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发展”的理论的提出者是()A.维果茨基B.赞可夫C.皮亚杰D.埃里克森【解析】B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继维果茨基之后,苏联又ー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卓有成效地研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
他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
2.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D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不同,青少年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二,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成熟【解析】B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我国古代,有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有“孟母三迁”故事,这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4.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发展顺序依次为()A.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B.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D.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解析】B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形式运算时期。
5.对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的是()A.科技B.教育C.环境D.遗传【解析】D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6.我国古代,有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这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_____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解析】B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B 普遍性C 基础性D能动性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B 内发论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老子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老子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2022年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2022年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_是训练的直接目的。
2.人的身心进展的特别性:(1)人的身心进展是在_______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进展具有_______。
3.人的心理进展是人的进展的重要内容, 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的进展。
4.个体身心进展的动因论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个体身心进展遵循挨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_______性等一般规律。
6.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进展的力气主要源于_______, 身心进展的挨次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打算的。
_____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根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进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进展的打算作用。
7.外铄论的根本观点认为, 人的进展主要依靠_______,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训练等。
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______。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____”是一个典型代表。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 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安康的婴儿, 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 他可以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从首领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8.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的发生熟悉论认为, 个体认知进展依次经受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详细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进展过程。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进展是_______的结果。
10.关于身心进展的动因问题, 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11.个体身心进展的一般规律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12.皮亚杰关于发生熟悉论提醒了个体认知进展的一般规律, 即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挨次进展的特征。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选择题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选择题一、选择题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7、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9、“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是指()。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13.“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格塞尔 C.高尔登 D.洛克14.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提出来的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15.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A.性机能成熟 B.独立思考能力 C.个性形成 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16.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oA.感知觉B大脑和神经系统C机体的正常发育D.智力的成熟2 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不均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 “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一观点源于()表现出来。
A.《学会生活》B.《学会学习》C.《民主主义与教育》D.《学会生存》4.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o①遗传作用②教育价值③家庭影响④文化的功能⑤人的能动性A.①④B.①⑤C.②③D.②④5.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统一性D协调性6.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题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7.格塞尔的“ 同卵双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o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妀变而妀变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8.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表现都离不开( ).A实践B活动C玩耍D游戏9.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oA. “近朱者赤,近至者黑"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 “ 孟母三迁“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10.《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0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1.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呈现了先发展头部后发展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后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12.某位家长和老师聊天,说到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说明学生正处于(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一、填空题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人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差异性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一般性B.特殊性C.主观性D.客观性2.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教育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由此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一般性B.能动性C.主观性D.客观性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原因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饮水相互作用D.白板说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5.下列不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赛尔D.洛克6.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性善论7.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持外铄论观点。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8.持“白板说”观点的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赛尔D.洛克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解释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3.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章节练习+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章节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环境D.遗传素质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下列不属于内法论者的是()。
A.孟子B.弗洛伊德C.威尔逊D.洛克4、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说明()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盲人的听觉、嗅觉和触觉一般都特别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6、心理学家华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更为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能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这说明了他持以下哪种人的发展的动力观()A.内法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二因素论7、人的发展的外铄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A.洛克B.华生C.荀子D.格赛尔8、美国斯坦福大学对智商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历时50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预测万年工作成就,一个人的成就通智力的高低并不极大关系。
这一实例说明了()A.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在生理上提供可能性B.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C.遗传素质决定人的发展D.遗传素质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9、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B.环境C.成熟D.主观能动性.1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个体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物质前提作用B.主导作用C.巨大作用D.动力作用1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3、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 )作用。
A.主导
B.制约
C.决定
D.辅助
三、判断题
1.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发展。
(×)
解析: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解析:遗传决定论是对人的发展影响因素的片面理解。
3.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
解析: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四、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
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环境
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遗传素质
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4、个性发展
是指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充分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五、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
参考答案: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2、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3、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但,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5、简述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六、案例分析:
1、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分析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适当展开论述)
2、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
(1)这是什么观点?
(2)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要点:
环境决定论。
错误。
因为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