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3.唐朝灭亡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包括唐朝的建立、鼎盛时期的社会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通过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展。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点。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如西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历史氛围朝历史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和百姓生活。
(3)引导学生观看与唐朝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唐明皇》、《大明宫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安史之乱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相关的书籍或网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最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过程和灭亡的标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网络资源,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拓宽知识视野。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背景介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也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教案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题材,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其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通过教师讲授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和衰亡的原因;3.图片展示和分析:使用图片展示唐朝时期的文物、建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唐朝的辉煌和衰落。
四、教学过程1. 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1.讲授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官僚制和科举制,详细介绍官僚制和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2.讲授唐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唐朝的军事制度是由州、府、节度使等层级组成,注重军事力量的集中和统一;3.讲授唐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物质文化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士人、农民、商人等各个阶层的兴起。
2. 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1.讲授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唐朝藩镇割据、朝政腐败和边疆频繁战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2.讲授安史之乱的过程:安史之乱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史思明叛乱和唐朝恢复的阶段,详细介绍这些阶段的重要事件和过程;3.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冲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3. 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课题,如“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等;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针对所负责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3.鼓励学生撰写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证分析其影响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思考:(1)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2)安史之乱的背景?教师提示:从内忧外患,外重内轻,重兵在握等方面来回答。
3.出示安史之乱的经过图,如下:讨论:(1)安史之乱的平叛将领是谁?(2)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教师总结:从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有何影响?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1.材料分析:《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思考:(1)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2)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如何?教师提示: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范镇……2.出示产藩镇割据形势图讨论:(1)请概述黄巢起义的经过。
(2)黄巢起义的结果如何?教师总结: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读史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分析:(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2)请描述五代十国的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最新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
5、小结
检测2、五代十国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收货
并把本节课的笔记交到家校本
上。
2、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在互动板面枪答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
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
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
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
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后“课后活动”的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