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专题3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科技思想

专题三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一、考点整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诸多实业。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①从洋务运动到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萌芽阶段;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原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开展;③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工业凋谢、萎缩。
3、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①发展短暂且曲折;②整体水平落后;③发展不平衡启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工业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轮船火车出现的影响: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及经济的发展,但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驾设有线电报,20世纪初,无线电报开通。
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电话局。
这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使信息传达更加便捷,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最早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报纸成为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原因:a、公众舆论的开放;b、印刷出版业的进步;c、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d、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需要等。
4、社会习俗变化原因:a、民国政府颁布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b、西方先进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的影响;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
表现为装束、剪辫、易服、禁止缠足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汇总

线索特征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
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精要点拨】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器
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的历程。 1/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 物”的层面; 2/甲午中日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第一 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 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 流。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 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 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 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 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宏观预览】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 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西学东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器物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课题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思想解放潮流(一)

课题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教学目的基础知识“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学生认识1、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2、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主张。
教学难点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经历了器物时代、制度时代和观念时代。
教学时间第周星期第节教学过程一.“开眼看世界”(板书、讲解法、讲述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板书、讲解法、讲述法)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概括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特点是: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四洲志》、《华事夷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序》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失败
“打倒列强,除军阀” 成为全国人民的共 资产 同愿望;孙中山前 阶级 期革命屡次失败; 革命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 派 帮助
略
新三 民主 义
打倒列 强除军 阀
毛泽东 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国情 相结合
无产 工农武装割 阶级 据、新民主
略
主义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
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推动了中国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政体发生变化,君主制被 推翻,实现了共和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 天;辛亥革命促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社 会生活近代化程度加深,人的形象从头到脚进行了 革命。
(3)外部因素: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渐进性; (4)思想观念: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
内容 军 事 近 代 化
代表
创办人
性质
封带 建资 性本 企主 业义 色 彩 的 的带 企资 业本 主 义 性 质
作用
1、培养了一批产业人; 2、一定程度增强了军 事力量;3、中国军事 近代化的开端;
1、诱导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2、 一定程度上抵制西 方的经济侵略;3、 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金版新学案】2021高考历史总温习讲义 专题十四第27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版(1)

2021《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温习讲义:专题十四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概览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来主要表现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思潮兴起,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国道路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
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主旨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历经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1)林那么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那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二、维新变法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2)梁启超:维新思想的要紧宣传者。
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进展的必然。
(3)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斗胆批判。
(4)严复:翻译《天演论》,以为人类社会一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那么的支配。
三、走向共和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的提出:1894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辞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的主张。
(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定为其纲领。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就是距今7000—5000年且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某一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
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也正是在这里,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
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龙山文化D. 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结合所学可知,此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的特征,A项正确;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应中国政府之邀,与中国地质人员袁复礼一道,对仰韶遗址进行了发掘。
这次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项。
2. 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
这体现了周初()A. 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 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 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 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周代是靠宗法制度来维护政治统治的,为了强调宗法关系,特别重视墓葬用鼎制度。
两套严格对应的用鼎制度,无疑意味着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用鼎礼乐制度,处于非常严格的状态。
据此可知,C项正确;A、B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度,题干情境记述的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
故选C项。
3. 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为六个阶段: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 )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 )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 —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 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 )内容:1915 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
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 )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 )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 问题' 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己经有过四次思想解放:
①第一次发生在 1 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③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
④第四次发生在2001年,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突破了“无产有产” 的理论界限,科学地回答了党内外同志十分关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