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题库

合集下载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5.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6.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9.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①地理空间的有限性②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③经济活动进行空间转移的限制10.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

1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2.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题目

经济地理学题目

选择题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B)。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C)。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C)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D)。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B)。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7.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D)。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8.有关增长极,说法错误的是(D)。

A.增长极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但他忽视了地理空间B.布代维尔强调了地理空间,并把增长极与城镇联系起来C.增长极通过集聚作用发展成为城市,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D.增长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10.点轴(线)布局模式适用于(A)。

A.经济落后地区 B.中等发达地区 C.经济发达地区 D.以上答案都不是11.(B )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A.增长极理论B.梯度转移理论C.点-轴开发理论D.内生增长理论12.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农业地理学家(D)。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13.1826年,《B》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B.《孤立国》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填空题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山海经》、《禹贡》。

2.17世纪瓦伦纽斯出版商业地理教科书,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一、填空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2、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3、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地区的显著特征。

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6、区域性的含义是: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7、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运输费用是: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

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9、尽管公司结构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但是人们可以将公司归纳一下几类: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邓宁提出一个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这三种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1、一般来说,经济轴主要有一下类型: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2、一般而言,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3、区位论研究抽象的世界,最基本的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核心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相关论。

1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际经济协调。

16、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1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一、选择题。

1.下列四项中不属于区域发展政策的是()①区域产业政策②区域经济政策③区域组织政策④区域调控政策2.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也称()①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时期②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③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④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3.在石油资源上兴起的工业区是()①西里西亚工业区②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③伯明翰工业区④伏尔加河工业区4.下列不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的是()①飞机制造业②汽车工业③冶金工业④电子组装业5. 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建立纺织厂主要是考虑人口的()①城乡结构②性别结构③年龄结构④文化结构6. 下列城市不是在石油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①大庆②克拉玛依③焦作④阿伯丁7.下列城市不是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①晋城②伯明翰③抚顺④阿伯丁8.下列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是:()①包装业②冶金工业③食品工业④电子组装业9.下列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①地热能②土壤③地下水④植物资源10.对于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应采取的原则是()①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原则②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③永续利用、加快更新的原则④有水快流的原则11.现代产业的生产向()方向发展。

①综合化、大型化②综合化、国际化③小型化、分散化④集团化、国际化1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受()约束较大。

①资源的数量②劳动力的素质①强烈的季节性②连续性和周期性③地域性④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14.农作物的生活界限一般是()①0℃—35℃② -10℃—35℃③0℃—40℃④-10℃—40℃15.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特别积极影响的温度是()①最高温度②最低温度③有效温度④活动温度16.评定地区喜温作物生长期长短和热量多少的指标是()①10℃② 0℃③ 20℃④15℃17.能评定地区农事季节和热量多少的指标是()①10℃②15℃③20℃④0℃18.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期和所要求的热量指标是()①20℃②15℃③10℃④0℃19.下列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是()①水稻玉米豌豆②大豆高粱谷子③棉花油菜亚麻④小麦玉米大豆2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①甘蔗小麦大麦②燕麦油菜谷子③亚麻洋葱菠菜④棉花玉米大豆21.各种不同部门、行业的工业企业对水资源要求,特别是耗能需求有很大差异,下列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接近优质水源的是()1有机化工 2造纸 3制药 4食品加工 5 仪器 6人造纤维 7机械 8皮革①1、2、4 ②2、5、6③2、3、6 ④ 3、7、822. 下列不属于工业枢纽的城市是()①东京②青岛③鲁尔④巴黎23. 就下列情况进行工业布局,工业不适合选在原料地的是()①非遍在的纯原料②原料指数小于1的原料③非遍在的粗原料④两种原料均为非遍在的纯原料24. 就下列情况进行工业布局,只能选在市场的是()①原料指数大于1的原料②非遍在的纯原料③非遍在的粗原料④遍在可取的原料25.最早将第三产业划分为三大部门的科学家是()①费希尔②科林·克拉克③大卫·李嘉图④贝蒂尔·俄林26.在我国,自来水划归为()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③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均可②在发达国家呈上升趋势③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④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呈下降趋势28.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修建在()①美国②德国③法国④英国29.一箱急救药品,需要从天津运往广州,应选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①航空运输②铁路运输③公路运输④水运运输30.反映城市规模有许多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①城市工业总产值②城市用地规模③城市人口规模④城市经济规模31.我国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①《史记》②《尚书》③《山海经》④《汉书》32.下列经济协作区属于省(区)际间的经济协作区的是()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②东北经济区③川西经济区④南京经济区33.在下列各种运输方式中,连续性最好的运输方式是()①铁路运输②水运运输③公路运输④航空运输34.最早拥有现代管道运输的国家是()①法国②日本③德国④美国35.城市的产业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

另一个条件是()①工业迅速发展②城市地域迅速扩大③农业劳动力剩余④城市第三产业规模扩大36.下列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基本特性描述的是()①战略性②地域性③实用性④综合性37.区域规划的核心部分是()①资源开发利用②产业布局③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④重大项目建设38.联合国对大城市经济圈的定义是指城市总人口在()人以上的大城市及其所覆盖的区域。

①500万②800万③900万④1000万39.在经济地图上,能用符号法表示的事物是()①人口移动②工农业总产值③人口密度④车站码头40.运网的连接率β是测量运网功能的一种度量指标.下图为一交通图,则其β指标为()①1.0 ②1.2 ③1.4 ④1.641.下图可表示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的图为()①②42.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①第一产业发达程度②第二产业发达程度③第三产业发达程度④工业化程度43.近几十年来,世界城市的发展呈现出()①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②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国家③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渐缓,其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④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渐缓,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国家44.商贸中心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①商品生产发展水平②产业布局③人口密度④交通运输地理位置二、判断题(对、错均需要说明理由)。

1.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

2.科学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所在。

3.从静态上看,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层次和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顺向递增。

4.动态看,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存在发展中的替代现象。

5.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6.一种产业是否能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就要看该产业所拥有的综合绝对优势。

7.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时,净产值率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净产值率是指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

8.区域性是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属性,也是其区别于自然条件的根本标志。

9.农业生产、采掘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顺次减少。

10.我国汽车城长春的纺织厂的布局是出于对人口性别结构的考虑。

11.采掘业、原材料工业、电子组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

12.土地、阳光对于农业、工业来说属于自然资源。

13.如果技术进步是咸水淡化成本大大降低,则海水将会成为自然资源。

14. 土壤和化石燃料属于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15. 地下水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16.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充分条件,而是前提条件。

17.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

18.自然资源是自然条件中的一部分。

19.由于技术进步,现代产业经营向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

20. 当温度超过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以后,光合作用率下降,呼吸率仍然增加。

21.作物的生活界限一般是-10℃—35℃,最高到40℃22.坡度的大小是决定水土流失强度的主要因素23.钢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24.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25. 机械工业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26. 矿产资源是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

27. 矿产资源的可采出量与储量工业储量之比称回采率,目前我国矿山的回采率一般为50%—60%,损失率为40%—50%。

28. 地质部门在计算矿产储量时,把矿产的工业品位作为工业生产发展和工业布局规划的依据。

29.韦伯在考察运费与工资对工业区位影响时指出,所需运费的原料和成品的总重量越大,越不容易被工资低廉地区所吸引。

3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认为,劳工成本指数越小则该种产品的生产就越容易被工资低廉的地区所吸引。

32交通运输业的运输产品是以t·km或人·km表示,它可以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

33.冶金、制糖、水泥等工业,一般布局于原料产地。

34.铁路运输成本最低。

35.对流运输是一种不合理运输。

36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37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处于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阶段。

38李特尔在《法意》一书中,用气候条件来解释人类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39劳动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40经济区和行政区是一回事。

41.自然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42.中心地理论在城市区位理论方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还是存在着若干不太完善之处。

44.区域发展战略方针是对实现某种发展战略而应采取的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

45.城市经济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规模及对周围地区的吸引程度。

46.城市体系是在城市的向心增长(集聚)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47.城市职能可分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

凡是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职能为基本职能。

48.当前,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地带。

49.城市间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间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及技术信息流的大小,流量越大,相互作用量则越小。

三、填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和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和。

3.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工业化大致经历的三个时期分别是、、。

5.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是、和。

6.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和以及按进行的分类,就研究产业结构而言,一般多使用及。

7.三次产业分类法又被称为“”,和被视为这一分类法的创始人。

8.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为,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制定的。

9.布代维尔划分的经济空间类型是、、。

10.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11.合理选择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和关键。

14.我国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指标是、、、。

15.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条件、因素很多,按其自身特点将这些条件、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和。

16.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大体有两种趋势:的趋势和的趋势。

17.根据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能,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三大类。

18.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和。

其中,是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属性。

19.人口的结构包括、、、等。

20. 农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21. 农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有、、近代农业和。

22.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自然条件主要有、、、、等方面。

23. 常用来衡量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