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文化

合集下载

孝善敬老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尊敬和照顾老年人,是一种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重要体现。

孝善敬老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敬父母:孝善敬老文化强调要尊敬父母,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子女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和尊敬他们,以示对父母的感激和怀念。

2.物质供养:孝善敬老文化要求子女应该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供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以确保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精神赡养:除了物质供养外,孝善敬老文化还要求子女应该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经常陪伴、关心、安慰和支持父母,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

4.尊老爱幼:孝善敬老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美德,认为老年人和儿童都是社会中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群体,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

5.社会公德:孝善敬老文化还强调社会公德,认为尊敬和照顾老年人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在社会中营造尊老爱幼的氛围,传承中华美德。

总之,孝善敬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它要求我们尊敬和照顾老年人,传承中华美德,同时也强调社会公德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孝善敬老文化,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孝是人类社会存在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它的内容包括尊敬、顺从、照顾父母的身体和生活,以及照顾兄弟姐妹和亲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行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

孝顺是一种起源于亲子关系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亲情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亲人深深的爱的表达。

孝敬父母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孝敬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把孝顺父母放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首位。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友爱兄弟。

这个教导至今为人们所称颂。

由此可见,孝顺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关系,家庭伦理关系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尊重传统、感恩父母的表现。

人们普遍相信,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无以言表,孝顺父母是尽忠报国、人伦尽职的象征。

孝顺父母被看作是整个家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并强调子女要尊敬父母,养家炊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古代中国孝敬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尊重、服从、关心、照顾等等。

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包括遵守家庭纪律,不违背父母的规定;服从父母是最重要的,包括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指导,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是最关键的,要理解和关心父母的身心需求,照顾父母的休息和饮食;照顾父母是最实质的,包括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现代社会中,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逐渐由子女共同承担。

父母亲老了,子女们会尽全力照顾、照料他们的生活,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心灵伦理的实践。

孝敬父母是体现人伦崇高的一种行为,是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和亲情关爱的尊重和回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民都对孝敬父母这一价值观持续坚守,并将其视为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颗明灯。

关于孝的传统文化

关于孝的传统文化

关于孝的传统文化关于孝的传统文化孝,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一直是中国人民所推崇和崇尚的。

从先秦时期的尊重“亲”,到汉代的推崇“孝”,再到现代的重视亲情,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编,一起深入探究一下关于孝的传统文化。

一、孝的概念与种类孝源于人性本善,意味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

孝有分为五种,分别为:身孝、心孝、口孝、财孝、事孝。

身孝指亲子之间的实际行动,如照顾父母生活等;心孝则是孝敬父母的心态和思想,如尊重、爱心等;口孝是指说话、寄语等言语方面的敬慕;财孝即为照顾父母的生活条件,可以是钱财、物品或者是父母的传统纪念物品;事孝则是在其他事物上帮助亲人,可以是帮助重整家庭、协助兄弟姊妹等。

这五种孝是基于“お孝所”(ojouso)的概念而来的,它是日本人视孝文化为重要文化的体现之一。

二、孝敬父母的意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无论从道德、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角度看,孝敬父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基本准则。

其次,从社会层面角度来看,孝敬父母能够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能量能够让更多的人秉持尊重家庭、尊重父母的行为方式。

而孝敬父母从家庭和个人角度看,孝敬父母不仅能够增加亲情,凝聚家庭的力量,同时还对个人的成长、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孝敬父母的方式孝敬父母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心意和行动是最重要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儿女应该多与父母交流亲情,体贴父母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关心父母的感受,在言行和行为上都要尊重和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也可以通过帮他们做家务,给他们解决困难的问题来体现。

如果孩子在外打拼,可以常常给父母打电话,说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父母知道自己是在努力奋斗、打拼,同时也能让父母放心。

总之,孝敬父母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和体现。

四、现代社会的淡化与遗忘尽管孝敬父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孝敬父母的传统理念却有着逐渐淡化的趋势。

中华文化的孝道

中华文化的孝道

中华文化的孝道,具体内容如下: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
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
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
疾”作为重要内容。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
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
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中华文化孝文化

中华文化孝文化

十▪姜孝二诗顺.,,涌东其泉汉家跃四距鲤川 长广江汉六人七,里娶之庞遥氏,为庞妻氏。常夫到妻江
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 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 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 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 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 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 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 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 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 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老、莱戏子彩,娱春亲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 乱,自耕于蒙山南麓(lù)。他孝顺父 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 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 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 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 大笑。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 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 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 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 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 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六、芦衣顺母 ▪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 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 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 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 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 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 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中国文化之孝道文化

中国文化之孝道文化

中国文化之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从古至今均不变的,便是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最久的一种文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尊重、服从。

孝道文化对以往的中国社会和家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尊重老人,护老、爱老、孝敬父母,是中国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之一,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传统认为,以孝敬父母来介绍他们的一把好手,把礼貌活生生地传给
孩子。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是子女的本分,它是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
精神,也是一种表现孩子的爱心和尊重的重要表现之一
孝道文化还指导着家庭的行为准则。

家庭的家规,源于家庭的孝道文化,因而具有公平正义、守信守约、节约、勤勉、宽厚、尊重长辈的内容。

同时,在家庭文化中,孝道文化还强调子女要把孝道文化作为家庭及社会
的基本准则,让努力的子女把孝道文化落实到家庭中去,塑造家庭文化的
美好形象。

孝道文化不仅发挥着个人的道德指引作用,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把家族价值和道德准则视为共同的价值体系,强调建立
家庭文化,子孝父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维护。

而孝道
文化更是家庭文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家庭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精神。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哪些我国孝文化内涵丰富,经历了不断变化,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指出对待孝文化应抛弃糟粕,吸取精华,进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青少年中,发扬孝文化,宏扬传统美德,促进现代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研究孝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孝文化的来源及涵义1、孝文化的涵义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

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

”《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

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善事父母一经产生便成为了孝的基本涵义。

狭义的孝即孝的基本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

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和顺从,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中国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2、孝及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孝”应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发展。

西周时期,“孝”扩张为伦理政治范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周代的“孝’,字从“考”、从“子”,强调父子相承,表现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周代孝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

春秋战国之际,“孝”的含义有一个重大转变,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孝善文化内容

孝善文化内容
孝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关爱弱势群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孝善文化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1. 尊敬父母:尊敬父母是孝善文化的核心。

孝顺父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通常包含不忘恩爱、孝顺顶礼、顺从遵从和不说父母的坏话等。

2.孝顺长辈:除了尊敬父母外,孝善文化也强调对长辈的尊敬
和孝顺。

长辈可以是父母的亲戚或朋友,也可以是长期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领导或老师。

尊敬长辈主要表现在言行举止、关心照顾、感恩回报等方面。

3.关爱弱势群体:孝善文化也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弱势群体可以是老年人、病人、残疾人、贫困人等,关爱他们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善良和尊重。

4.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也是孝善文化的内容之一,这体现了一
种精神和品德。

节约不仅可以节省物质资源,也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一种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表现。

5.传承文化:孝善文化也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中国传
统文化可以让人获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也可以激发感悟人生的思考,这对培养好的品德和道德是有益的。

孝道文化内容

孝道文化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孝敬和关爱。

孝道一词起源于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通过对孝的理念、实践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1. 孝的定义在孝道文化中,孝被定义为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关心家庭的行为。

孝道强调尊敬长辈,尊重家族伦理,将孝行视为人伦之首要。

在孝道中,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基石,是家族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2. 孝道的理念孝道的理念贯穿于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言,表达了孝道的根本思想。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社会秩序和个体成就的基础。

通过孝道,人们能够培养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孝道的实践在孝道文化中,孝的实践表现为尊重父母、敬老爱幼、关心家庭。

这包括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关爱兄弟姐妹,尽力维系亲情。

孝道还强调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认为老人在家庭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尊崇。

此外,孝道亦要求子女应该关心弱势群体,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4. 孝道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

在家庭中,孝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形成健康的家庭价值观。

在社会中,孝道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国家层面,孝道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 当代孝道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孝道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影响力,但其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孝道的实践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传统的孝道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注重传统家庭伦理,又注重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现代孝道。

6. 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孝道文化在传承中不仅保持着其传统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时进行了创新。

孝文化的基本含义

孝文化的基本含义x一、孝文化的基本含义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核心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加强家庭、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弘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创造了正面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以孝顺子女以及孝敬长辈为核心,在重视亲情、荣誉家庭以及社会义务的基础上,教育子女孝顺父母,敬畏长辈,尊重老年人,关怀弱者,依据道德伦理规范。

实现社会正向价值观,打造家庭、社会和谐。

孝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孝顺长辈与尊重老年。

它体现着“尊亲之孝”、“重婆之孝”、“教养之孝”和“尊敬之孝”,强调尊重父母,孝敬长辈,让孩子们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爱护老年人,崇敬历史,尊重道德准则。

二、孝文化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国族特色: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社会文化。

2、强调子女的孝顺:孝文化强调孝敬父母、孝顺师长、尊重长辈,让孩子们养成有子孝智慧的好习惯,陶冶子女的性情,提高家庭各成员的文化素养,增进家庭的和谐美满。

3、提倡礼仪文化:孝文化强调尊重礼仪文化,赞美正气,反对恶劣行为,弘扬文明礼仪的传统,让个人得以文明、有礼的生活。

4、重视家庭荣誉:孝文化主张家庭成员间关心、扶持、帮助,以及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重视家庭荣誉,提升家庭氛围,从而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三、孝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孝文化可以帮助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提倡“孝礼仁义”的价值理念,从而养成全社会尊重老年人、在社会中毕恭毕敬的习惯。

2、增强民族凝聚力:孝文化有助于加强家庭、增进亲情,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创造了正面的社会氛围。

3、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孝文化的实践,可以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让人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孝顺的态度对待老人、尊敬社会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当前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当时人的普通看法。《孝经》被
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重要的政治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来源,也是全社会通 行的教科书。孝成为重要的统治方法,对于儒家来说,“忠”就体现在“孝”里面 ,“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形式,家国同构的宗法格局造就了忠孝一体的伦理思 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正是忠孝一体观念的反映。
一、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 孝文化的内涵
• 孝文化的历史进程 • 孝文化历史演进的原因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中国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 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孝在中国 传统教育中上也具有根源和核心地位。 孝文化观念与实践对中国国民性也发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对革命时期)的孝
(2)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孝 (3)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孝
孝文化的历史演进原因分析
• • • • 孝文化演进的经济根源 孝文化演进的文化根基 孝文化演进的政治根源 孝文化的教化传承
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古代孝文化的典型案例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 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 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 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 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 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 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孝文化的大发展—秦汉至明清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 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魏蜀吴晋等王朝仍以“以孝治天下”相标榜,孝治为各朝治 国之本。统治者以封建法统对忠君孝亲加以维护。法律规定“存留养亲”、“冒哀 求仕”以强制力量鼓励、约束人们尽孝。犯死罪的人如果家中祖父母、父母已在70 岁以上,又没有其他较近的亲戚,则可以经过“上请”,免死而留下来赡养父母, 这叫“存留养亲”;任官期间为父母服丧就应回家,如果丧期出来任官,则是“冒 哀求仕”,将被处刑。而且更加繁密严厉。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 封建宗法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统治者继续用政治手段强 化孝道。隋场帝继续实施“举孝廉”的制度。唐高祖曾下诏奖掖并鼓励为幼童讲习 《孝经》,所以后来有设置童子科的制度。“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 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经),予出身。唐代法律重孝道、重 伦理:《唐律》规定,官吏在为其父母服丧的27个月中必须辞去官职,清代减为一 年;唐律还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为其父母服丧的二十七个月中生育孩子,否则要处 一年徒刑。唐律被后世统治者奉为圭泉,宋元明清一准于此”。
中国孝文化
我们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 • • • 吃的越来越好,身体健康却下降了; 学历越来越高,犯罪越来越多了;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知道自己是谁生的; 沟通越来越快了,人与人之间不知道怎么相 处了
知识点
1.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2.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3.我们该怎么做
日常生活中孝文化的小小事例
李平先时刻牵挂婆婆。2007年11月的一天,饶妈在原咸宁市麻纺厂一带玩时,碰到一个熟识的婆婆, 这个婆婆认识饶妈在温泉泉山宾馆居住的孙媳妇,两位老人便一起去泉山宾馆。饶妈被孙媳妇留宿,却忘 记告诉二媳妇李平先。不知情的李平先当夜附近亲戚熟人家去找,一直找到凌晨2点多。最后用电话与泉山 宾馆饶妈的孙媳妇联系,得知婆婆在那里才放心。 李平先出生于1954年8月。1983年9月,在咸宁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工作的她,与汀泗桥公社党 委宣传委员佘道本自由恋爱结婚,1984年生一子。李平先婆婆饶妈出生1931年,生有4子2女。李平先是她 的二媳妇。自从李平先1984年生儿子起,饶妈就随她一起生活至今。 李平先1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结婚后,她就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饶妈说:“平先的娘去世 得早,她把我当亲娘,我就把她当女儿。我跟她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总是茶到手,饭到手,做饭、洗碗、 洗被都不要我管闲。我专门享福,没扫过一帚地,没洗过一只碗,她孝敬我,不要我做事。” 李平先的爱人佘道本先后在县级咸宁市纪委、市党史办、市行管局、咸安区工商联、区民政局工作, 有时下乡不在家吃饭。家里有荤菜,李平先总是先给婆婆,再给儿子,如果再有多的,自己才吃一点。 饶妈共有4个媳妇2个女儿,她把去另外3个媳妇和2个女儿家,总是当做“走亲戚”,而把二媳妇李平先家 当作自己的家。尽管那3个媳妇和2个女儿一再挽留,她每次也只住天把两天,就回到二媳妇家。对于婆婆, 李平先除了供吃、供穿、供用外,还在春节、端午、中秋分别给100元婆婆打“上大人”。 朴实贤惠的李平先,用实际行动诠释“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 美德。饶妈感动地说: “我二儿子娶了平先这个好爱人,真是有福气!”
• 古代孝文化的典型案例 • 现代感动中国的孝文化事迹 • 日常生活中孝文化的小小事例
古代孝文化的典型案例
孝感动天 虞舜,瞽 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 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 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 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 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 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 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 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 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 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文化的大发展—秦汉至明清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宋元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促使封建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为适应思想意识上强化控制的需要,北宋中期 ,张载、二程(程颗、程颐)大力阐发孔孟孝道观。张载对孝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 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出一元,人的本性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对“孝”的神学解 释是“乾称父,坤称母”。人都是天地的子女,百姓万民都应看作兄弟,万物应看 作朋友。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长子的管家人。孝的原则被说成宇宙的最高原 则。一切违反孝的行为都是不忠的。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与家长为核心的小农经 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君权神权合一,宗教与政治合一,从而完成封建社会宗教 神学体系。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明代后期,江南地区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代表 未来发展趋势的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平等、独立的人格。旧的孝意识形态己经成为生 产力发展的栓桔,为了维护封建秩序,统治者进一步强化孝意识形态。明、清都非 常重视孝道,孝道在该时期呈现出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极端化,实践愚 昧化的特征。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 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 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 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 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 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 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 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 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 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 生活。
孝道是对孝思、孝行作出的礼仪规范,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 通常所说的传统孝道一般是指封建化的孝道。为了区别,把社会主 义的孝道称之为新型孝道。
孝文化的历史进程
• 孝观念的形成与完善—先秦时期 • 孝文化的大发展—秦汉至明清时期 • 对孝的批判与弘扬并存—近现代
孝观念的形成与完善—先秦时期
至殷商时期,孝字的出现,标志着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初步形成。到了西周,统治者积极致 力于礼乐政刑的建设,有关“孝”的观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孝的伦理道德体系开始建立。 周代的金文,出现了若干个不同体式的孝字。在《诗经》中,对于孝的伦理观念,有着更 多更生动的反映。总之,西周时,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基本完备,而且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 统一。 春秋战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生产的进步,分封制己不适应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需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以强凌弱、背亲忘祖的现象常常发生,宗族势力登上社 会舞台。大思想家孔子及其杰出的学员曾子在西周孝德的基础上大力发挥,成果卓著。孝道伦 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而成熟。孝道理论由孔子奠基,而在哲学上进一 步将其体系化、思辩化的人物则是曾子、孟子。养亲、敬亲、谏亲与全体、贵生,构成曾子人 伦之孝的基本框架。 《孝经》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传以后的儒家思想。至此孝成为一套在理论与 实践上都相当完备的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牢牢占据着意识形 态的地位,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