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原 第一章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德国黑格尔:绝对观念。宋代朱熹:理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 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意识是 与物质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的活动。 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 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 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 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 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 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 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 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 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 了不同结论: 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 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 本 原; 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辩的形式阐发了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 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课件第一章

——是绝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一个极端: 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另一个极端: 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人类社会的突出特点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高级
低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2、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
(1)含义: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其基本内容: 第一,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第二,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认识不同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下例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1)镜中花水中月 (2)阶级斗争 (3)引力场 (4)未实施的城市规划 (5)梦中树
(1、2、3)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哪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1)正确的原则 (2)人们的主观愿望 (3)领导者的意图 (4)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们的地球正在 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 绕太阳旋转。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整个生物界和 人类社会都经历着 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过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 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 性,物质决定 意识;精神是 物质的产物或 表现。
3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 界的本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精神决 定物质;物质是精 神的产物或表现。
4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 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 限和质的区别。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遂遂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 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
《庄子 ·齐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1、时间与空间 •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 •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的特性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
五行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3)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将 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理 论。
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 (4)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坚持 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
(二)运动观
1、运动的定义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 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囊 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 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 就是一般的变化。”
——列宁
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1)列宁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给物 质下定义,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指明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和意识的派生性 和依赖性。从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与唯心主 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2)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强 调物质的客观实在形式是通过人的 感官感知的,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 复写、摄影和反映的。从而坚持了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反映论,与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和单向性。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 时乎不再来”,“机 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 的生动写照。
2、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时空与物质的运 动不可分。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 形式,所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占用一定的空 间、经历一定的时间。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 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 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
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思维
存在
5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可知论
认为意识和物质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 子
6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曰: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1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 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 看一千河”
——毛泽东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的具 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相对论、非欧几何证实了时空的相对性
• 欧氏几何: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 19世纪30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
创立非欧几何: •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广大的宇
宙空间特性) • 19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 •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微观空间)
流”
— 赫拉克利特
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
1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1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也静
。
者 静
动
,
王非
夫不
之动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 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 运动。
2 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空观
运动
牛顿时空观 无关
狭义相对论 时空观
广义相对论 时空观
有关
时钟膨胀效应 尺缩效应
有关
物质 无关 无关 有关
• 1971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 验:把两只极其精确的同步原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
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两种世界观
唯物主义
物质
唯心主义
意识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物质概念的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客观 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