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精华)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精华)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

经济地理学一、填空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2、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3、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地区的显著特征。

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6、区域性的含义是: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7、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运输费用是: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

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9、尽管公司结构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但是人们可以将公司归纳一下几类: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邓宁提出一个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这三种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1、一般来说,经济轴主要有一下类型: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2、一般而言,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3、区位论研究抽象的世界,最基本的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核心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相关论。

1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际经济协调。

16、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1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冇的场所,也含冇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丁•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宝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屈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牛平均生产成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冇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Z比。

11、区位重昴:单位产品所产牛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呆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増加,销售价格増加,需求暈随Z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暈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暈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膠什屮心地理论屮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鄴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伟等方而的耍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彩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耍因索2—,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耍索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

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

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韦伯工业区为理论分运费指向论、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三个阶段。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答: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答: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

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答: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

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

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

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右图为P1、P2和P3三个企业的运费最低点,图中的圆为等费用线,如果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

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又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

如果第二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这三个企业没有最佳区位。

因为三个企业的临界等费用线无重合的地方即成本的节约低于运费成本的增加。

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这三条临界费用线内测的交叉区域。

因为三个企业的临界等费用线无重合的地方即成本的节约高于于运费成本的增加。

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第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三原则下的中心地及市场区的等级数量原则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克氏中心地理论和实践意义(选择题)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公司组织结构: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既然段。

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解除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

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折衷原理的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集中于经济中心布局、集中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R&D区位要求为: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置、协作的产业。

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以划分为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科技产业。

按照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的大小将产业分为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