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忽必烈政权“汉化”进程中的士人政策
忽必烈的改革与治理策略

忽必烈的改革与治理策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忽必烈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皇帝之一。
作为元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忽必烈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策略,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忽必烈的改革与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一、政治改革忽必烈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统治。
他提倡实行汉人与蒙古族的官员均衡分配,取消了占据官员大部分职位的蒙古贵族专权的现象。
同时,他还减少了官员的赋税负担,以提高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实施官员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这些政治改革旨在加强统治力量,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进一步巩固了忽必烈的权威。
二、农业与经济改革忽必烈十分重视农业和经济发展,他注重农田水利的兴修,修筑灌溉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鼓励农民种植新的作物,引进了一些高产、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如玉米和土豆等,从而提升了粮食产量和农业效益。
此外,忽必烈还推行了货币改革,统一了货币制度,方便了贸易流通。
这些农业和经济改革举措,刺激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三、文化和宗教改革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促进民族融合,忽必烈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提倡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行“协和诸国”政策,允许各族人民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此外,忽必烈还重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鼓励宗教团体传教和事务。
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道观,提供供奉、学习和僧尼传教的场所。
这些文化和宗教改革给各族人民带来了信仰自由和文化繁荣。
四、军事与边疆治理忽必烈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和边疆治理,不仅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装备,提高了战斗力,还设立了多个边疆行政管理机构,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理。
同时,他实行了分封制度,将一些边疆地区的土地和农民赐予军官,以增强他们的地方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这些军事和边疆治理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和统一。
总结起来,忽必烈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改革措施,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统治。
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内容

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内容
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是指忽必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汉化。
具体内容包括:
1. 推行汉文化:忽必烈重视中原文化,邀请汉人文化名人如汤和、包绶等进入政府任职,并在政府中设立了汉人官员职位,以加强汉文化的影响力。
2. 简化政治制度:忽必烈将原来庞杂的蒙古政治制度进行了简化,并以中国传统制度为基础,设立九卿制度和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 修筑汉式建筑:忽必烈大量修筑汉式建筑,如大都、德寿宫等,举办盛大的建筑营造和庙会等大型活动,显示了对汉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4. 倡导科举制度:忽必烈推崇科举制度,恢复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他还将文官与武将的地位进行了调整,重用文官。
5. 促进文化交流:忽必烈鼓励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婚姻、人才交流等方式增强两族之间的融合。
通过这些措施,忽必烈使汉化政策得以深入推进,加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联系,稳定了国家局势,并奠定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元代忽必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吸纳人才,金莲川养士又是怎么回事?

元代忽必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吸纳人才,金莲川养士又是怎么回事?蒙古灭金拥有了中原汉地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蒙哥汗元年(1251),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开府金莲川,积极延揽藩府旧臣与四方文学之士,一时间潜邸之中人才济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藩府谋臣侍从文人集团,为他日后继承汗位,成就大业打下了基础。
忽必烈藩府的成员大多为旧金士大夫和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名士,代表了由金入元(蒙)文士的精英。
这就为蒙古文化的变迁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由此进入了蒙汉两种异质文化的双向适应阶段,蒙元统治者也开始从战争转移到治理中原汉地。
忽必烈等一些蒙古统治者开始重视中原的治理以及儒学和儒生的问题,在保证本民族利益的前提条件下,以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幕府的儒士文人,辅佐忽必烈以汉法治理汉地,即以中原地区历代相沿的官仪制度和孔孟儒学的治国方略来治理中原地区,以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元代统治者制订立国规模,促进元初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仁政爱民学说,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疾苦,为开创有元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保护儒生,推进元代的儒学和教育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忽必烈藩府君臣对有元一代教育的发展贡献非常大。
藩府谋臣刘秉忠、王鹗、许衡、姚枢等多次向忽必烈提出征用儒雅、崇学校、议科举、崇经术、尚节孝、厚风俗、美教化等建议,并建议在各郡县普遍建立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子弟均能人学校受教育,忽必烈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文教、礼乐以及尊孔的意义和重要性。
贵由汗二年(1247),张德辉说服忽必烈重新兴办真定庙学。
在张德辉对忽必烈谈及真定府学毁于兵火之事后,忽必烈命赵振玉、张德辉合力兴修久废于兵的真定庙学,命张德辉提调真定学校。
同年忽必烈两下令旨修复燕京国子学。
蒙哥汗四年(1254),“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
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封建社会初起于春秋战国,全面确立于秦王朝,巩固于西汉,延续到清王朝,期间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
其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和举措非常丰富,成效也十分显著,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教政策和措施,二是选士制度和措施。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和措施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但总的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即儒佛道并重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外,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书同文”、“行同伦”、“颁挟书令”、“设三老以常教化”、“以法为教”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巩固新兴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其贡献是推行共同文字、促进共同文化和共同伦理习俗,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教训是“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破坏了学校教育制度。
“以法为教”有其两面性,由政府统一地实施法治教育是其优势,但不能以法代数,否定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二)汉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汉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的指导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文教政策的核心。
具体体现在:第一,置明师,兴太学,大力发展官学;第二,广取士,重选举,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第三,读经和尊孔,汉代给孔子及其后裔很髙的荣誉和地位,把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尊为“经”,并专置五经博士,最典型的就是《白虎通义》。
其贡献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官学、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建立起相应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遵循,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其教训是“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不许研究,使学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宣告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
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内容

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概述•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是元朝第五位皇帝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和促进统一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该政策主要目的是推行汉化,将中国的文化、制度和语言引入元朝,以融合不同民族,增强统治的合法性。
背景元朝是由蒙古帝国建立的,开始时对中国的统治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忽必烈采取了汉化政策,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元朝的多民族管理困境1.元朝统治的领土广大,既包括汉地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2.汉地人口众多,拥有较为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系。
3.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习惯于游牧生活,具有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政策措施1. 言语政策•忽必烈推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汉语设为官方语言,促使各地区通用汉语。
#### 1.1 汉语成为官方语言的意义•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设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与汉人及其他民族进行沟通,并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指定汉语为官方语言还促进了汉人文化在元朝的传播和发展。
1.2 推广汉语的措施•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强制使用汉语。
•汉人官员占据重要职位,与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平等竞争。
2. 国家制度•忽必烈大力推行中国的官僚制度,以帮助巩固统治和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2.1 依据中国制度建立元朝官僚体系•采纳中国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设立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官署。
•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如州、县、乡级官府,依据中国制度设立诸司、地方官职等。
2.2 汉人官员的重要地位•追求文治政策,大力选拔汉人官员,赋予其重要权力。
•忽必烈允许汉人在考试中参与,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忽必烈建立了科举制度。
3. 经济政策•忽必烈的汉化政策还包括经济领域的措施,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巩固统治。
3.1 保护农业和商业•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农业产量。
•保护商业,减少市场壁垒,促进商业交流和市场繁荣。
3.2 发展工业和手工业•忽必烈注重发展工业和手工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鼓励引进中国南方手工业、纺织业等先进技术,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蒙古元艰难的改革: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1)

蒙古元艰难的改革: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1)忽必烈希望人们既把他看做蒙古人合法的众汗之汗(即大汗),又把他看做合法的中国皇帝。
虽然在13世纪60年代初他已经相当认同中国了,但是他仍然一度声称自己拥有统治全世界的权力。
他希望人们承认他是蒙古帝国所有版图当之无愧的统治者。
然而,建于俄国的金帐汗国支持阿里不哥称汗,而中亚的几位可汗则在两兄弟之间的斗争中充当骑墙派。
忽必烈与波斯伊儿汗国的可汗保持着友好关系,但是那里的蒙古统治者从他的弟弟旭烈兀开始就基本上是自治的了。
虽然伊儿汗国的可汗在忽必烈在位期间一直要求大汗的正式册封,但是,他们实际上是自治的。
因此,尽管忽必烈在中国和高丽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无法使人们接受自己为大汗。
忽必烈欲把中国作为根据地,这个目标在他登基成为大汗之后十年内就已经实现了。
他需要集中精力治理中国。
虽然他也许曾经把汉人看做他的"殖民地属民",但是他明白,欲统治中国,必须雇佣汉人幕僚和官员。
但是,他又不能完全依靠汉人幕僚施政,因为他必须在统治中国的定居文明和保存蒙古文化特色及其价值观念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治理中国的过程中,他非常注意关心他的汉地属民的利益,同时也想尽量利用帝国的资源来壮大自己。
他的动机和目标在他的整个施政过程中一直在不断交替变化。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忽必烈经济规划的关键是劝农。
1261年,他创建了一个机构劝农司,并任命八位官员开展支持农业经济的计划。
忽必烈选择姚枢总领该机构,显示了他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同样,劝农司的官员又挑选了一批精通农业的人员帮助农民耕作土地。
最终,一支规模庞大的官僚队伍被组织了起来,其职责是促进农业生产以及有效利用土地。
北方耕地因连绵半个世纪的战争而遭受了严重破坏,处于凋敝状态。
忽必烈必须制定政策,促进土地的恢复。
光靠救济措施,包括免税措施,是不够的。
此外还要建设粮仓,存贮多余的粮食,以应付荒年粮食短缺。
忽必烈的都城到最后一共建有五十八个这样的粮仓,可以储存十四万五千石粮食。
忽必烈的统治理念与政策

忽必烈的统治理念与政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他在统治期间,秉持着独特的统治理念并采取一系列政策,为中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
本文将着重探讨忽必烈的统治理念以及他所实施的政策。
一、中央集权与行省制度忽必烈在治理朝国时,坚持中央集权的原则。
他废除了以往的封建制度,建立起行省制度,使得中央集权得以有效实施。
行省制度实质上是对地方行政的重新组织,各个省份被划分为不同的行省,并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强化了统一的权威。
二、招贤纳士与提倡文化为了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忽必烈积极招贤纳士。
他打破了蒙古族士人与汉地文臣之间的壁垒,鼓励各个民族的人才参与国家事务。
此外,他还提倡文化,推动教育的发展,修筑学校,鼓励科举考试,以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
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为国家带来了智力资源的集中。
三、改革民族政策与提倡宽容忽必烈的统治理念中,也包含了一系列改革民族政策的措施。
他实行了汉化政策,强调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恢复汉地王朝的传统制度,尊重汉人的习俗和文化。
他还提倡宽容,允许各个民族自由信仰宗教,并与宗教领袖保持密切联系。
这样的政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并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四、重视农业与贸易发展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忽必烈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他大力改造农田,鼓励农民耕种并提供政策的支持与保护。
同时,他也重视贸易的发展,积极推动陆上和海上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联系。
这些举措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加强国家防御与治安维护作为一个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君主,忽必烈非常重视国家的防御和治安的维护。
他大力整顿军队,强化边防,修复和加固城池,并且建立了密探和巡逻的制度,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他还实行法治,加强法律的实施,惩治犯罪行为,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忽必烈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

忽必烈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之一。
作为元代的奠基者和皇帝,忽必烈在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
这些政策既要求统一,又要求多元的平衡,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忽必烈在对待各族人民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以及他如何在统一与多元之间保持平衡。
一、对少数民族的宽容与推行汉化政策忽必烈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面对的是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现实。
他意识到,要维持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就需要采取一种平衡的政策,既尊重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也推行汉化政策以实现统一。
首先,忽必烈对待少数民族表现出宽容的一面。
他允许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地位。
此外,他还重用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官员,以体现对各族群体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宽容的态度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然而,忽必烈同时也推行了汉化政策。
他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使用汉文化,以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汉字、汉服、汉韵律等汉文化的元素,使汉文化成为统一帝国的象征。
这种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帝国的统治,但也留下了一些文化矛盾和分化的问题。
二、对汉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忽必烈虽然身为蒙古人,但他在统治期间也注重对汉族人民的政策统一和多元平衡。
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实现汉族和蒙古族的融合与和谐。
首先,忽必烈在行政机构和军事力量中大量使用汉族成员。
他派遣汉族官员到各地担任官职,推行汉族的政策和法律,促进了政权的统一。
同时,他还将汉族兵士纳入蒙古军队,并进行军事改革,使蒙古与汉族的军事力量得到更好的融合。
其次,忽必烈注重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他保留了宋代的科举制度,并提供给汉族士人参与考试的机会,以维护汉族的文化传统。
此外,他还修编了《大元一统志》等历史文献,为中国历史的编纂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这种对汉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帝国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5卷
第5
论忽必烈政权“ 汉化” 进程中的士人政策
展 龙 , 吴 漫2
( . 南大学 历 史文化学院 , 1河 开封 4 50 ;. 70 12 郑州大学 历 史学院 , 郑州 4 0 2 50 )
[ 摘
要] 必烈 时期 , 忽 在推行汉法 , 大兴文治的过程 中, 重视 对士人政 策的革新和完善。此主要表现在 :
[ 关键词 ) 忽必烈 时期 ; 汉化 ; 士人政策
[ 中图分类 号]K 4 [ 2 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 2 52 0 )5 0 1 4 6 1 0 1 (09 0 —0 0 —0 早在金莲川潜藩 时, 忽必 烈即倾心汉 族文化 , 曾延揽刘
秉忠 、 许衡 、 刘因、 枢、 姚 元好 问 、 经、 郝 窦默 等鸿彦 硕学问 以 治道 , 讲论经史。在这些人 的熏染下 , 忽必烈通 达儒术汉法 , 颇知治 国兴邦之道 , 已表现出较高 的政治抱负。16 2 0年忽必 烈 获 即 汗 位 , 时 蒙 古 帝 国 已 “ 有 四 海 , 功 大 此 奄 治 备 ” ) 顺 蛐 ,1 , 【 ( ‘ 帝 P 6 在此博 大恢 弘的历 史场 景 中, 卷 8) 忽必 烈 因时制宜 , 确立 了“ 祖述变通 ” 的立 国方 针, 推行汉法 , 大兴文 治 , 汉化” 在“ 道路 上迈 出了关键 一步 。其 间, 士人政策作 为
过朝廷上下的努 力 , 世祖初 期 , 许多 士人得 到征 聘 和重 用 ,
“
一
、
征 聘 儒 雅 。 才 擢 用 ■
时贤士人云合辐辏 , 争进所闻 , 逮中统、 至元 之间海 内才俊 , 尤其对江南 广
大 士人 ,惟 恐 其 或 遗 ” ) 白 观 堂 ”。 在 平 宋 前 后 , 南 “ (( t鹤 词 记 卷 对
阁, 分任岳牧 , 蔚为 一代 名臣者不可胜 纪” ] ’ 丞 宣 ) c ( ‘ 张忠 公’ 卷 左 。
举其要者有 :
宋 士人尽力招降 、 笼络 , 宣布“ 去逆 效顺 、 与众来降 、 或别立奇
元世 祖 朝 汉 族 高级 官 员 简表 姓 名 生卒 年 刘秉 忠 1 l 26一l7 24 王 文 统 l9 10—16 22 张文谦 1 1 2 6—18 23 籍 贯 今 江 西高 安 人 今 山东 青 州 人 今河北邢台人 在世 祖 朝 官 至 札部 尚书 中 书 省平 章 政 事 中书左丞 、 枢密副使 召 用 史实 14 年 , 22 以禅 宗 海云 之 荐 入 忽必 烈 王 府 。 世 祖 即位 , 刘 秉忠 推 荐 召用 。 以 14 27年 , 经刘秉忠推荐 , 获忽必烈召见。
征 用儒雅 , 才擢 用; 量 兴举学校 , 造育人 才; 尊孔崇儒 , 渥士人 三个方面。这些政 策中虽存在 民族歧视、 举 优 科
废弛 、重吏轻儒 ” “ 等不足 , 仍显著提升 了士人 , 但 尤其是 汉族士人 的社会政 治地 位 , 于促进 蒙元 的汉化进程 对
和 巩 固政 权 统 治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商挺 赵 良弼 刘 因 史 天 泽 杨惟中 杨 果 赵 复 姚 枢
10 一l8 29 28 11 2 7—18 26 l4 2 9一l9 33
10 2 2—17 25 10 2 5一l5 29 1 9 —16 l7 29 1o 20一I7 27 l 0 —18 2 3 20
元 二 十 八 年 ( 2 1 , 选 隐 晦 之 士 ,在 近 名 者 , 书 省 就 便 19 )诏 “ 尚
社会背景对其加 以论述 , 以期 能对元朝 的“ 化” 汉 历程 、 政治
制 度 等 相 关 问题 的研 究 有所 助益 。
一
选用 ; 在外居住 者 , 所在 官司 以名荐 举”6 ( 政 贤 "。通 [ ( 一举 本 ]圣
2 0 年 9月 09
内 蒙古 民族大 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o na o nr noiUnvrt rN t nli S c u 1 f n e Mo ul i s yf ai ats(oi l I a ei o o ie 印 )
Sp20 e.09
! : 三 :
贤, 罗致 留梦炎 、 王龙泽 、 赵盂挨 、 叶李 等名士二十余人 , 皆出 任监察、 文学之职。同时 , 对于那些怀 才抱 德 , 隐晦不仕 者 ,
元廷 也 屡 加 征 聘 , 求 各 级 衙 门 “ 其 所 知 , 居 侍 要 举 拔 从” 】 2 张 正 序 [ ( ( 学 并 ”。如 , 卷 送 中统二年 (2 1 四月 ,举 文学才 16 ) “ 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 , 列名上闻 , 以听擢用 ”5卷 (担 )。 [ ( 纪 ) ] 世
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浙东道宜慰使云南御史中丞国子司业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淮安路总管两浙转运使副都元帅同知宜慰司事太子宾客翰林学士行太侍御史集贤学士ii中书省事建康道肃政廉i疔司事参知政事中兴等路提删按察使昭文馆大学士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嘉义大大太史令同佥书枢密院事参知政粤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中书省事集贤学士1222127712351296今内蒙古托克托人生卒年不详1260年以刘秉忠荐用之
其 “ 化 ” 施 中 的重 要 内 容 , 日渐 趋 于 完 善 。 对 此 问 题 , 汉 措 也 学 界虽 有 提 及 , 未 作 专 门 考 察 。缘 此 , 但 以下 拟 结 合 当 时 的
功者 , 验等 第官资迁 擢’3( 构 ( 师 江 谕 省 军 ", 一 ’] 王 撰兴 征 南 行 官 诏 这 (卷 政策对于 稳定江 南局 势 , 复统 治秩 序作 用甚 大。南 宋 亡 恢 后, 元廷继续在江南招揽遗民 , 号召其 出仕新朝 , 至元二十三 年 (2 6 , 1 8 ) 忽必烈特遣南 宋后裔 程钜夫 (2 9 11 ) 下求 14 - 3 8 南
今山东菏泽人 今山东东平人 今河北保定人
今 河 北 永 清 人 今河北阳原人 今河北安国人 今湖 北 安 陆 人 今辽宁朝阳人
枢密副使 同佥书枢密院事 集贤学士 中 书右 丞 相 宣抚使 参 知政事 国子 司业 翰林学 士承 旨
15 年 , 2 3 忽必烈在潜藩 , 遣使征至盐川。 忽必烈在潜藩时 , 召之。 18 年 。 2 2 诏征为赞善大夫。 中 统 元年 (20 , 必 烈 即位 , 之 。 1 6 )忽 召 冢前 位后 , 专争忍必烈o 15 2 3牛 , { 土尿兆亘优便。 金正大中登进士第。16 2 0年官北京巡抚使, 次年拜参知政事。 忽 必 烈在 潜 藩 时 , 召之 。 忽必烈在潜藩时 , 召之 以备顾问。即位后 , 官至中书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