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83001);作者简介:王彦涛(197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

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王彦涛,韦 玮,刘俊峰,张 辉(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基于电子给体/受体混合物薄膜的高效率有机光伏器件。

文中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异质结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地球每年吸收的太阳能为5.4×1024J 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上所有可用能源的几万倍。

因此太阳能的利用,尤其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转变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特别受人关注。

目前,太阳能电池有很多种,几乎所有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都是由硅或者无机化合物半导体制成,然而其高成本,制造过程当中的毒性和不易柔性加工等缺点,使得人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制,尤其是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种聚合物电池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如:可提供湿法加工成膜(旋涂、刮涂及丝网印刷等);可制成柔性器件、特种形状器件以及大面积器件;共轭聚合物很容易和其他有机或者无机材料共混而制备杂化器件等等。

目前,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都很低[1],为1%~2%,制约其能量转换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电池的光谱响应与太阳光地面辐射不匹配、载流子在势场中的迁移率以及载流子的电极收集效率低等。

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的发现[2,3],使得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如Saricifici 等[4]发现聚2-甲氧基252(22己基己氧基)21,42对苯撑乙烯(MEH 2PPV )与C 60的复合体系中存在光诱导电子转移现象。

利用共轭聚合物作为电子给体材料(D ),有机小分子或者无机半导体作为电子受体材料(A )制成复合薄膜,通过控制相分离的微观结构形成互穿网络,从而在复合体中存在较大的D/A 界面面积,每个D/A 接触处即形成一个异质结,同时D/A 网络是双连续结构的,整个复合体即可被视为一个大的本体异质结,以这种复合体薄膜为活性层的太阳能电池被称为聚合物本体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

P3HT/PCBM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P3HT/PCBM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o n p o we r c o n v e r s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d o n o r a n d a c c e p t o r ma t e r i a l ,a d d i t i v e ,a n d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d e v i c e s .Th e
K e y w o r d s
p o l me y r s o l a r c e l l s , P 3 HT/ P C B M ,p o we r c o n v e r s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能 源危机 已成 为人 类 生 存及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急需 解 决 的 重要 问题 , 世 界各 国都 在开 发绿 色环 保 的新 能 源 。太 阳能 作
研 制 出效 率为 6 的实用 型 单 晶硅 电池 , 为太 阳能 电池 技 术 的研 究拉 开 了序幕 ] 。 目前 研 究 和 应 用最 广 泛 的单 晶硅 、 多 晶硅 和 非 晶 硅 等 无 机 太 阳 能 电 池 已 经 取 得 了 极 大 的 进 展[ 4 ] , 然 而 由于其 本 身加 工工 艺 复 杂 、 对 材料 要求 高 , 因而
为 一种 易于获 取 、 安全 、 洁净无 污染 的新能 源 , 为人 们 解决 能
6 1 一 p h e n y l — C 6 1 一 b u t y r i c a c i d me t h y l e s t e r ) 就经常被用作受体 材料, 其分 子结构 如 图 2 所示 。
Ab s t r a c t
Re c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s o f p o l y me r s o l a r c e l l s b a s e d o n P 3 HT / P C B M a r e r e v i e we d ,t h r o u g h t h e e f f e c t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敏层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敏层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层大颗粒的散射层, 提高光阳极对光的捕获和吸收 效率, 与不添加散射层比较, 将电池效率提高了 64%.
本文探讨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TiO2 电极制作 工艺的优化, 主要包括改变 TiO2 薄膜厚度, 用四氯 化钛处理 TiO2 电极以及添加大粒子散射层. 从纳米 晶颗粒的堆积方式以及电接触、电极的光谱响应提高 光阳极性能, 研究其对电池效率的影响. TiO2 薄膜厚 度对 DSSC 的光电转换效率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研 究不同厚度的 TiO2 薄膜与电池各性能参数的关系, 得到了最佳的 TiO2 薄膜厚度. 实验表明, 在一定范 围内增加半导体薄膜厚度, 可以增加染料吸附量, 从 而提高电池效率, 但当厚度超过 14 μm 时, 电池的各 性能参数均明显下降. TiCl4 处理电极后, 纳米晶颗粒 间化学连接作用增强, 减小电子在纳米晶颗粒间的 传输电阻, 降低电子与空穴的复合, 电池的开路电 压、短路电流及填充因子都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 散 射层的添加可以提高 DSSC 的光电转换效率[7,8], 但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染料吸附量的比较上面, 本文 通过对大粒子散射层的光吸收率的测量, 发现散射 层可以拓宽光阳极的光电响应范围, 提高电极对近 红外光的吸收.
TiO2 薄膜作为染料吸附、电子传输的载体, 是染 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 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 效率[3]. Ito 等人[4]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 TiO2 薄膜, 当薄膜厚度达到 12~14 μm 时电池效率达到 10.1%. Ito 等人[5]的研究表明, 对导电基底进行 TiCl4 预处理 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 TiO2 微晶结构, 这样的结构有 利于电子从 TiO2 薄膜向基底传输. 另一方面, 覆盖 TiO2 薄膜之后的电极进行 TiCl4 处理, 增强了纳米晶 颗粒间的化学连接作用, 减小电子在纳米晶颗粒间 的传输电阻, 减弱电子的复合效应, 将电池的转化效 率提高了 15%. Lee 等人[6]通过在纳米晶薄膜上覆盖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一、概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有机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易制备、可塑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有机聚合物材料的介绍有机聚合物材料是指由有机分子通过化学键链接而成的大分子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很多有用的性质,如可塑性好、易加工、低成本、轻质等。

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三、有机聚合物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有机聚合物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有机聚合物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材料的一种设备。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便宜的制造成本、柔性和轻质等特点。

2. 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开发成为透明的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伏设备。

这种透明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在诸如机动车、建筑物和移动设备等领域,能够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向内供电。

3. 有机-无机混合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混合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有机聚合物与无机半导体材料混合的太阳能电池。

这种混合太阳能电池具有兼顾两种材料优点的特点,既具有有机聚合物的可塑性、易加工、低成本等特点,也具有无机半导体的良好电子传输性能等特点。

四、有机聚合物材料应用的优点1. 成本低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本相对较低,大大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2. 可塑性好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各种加工工艺制成各种形式的太阳能电池。

3. 良好的光学性能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高。

五、有机聚合物材料应用的瓶颈1. 效率低当前有机聚合物材料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仍然比较低,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发展。

2. 稳定性差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稳定性不如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可能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

聚合物电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聚合物电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聚合物电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电池技术是人类近代科技的基石之一,它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电池技术中,聚合物电池,特别是锂聚合物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率等特点,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聚合物电池的基本结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

一、聚合物电池的基本结构聚合物电池与传统的金属锂电池、镍氢电池不同,它是一种以聚合物材料为正极、负极材料的电池。

聚合物材料因其和导电剂混合后可形成高导电性供电大面积的完整膜结构,具有独特的优点。

其中,聚合物电池的正极通常采用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的高分子材料,如聚环氧苯、聚二酚醚二甲醚、聚苯乙烯等;而聚合物电池的负极则采用电导性较好的碳、石墨等材料制成。

聚合物电池的电解液主要由聚合物溶剂/离子液体等组成,电解液需要有良好的传质性、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

最后,聚合物电池的电池芯由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组成。

由于聚合物材料中不含游离的金属离子,其放电过程中无形成金属锌、镍等的较大体积变化,因此聚合物电池具有不易发生内热,具有更广泛的工作温度范围,且经过改进的聚合物电池可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

二、聚合物电池的研究现状聚合物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因此其研究现状也颇具前沿性。

目前,各国的科学家和企业都在大力研发聚合物电池,以便为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折叠电子设备等领域提供更加持久的电力支撑。

1、研究聚合物电解液聚合物电解液是聚合物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决定了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对电池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聚合物电解液的研究备受关注。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从聚合物离子液体、聚合物溶剂、气体透过膜、质子交换膜等多个方面入手,优化聚合物电解液的分子设计、离子对接等参数,以提高聚合物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并降低其制造成本。

这些研究成果为聚合物电池的开发与量产提供了更良好的技术支撑。

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也是一件受人关注的领域之一,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采用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减少了材料使用成本、制备工艺要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光伏电池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普及,太阳能发电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光伏电池组件的效率及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因此寻找更好的光伏材料成为光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介绍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光伏电池是将太阳光转化成电能的设备,它是太阳能发电的核心部件。

光伏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光子能量被半导体材料吸收后,激发材料内的电子成为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电流,从而形成电能输出。

通常,光伏电池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无机材料等不同类别。

第三章聚合物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3.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聚合物材料是指由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类能够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控制电子输运特性和光电性质的材料。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将半导体聚合物作为在光电能量转换中,代替传统的无机电子分立式半导体的材料。

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成本、轻量、稳定、可撤销性质的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主体结构是由有机材料在n型和p型半导体材料之间形成pn结构。

在均匀的强电场情况下,光子通过pn结被吸收,被吸收后的光子激发了pn结中电子和空穴的形成,空穴从p型材料的高浓度区移到n型材料的高浓度区,形成电流。

3.2 聚合物材料的特性相对于无机材料,聚合物材料在吸光、电荷传输和界面行为等方面有很多优越性能:(1)较高的吸收系数:聚合物材料的吸收系数在可见光范围内较大,同时也有较宽的吸收区域。

(2)波长可调节:具有不同的结构及基团的聚合物材料可以实现波长可控制。

(3)易于加工:聚合物材料有很好的可加工性,可以用常规的溶液旋涂技术制备大面积薄膜。

(4)低成本:相对于无机材料,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本低廉。

(5)环境友好:由于聚合物材料可回收利用和可降解,因此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材料,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前景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前景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前景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作为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占有量巨大,贡献可观。

因此,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设备。

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太阳能电池之一,其具有的高效性与可降低制造成本的特点,让它备受欢迎。

一、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利用了一种称为“共轭聚合物”的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

此类材料能够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

在当今市场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聚合物/无机太阳能电池和混合太阳能电池。

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非常单一,只需要将电子给体和受体充分混合即可。

此时在材料中会形成复合物,进而形成了完整的光电转换器件。

聚合物/无机太阳能电池结构比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更为复杂,包括一个或多个界面且需要控制聚合物与无机材料之间的微观结构。

混合太阳能电池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一种。

其将电子给体与无机电子受体直接组合在一起,利用两者间的互补作用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相比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成本更低,生命周期更长,可重复使用。

另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较低制造温度和灵活性使其可以被制成非常薄的材料,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如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家居、太阳光伏农业、建筑物外墙、建筑顶部和汽车车身等。

其次,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能量转换效率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高达16%以上,而且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这使得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对于光伏发电领域的应用来说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研究和开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对于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未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望为我们带来更加绿色的能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

应用领域拓展案例
建筑一体化
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建筑材料相结合,实现建筑一体化的光伏 发电系统,提高建筑能效。
可穿戴设备
利用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为可穿戴设备供电,实现设备的长时间 稳定运行,提高用户体验。
移动电源
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应用于移动电源领域,开发出轻便、高效、环 保的移动充电解决方案。
05
研究方法
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 括材料制备、器件制备、性能测 试等方面。具体方法如溶液法、 气相沉积法、光谱分析法等。
0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基础
聚合物材料种类与特点
共轭聚合物
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光电性能 ,是制备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
之一。
嵌段共聚物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聚合物链段组 成,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和形态结 构。
界面工程与器件结构优化
界面修饰层
01
引入界面修饰层,优化活性层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降低能
量损失,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活性层厚度调控
02
通过调控活性层的厚度,实现光吸收和载流子传输的平衡,优
化电池性能。
器件结构创新
03
开发新型器件结构,如叠层电池、多结电池等,突破单结电池
的效率极限。
稳定性提升途径
1 2 3
材料稳定性
选用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材料,降低 电池性能衰减速度,提高电池寿命。
界面稳定性
通过界面工程技术,提高界面的稳定性,防止界 面处的电荷复合和泄漏,保持电池长期稳定运行 。
封装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高效、环保的封装材料和技术,保护电池免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电池的稳定性。
04
研究进展与成果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 38卷第 7 期
广州化工
4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曾望东, 丁 娉, 潘春跃
长沙 410083 )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湖南
摘 要 : 近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 聚合物太阳 能电池的 原理和有 机光伏 材料的性 能要求, 并针 对聚噻吩 ( PT ) 衍生物、 聚对苯撑乙烯 ( PPV ) 衍生物等有机光伏材料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中的应用进行 综述 , 简单探讨了 该领域进一 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 关键词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有机光伏材料; 聚噻吩; 聚对苯撑乙烯
3 有机光伏材料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 用
有机光伏材料作为 聚合 物太 阳能电 池的 光敏 活性 层 , 其分 子结构必须具备共轭体系并能通过部分离域的 和 * 轨道完 成光吸收和电荷传输过程。有机光伏 材料按照 机械性 能和加工 性能可分为不溶性的、 可溶性的以及液晶 材料等 , 一般 包括小分 子或低聚体、 高 聚物和 液晶 分子。能 够吸 收可见 光的 低聚 体或 单体称作发色团 , 其 中具有溶解性的称作 染料 , 而不具 溶解性的 则称为颜料。通常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的制作工 艺取决 于光敏活 性层材料的溶解性。对于不溶的颜料 分子采用 高真空 气相沉积 法成膜 ; 晶体颜料分 子可以使用物理蒸发 生长成膜 ; 染 料和可溶 性聚合物可通过溶 液旋 转涂膜、 刮 涂成 膜、 丝 网印 刷、 层压 旋转 涂膜或电化学等方法成膜。目前用于 有机光伏 材料研 究的聚合 物主要包括聚噻吩 ( PT ) 衍生物、 聚对苯撑乙烯 ( PPV ) 衍 生物、 聚 对苯 ( PPP ) 衍生物、 聚苯 胺 ( PAN I) 以及其 它高 分子材 料。本文 着重介绍 PT 衍 生物、PPV 衍 生 物在 聚合 物太 阳能 电 池中 的应 用。
为了更好的利用 太阳 光 , 共轭 有机光 伏材 料的 吸收 光谱 需 要与 太阳辐 射能谱 尽可能的 匹配 , 在可 见 - 近 红外区 应该有 尽 可能宽的吸收峰 ; 聚合物膜的吸收系数应该尽可能的高。 一些常见的有机 光伏材料 ( PT 的 衍生物、 PPV 的衍 生物 ) 的 吸收光谱的峰值均 在 500~ 550 nm 之 间 , 而太 阳辐 射最 大值 在 700~ 800 nm 之间 , 因此 , 使吸收 光谱 红移 是改善 吸收 的主要 方 向之一。实现吸收 光谱 红移的 方法 有很多 , 如 在聚 合物 共轭 链 支链上添加助色团 ( 烷氧 基 , 烷硫基 , 氨基 等 ) 可以 使光 谱红移 , 而且添加助色团之后 其吸收系数也可以 得到提高。 增大有 效共 轭长度也是使吸收光 谱红移的一个有效手段。 除了吸收峰需要 与太 阳光 谱相匹 配之 外 , 其吸 收峰 的宽 度 应该尽可能的宽 , 这样才能吸收更 多的太阳 光。除此两 点之外 , 由于光敏活性层 对光 的吸收 率与 其厚度 成正 比 , 并且由 于共 轭 聚合物的 迁 移 率比 较 低 ( 通常 比 无 机 半导 体 低 5 ~ 8 个 数 量 级 ) , 所以比较薄的光敏活性层厚度有 利于克服 其迁移率低 的缺 点 , 这样就要求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材 料具有比较 高的吸 收系数。 在目前的光伏材料设 计中 , 最先得到 重视的是吸 收峰的 位置 , 其 次是吸收峰的宽度 , 而吸收系数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给、 受体之间的 能级 匹配、 给体 与阳 极之 间的 能级 匹配、 以 及受体与阴极之间的能级匹配是异 质结型聚合 物太阳 能电池电 荷分离、 传输以及收 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共轭聚合物的 分子 能 级考 虑最 多 的是 HOM O 和 LUM O 能 级。通常用循环伏安 测定 聚合物 的起 始氧化 和起 始还 原 电势 , 从起始氧化电势和起始还原电势可计算得到 HOMO 和 LUM O 能 级值 [ 5] 。一般来说 , 与 共轭 链相连 的推 电子取 代基 会提高 材料 的给电子能力 , 即提高材料的 HOM O 能级 ; 而拉电子取代基会增 加材料的得电子 能力 , 即降 低材 料的 LUMO 能级。 但是推 电子 取代基提高 HOM O 能级 的同时 , 往往伴随着 LUM O 能级的提高 ; 而拉电子取代 基降低 LUM O 的同时 , 往往伴 随着 HOMO 能级的 降低。除此之外 , 取 代基的位 置也对 HOM O 和 LUM O 有 不同的 作用 , 当推、 拉电子取 代基 同时存 在于 共轭聚 合物 中时 , 它 们对 聚合物的能级影响是综合的。
太阳能是取之不 尽、 用之不竭的清 洁能源 , 在化 石能源 日益 枯竭、 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今天 , 开展将太 阳能转换 成电能 的太 阳能电池的研究显得 尤为重要。目前利用 太阳能最 有希望 的工 具是基于半导体的光 生伏打效应直接将太 阳能转化 为电能 的太 阳能电池。利用光伏效应的太 阳能电池作 为重要的 清洁能 源一 直是国内外研究 的热 点 , 提 高效 率和 降低成 本是 目前研 究的 重 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 传统的无机半 导体材料 电池发 展迅速 , 如 S、 i Ge 、 G aA s 、 G aP、 G aN 和 SiC 等作为半导体的电池 , 光电转换 效率 从 上 世 纪 50 年 代 贝 尔 实 验 室 [ 1] 的 6 % 发展 到如今 的 37. 19 % , 占领了 90% 左右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但由于这类 无机 半导体材料制作太阳 能电池存在生产工 艺复杂、 成本高、 制 作过 程耗能高等不足 , 要制备大面积的无 机太阳能电 池 , 或者大 规模 的使用 , 将受到相 当大程 度的 限制。作 为聚合 物太 阳能 电池 核 心的有机光伏材 料具 有制 备工艺 简单、 低成 本、 质量 轻、 可弯 曲 和面积大等优 点 , 进而受 到各 界的广 泛关 注。尽管 目前 聚合 物 太阳能电池光电转 换效率 低 , 文 献报道 中最高 大约为 6 . 5% [ 2] , 还不能与无机半 导体 太阳能 电池 相抗衡 , 但 它可 作为用 于高 日 照、 尚不具备开发价值地 区 ( 如 沙漠 ) 等的 低值光 电转 换设备 而 投入实际应用 [ 3] 。为 此 , 各国研 究人 员都在 不断 进行 聚合物 太 阳能电池的研究 , 期 望能得 到新 的多 功能和 高效 率的光 电转 换 电池。 2002 年 , G oe tzbe rger等 [ 4] 推测 , 有机 光伏材料 的光电 转换 效率在未来十几年中有望突破 10 % , 如能达到这一 转换效率 , 用 有机光伏材料制作的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将具有巨大的市场。 光伏器件是一类给体 /受体异质结型器件 , 是由 光敏活 性层夹在 ITO 透明阳极和金属阴极之间所组成。最有代表性的是给体 /受 体双层器件和给 体 /受 体共混 的本 体异 质结 型器 件。当具 有适 当能量的光子透过 I TO 电极 照射到 光敏 活性层 上时 , 光 敏活性 层上的给体或受体材料吸收光子 产生激子 , 激子 扩散到 给体 /受 体界面并在那里发 生电 荷分离 , 在 给体上 产生 空穴 和在受 体上 产生电子 ; 然后空穴 沿给体传递到阳极并 被阳极所 收集 , 电子沿 受体传递到阴 极 并被 阴极 所 收集 , 从 而 产生 光 电流 和 光电 压。 显然 , 给体和受体材料的吸光 性能 ( 吸光波长和吸 收系数 ) 、 电荷 传输性能 ( 给体的空 穴迁移 率和受体 的电 子迁移 率 ) 、 以 及其最 高占有轨道 ( HOMO ) 和最低空轨道 ( LUM O ) 能级的位置 ( 决定激 子在给体 /受体界面 上的电荷分离性能 ) 对有机光伏 器件的性能 至关重要。就电 子能 级而 言 , 给体 材料 应该 具有 较高 的 LUMO 和 HOM O 能 级 , 受体 材 料应 该具 有 较低 的 LUMO 和 HOMO 能 级 , 这样才能保 证在 给体 /受 体界 面上、 给体 中激 子在 LUM O 能 级上的电子可以自 发地传 递到 受体的 LUM O 能 级上 , 受 体中激 子在 HOM O 能级上 的空穴 可以 自发 地传 递到 给体 的 HOM O 能 级上 , 从而实现电荷 的分离。 有机材料的激子分 离与 迁移 并非全 部有 效 , 为了 有效 地将 光能转化成电能 , 必 须满足以 下条件 : ( 1 ) 在 聚合物 太阳 能电池 的激活区域光吸 收必须 尽可 能的大 ; ( 2) 光 子被吸 收后 产生的 自由载流子必须足够的多 ; ( 3) 产生的载流子能低损 耗地到达外 部电路 , 这样才 能得到 较大 的光 电转换 效率。然 而事 实上 并非 如此 , 在光电转换过 程中存在着大量损耗 , 使得 聚合物 太阳能电 池实际光电转换效率低下。
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作为聚合物太阳 能电 池的 最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 有机 光伏 器 件的能量转换效率直 接决定了聚合物太 阳能电池 的性能。 有机
作者通讯 : 潘春跃。 E - m ai:l pan _chunyue @ 163 . com
44
广州化工
2010 年 38 卷第 7 期
图 1 本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 (放大图为活性层双连续相的形貌 ) Figure 1 Th e structu re of bu lk heterojunction- typ ed polym er so lar cells
2 . 4 其他
作为聚合物太阳能 电池 的光 敏活性 层材 料 , 设计 有机 光伏 材料时还要考 虑 到材 料的 稳 定性、 溶 解 性、 与受 体 材料 的 相容 性、 材料提纯是否存 在困难、 以及和活 泼金属电 极材料 之间是否 存在反应等问题。综 上所述 , 要 设计 出一 个适合 聚合 物太 阳能 电池应用的有机光伏材料必须综合考虑以上问题。
Researc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ogress of Polym er Solar C ellsM aterials
ZENG Wang - dong, DING P ing, PAN Chun - yue ( College o f Chem istry and Che m ical Eng in eering, Cen tra l South Un iv ersity, H unan Changsha 410083 , Ch in a) Abstract : T he research prog ress o f po lym er so lar cells go t very rapid in recent years . The m echanism of polym er so lar ce lls and properties of organic pho tovolta ic m ateria lsw ere introduced . M any k inds of organic pho tovo lta ic m ateria ls for po lym er so lar cells w ere applied , such as po lyth io phe derivatives, poly ( para- phenylene v iny lene) deriv at iv es , etc . . By th e w ay , recent prog ress in po lym er so lar ce llsw as prospected . K ey w ord s : po lym er so la r cells ; organ ic pho tovolta ic m ateria ls ; polyth io phene ; poly( para- pheny lene v iny le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