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权力过大B.朝中大臣权力膨胀C.地方州县权力过大D.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重要影响的是(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3.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4.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杨国忠、李林甫危害国家③安史之乱爆发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右图中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他是( )A.安禄山B.史思明C.黄巢D.朱温6.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7.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二、材料分析题8.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人口数约1900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人口数约4142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人口数约5292万;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人口数约1699万。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建立唐朝Biblioteka 发公元(618年) 展
继续 贞观之治
发展
政启开元 鼎 治宏贞观 盛
开元 盛世
单项选择题
学以致用
1.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社会矛盾
相对缓和,史称( C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2: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 自主探究:(5分钟)
➢ 阅读教材第6页,试述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之君, 都城。
➢ 初读教材第7、8页,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习目标2: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值得借鉴?
活动延伸(小组讨论) 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
值得借鉴?
学习目标4: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初唐盛唐历史发展历程
开元盛世
全盛
武则天统治
发展
贞观之治 初盛
贞观年间(627~649年) 武周政治(690~705年) 开元年间(713~741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喜功事,征勤伐兵、于热远心,营此造中,材有庸些主过之失所,常但为功。大”于过,
➢ 明太依祖然:可“以昔说唐是太古宗代繁一工位役杰,出好的战政斗治。家”。
➢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 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 信辞......”
“一个人不能离开那个时代,正如一个人的肉体不能离开他的皮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
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1)建立: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国号为“”。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
(1)治国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政治上完善;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之治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措施(1)重用贤能,任用、宋璟为相。
(2)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评价唐太宗?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2.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如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唐朝首创这一制度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 唐朝时期,书生贾贵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
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决定到京城应试。
请回答这里的“京城”是在今天的()A.杭州B.北京C.西安D.洛阳4.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材料中的“朕”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5.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儒家思想的独当一面D.繁荣与开放并存6.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的英明统治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次盛世局面。
下列盛世的出现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9. 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A.分科考试B.设进士科C.考查诗词D.创立殿试10.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民族平等民族关系融洽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C.长城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北方边境无边患11.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二、填空题12. 填空题: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xxx春人教历史七下第2—5课练习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答案】A
2、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
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答案】A
4、唐玄宗统治后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是()
A.节度使B.县令C.郡守D.丞相
【答案】A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
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7、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A.天竺B.新罗
C.波斯D.日本
【答案】D
8、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答案】C
9、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
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1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11、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随遣唐使来华、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鉴真和尚B.阿倍仲麻吕
C.高僧玄奘D.马可•波罗
【答案】B
1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D.鉴真东渡
【答案】C
13、某位皇帝不仅使“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D
14、贞观年间实行汉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
“佳话”中的主人公是()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B.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C.松赞干布和金成公主D.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答案】A
15、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唐式建筑是()
A.唐招提寺B.大昭寺
C.那烂陀寺D.崇圣寺
【答案】A
16、“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这是下列哪一事件的历史影响?()
A. 安史之乱
B. 郾城之战
C. 忽必烈改制
D. 李自成起义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的时
期。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请写出上述材料描述的唐朝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景象。
(2)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
(3)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材料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2)问,“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表现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都提倡节俭。
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A 唐招提寺图B鉴真图C 玄奘
(1)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①地,当时的名称是什么?
(2)图A的景象在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中①、②两地的哪一处能够看到?参观此地的游客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3)人物B、C分别是谁?分别在对应的代号后填写他们的法号以及他们到达的地方。
(4)从B、C图中两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答案】(1)天竺。
(2)②处。
唐代的建筑艺术以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3)B——(鉴真)、(日本)C——(玄奘)、(天竺)
(4)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