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一、扶正与祛邪相宜
痰饮为病,阴盛阳虚者,健脾温肾为正治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
若痰饮盛,其证属实,可相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二、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病机常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
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
此外,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
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久病者应痰瘀并治。
三、辨别痰的形质
痰的形质,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本节之痰饮属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亦由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致,并以无形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如痰滞在经所导致的或痒或麻或痛痹,痰浊上犯清窍所致头昏、眩晕、耳鸣、口眼歪斜,痰闭胸阳所致胸痹胸痛等,均属无形之痰。
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治疗痰饮眩晕的中药

治疗痰饮眩晕的中药
痰饮眩晕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
治疗痰饮眩晕的中药有很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药:
1.半夏: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痰饮所致的眩晕。
常用剂量为10-15克,煎汤服用。
2.天麻:天麻具有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痰饮所致的眩晕。
常用剂量为10-15克,煎汤服用。
3.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除湿的功效,适用于痰饮所致的眩晕和水肿。
常用剂量为10-15克,煎汤服用。
4.川芎:川芎具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痰饮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常用剂量为10-15克,煎汤服用。
5.钩藤:钩藤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痰饮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常用剂量为10-15克,煎汤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中药治疗也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仅靠短期治疗就期望完全康复。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
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
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
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
其包括“痰”与“饮”。
(痰)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
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
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痰饮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痰饮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痰饮虽为一症,而因则有二。
稠浊者为痰,痰因于火,有热无寒,宜分在肺在脾;稀清者为饮,饮因于湿,有热有寒,此属在脾。
然湿土寄旺四时,三时主热,一时主寒,故饮症亦究寒湿酿成者少,湿热酿成者多。
按仲淳云∶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治不同。
如由阴虚火动,上炎烁肺,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是为阴虚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肾,宜壮水清金,降气消痰为治。
若由脾湿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因酒醪浓味生痰,浓浓胶固,甚至流于经络,及皮里膜外,或结为大块;或不思饮食,或彻夜不眠;或身重腹胀,不得行走∶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发为癫痫;或叫呼异常,或昔肥今瘦∶或泄泻不止,及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
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良有以夫。
此症在脾胃,无关肺肾,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为治。
若有风。
寒闭热在肺,而痰嗽喘逆者,亦属在肺,宜豁痰降气,除肺热药中加辛温之剂,以散风寒。
故利润、利燥。
利散,各有攸当,非可混施也。
世以痰饮混称,而不辨稠粘之为痰,清水之为饮,混同施治,岂中病情?要知饮之色状不同,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酸、或苦,或伏于肠胃,或攻于胸胁,则为心痛,为胃脘痛,为胁肋刺痛。
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
或憎寒、发热、自汗,或胸膈满闷喘逆,或不思食,或不得眠,皆其候也。
此症多因酒后过饮茶汤,与肠胃湿热之气,凝而为饮。
或因怀抱抑郁。
或因脾胃虚弱,饮食之湿,不得消散、亦能成饮。
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所致。
宜健脾燥湿,消饮行水,降气散郁为治。
考方书论痰,有在肺经者,名为燥痰,其痰涩而难出。
在脾经者,名为湿痰,其痰滑而易出。
在心经者,名为热痰,其痰坚而成块。
在肝经者,名为风痰,其痰青而多泡。
在肾经者,名为寒痰,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之别。
《金匮》论饮症,有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曰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者,曰悬饮;水流行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者,曰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者,曰支饮。
亦分在肺、在脾、在心、在肝、在肾,此诚痰饮病变之无穷,有志深造者,所宜详究焉。
痰饮的名词解释

痰饮的名词解释痰饮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人体内湿气过多、水液代谢失调所导致的病理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被视为一种病邪。
而痰饮则是湿气过多、积聚在体内引起的一类疾病。
痰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天气湿热或湿寒、情绪失衡等。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口苦、舌苔厚腻等。
有时候,痰饮还可引起其他一些不适,如头重、身体沉重、胃脘不适、恶心等。
痰饮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有些人可能只是出现短暂的咳嗽,而另一些人可能长期存在咳痰、嗓子发炎等问题。
尤其在湿热季节或者湿重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痰饮。
在中医理论中,痰饮与体内湿气的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内有两个重要的器官与湿气的代谢有关,一个是脾,另一个是肺。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就容易导致湿气滞聚,形成痰饮。
肺主气机,若肺气失调,也会导致湿气积聚,引起痰饮。
对于痰饮患者,中医治疗注重调理体内的湿气。
一般而言,从饮食方面开始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清淡的食物摄入量,促进水湿的排除。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湿气的代谢。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治疗中也使用了一些中药来改善痰饮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组方有清热化湿、利水渗湿等功效。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机畅通,帮助湿气排出体外。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痰饮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可以提升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摆脱湿邪。
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干燥,也是预防和缓解痰饮的有效方法。
总的来说,痰饮是中医常见的疾病,表现为湿气在体内的滞积引起的病理现象。
治疗痰饮需要综合考虑饮食、中药治疗、生活习惯等方面,以促进湿气的排除和身体的自愈能力的提升。
正确认识痰饮,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摘要:I.引言- 介绍老中医治疗痰饮的医案- 阐述痰饮对人体的危害II.老中医治疗痰饮的医案分析- 第一位患者,症状:咳嗽、痰多、胸闷- 老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清热化痰的方剂- 治疗效果:患者的咳嗽、痰多、胸闷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位患者,症状:喉咙痒、痰多、气喘- 老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宣肺化痰的方剂- 治疗效果:患者的喉咙痒、痰多、气喘症状得到明显改善III.老中医治疗痰饮的医案总结- 治疗痰饮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化痰、燥湿化痰等- 治疗效果: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正文:痰饮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指的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液停留,形成痰液。
痰饮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引起咳嗽、痰多、胸闷、喉咙痒、气喘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在本次任务中,我将介绍老中医治疗痰饮的医案。
第一位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咳嗽、痰多、胸闷。
老中医经过诊断,认为该患者属于痰湿阻肺证,采用清热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
具体方剂为:黄连、黄芩、半夏、橘红、甘草等。
患者服用5剂后,咳嗽、痰多、胸闷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位患者,女性,35岁,主要症状为喉咙痒、痰多、气喘。
老中医经过诊断,认为该患者属于痰热阻肺证,采用宣肺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
具体方剂为: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等。
患者服用3剂后,喉咙痒、痰多、气喘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老中医治疗痰饮的医案分析表明,针对不同的患者症状和体质,采用清热化痰、宣肺化痰、燥湿化痰等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
(最新版)
目录
1.痰饮的定义和病因
2.老中医治疗痰饮的方法
3.痰饮医案举例
4.治疗痰饮的注意事项
正文
一、痰饮的定义和病因
痰饮,中医学上指的是体内湿气凝聚成痰,痰饮停滞于各个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症。
痰饮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
二、老中医治疗痰饮的方法
1.理肺化痰:运用辛温散寒、宣肺化痰的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等,以去除寒邪,恢复肺气宣降功能。
2.健脾化湿:运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药物,如茯苓、泽泻、半夏等,以加强脾运化水湿功能,减少痰饮生成。
3.温肾利水:运用温肾助阳、利水消肿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以增强肾阳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4.疏肝解郁: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药物,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以调畅气机,改善痰饮形成的环境。
三、痰饮医案举例
患者,男,45 岁。
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易咳出,伴有胸闷、气喘,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为痰饮咳嗽,采用健脾化湿、理肺化痰法治疗。
处方: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半夏 10 克,麻黄 6 克,桂枝 6 克,杏仁 6 克,炙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胸闷、气喘症状缓解。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三剂后症状消失。
四、治疗痰饮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病因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增加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3.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病名。
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但此书记述之痰饮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则概括多种饮病,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此数种中之痰饮,则属狭义之范畴。
痰饮由体内水湿不化所酿生。
《赤水玄珠》卷六:“痰饮。
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
”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
”(《医醇剩义》卷三)后世根据停饮部位、停饮久暂的不同,又分为流饮、留饮、支饮、溢饮、悬饮、癖饮、伏饮、肺饮等不同。
临床表现的证候较为纷繁,如头晕目眩,耳鸣,口眼瞤动;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状粘痰;或心下如停冰,心中冷痛时作;或梦见怪诞、鬼魅;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而无定处,乃至手麻、臂痛,状如挫闪;或脊背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区;或表现为绕颈核块;或皮肤如有虫行感;或发为癫狂、中风;或见心下怔忡,心悸,如人将捕之;或喘嗽、呕吐;或呕出冷涎、黑水、绿汁等。
由于痰饮病多由脾、肺、肾功能失调,影响人体水液正常输化所致,故宜温补脾肾治其本;利水、宣肺、逐饮治其标。
又:痰饮作为饮证之一,系指水湿之邪留于肠胃所致。
《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
张仲景所论此狭义之痰饮,后世亦名流饮。
参见该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
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
目录
[隐藏]
1 痰饮简介
2 痰饮记载
3 痰饮形成
3.1 痰
3.2 饮
4 痰饮特征
5 痰饮治疗
6 痰饮方药1
7 痰饮方药2
8 痰饮方药3
9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