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痰饮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 痰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

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

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

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分有形、无形两类。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 痰饮的产生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 痰的发生文献: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 饮的发生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 痰与饮之区别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痰饮
– 《素问•经脉别论》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正常代谢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1.悬饮与胸痹 兼证:脘腹喜温畏寒,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同:两者均有胸痛 体极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两位实习医师诊治意见如下: (病因、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异: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疼痛,可引及左肩背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紧。
病名释意
痰古名淡, ①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游动的物质 ②指病理性之液体,即本篇所讲内容。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沿革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而成。 ➢ 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为阴邪多由寒积聚
而成 ➢ 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
分 ➢ 湿---粘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它邪
相兼为患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水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 饮 饮因于湿
水泛为痰
饮痰
为为 痰饮
湿
之之
渐化
痰 痰因湿而生
【鉴别诊断】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型如肿---饮邪支 撑胸肺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痰饮病,症见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及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满,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2.痰饮病,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

脉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3.痰饮病,症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

胸胁闷痛。

舌红少苔,脉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4.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5.痰饮病。

症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6.支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7.痰饮病,症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时有咳嗽,舌苔薄,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络气不和证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8.痰饮病的病机,主要关系到A.肺心肾B.肝心肾C.肺肝脾D.肺脾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9.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小青龙汤D.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10.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1.溢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2.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13.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

中医内科学试题(6)【精选100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6)【精选100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痰饮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A.病因B.病机C.病理产物D.病位E.症状【答案】C2、眩晕的转化A.阴阳俱虚B.气血亏虚C.中风D.厥证E.脱证【答案】A B C3、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若出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应加用A.秦艽.白薇B.龙胆草.黄芩C.青蒿.黄芩D.竹茹.藿香.白蔻仁E.郁金.香附.青皮【答案】C4、鼓胀病变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病证是A.昏迷B.血证C.癃闭D.痰证E.瘀证【答案】C5、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应首选A.椒目瓜蒌汤B.香附旋覆花汤C.柴枳半夏汤D.大青龙汤E.小青龙汤【答案】C6、下列属于少阴病的临床表现的有A.畏寒蜷卧,四肢逆冷B.精神萎靡,似睡非睡C.下利清谷,小便清长D.心烦不得眠E.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答案】A B C D7、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的病证是A.疮疡B.关格C.水肿D.中风E.白内障【答案】A B D E8、太阳头痛可选用A.羌活B.蔓荆子C.川芎D.白芷E.柴胡【答案】A B C9、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A.冷痛B.绵绵而痛C.刺痛D.胀痛E.空痛【答案】C10、呃逆与呕吐在病机上的相同点为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B.胃阴不足,胃虚不降C.食管狭隘,胃失和降D.外邪犯胃,气逆于上E.脾胃虚弱,食入不化【答案】A11、中风病脱证治疗首选A.六味地黄丸B.补阳还五汤C.补中益气汤D.参附汤E.以上均不是【答案】D12、癫证多见于A.壮年女性B.青年男性C.青少年男性D.老年男性E.青壮年女性【答案】E13、下列各项,属于水肿病理因素的是A.风邪B.水湿C.痰浊D.疮毒E.瘀血【答案】A B D E14、郁证中的梅核气与噎膈的主要鉴别点是A.患者的年龄与性别B.有无咽喉阻塞感C.有无吞咽困难D.有无咽干.灼热.咽痒E.有无长期吸烟饮酒史【答案】C15、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A.情志不遂B.饮食失宜C.跌仆损伤D.劳欲久病E.虫毒感染【答案】A B C D16、心衰的病因A.久病耗伤B.感受外邪C.七情所伤D.劳倦内伤E.跌打损伤【答案】A B C D17、噎嗝病位在食管,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A.胃肝脾肾B.脾肺肾C.心胃脾肾D.脾胃肝胆E.心肺脾胃【答案】A18、丁某,男,患肝病多年。

中医内科学课件-痰饮

中医内科学课件-痰饮


【学习目标】
1.掌握痰饮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 3.了解痰饮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预防调护。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的运化、输布失常,停聚于身 体某一局部的病证。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广 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 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即饮停胃肠之痰饮。本节仅讨论广义痰饮。
中医内科学
其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外感 新病多实、内伤久病多虚,但久虚更易感外邪,故常见虚实夹杂之 证;寒饮伤阳,热饮伤阴,可由实转虚,出现阳虚或阴虚证。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及分类
中医内科学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肺居上焦,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主运化、转输水液; 肾居下焦,为水脏,主蒸化水液;三焦司一身之气化,是运行水液 的通路。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湿邪 困脾,或脾虚不运,可使水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为饮;肾气、 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 中,脾失健运,首当其冲,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
中医内科学
根据痰饮发生部位,选择相应检查。疑为痰饮,可行消化系统检查; 疑为悬饮可行肺部检查;疑为溢饮可行泌尿系或心功能检查;疑为 支饮,可行心肺检查。
(二)病证鉴别
1.悬饮与胸痹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左侧胸膺部或膻中处突然发作的疼痛,可 放射至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 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多数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 持续不解,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 肺系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
2020/11/3
1
学习目的与要求
•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痰饮的概念、病因、病位、病 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原 则。
• 要求: 1.掌握痰饮的概念、病性、分类,以及各证候之主 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饮证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饮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2020/11/3
5
概述
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如《济生方·痰饮论治》 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 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气滞津凝则生痰饮,甚为精辟。
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 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 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 法。
有支饮。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 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020/11/3
12
诊断
二、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
2020/11/3
4
概述
• 隋唐至金元各家 随唐及金元各家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
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价值。
孙思邈《千金方·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夫五饮者,由 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立论悉本仲景,而治法方 药则颇有发明,如治胸中痰游,用吐法以祛其邪;治“游饮 停结,满闷目暗”,用中军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 桔梗)以温下。
• 内难经的认识 •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如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
• 《伤寒杂病论》的论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立专篇加以论
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 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 证。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
2020/11/3
2
概述
(一)概念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
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
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2020/11/3
3
概述
(二)源流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寒湿侵渍 中阳受困
饮食不节 伤及脾阳
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
劳欲久病
脾肾阳虚
2020/11/3
水液停聚不化
9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2、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司是痰饮形成的基础。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阳素虚,脏气不足, 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2020/11/3
13
鉴别诊断
1 .悬饮与胸痹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 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 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 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 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 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 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
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
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 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
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2020/11/3
6
概述
(三)范围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联系。本节讨论以 《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2020/11/3
7
病因病机
经典论述: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
2020/11/3
14
诊查要点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 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 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 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 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 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 于伏饮范围。
别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沦》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源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
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
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气凝瘀不
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聚于下
而为饮。” 《Leabharlann 圣心源·痰饮》2020/11/3
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 水饮停积为患。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 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2020/11/3
10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 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 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020/11/3
11
诊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