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诸子哲学

往链点点通共享资源,了解更多请登录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一般来说,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
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峰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
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3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先秦诸子概论》先秦诸子的兴起 ppt课件

ppt课件
20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武王伐纣
1.天命转移理论。天命从无德的商转移给有德的周, 是顺应民意。
2.安抚商朝遗民,武力镇压叛乱。
3.实行分封(封建)制度,封给周天子近族、功臣们 一定数量人口和土地,建立诸侯国。(分封204国, 其中姬姓53个)
ppt课件
21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分封的意义
西周封建的目的不是让同姓或功臣去享受,而是“以蕃屏周”, “为周室辅”。周天子给他们一定人口,把这些贵族和功臣散 播到各个战略据点,以此为中心,开国殖民。封建之初,带有 很强的武装开拓和殖民性质。各路诸侯所到之处,融合当地民 众,传播周族礼乐文明,不断扩大华夏族的范围。
ppt课件
31
三、先秦诸子概述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3.诸子百家
中国现存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 把凡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人物,统称为“诸子”,可见的共有 “百八十九家”,著作“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这就是人们常 说的“诸子百家”。
ppt课件
32
三、先秦诸子概述
(二)先秦诸子的学术特点
ppt课件
9
一、轴心时代
(二)哲学的突破(轴心时代的主题) “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
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 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余英时《士与中国文 化》)
ppt课件
10
一、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 伟大的哲学家,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文化 奠定了基础,哲学、科学、以至神学都跳不出它的 笼罩。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教案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诸子哲学,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等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哲学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这六百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者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转引自《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
当时社会结构的动荡改组,典章制度的新旧更迭,王权式微、诸侯异政的政治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的人文奇观——“和而不同”,百家争鸣。
那时思想家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篇》。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取合诸侯。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时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孔丘、墨翟、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荀卿、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巨子,以其不拘一格、独抒己见的原创性思想,共同酿造了中国文化的元典精神。
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定;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辨证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价值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人道与天道参赞化育、和合生成的世界观在这一时期定型。
诸子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思想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思想必然带有风格的多样性。
关于诸子学说的长短优劣和个性特制质,西汉史家司马谈有过自己的评论,他指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儒墨法经典要义:孔孟墨韩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
孔子讲仁(仁——“爱人”)、孟子讲义、(义——“羞恶之心”)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带有批判性的,所以义它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当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一种物质力量的时候,在孟子就体现为一种“浩然之气”。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使人振奋,有一股平治天下的正气。
《墨子》讲兼爱。
表面上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实际上孟子与墨子在主张“行侠仗义”方面则是相通的。
孟子仗义,墨子行侠。
《韩非子》“无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强调刑法与权术。
主张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和权谋之术。
儒家是理想主义,从积极意义上主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激励人生,鼓励人向善,做个好人。
从负面影响上粉饰太平。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读书感言:读孔得仁,有一颗爱心构建和谐;读孟得义,有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得力行,有一腔热血救苦救难;读韩非得直面,有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老庄荀孙经典要义: 老子、庄子、荀子、孙子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智慧。
李则厚先生说: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
他里面有许多兵道,这种军事辩证法在老子里又把他变成为一种政治辩证法,然后又从这种政治辩证法变成为一种生活辩证法。
老子和庄子强调的是两种不同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
老子生活辩证法强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无所为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反映的都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思想主张。
是一种“假不为”。
庄子思想是一种“真无为”,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的人生观,对中国美学、艺术影响非常之大。
荀子则认为庄子思想带有严重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片面性,儒家思想的片面性正好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的先 第 二
背秦 章 景诸
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经济:铁器广泛使用,农业发展迅速 思想: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兴起 科技:天文、历法、医学等科技发展迅速
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条件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鲁国、齐国等地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楚国、齐国等地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宋国、鲁国等地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韩国、秦国等地 兵家:以孙武、吴起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齐国、魏国等地 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秦国、楚国等地
政治制度: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的仁 政、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社会伦理:先秦诸子的社会伦理思想对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 等。
先秦诸子对世界文化的贡 献和影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对东 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流派
创始人:孔子
主要思想:仁、 义、礼、智、信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荀子
影响:儒家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产生了 深远影响,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内容之一。
创始人:墨子
墨家流派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政治主张:尚贤、节用、非攻
影响:对后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产生影响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强调天人合一
和暴力
政治思想:主 张“尚贤”, 即选拔有才能 的人担任官职
哲学思想:主 张“非命”, 即反对天命论, 认为人的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
先秦诸子思想简介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9]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0]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一、背景分析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
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
”《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
”《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
”《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
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
“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
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
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
(见p p118-119)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
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
《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
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
吉凶由人。
”郑国执政子产也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2、“百家争鸣”之先的朴素辩证法的发展(1)史墨的社会矛盾观公元前510年鲁国国君昭公被大夫季氏驱逐出国而死于国外,晋国的赵简子问史墨,即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①“各有妃耦”的矛盾普遍存在的观念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②“无常”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
不亦宜乎。
鲁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
……天之道也。
(2)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①“知己知彼”的普遍联系的观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含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②“奇正相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所谓“奇”是指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所谓“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势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三、先秦诸子的主要学派1、学派的产生(1)“士”的产生及其操守①士的来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人;失势、失权之官;新兴知识分子②士的职守:上传下教,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者比如:齐国的王在齐国都城近郊“稷下”聚集“文学游说之士”,称为“学士”,有“千数百人”。
其中,地位高的有七十多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其他大贵族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都养士数千人。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1987)(2)争鸣发生派别①已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②社会形态转换阶级的分化和斗争的白热化;③“士”所投靠的统治集团的不同;④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的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2、诸子的主要派别——对“百家”的划分(1)第一个对历史上的诸子百家进行派别划分的是司马谈。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先秦“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派别。
①阴阳家:思想渊源甚早,多与天文、历学、占星术等相联系。
②儒家:由孔子创立,在西方文献中一般称之为‘孔子学派’。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被封为正统思想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尊古典,崇礼乐,尚仁义,重亲尊,行忠恕,求中庸。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著名的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
,③道家源于《道德经》或《老子》。
在这之前,在春秋初存在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
道家学派,围绕着一个概念即“无”或“道”集结起来。
他们认为道集中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
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道家学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黄老之学,与法家结合;如慎到等,另一部分人则仍然做他们的“隐士”。
④墨家:这一派源于侠士,由墨翟创立,自称“墨者”。
在墨翟的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墨翟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
他们总称后期墨家。
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⑤名家:名家这个称号大概是从名实关系而来的。
战国中后期,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发展为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问题,关于这个方面后期墨家和荀子都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惠施、公孙龙则把名实问题引入了宇宙观的范围。
惠施提出了“合同异”的“历物十意”即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
公孙龙则从名实关系出发,提出了“离坚白”和“白马非马”论。
⑥法家:源于一群主张以法制治国的一些政治家或学者。
他们认为好的政府必须要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早期的法家有三派,即商鞅变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末期,韩非终结了前人的科研成就,构成了一个法术势法治学术。
(2)第二个对“百家”作分类的是汉代的刘歆。
刘歆和刘向在整理国家图书馆时,将整理结果写成一个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他将这个书目命名为“七略”。
“七略”现在已经无法见到,但“七略”的主要充分地在班固[1]的《汉书·艺文志》中。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两汉以前的书籍的总目,也是现存的中国最古的一个书目,而且对古代典籍的源流和学术上的派别都有详细的论述。
故而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
古人有云:“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
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家,除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并且他还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刘歆的这种分类并不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
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的起源。
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刘歆看来,历史上的十家分别来自十种不同的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曦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此其所长者。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
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ba i)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c hu)荛(ra o)狂夫之议也。
刘歆的理论在近代受到了章学诚、章太炎等人的大力发挥。
(3)冯友兰先生对刘歆理论的修正冯先生同意刘歆的“师官分离”之说,但他强调,在没有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之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
他认为学派与私人或个人的身份出现有关。
这就是说,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就带出了儒士;而墨家是由精通战争武艺的专家教授出来的;名家是由说话艺术的专家带出的;阴阳家是由精通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等方面的专家带出的;法家则是由统治者的顾问等具有实际政治经验的专家带出的;道家则是由那些虽然很有学问和才学,却退隐的专家带出的。
所以,冯先生套用刘歆的方法,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1]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初续成其父班彪的《史记后传》,被人告发改国史,下狱。
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
后召为兰台令史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20余年,修成《汉书》。
成为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的形成,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书未成而卒,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继修完成。
又著有《两都赋》,又著有《白虎通义》。
四、先秦诸子哲学发展的阶段一般将先秦诸子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子兴起:代表人物有孔丘、墨翟、老子等第二阶段: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代表人物有管子、孟子、庄子、惠施、公孙龙等;第三阶段:先秦诸子哲学的总结阶段:代表人物有荀子、韩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