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1-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18考研政治:马原第一至四章思维导图

2018考研政治:马原第一至四章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马原思维导图
2018考研已进入暑期的黄金阶段,不知道小伙伴们一轮复习的如何?政治有没有开始复习,小泉在这里整理了马原的思维导图,来方便大家记忆,快来学习吧!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思维导图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思维导图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思维导图。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第一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原指出,社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且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第二章:阶级与阶级斗争本章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他详细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定义、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本章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形态,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求和平等发展为宗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合作、共有等基本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章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任务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本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本章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马原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统一人民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
第七章: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本章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马原书一共多少章

马原书一共多少章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简称,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入门教材。
那么,马原书一共有多少章节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马原书共分为四篇,分别是:第一篇初阶,第二篇中阶,第三篇高阶,第四篇共和国技术。
每篇的章节数量各有不同,下面将具体介绍每篇的章节构成。
第一篇初阶第一篇初阶,共分为八个章节。
这一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第一篇初阶的章节目录: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和联系的普遍规律3.第三章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本质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存在的根源4.第四章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本质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5.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本质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6.第六章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根本矛盾7.第七章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的规律8.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第二篇中阶第二篇中阶,共分为七个章节。
这一篇主要阐述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等。
以下是第二篇中阶的章节目录:1.第九章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2.第十章人类社会的多样性3.第十一章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变革4.第十二章共产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5.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矛盾6.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战胜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道路7.第十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第三篇高阶第三篇高阶,共分为七个章节。
这一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及其建设问题,是马原课程中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第三篇高阶的章节目录:1.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特点2.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国家形式3.第十八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权形式4.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方式5.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6.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7.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第四篇共和国技术第四篇共和国技术,分为三个章节。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马原目录(阿暖梳理版)

马原目录(2015修订版)绪论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P2-3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4-10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0-1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P222.物质的定义及性质P23-26(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时空观;规律观)3.意识P28-304.物质观的意义P24-255.世界统一于物质P32-336.规律: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30-31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P34-352.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P363.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7-39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P39-4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关系P42-436.量变质变规律P43-447.辩证否定观P44-458.唯物辩证法(含义、特点、怎么办)P46-5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实践的本质、特点、分类P58-612.实践的作用P62-633.认识的概念、特点P64、P66-674.认识发展的过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反复循环、无限发展P68-73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以及后两者关系P73-782.真理与谬误P79-8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P82-844.价值及其特性P85-86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876.价值评价的作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8-897.真理和价值的统一P89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P90-9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95-9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关系)P103-10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性质、要素、关系)P110-114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什么、国体与政体、关系)P115-120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内涵、类别、性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P120-123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24-127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P128-1323.重要动力: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33-1344.科技的作用P134-136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40-1422.群众路线P143-144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144-147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P150-1512.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52-1533.货币的产生P155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和消极后果P155-157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7-1606.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160-16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P163-1692.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条件、特点)P169-1703.资本主义所有制(含义、本质)P172-1734.剩余价值规律(在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3-188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88-190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国家职能及本质;民主制度、其进步作用、局限性及本质)P190-196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97-199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垄断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202-2032.垄断为什么加剧竞争和垄断下竞争的特点P204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205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P205-206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局限性)P207-2106.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含义及作用、影响)P211-2127.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原因、基本形式、实现方式:跨国公司、后果、国际垄断组织)P212-2158.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2169.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含义、表现、原因、后果)P216-220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P221-2252.产生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26-22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历史地位(进步性、局限性)P229-2322.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原因、长期过程、)P232-236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P239-2402.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P2403.社会主义的时间P240-251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主要内容P251-2572.怎么办P257-260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P260-2642.发展道路多样性(原因、怎么做)P264-2673.曲折前进(原因、改革)P267-270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5-283第二节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必然规律、长期、怎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283-2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五、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需要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2.列宁主义的产生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讲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一元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观念、经验、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
客观唯心主义把脱离物质、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产生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就是有这种“客观精神”派生出来的(这种“客观精神”是虚构出来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
(2)、唯物主义及其发展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第二讲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一、世界的物质本质(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1、意识的起源(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3、辩证的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功作用的观点:辩唯物主义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
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上,而且也表达在意识的作用上。
即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思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表现在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肯定意识的能动性,就是肯定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意识是物质派出来的,又是对物质的反映。
4、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对这一原则作了机械片面的理解,但却忽略了意识的能功方面,认为,意识只是照镜子一样,对客观物质世界现存状态作出消极被动的反映,而不能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起积极能功作用,有如镜子中的影像不能改变镜子外的实物一样。
因而,他们不能理解意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甚至不能把人的意识同动物的心理区别开来,唯心主义:他们从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误前提出发,抓住意识能功性,将它片面地加以夸大,抽象地加以发挥,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说成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他们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论”,精神分能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宣扬“上帝创世说”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人,具有意识能动性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和意志看作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宣扬“主观精神分能化”。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简单归为生理过程。
认为:意识就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如同“肝脏分泌出胆汁一样”,这种观点,纯粹是把意识和物质混为一谈。
5、思维模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
否定了二元论和多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观点。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二、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的两件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它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设想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当然,它们不否认物质的任何运动,它们把一切运动都归为机械运动,而把机械运动又归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必然离开物质去看待运动。
他们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主观意识或精神运动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什么是静止(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第一,对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物体不具有某种运动形式,但具有别种运动形式。
对特定的运动形式采纳,某种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那种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静止的,但,它同时却进行其它运动。
第二,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物体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另外的参考系,它仍然处于运动状态的。
第三,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却发生着量的变化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是指它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没有变成其它东西,即处于静止状态。
但,即使在这件情况下,物体也在进行各种运动和量的变化,并且迟早会失去自己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东西。
(3)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两种错误观点a、形而上学的不动说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三、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特性2、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3、时间、空间的客观性4、时、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一,时、空间的特性是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第二,时间、空间的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5、形而上学的时空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它却把时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时、空间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
6、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第三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名词,形而上学有两种涵义:其一,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即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其二是指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
二、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科学1、 联系2、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1、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及形而上学的界限3、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三、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1、 什么是矛盾 、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斗争性2、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意义(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A,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四、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量变及其特点(2)质变及其特点(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量变质变的复杂性(1)量变形式的复杂性:一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事物的变化。
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和结构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变化。
(2)质变形式的复杂性:一种是爆发式飞跃 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五、否定知否规律(一)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二)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重要观点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