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教材精讲班-第十二章(一~三节))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教材精讲班-第十二章(一~三节))

第十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第一节中药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所谓合理使用中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也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二、目的与意义合理用药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其次是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其三是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四是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三、基本原则1.安全,即保证用药安全。

执业药师必须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放在首位。

2.有效,即确保用药有效。

执业药师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简便,即提倡用药方法要简便。

执业药师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

三、基本原则4.经济,即倡导用药要经济实用。

执业药师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

五、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及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7.同类重复使用,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

8.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贵重药品。

六、不合理用药的后果1.浪费医药资源。

2.延误疾病的治疗。

3.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4.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七、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1.努力研习中医药学。

2.准确辨析患者的病证3.参辨患者的身体状况4.确认有无药物过敏史5.选择质优的饮片中药饮片。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资料
6
鸡血藤
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7
月季花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1
土鳖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2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3
苏木
活血疗伤,祛淤通经。
第四节 破血消症药
1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
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3
水蛭
破血逐瘀,通经。
4
穿山甲
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5
王不留行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3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4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5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6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7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8
牛黄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9
鱼腥草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10
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11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6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7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8
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1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2
益母草
活血祛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3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4
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对应教材第12页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李时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 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 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 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 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 》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 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1892 图1100余副,方11000余首;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特色; 按自然属性分类;对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草纲目拾 遗》
《中华本草》
清代赵学敏
921 新增716种;补充、修订《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
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34卷
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传统医学成就;共34卷 (10册)
中药鉴定学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
B型题:48道(0.5分一道)
X型题:12道(1分一道) ——共计60分
中药化学占40分
A型题:16道(1分一道)
B型题:32道(0.5分一道)
X型题:8道(1分一道) ——共计40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
执 业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 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药师资格考试中的中药学和中成药知识点详解

药师资格考试中的中药学和中成药知识点详解

肝胆疾病
常见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等 中药学治疗: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养血柔肝等中药治疗原则 中成药治疗: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丸等常用中成药 注意事项:中药治疗需辩证施治,中成药使用需遵医嘱
泌尿系统疾病
常见病症:尿频、尿急、尿痛等
中成药治疗:三金片、金钱草颗 粒等中成药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 肾炎等疾病的治疗
20XX
THANK YOU
汇报人:XX
分钟
煎药次数:一 副药可煎煮23次,每次煎煮 时间不超过30
分钟
中药质量控制
定义:中药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手段 目的:保证中药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环节: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质量标准: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测
20XX
药师资格考试中的中药学 和中成药知识点详解
汇报人:XX
目录
01
中药学基础 知识
02
中成药的分 类与选用
03
常见病症的 中药学与中 成药治疗
04
中药学与中 成药的应用 注意事项
05
中药学与中 成药的学习 方法与技巧
01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和归宿 归经:指药物作用的部位和靶点
中药配伍原则
相须配伍:增 强药效,治疗
病证
相使配伍:利 用药物的协同 作用,提高疗

相畏配伍:降 低药物的毒副
作用
相杀配伍:消 除药物的毒副
作用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药器具:选 择砂锅、瓦罐 等陶器,避免 使用金属器具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国家执业医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提分考点速记

国家执业医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提分考点速记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
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中公教育医药卫生考试研究院·审定
北京·广州·上海·西安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编著: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丁有如
夏丹翟蕾装帧设计:中公教育图书设计中心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人:张跃明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电话:64077922)

售:各地新华书店印
刷: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787mm ×1092mm 1/32印
张:15字
数:288千版次:2014年5月第1版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100-7703-6定
价:22.00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编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3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ISBN 978-7-5100-7703-6
Ⅰ.①中…Ⅱ.①执…Ⅲ.①中药学-药剂人员-资格考试-
自学参考资料Ⅳ.①R2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4)第039098号
本书编委会主编:
编者:。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讲义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讲义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第一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解表药 麻黄配苦杏仁:麻黄辛温宣散,功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苦杏仁苦温润 降,功善平喘止咳,略兼宣肺。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 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石膏辛甘性寒,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解肌。两药相合,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 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 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等作用。了解 桂枝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 【功效】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 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 (或有汗)、脉浮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 痛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 类。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 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 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过多而降低疗效。多选题考点 第一节 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微苦略降,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与膀 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 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 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 助阳通脉。两药相合,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辛温解表药

执业药师辅导书

执业药师辅导书
七、药学服务技能
药学服务技能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专业技能。辅导书中应介绍药学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流程、咨询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八、临床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辅导书中应介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用药方案设计、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执业药师辅导书
一、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是执业药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辅导书中,应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为执业药药物分析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辅导书中应介绍各种药物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以及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帮助执业药师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技能。
五、药品注册与监管
药品注册与监管是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辅导书中应介绍药品注册流程、药品监管政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了解药品注册与监管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六、药品营销与流通
药品营销与流通是药品市场的重要环节。辅导书中应介绍药品营销策略、药品流通渠道、药品销售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了解药品市场的运作规律和营销策略。
三、药物治疗管理
药物治疗管理是执业药师的核心职责之一。辅导书中应介绍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优化、药物治疗的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提高药物治疗管理的水平。
四、药品质量管理
药品质量管理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辅导书中应介绍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执业药师全面了解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九、法规与职业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总论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事半功倍。

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用分类、归纳、比较、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

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④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②收载药物730种。

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1、作者:苏敬等21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③收载药物850种。

④对世界医药影响较大。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唐慎微。

2、成书年代:宋代。

3、学术价值:①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

②收载药物1746种。

③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五、《本草纲目》1、作者:李时珍。

2、成书年代:明代。

3、学术价值:①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

②本著作分16部60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

③收载药物1892种(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④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

六、《本草纲目拾遗》1、作者:赵学敏。

2、成书年代:清代。

3、学术价值:①收载药物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故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并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②订正了《本草纲目》32条错误。

七、《中华本草》1、作者:当今时代的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9月出版。

3、学术价值:①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并收载了藏药396种,蒙药421种,维药423种傣药400种。

②是20世纪的中药学巨著。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的含义: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

又称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三、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医疗效应—预防作用中药的作用——保健作用—养身作用——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危害性反应等)四、中药的性能不能与中药的性状相混淆。

第一节四性一、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针对疾病的病性相对而言的。

凡是能消除或减轻热性、阳性疾病的药物,为寒凉药性。

如石膏、知母能治气分实热证,为寒凉药性。

能消除或减轻寒性、阴性疾病的药物,为温热药性。

如干姜、肉桂能温中散寒,则为温热药性。

三、所示效用: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热、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暖肝散结等作用。

四、具体表述:寒、凉、温、热、平,大寒、微寒、大热、微温等。

五、阴阳属性:寒、凉、大寒、微寒属阴;温、热、大热、微温属阳。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既是临床中的用药原则,又是选药的依据。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2、根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异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选用热药或寒药,必要是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性能。

二、确定依据: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以后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来确定。

如桑叶具有解表作用,故标辛味。

山药具有补肺、脾作用,故标甘味。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散、能行”。

辛味药表示具有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

表证,气滞、血瘀证等,常选用辛味药。

过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药表示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

虚证,饮食积滞,腹痛等常选用甘味药。

过甘易助湿满中,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

酸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

过酸易敛邪,邪气盛者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苦味药表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

热证,大便秘结、呕吐、喘息、湿浊阻滞等证,常选用苦味药。

过苦易伤阴伐胃,脾胃虚弱、津夜大伤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5、咸“能下、能软”。

咸味药表示具有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大便燥结,瘰疬、包块等证,常选用咸味药。

过咸易伤心气。

6、涩“能收、能涩”。

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

过酸易敛邪。

7、淡“能渗能利”。

淡味药表示具有通利小便等作用。

水湿为患之证,常选用淡味药。

过淡易伤津液。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结合:意义:气与味从不同角度表明药物作用,要较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只能性味合参。

原则:一气可与任何一味或多味结合,一药中气只能有一。

规律:气味均一,或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结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效相似;气味相异,功效不同。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

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收涩。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

质轻的升浮,质重的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薄者多主升浮,厚者多主沉降。

3、药物的性味。

性温热,味辛、甘、淡为阳,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为阴,多主沉降。

4、药物的功效。

根据药物作用的趋向。

一般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的药,属于升浮药;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属于沉降药。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一般说来,升浮药物具有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沉降药物具有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

1、根据升降浮沉药性,对抗病势,调节脏腑功能。

2、根据升降浮沉趋向性,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

四、阴阳属性:性温热,味辛、甘、淡,升浮药为阳;性寒凉,味酸、苦、咸,沉降药为阴。

五、影响因素:1、炮制。

2、配伍。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表示药物作用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二、理论基础:1、脏腑学说。

2、经络学说:三、确定依据:根据药物特殊作用和所治病证部位而确定。

1、药物特性。

形色气味。

2、药物疗效。

特殊作用及所治病证部位。

如黄连能清心热,即归心经。

石膏清肺热,即归肺经。

牛黄能息风止痉,即归肝经等。

四、表述方法:以脏腑经络部位表述。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

1、药物的性能之一,使性能理论更完善。

2、能准确的选用药物。

3、体现中医的整体观。

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性能应相互联系。

2、归经的脏腑不能与解剖位置等同。

3、正确对待引经报使。

引子药。

第五节有毒无毒一、毒的含义1、古代:指药物的偏性或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

2、现代:指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

二、“毒”的特性: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三、确定依据:机体的反应。

1、含不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适当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材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次数、时间长短、皮肤粘膜状况、用药面积大小、病人体质、年龄、性别、证候性质等。

五、引起中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六、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1、用药要适当;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杜绝滥用;4、识别过敏者。

5、有毒无毒是相对的,要防止两种片面性;6、一些毒性药物可能具有较强或特殊的医疗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7、要有“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

第三章中药的应用第一节中药的配伍一、含义: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用药法则,将两味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为配伍。

二、目的:1、适应复杂病情。

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4、扩大药物的适用范围。

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含义:把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谓之七情。

2、内容(1)单行:单味药的应用,或配伍中各功效互不相关的发挥作用。

(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

相同功效的药物合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为相须。

如麻黄与桂枝合用,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石膏与知母合用,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大黄与芒硝合用,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等,均属于相须。

(3)相使:“我之佐使也”。

有主有辅,辅助药物增强主药疗效的配伍,为相使。

如黄柏与苍术配伍,苍术增强黄柏的清热燥湿作用;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麻黄与杏仁配伍,杏仁增强麻黄宣肺平喘作用等,均属于相使。

(4)相畏:“受彼之制也”。

一种药物的毒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为相畏。

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消除,半夏畏生姜;附子的毒性,能被干姜所减轻,附子畏干姜等,均属于相畏。

(5)相杀:“制彼之毒也”。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性,为相杀。

如生姜消除半夏的毒性,为生姜杀半夏毒;干姜消除附子的毒性,为干姜杀附子毒等,均为相杀。

(6)相恶:“夺我之能也”。

两药合用后疗效降低,为相恶。

如生姜温胃,黄连清胃,两者合用,疗效降低,为生姜恶黄连;人参补气,莱菔子行气,两者配伍,疗效降低,为人参恶莱菔子,均为相恶。

(7)相反:“两不相合也”。

两药合用后产生毒性或增加毒性,危害人体,为相反。

如甘草与甘遂,乌头与半夏,人参与藜芦等配伍,其毒性增强,属相反。

配伍用药原则:①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关系,以增强药物疗效。

②使用毒性药物时,应利用相畏、相杀的关系,以降低毒性。

③避免使用相恶的关系,以免降低药物疗效。

④相反不能配伍使用,属于配伍禁忌。

(二)君臣佐使1、含义:方的结构,遣药组方的原则。

2、内容:(1)君药:“主病之为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