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教案(二)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

3. 通过对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人文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 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教师讲解人文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并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纽约等,分析其人文地理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所选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理解和看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深入讲解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要素的具体表现。

2. 教师通过展示案例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选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文地理授课教案

人文地理授课教案

一、人文地理授课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人文地理概述三、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人文地理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地域差异和空间组织。

2.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

3.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环境地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文地理的图片和相关实例,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人文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人文地理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人文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读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文地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人文地理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图片和案例:收集相关的人文地理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和分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案例分析。

八、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将人文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教案由教案编辑专员提供,仅供参考和修改)六、人文地理授课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人口地理八、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人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指标。

3. 理解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641.4 学分:41.5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1.6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2 人口地理学2.3 城市地理学2.4 乡村地理学2.5 经济地理学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人文地理学》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5.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10%。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乡村地理学6.1 教学目标理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乡村地域的发展和问题。

6.2 教学内容6.2.1 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6.2.2 乡村地域的空间分布和特征6.2.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2.4 乡村发展及其问题六、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6.4.1 教材:《人文地理学》6.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

第六章中国人文地理复习目标: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

中国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农业:1、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①九大商品粮基地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水稻: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也有小麦)、珠江三角洲思考:a、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地形平坦,广阔,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肥沃;有一定的土地后备资源;人少地多,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的衰退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使其耕地减少,使其向“郊区型”农业转化;人口增长,粮食商品率的下降;其他商品粮基地的发展。

②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优质长绒棉):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棉花纤维长,质量好;降水少,棉花病虫害少;灌溉便利。

③油料作物分布: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油菜: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出现“北移南迁”④糖料作物分布: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台,粤,桂,闽,滇,川)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和干旱,生长期短(黑,吉,内蒙古,新)2、中国出口农业产品基地(出口给港,澳,台,日,韩)①有利条件:沿海、出口方便;农业基础好。

②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③主要出口农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鱼、肉、蛋奶。

5、上海对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

6、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保持水土)②围湖造田,洪涝灾害(退田还湖,疏通河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工业废水排放,河流污染严重(工业结构调整,治理水污染,加强环保)7、长江沿岸的主要矿产地,农业生产,旅游资源①矿产地:铁矿:攀枝花、大冶、马鞍山。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地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意义1.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与地方环境与地理环境区域与景观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人口变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密度的计算与分析2.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3.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模式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3.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实践与案例分析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产业地理与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4.2 农业地理与工业地理农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3 服务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5.2 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5.3 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文化地理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选举与投票的政治地理6.2 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国家定义与国家的形成领土的划分与政治地理国家边界与边界问题6.3 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政治体制与政治地理政府机构与政治地理政治权力与政治地理第七章:社会地理学7.1 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会阶层与社会地理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7.2 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区与社区地理城市社会地理与农村社会地理社会空间与社会地理7.3 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贫困与社会地理犯罪与社会地理社会公正与社会地理第八章:旅游地理学8.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地的发展与规划8.2 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者的行为与需求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旅游市场与旅游地理8.3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9.1 生态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环境演变与环境地理9.2 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分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9.3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生物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10.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GIS的定义与功能GIS的技术构成与工作原理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10.2 GIS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类型与采集方法地理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10.3 GIS的空间分析与应用空间数据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数据的建模与模拟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导论中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 第六章政治地理学中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3. 第七章社会地理学中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4. 第八章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5. 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中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6.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1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 研究主要方面: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

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引言】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人文地理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人文地理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教案的讲授,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一部分: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还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的定义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人类居住、生产、交通、消费等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人类的居住、工作、农业、工业等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等。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会对人类的居住、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的差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人文地理研究常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推理。

学生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从城市化到工业化,从农业发展到资源开发,都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人文地理之旅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地的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特征。

2. 探索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包括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解读与交流。

5. 提升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培养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世界文化地图- 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各地不同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

- 学生针对地图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民族、文化聚集的原因。

- 学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了解学校周边或当地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

2. 第二课: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 学生通过案例研究,了解不同环境对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与其他组分享结果。

3. 第三课:宗教与地理关系- 学生学习世界主要宗教的地理分布情况。

- 学生分析不同宗教信仰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宗教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研究结果。

4. 第四课:文化交流与碰撞- 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事件。

-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交流的结果与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文化交流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与思考。

2.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3. 视听材料与互动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4. 项目研究与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2. 个人或小组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 辩论与讨论结果的评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4. 项目报告和调查报告的评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社区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文地理(二)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

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

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

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主要湖泊:罗布泊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土壤:以漠钙土和灰钙土为主。

主导因素: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

2、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

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

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

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

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

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

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

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