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一、引言在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时,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案例分析是通过具体案例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理论研究则是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探讨其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二、案例分析的重要性1.案例分析能够提供具体实例,有助于理论的验证和应用。
案例分析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得论文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案例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问题本质。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案例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1.理论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和支撑。
理论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和支撑,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过程。
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理论研究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理论研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理论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完善和拓展相关理论。
四、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1.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验证和应用相关理论,而理论研究则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2.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能够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将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能够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而理论研究则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使得研究更加系统和完整。
法学开题报告可行分析

法学开题报告可行分析在法学领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题报告的目的是明确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和可行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将就法学开题报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法律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而法学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起始阶段,对于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的和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内容法学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选题背景: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选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探讨的议题。
3.研究方法:阐述采取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
4.研究内容:概括性地介绍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5.研究计划: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明确研究的步骤和进度。
可行性分析1.研究资源:法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法律文献和案例作为研究基础,同时还需要调查研究数据和专业人士的意见。
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可以获得必要的研究资源。
2.研究方法:针对法学研究的特点,可以采取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
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3.研究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生在法学研究中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软件、文献检索工具等,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4.研究团队:在法学研究过程中,可以与导师、同学或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形成研究团队。
团队合作有助于分享资源、交流想法,提高研究效率。
5.研究时间:合理安排研究时间,明确研究计划和进度,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及时调整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按时完成。
结语通过对法学开题报告可行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合理选择研究资源、方法和技术,建立研究团队,合理安排研究时间,都是保障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法学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阶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使研究工作更加顺利和高效。
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研究背景:生物学是初中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因此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热情。
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方向。
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
研究目的:1. 探究案例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2. 分析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果的影响。
3. 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和效果进行调研。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态度,以及尝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的实际效果。
3. 实验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其实际效果。
研究内容:1.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2.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可行性。
3. 探究案例教学法对初中生物学学习者的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1. 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掌握实验技能,并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启发式思考能力。
2.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3. 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构建更适合学生个性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教育模式。
研究结论: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具有显著效果。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教科研课题:《小学科学过程技能评价体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过程技能评价体系的研究》开题报告XX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青年专项课题《小学科学过程技能评价体系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科学过程技能与科学知识、科学情感态度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是三位一体的。
我们由过去的重结果到现在的重过程,从过去的重知识到现在的重能力,无一不体现科学过程技能的重要性。
然而就以全国的《科学》课程而言,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仍然是以讲知识为载体,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高了。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探究、合作、生成、建构,从我们的课堂行为上看,的确是发生了一些变化,重探究,重活动,但在探究的过程上,好多教师指导的度或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从而使得对科学探究把握不准。
为什么如此呢?原因有很多,其关键之一就是我们常期的应试教育,就是我们对科学及其这门课程的理解。
在我们国家中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其内容标准中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但这如果和《标准》中所提出的具体的内容标准比较而言,显得太单薄了,许多要求没有相对的具体的活动建议。
《科学》课程标准负责人郝京华教授如实指出:我们的《课标》由于时间的仓促,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只是给出了小学六年级后的总的要求,至于这些要求究竟在哪能个年级段予以实施并体现,那则就是各种版本的教材与施教的一线教师去把握了。
但在教材中我们也没有对我们国家的孩子进行一个系统的测量及评定,每一年孩子们应掌握什么样的过程技能水平,他们的前概念、前操作水平到底如何,我们也只是一个笼统地了解,我们需要对孩子们进行一个前概念的研究以及过程水平技能的研究。
也呼吁一线的科学老师来参与这样的研究。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课题的立项同时还得到了郝教授的直接支持。
她的评价为“小学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评价课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现有的研究十分薄弱,致使科学课程的评价大多仍停留在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记忆上,若能在过程技能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将会对课堂教学重心的转移起到重要的作用。
开题报告(本科)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紫茎泽兰各部分、不同pH值的水提液对绿原酸提取率的比较研究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专业:待定学生姓名:待定学号:待定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待定完成时间:待定研究意义:紫茎泽兰:生活力强,适应性广,化感作用强烈,易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甚至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
紫茎泽兰对畜牧业、农业、群落结构、人类健康都有更大的危害,对紫茎泽兰绿原酸的测定,能了解其绿原酸的含量,增加对紫茎泽兰的了解,对控制紫茎泽兰的生长,有很大作用。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Caffeic acid)与奎尼酸(Quinicacid,1-羟基六氢没食子酸)生成的缩酚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绿原酸的只要功用表现为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肌肉骨骼老化,抑制突变、抗肿瘤,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等。
因此,对紫茎泽兰各部分、不同pH的水提液对绿原酸提取率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研究这两个课题,可以确定最优的提取方案,从而提高对绿原酸的提取。
主要研究内容:采集四川凉山西昌市袁家山的紫茎泽兰为原料,选取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植株顶端40cm三部分为试验材料,95%乙醇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了紫茎泽兰各部分的绿原酸含量;以不同pH的水溶液作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了不同pH值的水提液对绿原酸的提取率。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这两个课题,希望能够确定紫茎泽兰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的部分与绿原酸提取的最佳pH环境,对实际操作中绿原酸的提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对紫茎泽兰的综合利用。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1.原料处理采集四川凉山西昌市袁家山的紫茎泽兰为原料,将其阴干,粉碎保存备用;2.溶液配置将水提液的pH分别用pH计调节为1~12;3.提取将紫茎泽兰粉末依据超声波提取法的提取条件(料液比为1:8,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为80℃)进行绿原酸的提取;4.储存用带滤膜的注射器,将绿原酸提取液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试样管,放入冰箱保存。
借鉴,融合与中国判例制度构建的开题报告

借鉴,融合与中国判例制度构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判例制度逐渐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例作为法官司法活动的核心产物,不仅为法官解决具体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对诉讼当事人、律师和学者等提供了法律适用的辅助材料。
因此,判例对于促进司法公正、增强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中国判例制度的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法官普遍缺乏执法经验和判例审查经验的情况下,判例的质量和效力难以得到保证;在法律条文不够完善和具体的情况下,判例的适用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判例制度,完善判例的规定和应用,成为了当前法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判例制度建设中的借鉴与融合问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国外优秀的判例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适合中国特点的判例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外判例制度的借鉴通过对欧美(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判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判例规模、层级、形式和适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经验,了解其优势和劣势,为我国判例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传统案例制度的借鉴与创新中国有着悠久的法律文化和案例传统,而这种传统案例制度是否能够借鉴和应用于现代的判例制度建设中,值得深入探讨。
同时,针对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已存在的案例规定,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索可借鉴、可改进和可完善之处。
(三)判例制度融合问题判例制度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性意见等法律规范的关系紧密,如何将这些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判例制度建设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判例制度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融合问题,分析融合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相关案例和文献进行深度分析和比较,从国家体制、法律法规、司法实践等不同层面细致研究,为判例制度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旨在探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1. 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John Dewey、Jean Piaget等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国内学者如王守仁、杨志坚等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存在问题(1)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2)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不足,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
(3)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难以胜任跨学科教学任务。
(4)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支持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1)构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框架。
(2)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3)提高教师跨学科素养。
(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支持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
2. 研究内容(1)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等进行深入研究,构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框架。
(2)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3)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升研究研究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提出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具体措施。
(4)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研究学校管理制度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影响,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看法和需求。
《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试验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试验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试验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初级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在学术、德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试验性研究的方式,探索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如下:- 建立一套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术能力、德育水平、体育素养和艺术表现等方面。
- 设计并实施全面素质评估的试验性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 评估试验性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学术、德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评估指标,确保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选取研究样本:从不同学校和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初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3. 实施评估: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对选定的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评估,包括笔试、面试、观察等多种评估方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评估结果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验证。
5. 结果解读与总结:对评估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4.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试验性研究,我们可以在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
这对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校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 为教师提供了更全面的评估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 对学生而言,全面素质评估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优势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5.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按照以下时间表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背景调研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一个月)- 第二阶段:研究样本选取和评估实施(两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一个月)- 第四阶段:结果解读与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一个月)6.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初级学生全面素质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细胞工程-开题报告
学校:海南大学
学院:农学院
专业:08生物技术(2)班
姓名:金丽勇
学号:2008 0104B 075
指导老师:莫廷辉
2010年12月10日
芦荟组织培养的研究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芦荟属(学名:Aloe)通称芦荟,原产于地中海、非洲,为独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的野生芦荟品种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
这种植物颇受大众喜爱,主要因其易于栽种,为花叶兼备的观赏植物。
可食用的品种只有六种,而当中具有药有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洋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或翠叶芦荟Aloe Barbadensis/Aloe Vera)库拉索芦荟(分布于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岛),好望角芦荟(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芦荟等。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
近年来,由于芦荟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巳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芦荟保健热。
据科学研究,发现芦荟中有不少成分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滋润作用,且刺激性少,用后舒适,对皮肤粗糙、面部皱纹、疤痕、雀斑、痤疮等均有一定疗效[1]。
因此,其提取物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防晒霜、沐浴液等。
至于轻度的撞伤、挫伤、香港脚、冻伤、皮肤龟裂、疣子等,都可以使用芦荟来治疗,效果不错。
现代研究显示,其叶含芦荟大黄素、异芦荟大黄素及芦荟苦味素等,药理实验有泻下、抗癌作用。
芦荟花性寒,味苦涩,有清热、止咳、止血功效,可治疗咳嗽、吐血[2]。
芦荟的栽培产业也已开始在我国兴起,但由于芦荟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因此,用种子繁殖非常困难。
目前的繁殖方法主要是分株和分蘖,但难以快速、大量地繁殖种苗,这也是当前芦荟种苗昂贵的重要原因之一[3]。
本文介绍一种对芦荟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很多学者对芦荟不同外植体进行比较试验,苏海等[4]认为,二年生的库拉索芦荟(A. barbadensis)茎尖比茎段更容易诱导出不定芽,而且芦荟快速繁殖宜通过茎尖诱导出不定芽而获得无菌苗,这样省去了诱导愈伤组织步骤,缩短了诱导时间,而且可以减少种苗变异率。
罗静等[5]比较了好望角芦荟(A. ferox)茎段、叶片和根段的再生能力,发现在同一培养基中培养10d后,茎段上开始出现不定芽,25d后每块幼嫩茎组织中可形成4~5个芽,而接种的叶片和根段无一例产生不定芽,说明茎段是芦荟组织培养中最佳的外植体材料。
唐玉明等[6]、袁海英等[7]进行了中国芦荟(A. vera var. chinensis)、木立芦荟(A. arborescens )和库拉索芦荟茎、叶作外植体的比较试验,发现以中国芦荟和木立芦荟的叶作为外植体,15d后外植体切口均变黑,30d后切口干缩,不能产生芽;而以茎段作为外植体,无论是中国芦荟还是木立芦荟,培养15d后各培养基均能产生一定数量的不定芽,库拉索芦荟茎的平均诱导分化率在90%以上,而叶片基本保持不分化状态。
综上所述,芦荟茎尖和茎段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是较理想的外植体材料,而叶片和根段分化能力弱,作外植体一般难以诱导不定芽的形成。
另外,Richwine从库拉索芦荟未成熟花序中也诱导出芽[8]。
参考文献:
[1]胡洪铭.药用功能功能使海南芦荟产业焕发生机.2005,13(7):27
[2]陈敏,廖志华,孙敏,等.生物技术在芦荟研究中的应用.中草药,2001,32(1):78~81.
[3]马书荣.芦荟生物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苏海,等. 库拉索芦荟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3(3): 27-28.
[5] 罗静,等. 好望角芦荟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7): 1213, 1231.
[6] 唐玉明,等. 两种芦荟的组织培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24(5): 439-441.
[7] 袁海英,等. 芦荟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1,24(2): 54-57.
[8] Richwine A M,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loe, Gasteria, and Haworthia shoot cultures from
imflorescence explants[J].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本文介绍一种对芦荟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
为芦荟组织培养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并为芦荟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材料
2.研究内容:
1)配制培养基,培养基中的蔗糖可用市售白糖来替代,从而降低成本。
高压灭菌条件为120℃,1.5kg/cm2,3Omin。
每次接种前都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灭菌。
2)对芦荟茎尖、吸芽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每次接种前都要对接种室进行酒精灭菌和紫外线灭菌。
2)在培养中,如果出现杂菌污染,应立即将该污染试管或培养瓶中的培养物倒掉并将培养瓶洗净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对芦荟茎尖、吸芽进行灭菌处理,然后接入无菌培养瓶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
2)技术路线:
1)配置MS培养基→和牛皮纸一起高温灭菌
采集芦荟→截取根尖、吸芽→外植体消毒→在超净工作台接种→放入培养室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
2.试验方法及步骤:
1 )愈伤组织培养将准备好的芦荟幼苗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剪去叶片和大部分茎段,取茎尖部分,再冲洗1-2次,淋干。
在超净台上,先用75%的乙醇将茎尖浸泡30-60s,再用升汞浸5-l0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用解剖刀取出包括茎尖生长点的组织切块,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为:每天光照 10-12h,光照度为 1000一2000Lx,温度(25士)2℃。
大约15-25d后,试管中接种的外植体就会长出新芽
3 )生根培养当培养瓶中的幼苗叶片长到3cm左右时,将幼苗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放入装有生根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培养,培养条件同分化培养。
大约半个月后,幼苗即可生根。
3.可行性分析:
外植体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0天后,顶芽开始伸长生长,到25天左右在组织块的基部开始长出腋芽,并且在每个外植体的嫩茎组织基部长出多个小突起,45-50天后小突起和腋芽逐渐长成7-9个绿色单芽,此时芽约有2.0-2.5cm可进行下一步的培养。
将长至3厘米高以上的无根增殖苗由丛生芽块上单芽切下转到生根培养基上,7天后在苗的基部形成白色的突起,并逐渐伸长,至12天可形成明显的幼根,逐渐长成完整的小植株,小苗长至7cm以上时即可移栽。
4.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培养中,容易出现杂菌污染,如果出现杂菌污染,应立即将该污染培养瓶中的培养物倒掉并将培养瓶洗净,烘干备用。
对于愈伤组织或试管苗长势良好,仅有局部杂菌污染的试管或培养瓶,也可在无菌条件下,将愈伤组织或试管苗取出,重新放入装有相应培养基的试管或培养瓶中,继续培养。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对芦荟茎尖、吸芽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
六.完成实验的地点及实验日程安排
1、实验地点
农学院实验楼三楼接种室
2、实验日程安排
第一天:配制培养基以及取材
第二天:接种
第三天及以后:隔一段时间记录数据
七.所需主要设备和药品
1、所需设备
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瓶、称量仪器、移液管、锥形瓶、量筒、镊子、解剖刀、支架、酒精灯、牛皮纸、牛皮袋
2、药品
(1)大量元素、钙盐、微量元素、铁盐、有机元素、蒸馏水、BA、IBA、NAA、蔗糖、卡拉胶
(2)75%酒精、0.1%升汞(加吐温)、95%酒精
3、材料
取自四教楼的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