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五:2.5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2.5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教案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导入示标
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学做思二: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人教版课标高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滕王阁序》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人教版课标高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道德目标:敢于显示才华表现自己,为文谦恭。

2. 感情目标:“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手段: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

宫殿庙宇、楼阁园林,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5:5.滕王阁序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5:5.滕王阁序第1课时

5.滕王阁序(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文学常识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 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职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一、说教材《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一篇精读课文。

其文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

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

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

四、说教法学法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关于四大名楼的名句。

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是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2.朗读感知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小组朗读一遍。

3.疏通文意学生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4.欣赏品味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5.小结并布置作业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3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3

人教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浙江省江山中学教科所郑逸农导标显示屏幕1. 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2. 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3. 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学习时要抓住文体特点。

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此,要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

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

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

文意的理解重点要注意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

“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

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结构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总之,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可结合跟踪试题的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思路结构】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

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

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

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结构图: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疑难指津】·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高中语文 5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5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 滕王阁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 滕王阁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 滕王阁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滕王阁序。

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一、本篇目所涉及到知识、方法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目是在必修五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同,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但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并能熟读成诵,本篇 是在本系列知识中较能体现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具有统领该块知识的地位作用,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关联性,或是渗透着某些方法,或是体现了某种教学思想,或是提供某种重要结论,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与学生应充分认识标杆篇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作用,给以高度重视,利用好手中教材,发挥课本例子的作用,让学生轻松的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并形成一定技巧。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筛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在自学、讨论、质疑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积累、梳理本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3、结合课后第二题,鉴赏本文作为骈体文的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难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激疑质疑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预习提纲: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批注疑难词句,圈出不理解的,完成《赢》“咬文嚼字”1、2题。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二、教学流程预设: 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得通顺。 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得有感情。 自学指导(三)再读课文,请用文中语言回答下列问题:作者笔下的滕王阁是: ,王勃是一个 的人。 自学指导(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

5.〈滕王阁序〉教学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5.〈滕王阁序〉教学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并称“王杨卢骆”)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
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意属
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

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 怒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 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
比喻夸张(比喻和夸张常常套用)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用“雾”“星”以状房屋、人 才之多。采: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 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再引 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有很高的文才。 (3)层峦耸翠……声断衡阳之浦:极度地形容滕王阁的气 势和周围的环境。 (4)爽籁发……白云遏:极度形容音乐、歌唱的高雅美妙。 (5)青云之志:青云喻高尚。 (6)贪泉:喻能使人变坏的东西。 (7)涸辙:喻十分穷困的处境。 (8)谢家之宝树:喻贤能子弟。
对 本文为骈体文,文中四字 偶 句、六字句很多,全文除九个字
外,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有的是 句与句对偶,有的是句子内部词 或词组对偶。同时讲究平仄,音 调十分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不对偶的字:嗟乎 所赖 勃 呜呼 云尔
句与句对偶:星分翼轸,地接衡 庐
句子内部对偶:襟三江而带五湖
新学网 很全的语文教学资料网站 包括了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课文讲解
滕王阁序
王勃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 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 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 有千秋。
上联中提到的“两楼一阁” 是指什么?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
后先 天天 范 下下 仲 之之 淹 乐忧 《 而而 岳 乐忧 阳 。, 楼 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明确: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师: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参考)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插入藤王阁视频)二、学习《藤王阁诗》三、学习《藤王阁序》1、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明确:《阿房宫赋》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

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

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 讲求对仗,2. 平仄相对,3. 多用典故,4讲究藻饰。

5.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

其句子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四字句读法(一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读法(四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舟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七字句读法(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秋水/共长天/一色2、学生朗读全文,检查字音和句读的落实3、整体感知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

该怎么分?明确: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3段:抒写人生感概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4——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

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第二教时一、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疏通文意。

结合学案的预习部分,突出重点句子。

3、探究:王勃称赞滕王阁所在的地方是“人杰地灵”,这都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见课件)二、学习第二段1、个别朗读,检查学生的熟练程度。

若不好,再齐读一次。

2、疏通文意(对照学案),并在此过程中赏析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句话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试赏析其妙处。

明确:“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明确: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表现了欢快、喜悦、昂扬的情感。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3)比较鉴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王勃的句法点化庾信,但原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

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

落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3、教师小结:这篇骈文,摹写景物,笔法多变。

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4、背诵这一段三、延伸拓展,提高能力。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从“情”和“景”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第三教时一、检查背诵情况二、学习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2、结合学案,疏通文意。

(可插入阮籍的故事)3、问题探究(1)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明确: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明确: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联系王勃生平)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赏析名句)……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介绍:王勃(649—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

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

因一篇游戏文章《檄周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杀死官奴而犯死罪,,幸亏遇上大赦,保住了性命,但仕途终结,父亲也受牵连被贬交趾。

名句欣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4、背诵本段中的名句三、学习第四、第五段1、齐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齐读第五段,疏通文意。

3、简单梳理四、五两段的内容。

明确: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 奏流水以何惭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四、总结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

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

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五、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根据课文的情境对出下句。

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附录:《滕王阁序》赏析(供老师备课参考)一、本文的借代和谦辞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

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

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二、《滕王阁序》的用典王勃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由明用、暗用、画用、连用等。

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属明用典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属暗用典故。

前两句句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后三句又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属化用,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写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属连用。

四个典故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三、《滕王阁序》写景“四美”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