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

合集下载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太原王家大院,是山西省太原市历史悠久的村落之一。

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这座大院曾经是一位财主家族的住所,自建成以来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太原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了一处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观赏。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王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主人是一位姓王的财主。

这座大院占地面积宽敞,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共有三进五院,包括前厅、主厅、翼房、庭院等。

整个大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居住区,北部则是贮藏物品和种植作物的地方。

大院内外均是上好的材质,结构严谨且富有特色。

在王家大院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了不少有趣逸闻。

例如,传说中有一个王家二少爷,他喜欢热闹和玩乐,大院的前厅就成了他的聚会场所。

而这个前厅却非常特别,它的檐口采用的是石雕,这在当时并不常见。

另外,王家大院的内部装饰也是王家人精心布置的,墙上挂着美丽的字画和装饰品,使整个大院充满了华丽的气息。

太原王家大院的文化传承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家大院永远是国内外游客眼中的文化古迹。

如今,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景区。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传统文化与历史风情。

除了欣赏大院的建筑和装饰,游客还可以参观陈列在大院中的文物展览,以及各种传统文化表演。

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深度。

作为一处文化遗产,王家大院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它不仅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更是一份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我们不仅要尊重传统文化,还要探索如何让这些文化活动下去,进而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总之,在太原市的王家大院,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正因为有了太原王家大院这样的文化瑰宝,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

万荣笑话的语用特色分析

万荣笑话的语用特色分析

Vol.33No.2Feb.2012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引言2009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会提出了要解放语用学,研究需要丰富内容,要有新的研究动向。

语用学的研究不能只追随西方的理论,语料不应仅限制在英语语料,因为这会造成研究的简约主义和线性思维方式。

语用学的研究视野要拓宽,从既定的研究框架中解放出来,借助相邻学科的理论,更多着眼于各国的自然语料。

于是,对于本国语言特色的研究成为是语用学一个新方向,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这样一来多向的学术争论和探讨将进一步促进语用学的发展。

本文以黄河流域的土笑话———万荣笑话作为研究对象。

万荣笑话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式幽默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符号,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进行万荣笑话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万荣笑话简介万荣笑话(又称万荣72挣)起源于明末清初,发源地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的谢村,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土特产。

万荣笑话是黄土高坡上民间口头文学,是万荣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创造出的草根文学。

数年来,万荣笑话经百人听、万人传,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遂成集体智慧的精髓。

万荣当地人将流传较广的笑话编整出《万荣七十二挣》,一直以口头文学形式存在的万荣笑话终于开始成书,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现在万荣笑话已成当地的名片。

万荣笑话构成笑话、构成幽默、让人发笑的基本元素不相同。

每个接触万荣笑话的人,都感到万荣笑话味道怪怪的,留在心里的印象也是怪怪的,是一种出人意料之外的幽默,是一种超乎想象之外的离奇笑料。

2008年万荣笑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要求,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研究、繁荣万荣笑话,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这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万荣笑话浅议

万荣笑话浅议
荣笑话 。

村南坡 的大 道 , 南来 北 往 的 车 马都 要 经 过 谢 村 , 因此村 中庙 宇 、 铺 、 台星 罗 棋 布 , 地 客 商 来 店 舞 外

万 荣笑话 的发 源
万荣 文 明深 远 、 史悠 久 , 载 轩 辕 黄帝 “ 历 史 扫 往频 繁 , 自古 就有 “ 四池 八 井 十 二 条巷 、 弯弯 曲曲 的 [ 谢村 人 口旺 盛 , 读 之 家 为 数 耕 地 为坛 于雎 上 ” 祀 后 土 , 汉 , 帝 刘 彻先 后 6 好风光 ” 美誉 。 ] 祭 及 武
2 0 年 1 月 01 2
太 原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u n Unv ri o r a o y a iest Ta y Vo. No 4 S mNo 4 1 1 . u 1 .4
第 1 1卷 第 4 期 总 第 4 4期
文章编 号 :6 1 9 7 2 1 )4—0 6 —0 1 7 —5 7 (0 0 0 05 4
后 2 次祭 祀 后 土 , 分 证 明 了万 荣 是 华 夏 文 0多 充
“ ” 挣 的最 早故 事建 于《 碑为证 》3 相 传一 立 l ,
明的发 祥地之 一 ; 荣物 华 天 宝 、 杰地 灵 , 史 个为人吝啬的土财主 , 万 人 历 请邻村 有名 的石匠为父亲
上政治 家 、 事 家 、 育 家 、 法 家 、 革 家 层 出 刻碑 , 匠早 就 想 奚 落 一 下 财 主 , 碑 时 把 自己 军 教 书 改 石 刻
次到此 祭 祀 后 土 , 出 了脍 炙 人 口的 《 风 辞 》 写 秋 ,
不少 , 口素 质 相 对 较 高 , 来 北 往 的人 们 将 外 人 南
建筑 了“ 内祠 庙 之 冠 ” 海 的后 土 祠 和秋 风 楼 , 后 界的事 物 、 息 在 这 里 汇 集 交 流 , 河 镇 一 生 活中培育 出一 种 争强 好胜 、 闯敢 冒的 万荣 精 村 ”因 此 又 得 名 “ 村挣 ” 敢

晋阳王氏

晋阳王氏

晋阳王氏武平王氏宗亲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唐以后,便衰没不显了。

太原王氏的晋阳支兴起较祁县支稍晚,时间约在东汉末年。

《三国志·王昶传》说,昶家于晋阳,父泽,伯父柔,少年时因得郭林宗品评而知名。

郭林宗即郭泰,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善于奖掖后进,有盛名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07年),卒于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

柔、泽兄弟谒之求名,最早不过桓帝时,最晚在灵帝初年。

知名后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也只能是灵帝以后的事情。

因此,根据史书的记载,晋阳王氏贵显的最早时间不会超过东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89年),亦即东汉末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柔、泽兄弟乃汉扬州刺史王霸之后,是王霸之子咸十九世孙,可能根据王氏私家谱牒,尚缺乏历史的证据。

柔子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泽子昶,史称“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可知是与祁县王凌同时期的人。

他仕魏后官至司空、京陵侯,魏末因助司马氏篡魏有功,子孙入晋后皆平步青云,超级贵族的基础也随之奠定。

故在西晋时,王柔孙沈以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

昶子浑,晋武帝时率方面之军灭亡孙吴,实现全国统一,建不世之勋,官至司徒,增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

子济,妻子是武帝女常山公主,官至骠骑将军。

浑弟深,冀州刺史;深弟湛,汝南太守。

湛从兄默(黯),曹魏时已当上了尚书;默子佑,仕西晋为北军中侯。

湛子承,亦当上了东海太守。

承从叔遐,光禄勋。

自晋初至此仅四十余年,王氏可考者十三人,除一人早卒外,余十二人全部进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书,官位都在中级以上,真是鼎贵一时,是晋阳王氏的黄金时代。

西晋以后,五胡乱华,皇室遭窃,在东南一角建立东晋,晋阳王氏也出现败落之象。

尽管如此,东晋时的晋阳王氏仍是当代名族。

这不仅表现为它能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之后独霸东晋朝政达数年之久,而且族中还有三人相继为哀、简文、孝武三帝皇后,一人位至三公(王恭),五人官至正副宰相(述、坦之、蕴、国宝、恭),五人任大州刺史(淡、愉、忱、绥、恭),八人有公侯爵位(峤、道素、崇之、聿、承、述、坦之、恺),除去其中的重复因素,仍可窥知晋阳王氏当时的荣华。

方案-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方案-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提要】本文是关于北朝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之一,选取了太原王氏这一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的独特家族,重点论证了这一家族宗族背景及其与宗族、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南北士族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在北朝高门大姓当中,太原王氏是一个很独特的家族。

北魏初年,东晋太原王氏的后裔王慧龙只身渡江降魏,以此为契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重新立足于北方社会;北魏太和中,王慧龙之孙王琼又以孤子之身得入“四姓”,成为北朝士族中的一流高门,历隋唐而声名不坠。

作为魏晋旧门,太原王氏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其经历与其他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的北方士族迥然有别。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程,特别是这一家族与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士族社会环境的差异。

\xa0论文联盟编辑。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史,始于东晋丧乱、北魏勃兴之际。

在东晋末年的主相矛盾中,太原王氏的两支分别依附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翻云覆雨,最终两败俱伤,死亡殆尽,王辑之子王慧龙幸免于难,只身降魏[1]。

据《魏书》本传及《通鉴》系年,王慧龙北奔的情况大致如下:晋安帝兴元三年(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

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义熙元年(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

刘裕恐荆州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后秦。

北魏太常二年(417),刘裕灭后秦,王慧龙遂入北魏。

王慧龙北奔,事起张惶,身无信物,来历难明,其士族身份在当时就曾引起普遍怀疑。

崔浩见“慧龙鼻大”,符合江东“齄王”的相貌特征,遂以为“信王家儿也”[2]。

其后鲁宗之子鲁轨入魏,谓王慧龙为私生子,本人亦无从辩白。

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

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

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兰宇冬;过文英【摘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维家世属“太原王氏”之“河东王氏”房一般为学界所公认,但结合相关罕见碑志,可证王维家族“河东王氏”与“太原王氏”非为同一世系.通过对北朝“太原王氏”冒族现象分析深入探讨王维家族背景,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记史料,揭示王维家风家学,借此说明王维艺术素养形成的传统士族教育背景.【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7页(P68-73,88)【关键词】河东;王氏;冒族;家风;家学【作者】兰宇冬;过文英【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杭州310023;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据史料记载,王维在诗、书、画、音乐方面成就杰出,堪称一代宗师。

不过关于王维家世却因史料的缺乏一直未有定说。

《旧唐书》本传中记载:“太原祁人。

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① 本文引用王维传记资料主要来自《旧唐书》和《新唐书》王维本传,在之后的行文中简称《旧、新。

其他语焉不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维弟王缙的显贵而在“河东王氏”中列出中王缙祖父四代及其兄弟五人之世系:王儒贤(唐赵州司马)——扬州司马王知节——协律郎王胄——汾州司马王处廉——尚书右丞王维、代宗宰相王缙、江陵少尹王繟、王纮、太常少卿王紞。

《世系表》将“河东王氏”列为“太原王氏”一房,太原王氏为汉司徒王允之后,在魏晋时因重臣王昶、王浑而成为当时著名门阀,后因时局变动,门庭遭诛灭之难,唯余王慧龙只身投奔北魏,依靠北魏大姓崔浩的支持在北魏立足,至王慧龙孙王琼依孝文汉化改制之势而成为当时大族之一。

到唐代其实力几为皇室所忌惮,甚至以政令干涉其婚娶。

《太平广记》卷184“《氏族》七姓”条引《国史纂异》云: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作者:李艳丽来源:《卷宗》2018年第10期摘要:太原王氏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重要士族之一。

曹魏时期,王沈、王昶因为在司马氏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太原王氏的显贵地位;西晋时期,王昶的后代王浑、王济仍仕于晋廷;东晋时,“齇王”王承扎根于江东,而王述、王坦之父子则显达于东晋庙堂;到了东晋后期,因为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司马氏政权覆灭,门阀政治终场。

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1]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

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

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

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

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

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

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

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

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

王、裴、贾,济天下。

”[2]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

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化史方向)研究。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赵叶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10)[摘 要]太原王氏由王昶而启,有“五世盛德”之名。

肇兴于汉,鼎盛于魏晋,式微于隋唐,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延续数百年。

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如汉末王允,魏晋王昶、王浑、王湛,唐时王翰、王勃、王昌龄,明代王琼等等,或以政声或以文名,卓著于史。

“天下王姓出太原”,代表了世俗社会对太原王氏厚重家族文化的追崇与寄寓。

[关键词]太原王氏;源流故实;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09 03 [收稿日期]2020-06-25 一、太原王氏故实与源流被陶潜称作“五世盛德”的魏晋人物王昶,是太原王氏晋阳一支走向兴盛的关键,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王昶的父辈已是魏国的重臣,其伯父王柔(字叔优)、父亲王泽(字季道)为当时名士郭林宗所称道,谓此二人“皆二千石才也”,王柔“当以仕宦显”,王泽“宜以经术进”。

此二人后来分别官至北中郎将、代州太守①。

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早亡。

王泽子王昶少有才名,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记载: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

少与同郡王腸俱知名。

腸年长,昶兄事之。

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

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时都几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

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昶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矨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法》十余篇。

②《魏志》称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有魏一朝,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显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本文内容提要: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一文的《卷下》第一行曾写道: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尝有锥头之名;今太原王氏子弟多事争炫,称是己族,其实非也。

“锥头”才是先到的,“争炫”能争到什么呢?反而落得个被史家嗤笑。

如果这还不够好笑,还有更好笑的,不信请看:一、太原王氏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

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

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

太原王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

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以上引自《通典·食货典·乡党》、《关东风俗传》及《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二、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指出的:因为太原并没有“氏族”和“世家”的“王氏”,只有“攀附”和“改姓”的王氏。

以上参见:《新唐书·柳冲传》《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三、太原王述:绰号王蓝田,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名著《世说新语》把太原王述的惊人之举归类于很猥琐很幽默的《忿狷》也是恰如其份的。

四、太原王鉷,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以善治租赋,累官至户部员外郎,常兼侍御史。

天宝年间,历任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道黜陟使等职,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

迁户部侍郎,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

封太原县公。

后因事牵连赐自尽。

“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态度,“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能力,“因事牵连赐自尽”,便是他应得的下场了。

以上参见《新唐书/王鉷传》等。

五、明吏王琼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起源于“太原王氏”的第十次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在菲律宾开幕时,有一群来自太原不姓王但是自称“太原王氏”的人,要祭他们的“始祖”太子晋,要拜他们的祖祠“子乔祠”暨“晋祠”之际,笔者为了祝贺,难免要再咕叨几句:晋祠是人家唐叔虞家的家祠,太子晋是人家河南缑氏的王城王氏祖先,直到太子晋死,他也没弄明白太原在山西的哪里,因为当时的太原在甘肃庆远一带(今镇原),在太子晋死后五十余年,即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与山西太原相关的“晋阳古城才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百度文库引太原城考古学者语)。

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既然是一个被赐邑于“缑”的太子,是不可能去一个还在“戎”“狄”之地,与“周”人为敌的地方,去“建宗立望”的。

在一个还无人建筑的城市(山西太原),在一个别人家的祠堂(唐叔虞祠),拉来一个河南洛阳的别人家的孩子(周灵王子),拼凑了一个太原王氏的谎言,这也太扯太辛苦了吧。

呵呵,伪设在晋祠里的子乔祠真的有点太不地道了吧。

太子晋隐于河南洛阳的缑氏山,这是武则天《太子升仙碑》等所有相关文献的一致结论,所以太子晋假如有后代只能叫缑山王氏。

而太子晋所谓的儿子王宗敬即使归隐太原一事不是臆造,则也应从其父为“缑山王氏”。

让“缑山王氏”的父亲太子晋,顺从“太原王氏”的儿子王宗敬,这不是“以下犯上,有失伦常”的逆行吗?也许,臆造“太原王氏”的理论家们的“革命”豪情,是不介意“上下”和“伦常”的,但是古人很“介意”。

这是对你们自己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也是对别人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

不学好文化,不研究历史,不遵重科学的人是永远找不到祖先的。

必须指出:“太原王氏”只能是太原王氏的祖先,而不是“天下王氏”的祖先,因为比你们“太原王氏”早很多的王氏中还有:七千年前的古越王氏的王获(盘古王)、六千年前的天吴王氏的王燧(燧皇)、五千年东夷王氏的王倪(黄帝师)、四千年前河洛王氏的王亥(商祖)、三千年前扶凤王氏的王邺(周祖)和两千八百年前的琊琊王氏的王子城父家族。

即便按“太原王氏”的说法: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的祖先,“太原王氏”也只有两千五百多岁,在王氏起源体糸中也只是很晚很晚的后生,为什么要把“后生”说成“祖先”呢?可怜啊,这个叫王继祖的老人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太原政协王副主席,把再别人(河南王城王氏)的祖先“统战”到太原晋祠来好吗,用一个王氏的后生来冒充王氏的祖先可能并非是为了作伪,而是出于对文化、历史和科学的无知,颇使人哭笑不得。

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与太原有关的王氏本人无能研究,因为有太子晋王宗敬时山西没有太原,所以本人或任何人永远找不到太原王氏到底是什么,谁能找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本人愿将收藏的一万册王氏谱复印一套送给他。

为什么找不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这些人还要这样指鹿为马呢?因为他们人品差吗?别忘了,山西是一个大队书记家敢开奴隶工厂、矿主和县长为了掩盖矿难敢杀公安部侦察员的地方。

希望“太原王氏”的研究还是先从两千八百多年前的王子成父开始,再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太子晋,先从赐氏太原的王子成父“后世”,再到“始居”太原的琅琊王袭祖孙,这才是唯一有史可鉴,有谱更证的正道,别再编、凑、诌那些假谱假人了!王袭以前太原是没有什么“太原王氏”的。

附、奇文一篇:太原王氏祖庙--子乔祠太原王氏祖庙由子乔祠、晋溪书院、王琼祠三部分组成。

晋溪书院是晋祠在又一胜境。

书院初名晋溪园,于明嘉靖十一年,三朝功臣、兵部、吏部两部阁僚,太原王氏之裔王琼创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