一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触之疼痛⑹乳痈:乳房局部有压痛,伴红肿、灼热3.虚里按诊: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寸口脉不明显时,更有诊断价值正常:虚里按之搏动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 —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3.虚里按诊:⑴虚里按之其动微弱:宗气内虚、支饮饮停心包⑵虚里动而应衣太过:宗气外泄⑵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⑶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宗气衰绝危候⑷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⑸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心肺气绝⑹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①外感热病②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4.胁部按诊:⑴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按脘腹1.脘腹分区:膈以下统称腹部2.脘腹按诊内容:腹部可触及的脏器:大肠(结肠)、膀胱(充盈的)全腹高度紧张,状如硬板: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右下腹紧张:肠痈右上腹紧张:湿热蕴结胆腑,胆汁瘀滞按肌肤1.正常肌肤:正常肌肤温润而有光泽,富有弹性,无皮疹、肿胀、疼痛、疮疡、结节等 2.诊润燥滑涩:久病肌肤枯涩: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血虚失荣或瘀血3.诊尺肤:根据尺肤部缓急、滑涩、寒热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健康人尺肤温润滑爽而有弹性尺肤部热甚:热证尺肤部凉:泄泻、少气尺肤窅而不起:风水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精血不足,或瘀血内阻按手足1.正常表现:手足温润2.异常表现:热证反见手足逆冷:逆候,热盛而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即热深厥亦深按腧穴1.正常表现: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2.常用诊断腧穴:原穴、郄穴、背俞穴(?)、下合穴肺:中府、肺俞、太渊;大肠:天枢、大肠俞胃:胃俞、足三里;脾:章门、太白、脾俞心:巨阙、膻中、大陵;小肠:关元膀胱病:中极;肾:气海、太溪胆:日月、胆俞;肝:期门、肝俞、太冲2019-X-158.下列特定穴中,常用于协助诊断的有A.原穴B.郄穴C.背俞穴D.八会穴答案:ABC。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 按诊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  按诊

2017/12/13
中医诊断学
21
辨腹满:
腹胀满,按之充实饱满而有弹性压痛者,为实满; 腹胀满,按之虚软而少弹性,无压痛者,为虚满。 脘胀满,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 中有水饮。 腹胀大如鼓,为臌胀。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 ,为水臌;无波动感,击之膨膨然者,为气臌。 腹内有水,叩之音浊;腹内有气,叩之音清。二者 分界明显。 肥人腹膨,按之柔软,脐无外突,亦无病症表现, 不属病态。
2017/12/13
中医诊断学
3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一、按诊的体位
按诊时一般病人取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坐位:用于皮肤、手足、俞穴的按诊。医生面对病人 而坐或站立,左手扶患者,右手触摸按压 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 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 肝脏一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 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 肌松弛,便于切按。 侧卧位:仰卧位触摸不清或难以排除时,用于确诊。 肘膝位:腹部肿瘤。
中医诊断学
2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 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 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 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 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 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 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 ,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 按 诊
王 勇
2017/12/13 中医诊断学 1
目的要求:
1、掌握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 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 2、熟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 的方法、内容与意义;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串讲:按诊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串讲:按诊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串讲:按诊一、按诊方法与注意事项1.方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2.注意事项:体位与手法的选择、医生举止、病人配合、边检查边观察边询问二、按肌肤手足(一)按肌肤1.诊寒热--辨阴阳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的性质肌肤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阳气盛,实热证。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亡阴身灼热而肢厥-真热假寒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已解。

皮肤无汗而灼热者--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

2.诊润燥滑涩--查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皮肤干燥-尚未出汗;干瘪者-津液不足。

肌肤枯涩者-气血不足。

湿润者-身已出汗;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气血未伤之表现。

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分辨疾病的虚实。

(1)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

(2)硬痛拒按者,为实证。

(3)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

(4)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4.诊肿胀(1)按之凹陷,举手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2)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诊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1)肿硬不热者,属寒证。

(2)肿处烙手而压痛者,属热证。

(3)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

(4)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

(5)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者已成脓。

6.诊尺肤即触摸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皮肤。

依其缓急、滑涩、寒热,判断病性。

(1)尺肤热甚,其脉象洪滑数盛者多为温热证。

(2)尺肤凉,而脉象细小者,多为泄泻、少气。

(3)按尺肤陷而不起者,多为风水。

(4)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多为精血不足,或脾阳虚衰、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二)按手足诊手足寒温,判断阳气存亡,推测疾病预后1.阳虚之证,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若四肢厥冷,多病情深重。

2.手足俱冷者,为阳虚寒盛,属寒证。

中诊6按诊

中诊6按诊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相关专业知识第1页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 按诊一、按诊方法与意义1、方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2、意义: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

(一)按肌肤1.诊寒热---辨阴阳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的性质。

肌肤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阳气盛,实热证。

二、按诊内容1、虚里(1)虚里的部位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2)正常表现虚里为诸脉之所宗。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3)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

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生理现象。

2.脘腹(1)脘腹凉热(2)脘腹紧张度(3)腹满虚实(4)鼓胀(5)癥瘕(6)腹痛(7)腹部压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学按诊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躯体及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以了解异常变化,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按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如皮肤、肌肉、胸腹内脏等,尤以腹部更为重要。

一、按诊的重要意义与方法(一)按诊的临床意义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运用手的感觉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四诊中不可缺忽略的一环。

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上三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如温度、干湿度、移动度、压痛以及硬度等,并可补充发现它诊未能察觉的变化,以深入探明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需的资料。

一般通过喜按拒按,判断病邪之虚实;皮肤的凉热润燥来判断疾病之寒热与津液的荣枯;按胸腹之软坚与痞块之有形无形,判断病邪之在气在血;扪虚里以判断正气的强弱与患者的预后;故按诊在疾病的诊断与辨证中起重要作用。

清代医家俞根初曾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

”言之有理。

按诊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临床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应当很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手的感觉以指尖和掌指关节部掌面的皮肤最为敏感,因此按诊时多用这两个部位进行。

1.按诊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触、摸、按压三类。

触法是医生用一手的手掌平放于被检查的部位上,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间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及病变局部的情况。

摸法是医生利用手指或指掌关节与腕关节的弹力,轻轻抚摸局部,柔和地进行滑动,以发现局部有无疼痛、搏动、隆起、凹陷、肿物及脏器的肿大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皮肤、淋巴结、关节、肌肉及胸腹的检查。

触、摸法:一般适用于机体较浅表部位的检查。

按压法:通常在浅部触诊后进行。

根据需要,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借以检查腹部深处脏器及病变局部的情况,以了解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程度、性质等。

按压法依据病情的不同,可采取深部滑动按压(胃肠病变、腹部肿块的检查)、冲击按压(腹水时肝脾检查)、深插按压(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及双手按压(肝、脾、肾及腹腔肿物的检查)等方法。

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以了解病变情况。

2.按诊的注意事项①病人的体位为提高按诊的效果,应按不同目的,让病人采取不同的体位,如卧位、坐位、立位等。

如取仰卧位,两腿应分开稍弯曲,头部垫高;侧卧时上方腿应略弯曲;触按腹部时可用仰卧、侧卧、立位等不同体位。

②医生位置通常位于病人右侧,面向病人,以随时观察其表情变化。

③操作方法医者手要温暖(冷天事先把手暖和后再行检查)、轻巧、柔和,指甲要剪短,触按时要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自远离病变的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部位,需避免突然过重的刺激。

同时要嘱咐病人主动配合,随时反映自已的感觉和痛苦所在。

病人过于紧张时,医生可与其随便的谈话,以分散其注意,达到放松的目的以便于检查。

二、按诊的内容按诊的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等为常用。

(一)按肌肤按肌肤主要是察肌肤的寒热、润燥、肿胀及疮疡等情况。

1.察寒热用手轻触病人肌肤,可从其凉热情况了解疾病的寒热性质,还可以从其热的甚微而分辨表里虚实。

一般肌肤热者为阳热甚,肌肤凉者为阳气虚。

凡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是热在表,初按热轻久按热甚者,为热在里。

按之热泛,自内向外蒸发,或兼有潮热盗汗者,为虚劳证的骨蒸潮热。

临床上还有诊尺肤之说。

尺肤即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

通过诊尺肤部的寒热,了解疾病的寒热性质。

一般认为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若脉盛躁者则为阳邪有余之温病;尺肤寒冷而脉又小者,则为阳气亏虚,里寒偏盛,临床可作参考。

2.察润燥触摸皮肤从其润燥情况,可了解机体有汗无汗和津液的盈亏。

凡皮肤润泽,为津液未伤;湿润者,为身有汗出;湿润而热为身有热;湿润而凉为阳虚。

皮肤干燥者,为无汗或津液有伤;皮肤枯燥肌肤甲错者,为伤阴或内有瘀血。

3.察肿胀以手按压病人肌肤肿胀部位,根据其肿胀的特点,可以判断是水肿还是气肿。

凡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陷下,随手即起者,为气肿。

4.察疮疡以手触按病变的局部,根据其反应的特点,可辨别其寒热虚实及是否成脓。

凡病变局部肿而硬木不热者,属寒证(阴证);肿处烙手,红肿痛热者,属热证(阳证);根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紧束高起的属实。

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轻按即痛者,是脓在浅表;重按方痛者,是脓在深部;按之有波动感者是深部脓肿已成脓,可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测知脓液的多少。

(二)按手足四肢为诸阳之末,察四肢手足的温凉,可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和辨别疾病的寒热内外。

1.辨寒热凡病人手足俱热的,多属阳热炽热;手足俱凉者,多属阳虚寒盛;如病人身凉手足寒,是寒厥证,为阳气将亡,病多危重;如病人身热手足寒,是热厥证,为邪热郁闭,阳极似阴。

2.审内外手足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的,为内伤发热。

以额上热与手心热互比,可辨别表里。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的为里热。

在儿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

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

中指尖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3.预后疾病诊手足的寒热,可侧知阳气的存亡,对某些阳衰病证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如伤寒阳衰之证,四肢尚温,是阳气犹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

如《伤寒论·少阴篇》所说:“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三)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4~5肋间)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通过按虚里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判断病之轻重和预后之吉凶。

古人对此至为重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正常情况下,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的健康之象,或虽病而轻浅。

虚里搏动微弱而不显的,为不足,是宗气内虚;若搏动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属于危重的证候。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劳瘵病者,应当提高警惕。

小而虚里搏动急剧,多为先天不足。

若一时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搏动甚高,但静息片刻即恢复如常者,属正常生理现象,为平人。

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的多见于痰饮、积聚等病证。

其动已绝,它处脉搏也停止的,乃为死候。

虚里按诊在临床上诊断意义颇大,尤当遇到暴厥证以及大虚大实之证时,脉象可能伏而不见,如能细诊虚里,察知宗气存亡,可免误诊。

(四)按胸胁膈上为胸、膈下为腹。

胸之两侧及季胁部,即腋下至十二肋骨部分称胸胁,参见图6~43。

胸部为肺所居,两胁为肝、胆、脾所在,肝胆经分布于胸胁,外有两乳,故按胸胁主要候心肺肝胆脾及乳房病变。

胸部隆起呈桶状,按之气喘者,为肺胀(肺气肿)证。

胸胁部按之胀痛,伴有咳唾引痛,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如悬饮)。

当心之部位疼痛,称为心痛。

若两乳部疼痛,或伴有肿胀或肿块,按之柔软者,为肝气不舒、痰气郁结;若有硬结、按之疼痛者,则为气滞血瘀。

肝胆位于右胁部,肝上界在右锁中线处平第5肋间,下界与右肋弓下缘一致,故在肋下一般不能扪及或稍有触及边缘。

若扪及肿大之肝脏或胆囊,或在左胁下扪及脾脏,或软或硬,多属气滞血瘀;若肝部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右胁疼痛,摸之灼热,手不可摸者,为肝痈。

疟疾日久,两胁下出现症块(肝脾肿大),称为疟母,也是气滞血瘀的表现。

(5)按脘腹鸠尾(剑突)以下至毛际(耻骨联合)以上的部位,称为腹部。

以脐为中心,划一个十字,对腹部进行划分,脐以上称为上腹部(左右上腹),脐以下称下腹部(左右下腹),又称小腹,小腹两侧称为少腹,脐周部位称中腹又称大腹,上腹部又称脘部,脘部由剑下至脐上又分为上、中、下脘,上脘又称心下,参见图6~43。

不同的部位内有不同的脏腑分布:右上腹:有肝、胆、胃、十二指肠、胰头、右肾、右肾上腺、结肠肝曲、升结肠、横结肠。

左上腹: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和胰尾、左肾、左肾上腺、结肠脾曲、横结肠、腹主动脉。

右下腹:盲肠和阑尾、升结肠、小肠、膀胱、右输尿管、右卵巢、输卵管或右精索,子宫。

左下腹: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膀胱、左输尿管、左侧卵巢、输卵管或左侧精索、子宫。

按脘腹包括脘部及腹部的按诊。

主要通过手按来体察凉热、疼痛、胀满、软硬度及肿物等情况,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辨证。

1.察凉热借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一般地说,腹冷,喜暖手按抚者,属虚寒证;腹部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2.察疼痛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

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3.察胀满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古人称结胸,多因水气实邪结聚所致;腹部胀满,按之柔软,无压痛,叩之空声,为气胀,多属虚满,又称痞满,多因胃气虚损所致。

腹部胀大如鼓者,称为臌胀。

臌胀有水臌与气臌之分,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且有波动感者,为水臌;按之无凹痕,无波动感,叩之如鼓者,为气臌。

4.察肿物肿物又称积聚,即腹内有包块,或肿或痛,见症不一。

按诊时要注意其大小、形态、软硬、压痛等情况。

腹内积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形态不变,痛有定处者,称为症积,积为脏病,多属血瘀;按之柔软,形态不定,按之可移,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称之为瘕聚,聚为腑病,多属气滞。

前人概之曰“症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多为肠中有燥结粪块。

右下腹疼痛,拒按,抬手痛甚者,多为肠痈。

绕脐而痛,痛起包块,时聚时散,按之形如蚯蚓可移动者多为虫积。

6.按经络腧穴腧穴是经络气血在体表通过的重点部位,是五脏六腑之气传输的地方。

凡某一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在其相应的腧穴处出现一定的反应,因此,通过按腧穴,了解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可帮助诊察与判断疾病。

腧穴的变化主要有压痛,或敏感反应,或有结节、条索状物等。

如肺病可在肺腧穴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肝病在胃腧和足三里处有压痛,肠痈在上巨虚或阑尾穴处有压痛。

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腧则疼痛可缓解,其他腹痛则无效,故可以此协助鉴别诊断。

《灵枢·背腧》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按腧穴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