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意思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翻译】: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
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
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
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
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
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
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土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
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
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简答题1、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
答: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翻译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翻译(上册)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忆午桥桥上饮

忆午桥桥上饮出自:宋代·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往昔,曾在午桥桥上豪饮,坐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
在杏花的疏影里,我们吹笛东玩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日子,竟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在世上,但一想到当年的那场乱世场面便后怕。
如今我闲着无事登上小楼,看那雨后新出的美景,感叹古今多少兴衰往事,只能交付给那些渔翁,渔人只是三更平静唱说。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追忆当年的游赏聚会,因此方沦陷,无法归去,他想到故乡洛阳,不禁无阴感慨。
词中以淡语写哀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沉。
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又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中兴名臣。
上片开头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传诵之名句,情境俱现,风格俊朗。
上片是关于“洛中旧游”的回顾。
下片是感慨抒怀。
过片一句推进到当今,“如一梦”、“堪惊”等言,往事如烟,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尽括其中。
末尾将古今兴亡,收拢到三更渔唱,空灵凄忱,余韵不尽。
尾二句化用张升《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之意。
“三更”只是为了押韵,不必拘滞。
尾二句宕开,故作旷达语,尤觉叹惋之意袅袅不绝。
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
胡仔评曰:“清婉奇丽,简斋惟此词为最优”(《苕溪渔隐丛话》)。
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解析】D 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解析】A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
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
最新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1.《定风波》(苏轼)(北宋)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6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7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8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9【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10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11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12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13成的雨披。
14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5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6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17【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18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9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20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21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2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3【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24“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25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习题】理解性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
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的词句是:,。
【习题】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的意思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意思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此句出自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全文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翻译】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意思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出自宋朝诗人:陈与义的古诗作品《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⑦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⑧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翻译】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
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ORg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