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合集下载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5.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6.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9.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①地理空间的有限性②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③经济活动进行空间转移的限制10.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

1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2.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题目

经济地理学题目

选择题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B)。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C)。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C)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D)。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B)。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7.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D)。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8.有关增长极,说法错误的是(D)。

A.增长极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但他忽视了地理空间B.布代维尔强调了地理空间,并把增长极与城镇联系起来C.增长极通过集聚作用发展成为城市,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D.增长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10.点轴(线)布局模式适用于(A)。

A.经济落后地区 B.中等发达地区 C.经济发达地区 D.以上答案都不是11.(B )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A.增长极理论B.梯度转移理论C.点-轴开发理论D.内生增长理论12.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农业地理学家(D)。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13.1826年,《B》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B.《孤立国》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填空题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山海经》、《禹贡》。

2.17世纪瓦伦纽斯出版商业地理教科书,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大学经济地理复习题

大学经济地理复习题

大学经济地理复习题一、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理环境B.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人口分布D. 政治制度2.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冯·杜能B. 韦伯C. 克里斯塔勒D. 洛施3.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空间分析B. 统计分析C. 历史分析D. 实验室实验4. 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现象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地理位置B. 劳动力成本C. 政策支持D. 所有以上5.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包括哪些?A. 全球尺度B. 国家尺度C. 地方尺度D. 所有以上二、填空题6.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______上的分布及其与______相互作用的科学。

7. 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______,它主要研究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8.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______和______。

9.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通常与______、______、政策等因素有关。

10. 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1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3.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论述题14.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分析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五、案例分析题16. 以一个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 B2. C3. D4. D5. D6. 空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7. 区域经济学8. 布局、发展9. 资源禀赋、地理位置10. 联系加强、依赖加深11.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等。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着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着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区位;2、中心地;3、规模经济;4、范围经济;5、跨国公司;6、区域经济结构;7、主导产业;8、基础性产业;9、区域空间结构;10、空间近邻效应;11、经济地域综合体;12、产业集群;13、经济区;14、经济全球化;15、经济区域化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2、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影响?4、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5、经济地域综合体有哪些基本特征?7、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8、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9、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0、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有哪些影响?11、经济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2、区域管制具有哪些特点?三、论述题1、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什么特点?它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有哪些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怎样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就业环境带来了哪些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你对优化我国的就业环境有什么建议?6、农村工业化对我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显著的推动作用?分析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四、材料分析题材料1:20世纪90 年代广东开始着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继后围绕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如在珠江东岸,以深圳、广州等为主体形成了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为主体形成了经济规模达1 000亿元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专业镇遍布珠三角地区。

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为特征的专业镇占珠三角地区 400 多个建制镇的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工业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 + 1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如石油精练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