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证分析其影响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思考:(1)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2)安史之乱的背景?教师提示:从内忧外患,外重内轻,重兵在握等方面来回答。

3.出示安史之乱的经过图,如下:讨论:(1)安史之乱的平叛将领是谁?(2)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教师总结:从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有何影响?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1.材料分析:《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思考:(1)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2)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如何?教师提示: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范镇……2.出示产藩镇割据形势图讨论:(1)请概述黄巢起义的经过。

(2)黄巢起义的结果如何?教师总结: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读史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分析:(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2)请描述五代十国的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3.探讨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唐朝衰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1.关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因果关系。

2.分析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方法:1.讲授。

2.讨论。

教学资源:1.教科书。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描绘安史之乱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让学生简单讨论一下自己对唐朝衰亡的了解。

Step 2 介绍安史之乱(15分钟)1.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分别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背景和野心开始讲起,说明他们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2.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从叛乱爆发到安禄山入洛阳,再到唐玄宗逃离长安,讲述安史之乱的主要事件和战争过程。

3.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的了解。

Step 3 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5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15分钟)1.向学生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直接原因,那么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例如政治腐败、军队虚弱、自然灾害等。

3.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关于唐朝衰亡的调查报告,包括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和相关事件,下节课进行汇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引发学生兴趣,并结合讲述、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