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敬畏生命同主题阅读(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新版)语文版

《石缝间的生命》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课件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7.第10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在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在内容上升 华主题,由“我”的个人情感体验扩展到整个人类精 神的需要,再次抒发作者的心声。
部分来自《点拨》
重难点小结
大自然中充满无数奇迹,石头缝里生活着的一草一木也 是其中之一。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却用自己的顽强演绎着 生命的尊严和辉煌。作者以平等审视的态度观照石缝间的生 命,赋予这些小生命以人的力量和精神,对它们顽强的生命 力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从这一细小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富含
部分来自《点拨》
8.困厄: 艰难窘迫。 9.顽强: 坚强,强硬。 顽强、顽固辨析:二者都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 “顽强”指坚强,不动摇,多含褒义。如:只要有梦 想,并且顽强地去奋斗,梦想的大门便永远为你敞开。 “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是贬义词。 如:他这人太顽固了,我们劝了半天也没有用。 10.震慑: 震动使害怕。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石缝间的生命》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文中写了哪些“石缝间的生命”?
请用括号在原文中括出来,并思考它们有什么
特点。
部分来自《典中点》
1.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 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答案】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 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 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部分来自《典中点》
2.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答案】第九段。
部分来自《点拨》
1.课文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题运用开头段落(句)作用法。第 1 段
是全篇的引子,也是本文文眼,开门见山,提出主 题。“倔强”表明了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总的看 法。“感动”直接抒发感情,交代写作原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4)(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4)(新版)语文版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

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提高预感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投影)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远草送别》古诗,以此引出两个问题:诗中那一句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歌咏古老平原上的野草是为了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白居易一诗通过描述古老平原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景象以衬托依依惜别之情,使得诗意中充满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

大凡文人作者撰文,常常要通过描述自然界景观来表述心中至深的情理。

今天我们要学的《石缝间的生命》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看看本文又是通过描述什么景观来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2、学生速度全文,初步体会文章(投影显示)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3、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语文版

《石缝间的生命》教材教法分析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涌动着对高昂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学生学法分析: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但我们的学生大都生活比较幸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七年级的他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些浮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很少用心去思考,让他们感受人物顽强拼搏的精神很难,更别说是植物的拼搏精神了。

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石缝间的小草、蒲公英、松柏的风景片。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这些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石缝间生命的主要特点,了解石缝间生命的所象征的崇高品格,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3.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4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展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朗读时请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些生命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生命的?请圈画描写这些生命的语句。

如何划分层次?3提问: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明确:小草、蒲公英、松柏。

这样的生命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更有参天的松柏。

4播放石缝间的小草、蒲公英、松柏的风景片。

(投影画面)5提问: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生命和我们日常在公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明确:它们都生长在石缝中,所处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6提问:这是怎样的石缝,这是又怎样的生命?文章抓住了石缝间的生命哪个特点?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词?明确:这是不毛的石缝。

【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2)(新版)语文版

【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2)(新版)语文版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揣摩语言的表现力,把握文章内涵2.理解石缝间生命的特点,感受石缝间生命的顽强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和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2.难点理解本文对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三、教学准备录音机、幻灯片四、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刚才我们课前轻松了一下,欣赏了一段乐曲,你们知道是谁的作品吗?其实在上学期的残疾人演唱会上,我们就曾感受过这段乐曲的雄壮与豪迈.哪位同学还能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吗?通过他们的舞蹈,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分别让学生回答).我想,这个节目给我们震撼最大的就是这两个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那就是即使遭遇到了挫折,也要敢于顽强的和生命作抗争,因为困厄的境遇会使你的生命变的更为坚强,也只有在这时,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作者林希感悟他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二)老师范读课文(轻音乐陪衬并让学生边听边圈出自己认为重要或有疑问的字词)(三)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重难点字词,并注音,老师给予纠正补充,学生齐读两遍(四)初读感知1.石缝间的生命指什么?作者选取了几种植物来写?2.它们是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让三位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读出最感动你的语段,轻音乐陪衬)3.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各自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读出描写它们外部形态的语句,讨论作者是怎样议论的) ( 板书)(五)合作探究(幻灯片出示)了解了这些生命的特点后,让我们一起与这些生命展开对话,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语境展开对话(分小组讨论,派学生代表回答)-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会跟你说什么?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会怎么说?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六)理解感悟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板书)2.课文哪些语句最能诠释题目的含义,揭示石缝间生命的内涵本质?(第九段学生齐读)3.文章是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吗?为什么?不是,歌颂了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具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板书)4.石缝间的生命正是困厄中人生的象征,请举出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材的典型事例?如: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张海迪,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等.5.介绍洪战辉的事迹老师要特别介绍一位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大学生,他就是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感人事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洪战辉,感受他的精神吧.(放录音,介绍洪战辉的主要事迹)师:的确,洪战辉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洪战辉的事迹被宣传以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洪战辉的热潮.我们作为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挑战,可能金榜题名,可能名落孙山.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遭遇,怎样看待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磨难与挫折呢?写出你的心声感受.6.箴言卡可以写给自己,也可以写给某一同学,或写给我们这个大集体,作为初三临别前的赠言.(分别让学生回答)最后出示老师的箴言:(老师也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那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几句发自肺腑的话)--"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愿你们通过三年的拼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美丽的彩虹;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命的强者!(七)拓展延伸(幻灯片出示)1.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同,相近的名言佳句以及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2.根据你所观察到的显示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现象,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启示,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无名的野草:生机不可扼制托物言志石缝间的生命小小的山花:生命就是拼搏顽强拼搏人参天的松柏: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以物喻人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语文版《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布局的匠心。

3.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行文的思路。

2.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生命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赞美:赞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辉煌……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所有的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异常艰难的,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2.欣赏歌曲《小草》(板书)小草,多么柔弱,多么渺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

二、字词检查潸(shān)然泪下困厄(è)春绿秋黄吮(shǔn)吸扼(è)制犀(xī)利盘根错节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林希,1935年生于天津,原名侯红鹅,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在《河北文学》首发小说,曾任《新港》杂志社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其诗集《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新诗奖及1983-1984年度天津鲁迅文学特别奖。

主要作品:《五先生》、《丑末寅初》、《小的儿》、《车夫贾二》等。

四、理清思路快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的行文思路。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大意概括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讴歌石缝间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揭示石缝间生命对于人类的意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课件语文版

2.课文中写野草和蒲公英是为衬托松柏吗?它们之间的关系应 该怎样理解? 分析:本文写野草、蒲公英和松柏,赞美了它们倔强生存所表现 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都突出了生存的艰难,都显示了它们是战胜 恶劣环境的强者 ,特别是对松柏的描写,更是突出了它身处逆境而顽 强拼搏的精神。这三者 ,作者描述的形象由细瘦微小到雄伟挺拔,作 者的感情也由哀怜而至大声赞叹。 每一处都落笔于石缝间生存环境 的恶劣 ,每一处都高扬了生命如火的拼搏精神。 所以它们之间应该是 一种并列关系 ,并不是以野草和蒲公英来衬托松柏。
三、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 “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 ,这个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 “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 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 的志向; “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 的精神。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等方面 来描述物从而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五、据义填词
(1)困厄:艰难窘迫。 (2)扼制:抑制,控制。 (3)潸然泪下:形容因有所触动而流下眼泪。 (4)海角天涯: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5)盘根错节:树根盘绕 ,木节交错。比喻事物关系错综复杂, 很难处理。
六、初识文本
(1)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描绘了三种事物,即野草、蒲公英、 松柏,它们生存的环境相似,它们艰难的生命历程给人的启示也是相 同的,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倔强。 (2)本文前 6 段的陈述对象可以归纳为“石缝间的生命”,文章 7、 8 两段的陈述对象则是一切生命。
1.你如何理解标题 “石缝间的生命”的含义 ? 分析:“石缝间的生命 ”这一标题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它让人马上 意识到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感动。自然界是这样,人 类的生存也有同样的状态,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环 境 ,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土壤 ”不断使自己发展壮大 ,从而学会生 存。

九年级语文下册 2《石缝间的生命》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石缝间的生命》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2 *石缝间的生命一、作者简介:林希(1937-),法国归侨,福建厦门人,译审。

回国几十年来,始终把党、祖国、人民的权益放在第一位。

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刻苦钻研,70年如一日,勤奋地学习、工作。

先后参加党代会、政协大会的翻译定搞工作。

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仔细推敲每一句译文。

70年代以来参加了毛、刘、周、邓、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翻译定稿工作。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负责文献部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计算机管理等工作,责任心强,管理严格认真很有条理。

经常帮助年轻同志提高业务水平,为年轻同志上翻译课,还在政治思想上教导年轻人如何做人。

多次被评为局优秀党员,近年来连续年终考核评为优秀。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祖辈在天津办洋务,父亲在一家日本公司供职。

1955年被定为“胡风分子”,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分子。

从此跌入人间地狱,以超重劳动换取微薄收入养家活命。

出版有诗集4部,其中《无名河》获全国新诗奖。

1989年后改写小说,已经出版有《买办之家》等长篇小说5部。

发表中篇小说约40余篇,其中《丑末寅初》、《高买》先后获《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小的儿”》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近期出版有《林希小说精品选》、《天津闲人》及英、法文版的《林希小说选》。

二、解读《石缝间的生命》林希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而我首先被林希对生命本体──极其平凡甚至卑微的生命本体的深情关注深深打动。

林希所激赏的生命本体的顽强,不是一般意义上为取得成功付出所有艰辛的顽强,而是面对严峻的现实所体现出来的“尊贵”的生命本能。

林希是冷峻的。

他洞察了现实的“严峻”──土壤要“自己去寻找”,山风是“凶狂”的,山石是“贫瘠”的,石缝是“狭隘的”,而且还要遭到“狂风暴雨”的侵袭。

它们要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林希更是充满关怀的。

他能感受到“细微的叶脉”的艰难,理解蒲公英的苍老和沉默,心疼松柏的“扭曲”“旋转”和每一寸树衣上“结痂着伤疤”……林希对生命本体的审美解读也是对流俗的一种解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生命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湖边。

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

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在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

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

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

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

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

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