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5)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衰落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及其对唐朝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唐朝的衰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认识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景象,进而引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2.呈现(10分钟)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楚、吴越、前蜀、后蜀、南平、闽、南汉、南唐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安史之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唐玄宗像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2.实质和影响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时期,有许多诗词流传千古。
其中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A.诗仙 B.诗史 C.诗圣 D.诗鬼2.2.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①使用景德镇瓷器②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③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④与朋友一起踢足球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3.下列言论不属于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是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结果、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3.掌握唐朝的灭亡4.了解五代十国的由来、影响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3自学指导:1.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名称的由来、结果、影响2.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唐朝的灭亡时间3.五代十国的由来、影响、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快速预习课本,完成自学指导(10分钟)四、抽生展示,完成自学指导(15分钟)1.抽生回答自学指导1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3)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时间: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结果: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
影响:(1.)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黄巢起义:原因结果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影响(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教师点拨: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当堂训练:(15分钟)背一背自学指导1.2六、当堂检测:(5分钟)题:1-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
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2.实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