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课程指引解读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现代汉语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学生汉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贯切祖国语言文字的政策、推进汉民族共同语向更加纯洁健康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定位现代汉语课程是语言类以及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底座,其前导课程为古代汉语、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为后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作用现代汉语课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其他相关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为依据,帮助学生对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日后从事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工作或者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诚实肯干的劳动精神。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语音理论知识和汉语拼音方案,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音现象;(2)掌握汉字的产生、特点、形体、构造、规范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3)了解现代汉语词汇单位的涵义、语素、词的构成方法和类型、词义的分析和运用、词汇的构成、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内容;(4)建立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了解词类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特点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和用词造句的规律;(5)明确修辞和语境,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掌握词语锤炼、句式调整的方法,熟悉常用修辞方式。
2.能力目标(1)具有准确发音和熟练分析语音的能力,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2)具有正确分析和规范使用常用汉字的能力;(3)具有正确辨析和解释词义,提高用词的能力;(4)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类型,析句、造句以及辨析句子正误的能力;(5)具有选词炼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断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 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 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 提出了语文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 - 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香单击此港处添《加副中标题国语文课程指引》 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 教研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内地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与两地语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比较《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意 义和价值
推动两地语文教学的交流与 合作
提升两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 养
促进两地语文教学改革与发 展
增强两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 能力
分析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应对 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 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将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将更加注重个 性化、多元化和交互性。
课程实施:香港注重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内地注重课堂教学和 教师讲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内容:香港注重文学、文化、 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内地注重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 容。
课程评价:香港注重多元评价和 过程评价,内地注重考试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
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 注重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版语文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了。
作为国家纲领性教育文件,未来将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学科课程标准,到底“新”在哪里?其与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语文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又意味着什么?一系列问题成为理论界亟需厘清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成为语文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新课标的几点变化2022版语文课标以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指导,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地位与价值,在肯定2011版语文课标的历史贡献的同时,认识到“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和“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等国家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与时俱进的2022版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应运而生。
2022版语文课标的“主要变化”部分指出,2022版新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增强了指导性(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安排小学到初中不同学段内容;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等。
其中,特别是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调整,尤为突出,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得以优化。
2022版语文课标强调了“主题与体裁形式”,这是2011版语文课标不曾体现的。
情理相生,意趣相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理相生,意趣相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将创新性的思维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去,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引言随着新课程革新的深入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之下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强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品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新要求教师若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先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课堂学习应掌握哪些重难点知识,需要提升哪些学科技能。
另外,为了设置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先细致研究教学材料,将其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从整体视角出发,制订单元化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多样化自主探知活动中。
同时,教师能够把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知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课堂认知的效率,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新教材对教学思路进行合理优化,对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高效的认知活动中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改善语文学习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缺少学习乐趣高中语文的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多样,浓厚的语文学习乐趣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并且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位置,也不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乐趣,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不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展,同时也不能保证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1]。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提出了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科实践、语文学业质量为体系的课程规划。
一线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课程理念成为当务之急,课程理念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方面来理解,结合已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现场进行实践创新,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规划和设计;对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提升个人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一线教师作为课标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往往表现得极度冷静,有时就像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课标的精神需要理解,更需要运用,把课标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
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面前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挑战,一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职业幸福。
面对新的课标,教师不应随波逐流地“慌不择路”,也不应本领恐慌地“默默抵抗”,而应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尝试。
教师在教学上的细微改变,学生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1.新版与旧版对比运用的前提是研究,系统看待2001年版、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课标,把三个版本的课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共同的部分,这一共同部分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在。
这个工作需要一线教师自己来完成。
进行比对的过程就是在探究本质,等比对结束了,对课标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2.理论与实践对比一线教师缺少理论积淀,缺乏研究思维,这是事实;一线教师具备实践经验,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事实。
但是,二者的多与寡不能互相冲抵。
理论是灯塔,能够知道前进的方向;实践是双脚,能够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二者缺一不可。
一线教师不能轻视理论,也不能过于重视实践经验。
理论不切实际,有时候是理论本身的问题,有时候是理论没有被实践者恰当运用。
实践经验是很宝贵的,但是,也要看它是否经过提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流河小学赵洪岩教案

上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第一章他山之石——国际视野下的母语课程标准发展变革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国英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第二节:我国香港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节: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二、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的内容2、了解香港课程标准与内容、建议。
3、了解台湾地区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过程:1、总体介绍:这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由我为各位老师来讲解,自从接到进校的通知只有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来备课,厚厚的200多页,没有参考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完全凭着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对于这本书我也不比各位老师多懂些什么。
只不过我比你们早学习了半个月的时间。
很多老师也比我有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今天在这里就班门弄斧了,今天的机会非常难得,我们就相互学习,也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下面我来说一说对于这本书我们的学习目标。
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有三章,下篇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也有三章。
其中下篇是这本书的重点。
我们分两个半天来完成。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上篇中的三章和下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也就是说,今天上午我们要学完五章的内容。
留下下篇的第三章《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第二次学习也就是(8月25日)再学。
首先我们学习上篇的第一章:他山之石——国际视野下的母语课程标准发展变革2、完成目标一——学习第一节美国英语语言课程标准改革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类别纵向:全国性课程标准,州级课程标准和学区课程标准横向: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2)称谓不同:标准、学术标注、教育标准、内容标注等;使用最多的是学术标准。
(3)美国课程标准发展历程:①1983年4月在《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提出了“国家危机”引发社会反思,这是制定标准的先声;②1991年美国发表了《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的联邦政府文件,提出了实现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的四大战略,其中一项为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测定标准③1994年正式生效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法案,正式提出应咋中小学教育领域面向全体学生,编订各州各地区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④2002年以法律形式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基础法案,各州也都制定了自己的母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 按照“课标到教材、教材到课堂、课堂到学生”的思路,注重教材的体系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经验。
2. 坚持学段目标整体规划,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原则,设置学习任务群,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
3. 注重语文学习的情境化设计,强调实践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段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按照不同学段分别设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
五、课程内容根据学段目标和内容整合的需要,设置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贯穿始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淺入深、從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
順序性:從初小到高小──縱向銜接 統整性:同級各單元之間──橫向連繫 延續性:在不同學習階段重複並提高
小六
單元一
小五
小四 小三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小二
學習次序
小一
以學校成功實踐為基礎
與學校協作共同發展學習材料
協助學校規畫校本課程
提供學習單元框架、學習活動
依據:
•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 (小一至小六)》(2004)
• 《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 (2004)
能 力
聽 讀
說 寫
單元
思 想 感 情
教材
文學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思維
語文自學
學 會 學 習
目標更明確 學習更完整 學習更連貫
學習單元組織的原則
配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 符合兒童語言認知發展規律
7. 應用與創新
8. 自學與探究 9. 文學欣賞
創意無窮
審題立意
超然物外
設計示例
架構說明
校本精神
組織重心 學習材料選取 學習評估活動建議
學習內容:
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文學作品,加強品德情意培育
加強思維及自學能力的培養
重視中華文化的認知及反思 組織重心:
能力(聽說讀寫、思維進展性評估(觀察)
單元評估
順敘倒敘 首尾呼應 意在言外 質疑和判斷 寓言
小四至小六級單元組織示例
小 1. 認識與理解 2. 分析與綜合 3. 品味與評價 4. 欣賞與領會 5. 抒發與表達 6. 構思與組織 邊學邊想 多角度分析 細意品味 形象生動 說得明白 審題和立意 學以致用 想方設法 童話 四 小 體悟文思 理清要點 情理兼備 意境優美 描寫細緻 抓住重點 掌握策略 唐詩 五 小 認識經典 闡析推敲 傳統節日 語感流暢 議論縱橫 剪栽得當 活用方法 蒙書 六
3. 品味與評價 4. 欣賞與領會 5. 抒發與表達 6. 構思與織織 7. 應用與創新 8. 自學與探究 9. 文學欣賞
讀讀寫寫
明辨是非 觀察有序 意思完整 清楚扼要 寫意空間 圖文並茂 圖畫書
點出主題
性格特寫 聯想變化 記敘四素 段落分明 天馬行空 分析和綜合 詩歌
總結全文
辨別美惡 學趣無窮
學趣無窮
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估 評估準則清晰明確
使用方式:
靈活運用、重新整合,設計校本課程
謝謝!
•推廣單元及校本課程規畫的實踐知識 •製作印刷版及網上版,網上資源庫
•預期 2006 年 12 月完成
小一至小三級單元組織示例
小 一 1. 認識與理解 聽聽說說 小 二 積累詞匯 小 三 掌握要點
2. 分析與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