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观后感

合集下载

摩托赛车比赛日记l5O字

摩托赛车比赛日记l5O字

摩托赛车比赛日记l5O字刚刚看完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大二时候曾经借过一次,结果一直都没看完,直到现在大四毕业的当口,才终于看完。

二十三岁的两个青年,骑着一辆摩托车,身上没什么钱,一路上靠自己的口才和热心的路人收留,完成了南美的旅行。

整本书其实很流水仗,但其中偶有几段话写的非常好,记录一下,以供日后回忆。

出发之时:对于每个成功的探险者而言,第一戒律就是:凡是远征都有两个点,一是起点,二是终点。

如果你想让第二个理论上的点和实际的终点相吻合的话,那就不要考虑任何方法——因为旅途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该到终点的时候自然就会到终点,到达终点的途径很多,方法自然也很多。

也就是说,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在拉乔康的酒吧里看到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妇人,感慨道:在那最后的时刻,在那些最远只能看到明天的人身上,我们明白了笼罩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生命中的极大悲剧。

那一双双即将沉沦的眼睛里透出的是那一丝对谅解的渴求,以及对那份失落于空虚之中的慰藉不顾一切的寻求。

同样,他们的身体也将消失在我们四周的那种无穷无尽的谜团之中。

我无法预知目前这种建立在荒唐的等级制度上的秩序还会持续多久,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现在真应该少花些时间自吹自擂了,而应该多花些钱用于改善对社会有用的事业了。

”在“圣安东尼奥号”的船上,某个晚上,“他们筋疲力尽地玩完桥牌,放眼眺望浩瀚的大海,那儿满是白色光斑以及绿色的倒影。

我们凭栏相依,各自乘坐着承载自己梦想的飞机飞向遥远的平流层。

那是,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天职,真正的天职就是永远沿着时间的陆路和水路进发。

我们应该永葆好奇,洞察眼前的一切,发现每一个角落-但不在任何一片土地上扎根落户,也不长期驻留,探究万物的本质,而是观其大略,浅尝辄止。

”这段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我甚至无法回想起来是多久以前它早已默默的影响了我的世界观,让我似乎对一切都不再那么看重。

因为感觉一切都无法永垂不朽,无法具有确定性,所以也不那么计较。

王律律 我的摩托日记

王律律 我的摩托日记

王律律我的摩托日记
摩托,天生与我这种胆小、懦弱的女孩绝缘。

至今开车穿梭于三环时,看着那些飞驰超过的摩托我都不寒而栗,怕是很危险吧?
这年头摩托已经成了很多极限运动者的爱好,最起码在北京城区是的,早年那些摩托车主都逐渐转变为了小汽车主或者电动车主吧!在魏公村上班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很酷的女孩:骑着大胯子,上身穿着内衣式的运动衣,放着音响,令无数路人侧目啊!
不似我小时候,那时候有辆摩托车是相当酷的事情。

记得那时候住在姑婆家,他的男人送我回家,我夹在他俩中间一路并不舒适,但是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摩托车,回去还和小伙伴们炫耀了很久。

直到多年后我来到北京读书,听宿舍媛同学推荐了《摩托日记》这部电影,讲的是切-格瓦拉的故事,他骑着破摩托穿越南美大陆,见识到生活的种种,于是乎义无反顾的投入到革命大军中。

电影也是根据他的日记改编的。

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只是年纪长了之后,想着能有一辆越野车舒适的环游中国。

两年前爸爸有了一辆摩托,那是我寄给他的3000块钱买的,父亲很自豪,逢人就夸耀。

回疆后爸爸就骑着他的摩托载着我穿越石河子的大街小巷。

那些风景、那种速度,让我很留恋。

这辆摩托带给了他极大的幸福感,没有了出行时间和范围的约束,他能够经常穿梭于市区和五级之间。

只是过些年他老了,还能骑得动摩托吗?
摩托,并未占据过我的思想和生活,只是这少得可怜蛛丝马迹还
让我能勉强完成这篇“作业”,不是日记的日记,没有摩托的日记,就这么草草结束吧!。

影片观后感450字左右

影片观后感450字左右

影片观后感450字左右
最近在电影院观看了一部名为《摩托车日记》的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在印度骑着摩托车环游全国的经历。

影片以一位年轻人前往一个寺庙取回他的祖传摩托车作为开端,接着他和他的朋友开始了他们的摩托旅行。

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后,他们最终到达了印度最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但他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盲人,通过跟盲人聊天,他们发现到这个小村庄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旅行的魅力。

虽然这部影片只是讲述了两个人的旅行故事,但它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了旅行的重要性。

我曾经以为旅行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我开始明白旅行是一种学习、体验、品味生活的方式。

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很让人深思,比如“自由在路上,而不
是终点”、“不管你在哪里,你都是在旅行”等等。

这些台词很
简单,但是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意义。

我认为电影中的这些台词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重要信息。

此外,电影使用了很多美丽的画面和音乐来塑造印度的美丽景色和文化。

这些画面和音乐让我感到印度是一个非常美丽和神秘的地方,也让我产生了去印度旅行的冲动。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充满了对旅行的渴望和向往。

它让我意识到了旅行的种种好处并且激励我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我推荐这部电影给所有热爱旅行或者想要了解印度文化的人们。

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感动。

摩托女孩读后感英文版

摩托女孩读后感英文版

摩托女孩读后感英文版After reading "The Motorcycle Diaries" by Che Guevara,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profound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social awakening experienced by the young Ernesto Guevara. 读完《摩托车日记》,我被年轻的切·格瓦拉所经历的深刻的自我发现和社会觉醒之旅深深感动。

The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landscapes, people, and cultures encountered by Guevara during his motorcycle journey through South America painted a rich tapestry of the continent's diversity and the struggles of its people. 格瓦拉在南美横穿摩托车旅行中所遇到的风景、人物和文化的生动描述,描绘出了这个大陆多样性以及人民的奋斗之旅。

The journey not only embodied the physical movement across the continent but also symbo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rnesto Guevara's worldview and his growing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injustice and inequality. 这次旅程不仅代表了横跨大陆的实际移动,也象征了切·格瓦拉世界观的转变,以及他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意识的不断增强。

The encounters with indigenous communities, impoverished laborers, and exploited miners allowed Guevara to witness the harsh realitiesof poverty,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sparking a sense of dutyand solidarity towards the marginalized and oppressed. 与土著社区、贫困劳工和被剥削的矿工的相遇,使格瓦拉目睹了贫困、剥削和压迫的严酷现实,激发了他对边缘化和被压迫群体的责任感和团结感。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读后感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读后感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读后感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读后感一、引言《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摩托车旅行为主线,描绘了主人公在旅行中所经历的种种故事和心灵历程。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追求和成长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许多细节和情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将对这部作品进行一番深度解读,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感悟。

二、摩托车旅行的意义与张力《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的主人公在作品中骑着摩托车远行,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自由和探险的向往。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带领主人公穿越各种地形和气候,开启一段惊险刺激的旅程。

摩托车的引擎轰鸣声也象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在小说中,摩托车的旅行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探索。

这种内在的张力和力量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摩托车旅行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在旅行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自由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摩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使得旅行者能够更加贴近自然,去探寻那些被城市喧嚣所遮掩的美好。

摩托车旅行在当代社会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三、春天的荒野与内心的成长作为小说的题目,《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的“春天的荒野”显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片荒凉之地,更是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旅程和心灵的历程。

在春天的季节中,大地万物都在复苏和成长,而荒野的一片苍茫也仿佛象征着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主人公骑着摩托车穿越春天的荒野,不仅是对外界的冒险和探索,更是对内心的反思和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也遇到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这些都成为了他成长和改变的契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在穿越属于自己的“春天的荒野”,面对种种未知的环境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敢和坚定,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去接纳和超越自己的局限。

回家的路观后感

回家的路观后感

回家的路观后感回家的路观后感。

一次美好的电影观赏之旅,能够带领我们的情绪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

观影后的感受不仅是我们思维和心灵的交织,更是对生活领悟与感悟的体现。

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导演和编辑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意图,那么如何在撰写中把握住作品名称中的重点呢?或许你可以阅读一下“回家的路观后感”来寻求启示,相信它将会对你有所帮助!回家的路观后感【篇1】《回家的路是这样走的》读后感内容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回家的路是这样走的》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本书述说宋睿祥这个医生对每个病人都不会放弃,会想着如何解决每个病人的问题,宋医生学会了抉择的智慧,也说了很多有道理的话,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生命真的很奇妙,有时让我们感到脆弱无比,一眨眼就消失了”。

虽然伤口很快会恢复,但即使伤口好了,还是会被无情的战争所撕裂,宋医生感到无能为力,也知道了自己的渺小,自己的努力,就像倒入一小匙盐到里,味道一点也不会改变……,但却是必须做的事。

人生本来就是要努力的跨出第一步,不管遇到甚么困难,不要逃避,要勇敢面对困难,我也要像宋医生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宋医生曾说:“虽然有些治疗他不会,但是他都会努力试着去挑战它”,只有挑战才有机会,有机会让伤者存活下来。

俗话说的.好,要努力才会成功。

宋医师藉由他亲身去叶门诊治体验的心路历程,被战争弄得遍体麟伤的遗忘角落,告诉你、我,勇敢跨出那从前就束缚自己的小框框,面对困难,挑战内心的恐惧,走条不同以往的回家路,虽然可能荆棘密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与失败,但只要努力不懈,走过的脚印将不会消失,依旧会灿烂的笑着迎接绚丽彩虹!回家的路观后感【篇2】这是他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为了心中一个信仰、为了一种崇拜,去重走古巴革命者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

格瓦拉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人生的信仰所在;小鹏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回家的意义所在。

摩托骑士,男人情怀在流浪

摩托骑士,男人情怀在流浪

摩托骑士,男人情怀在流浪作者:小虎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1年第2期文/小虎在那些光影交错的摩托车题材电影中,摩托车以它张扬显摆的造型,风驰电掣的速度和激情奔放的品格与男人们“车人合一”,把男人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摩托车只有两种用途:旅行和耍酷。

一箭双雕,射中了男人爱流浪的基因。

因此,有摩托车的地方,就能嗅到飞扬的男人味。

流浪之歌类型片中有一种名为公路片的片种,讲述的是人们为了找寻自我而开始流浪,放逐自我的故事。

而公路片的滥觞,是因为一部名为《逍遥骑士》的电影,影片中,摩托车正是电影之魂。

1969年,西海岸的伍德思托克农庄举办音乐会,为了千里赴会,两个嬉皮士骑着摩托车横穿北美大陆。

而这摩托车名为哈雷·哈森戴维斯,当银色哈雷如银色闪电划过北美大陆时,宣布了一个全新片种的诞生,那就是———公路片。

从此,摩托车车轮上就烙上了名为“流浪”的永恒印记。

人们把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叫唯美,那我们为旅行而旅行又该怎么命名呢?情怀,或许可以这样称呼。

为了年轻时记忆不至于苍白,我们有必要花些时间,织个结界封印年轻时的记忆。

这正是《摩托日记》中切·格瓦拉骑上摩托的原因。

激情来时如太平洋上的强热带风暴一样迅猛,去时像亚马逊河口的海潮一样迅速。

而“很多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去做了”。

装备无需精良,只要它有两个轮,于是一辆名为“吊车”,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被当做座骑;行李不要太多,但一定要带上有特别意义的,于是主人公带了只名为“回来”的狗仔,打算用它为饵,拥美人入怀;车技不需高超,冲进水沟就当作出水芙蓉,和牛群狭路相逢那就考验是否勇者胜。

只要前方有路,脚还能摞动,就没有停下的理由。

爆胎算什么,没有它,怎能收获路上的友情;疾病算什么,因为带病前行,才会推己及人,体会到整个民族的苦难……当绕南美一圈,最终回到起点。

公路依然向原来的方向绵延,而摩托车已颠簸成为废铜烂铁;切·格瓦拉已不再懵懂,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已不再是我,至少不是原来的我。

【doc】青春是一场温和的革命——电影《摩托日记》的一种解读

【doc】青春是一场温和的革命——电影《摩托日记》的一种解读

青春是一场温和的革命——电影《摩托日记》的一种解读文学评论文学界青春是一场温和的革命一电影《摩托日记》的一种解读王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摩托日记》是根据弃医从政的切?格瓦拉的回忆录《摩托日记一一南美之旅》改编,这本书记录了他年轻时骑摩托车行遍南美洲的旅程.指导这部影片的是西班牙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寻找与自我发现一直是塞勒斯影片的主题,无论是《异国他乡》,《中央车站》,《太阳背后》还是这一次的《摩托日记》.并且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导演总是运用公路片这种形式来表现他的一贯主题,旅途确实适合表现迷茫,寻找,发现的过程.本文从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影片,淡化其政治色彩,挖掘这部影片更广泛意义上的闪光点.关键词:青春;《摩托日记》;解读中国分类号:I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l1(2010)04—0035—02这是一场充满了平淡无奇但也充满了奇遇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两个年青人见证了南美洲大陆的雄伟壮观,见到了美洲人民的热情与苦难,他们曾被当作无良青年追打,也曾经将自己的热诚倾注给麻风病人……这些就是电影《摩托日记》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影片避开了主人公切?格瓦拉为人熟悉的革命生涯,而是以日记体的独特形式,真实的再现了两个洞察世界的青年人寻找自我,探讨友谊与希望的感人故事.与其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描写革命领袖切?格瓦拉的个人传奇,还不如说它是一则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征服热望的成长寓言.《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N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导演并没有美化格瓦拉的人物形象,而是尽量淡化后世对他加上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还原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整部影片与其说是展现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不如说是两个年轻人的一段旅行日志.影片开始,还是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开始筹备这次旅行,对于他和同伴来说,对于这次旅行的目的或许是模模糊糊的一种意念,或许是为了了解真正的拉丁美洲,或许是为了年轻人心中那份浪漫和诗意.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是轻松和诙谐的,虽然路途上会不断发生一些意外,但是两个人都还是轻松的面对这一切. 随着旅途的延伸,我们察觉到,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浪漫的生活,驱使他们进行这次旅行的原动力,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间,那就是对于了解世界和发现自我的渴望.了解世界是为了避免局限在一时一地,陷入思想的僵局,无法辨别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加深着对自己的了解,同时,又不断质疑着已得的结论,生命在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中也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当格瓦拉与同伴来到智利之后,影片的基调就发生了转变.他们遇到了一对共产党夫妇,对这对颠沛流离的夫妇,他们不仅仅是同情,而是从中触碰到到了底层人民的真实而悲惨的生活. 美国资本家在智利开设了矿场来榨取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格瓦拉似乎对这种变相的侵略很敏感,骨子流露出坚决的反抗精神. 在影片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愤怒的他捡起石子砸向矿场运送工人的车辆.在这个有些鲁莽的举动中,我们隐约看到了日后美洲战士的身影.在他们朝马丘比丘古城堡遗址进发的路程中,当地贫苦农民的遭遇让他们越来越认清拉丁美洲所遭遇的是何等的压榨和掠夺.最后,两个人来到了秘鲁的麻风病医院,这也是此行的终点站.在落后的地区,麻风病人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而且遭到了社会的歧视,只能生活在医院设立的隔离区里.格瓦拉是医生,他勇敢的伸出了手跟那些病情最严重的病人握手.在他心里,平等和博爱一直潜藏在灵魂中,当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展现在眼前时,原本沉睡的心灵渐渐苏醒.在影片的结尾,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格瓦拉乘坐飞机离开了秘鲁,留给我们无限遐想,在这之后,他将怎样通过行动来影响全世界.(下转第37页)文学界?35.文学评论主义的关系.她说:"这些观点都太理论化,写什么,怎么写,只有一个理由:审美.我的写作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我觉得女性更为情感化,更为人性化,比男性更具有审美价值."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把自己的眼光聚焦于城市女性,是自觉选择.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叙事注重日常生存的生命感觉,灵/肉,生/死,爱/欲所构成的生命张力与精神冲突的对立关系.王琦瑶的生命有上述矛盾,作家在展现他们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这逐渐逆转了男/女,主体/客体,自我/他者两性分化的二元性的叙事结构与人物之间的不平衡,性别观念的平等意识在女性文本中开始表露与展现.王安忆女性意识的彰显是试图把男人和女人放在同一平台上来展现,在她写男女恋情时的作品,男人和女人大多没有名字,暗示性别泛化.作家对女性人生与现代城市的构想,肯定了女性的主体性,认为她们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的命运显得飘移不定,但却展示了她在历史的变迁中一种坚韧的生命意识.王安忆的创作始终真诚的面对社会和人生,她笔下产生许多具有坚韧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解读《长恨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女性对待生活的赤子之心,也清晰于作家在创造人物形象所彰显的生命意识.注释:①王安《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191—192 页②③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平常的一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文》,2000年l0月26日④该论文所引原着均出于王安忆的《长恨歌》,作家出版社, 1995年版⑤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作家》,1995年l0月⑥李泓《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128—130页⑦汪政,晓华《论王安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ooo年第10期,158页⑧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107页⑨王安忆《漂泊的语言:我的小说观》,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123页参考文献:[1]王安忆《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77年版[2]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3]王安忆《漂泊的语言:我的小说观》,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4]严琳《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西安财经学院》,第l8卷第4期(上接第35页)对于格瓦拉来说,这段旅程虽然并不漫长,却足以改变他一生的轨迹,他完成的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蜕变.处在中产阶级家庭的他,如果没有经过这次的游历,很可能拿了医学院的学位就此平淡的渡过一生.历史没有如果,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每每被其壮丽和悲壮所吸引,仿佛那是天边遥不可及的神话. 但是这部影片用一种纪实的风格来展现伟人的成长经历,不仅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格瓦拉,意识到伟人其实也同普通人一样有着最琐碎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有关青春成长的启示.青春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阶段.当格瓦拉还在拉丁美洲奋勇前行时,环顾周围,我们这个社会太多的年轻人迷失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存的压力如此巨大,处在社会下层的年轻人不得不疲于工作,负起肩上的诸多责任.当现实的沉重如影随形时,灵魂承受的分裂的痛苦是令人绝望的.而当我们在这种喧嚣的时代氛围中静下心来解读电影时,其中表明的简单道理让我们心醉而神往.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格瓦拉那样轰轰烈烈的生活,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尽可能的接触真实的社会,寻找真正的自我."我,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我."格瓦拉如是说.当自我与真实的世界不断的碰撞之后,原本那些狭隘的眼光,浅薄的认知,单薄的心灵,都发生了转变,心中开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成长就是这样,否定过去的自我,让心灵孕育出另一个更加丰满充实的自我.这种否定,有时伴随的是剧痛和迷茫,而重生,则是凤凰涅粲之后的振翅高飞.在这个意义上,青春正是每个人经历的一场温和的革命.这正是《摩托日记》要告诉我们的简单却深邃的道理. 参考文献:[1]鸽子,摩托日记.影像材料,2006,(5).[2]左舒拉,一段旅程改变一生一关于影片《摩托日记》.大众电影,2005(17)[3]摩托日记,电影,2004,(12).[4]埃内斯托?加西亚?菲奥尔,伟大的思者和行者——格瓦拉.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8月,第三十卷第四期.(王海(1986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文学界?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托日记》观后感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电影的首尾都出现了这段话,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着“万能者”的破旧摩托,就这样开始了他们漫游拉丁美洲的旅程。

感动切格瓦拉他们在流浪中追寻的生命意义,感动他们艰苦而浪漫的拉美传奇,正是因为这段旅程,从贴近大地和这片大陆上的穷苦人们开始,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青年,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

电影以切格瓦拉的旅行日志与写给妈妈的信为线索,描述他在旅途上经历的种种以及成长变化中的心境。

在智利,切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妇人看病,面对死亡,他伤心无力写信道,“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是他,还是这片陌生分裂的拉丁美洲?在遇到一对被驱逐的共产主义夫妻,切格瓦拉说这是他度过的最冷的夜晚,愈是深入安第斯,愈能碰到这里的印第
安原住民,而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或许吧。

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是的,切格瓦拉自此改变,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代名词。

他是理想主义的革命战士,自由不羁的生命和青春年代的热血激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切格瓦拉最终和拉美大陆的底层人们站到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