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_五年级作文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七次出使南蛮,最终成功擒获南蛮首领孟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完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谋略。
在面对南蛮的强大势力和孟获的固执反抗时,诸葛亮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而是通过巧妙的计谋和事先的准备,使得孟获陷入了困境。
他派遣姜维、赵云等人四处搜集情报,制定了七次出使南蛮的详细计划,并利用南蛮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对孟获进行了巧妙的洗脑。
最终,诸葛亮成功地擒获了孟获,为蜀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这让我深深地佩服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其次,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人格魅力。
在与孟获的交锋中,诸葛亮展现出了宽容和善良的一面。
他对待孟获并不是怀恨在心,而是以德化人,通过礼貌待之,激发孟获内心的善良和感激之情。
他不仅没有将孟获视为敌人,还为他排忧解难,帮助他解决了南蛮七个部落的内部纷争。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另外,这个故事也给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
但是,与其采取武力和暴力的手段,更好的选择是通过智慧和智力的较量来解决问题。
与其争斗和斗争,不如通过善意和谈判来取得双赢的局面。
正如诸葛亮对待孟获一样,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用真诚和善意来打动和影响他人。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孟获最初是一个顽固而野蛮的南蛮首领,但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他逐渐变得温和和理智,最终成为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这让我想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背景,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我们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和价值,更应该给予他人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总之,《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人格魅力,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它讲述了蜀汉名将诸葛亮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最终以其仁德感化他归顺蜀汉的故事。
这篇经典篇目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更体现了他以德服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启迪。
七擒七纵,仁义为先。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却七次释放了他。
这并不是诸葛亮的优柔寡断,而是他深谙以德服人的道理。
他明白,以武力征服只能带来暂时的屈服,却难以赢得人心。
只有以仁义相待,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真正归附。
面对孟获的屡战屡败,诸葛亮没有趁机斩草除根,而是为他保留了颜面和尊严。
他甚至亲自到孟获的营帐中探望他,以诚相待,解开他的误解。
诸葛亮的这种宽容大度,让孟获深受感动,也让他逐渐认识到蜀汉的仁义之师。
智谋与仁德,相辅相成。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他深知,武力征服固然重要,但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同样不可或缺。
面对南蛮各部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纠葛,逐个击破。
同时,他也注重安抚民心,宣布严禁扰民,尊重当地习俗。
他以仁义待人,以德政安民,赢得了南蛮百姓的支持,为平定南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化敌为友。
诸葛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尊重对手,也尊重对手的士兵。
当孟获被俘后,诸葛亮并没有将其置于死地,而是以礼相待,赏赐金钱布帛。
他认为,孟获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只要感化了他,就可以得到南蛮部族的支持。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
孟获被诸葛亮仁德感化,不仅自己归顺蜀汉,还率领南蛮部族归附。
他成为了蜀汉的一员大将,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以德服人,永垂青史。
“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以德服人,以仁义感化人心,是取得真正胜利的不二法门。
在当今多元复杂的社会中,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外交博弈、商界竞争,还是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秉持以德服人的原则。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9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最近,电视剧《三国》正在一度热播。
由于有些集剧情的改变,令我啼笑皆非。
这也许是因为我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吧!《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它起源于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描述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等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主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罗贯中笔下的人物,被描写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如:奸险狡诈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心系百姓的刘备,武艺高强的关羽……诸葛亮可谓是最受大家推崇的人了。
在书中,他是智慧的化身。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各种事例无一不体现出他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确,他有着渊博的军事,军事政治才能和经天纬地之才。
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也源于对天下大势的调查分析。
《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证明这位蜀国贤相不仅有安邦治国的军政才能,而且有为国家兴亡的献身精神。
书中的历史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关张的团结一心,勇往直前,让我领悟到团结的力量与顽强的精神品质。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让我懂得了默默无私的贡献精神的伟大。
每当我翻开《三国演义》,阅读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文字,心里总会响起一种共鸣,感到一种震撼。
我仿佛来到了历史的星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昔日群雄逐鹿的情景。
从中我明白了应以智处事,以勇克难,以信待人……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失去了勇往直前的精神,人们将会变得没有生气,心灰意冷。
作为我们来说,在今后的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那么,我们就应该乐观积极的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总结和吸取自己失败的原因和根据,再采取措施改正纠偏。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故事中,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首领,他率领部下多次侵扰中原。
诸葛亮为了稳定南蛮地区,决定派遣姜维前去讨伐孟获。
然而,姜维多次战败,无法取得胜利。
于是,诸葛亮亲自出征,通过智谋和计谋,七次擒获了孟获,最终稳定了南蛮地区。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让人佩服。
在面对孟获的时候,诸葛亮没有选择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通过智慧和计谋,一步步地将孟获逼入绝境。
他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仁义之风。
在擒获孟获之后,诸葛亮没有杀害他,而是善待他,最终使他归顺。
这种仁义之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仁义之风,也让我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之道。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他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善于稳定南蛮地区,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对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之道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总之,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仁义之风,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之道。
这个故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五年级(5篇)

【导语】《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创作⽽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说,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五年级 我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的英雄⼈物,也见识了他们英雄的胆略与卓越的智慧。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专权,⽭盾⽇益尖锐,宫廷产⽣了内乱。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的三股军事和***势⼒。
刘备⾃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建⽴了蜀国;曹操为其⼦曹丕打下基础,建⽴了魏国;孙权建⽴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争的三国⿍⽴局⾯。
后来他们的⼦孙争权夺利,⼏经争⽃,最后由司马炎夺得帝位,灭了蜀国、吴国统⼀了天下。
通过阅读这部书,让我认识了董卓的*诈,吕布的骁勇;让我知道了曹操的*险机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司马懿的谋略……也让我看到了关⽻、赵云和马超的威猛。
三国⾥这些英雄⼈物,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名着之⼀。
这真是⼀部必读的好书,现在我把它推荐给⼤家,让我们更加珍爱历史,了解历史。
2.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五年级 寒假⾥,我怀着激动的⼼情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名著之⼀,书⾥所说的英雄⼈物数不胜数,各有所长,⽆不充满着传奇⾊彩。
东汉末年⾄今也已年代久远,但我们依然常常⽤到《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如:“司马昭之⼼——路⼈皆知”,“说曹操曹操就到”等。
还有诸葛亮当年的⼀封《出师表》,名扬千⾥,流传⾄今。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说的是刘备、关⽻、张飞和诸葛亮等⼈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下知地理,尽⼼辅佐刘备当上了皇帝,是蜀国的⼀代忠⾂。
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运⽤⾃⼰的智慧,在⼤雾弥漫天驾船驶向曹营,从曹操那得到了⼗万⽀箭。
初中作文-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诸葛亮七擒孟获沽源县第五小学冯国英七擒孟获:却说孟获与带来洞主引残兵败将离开银坑洞,去东南七百里乌戈国投国主兀突骨。
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穿鳞甲,刀箭不能入。
其手下军士穿一种藤甲。
这藤生长在山涧石崖之上,采下来浸在油中,半年之后取出晒干,再浸入油中,反复十余遍,才能造铠甲。
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不入。
因此叫“藤甲军”。
孔明听说孟获引三万藤甲军屯于桃花渡口,次日引军前往挑战。
见蛮兵卷地而来,魏延令蜀兵用箭射之,箭俱落地,刀砍枪刺,也不能入。
蜀兵败走。
孔明叫问土人,土人告诉蛮兵有藤甲护身,又有桃叶恶水,本地人饮之,反添精神;外乡人饮后即死。
孔明于是叫赵云助魏延守寨,不可轻出。
第二天,孔明叫土人引路,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处观看地理。
回寨后叫马岱用黑油柜车十辆,必须用竹干千条,柜内之物如此这般。
又唤赵云去盘蛇谷后,三江大路口如此去守把。
又叫魏延引本部兵去桃花渡口下寨。
如蛮兵渡水来敌,便弃寨往白旗处奔走。
限半个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
如果输十四阵,军法处之。
魏延心中不乐。
又叫张翼另引一军,到孔明所指处下寨,却叫张嶷、马忠引本洞所降蛮兵千人,如此而行。
各人都依计而行。
却说孟获与乌戈国主兀突骨引藤甲军渡过桃花河水,来与蜀兵交战。
魏延按军师之计连败十五阵,蛮兵大举追杀。
到第十六日,引兵来与藤甲军对战。
兀突骨骑白象当先,魏延见了拨马便走。
兀突骨随后追赶,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
蛮兵以为是运粮车,追至快到谷口,不见了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
兀突骨叫士兵开路,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满干柴,尽都火起。
原来车中都是火药,一齐烧着。
满谷火光冲天,将兀突骨并三千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孔明往下看时,垂泪叹道:“我有功于社稷,必损寿数”。
再说孟获知道中计,急逃时,左边张嶷,右边马忠两军杀来,又望山凹里逃跑。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之七擒孟获有感》
哎哟喂,说起那本《三国演义》,里头的故事多得跟米汤里的老鼠屎一样,数都数不清,但让我最摆龙门阵(聊天)的,还得是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段儿。
你说这诸葛亮,简直是神机妙算,脑壳里头装的不是浆糊,是墨水儿!对付孟获这种“野路子”的硬汉,硬碰硬肯定不得行,得智取。
于是乎,他老人家就跟耍猴儿似的,一擒、二擒、三擒……愣是擒了七回。
每次放了又抓,抓了又放,这不是闲得慌嘛?嘿,你还别说,这里头学问大着呢!
诸葛亮这是以德服人,想让孟获心服口服。
七擒七放,每回都给他讲大道理,摆事实,搞得孟获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说:“丞相啊,你这般待我,我孟获要是再不服,那不就是猪油蒙了心,不识好歹了吗?”
这故事告诉我们啥?一是要有智谋,做事不能光靠蛮力;二是要懂人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真诚待人,再硬的石头也能捂热。
诸葛亮这招,高明就高明在没动一兵一卒,光靠智慧和耐心,就把南蛮之地治理得服服帖帖。
所以啊,咱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也别急,学学诸葛亮,多动动脑子,用智慧和耐心去解决,保管你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别人口中的“卧龙”嘞!。
七擒孟获读后感6篇

七擒孟获读后感6篇七擒孟获读后感篇1纵观巜三国演义》里面内容精彩不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巜空城计》等,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南方蛮王,孟获经常带兵侵入诸葛亮的南部边界,于是诸葛亮就带兵去讨伐孟获。
诸葛亮见孟获有勇无谋,决定生擒感化他,让他心服口服投降。
诸葛亮七擒又七放孟获,最后孟获真心投降蜀国。
诸葛亮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感化了孟获。
就连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对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都非常推崇。
在古代社会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当今社会仍是这样。
这使我想起最近新型肺炎病毒的事情,病毒刚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政府号召国人不聚会,少出门,每天量体温,出门要戴口罩的,把病毒闷死在家里,并且很快控制了病情的蔓延。
可欧美诸国对中国政府的观点指指点点说我们限制人们自由,违法人权,并对中国政府横加指责。
当病毒刚开始在欧美蔓延时,他们的民众不戴口罩,出门也不戴口罩。
当病情大面积蔓延时,他们这才慌了,才想起中国抗疫宝贵的经验,并要求中国分享抗疫经验。
可我们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大度对他们进行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援助。
当其他国家得到援助时,就对中国充满了感激之心,并表示与中国建立友好互助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们出现矛盾时,往往都以谁力气大,谁朋友多来解决问,如果我们多学习诸葛亮化敌为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那岂不是更加美哉?通过《七擒孟获》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动脑,不能用武力去解决,只有用智取胜,以德服人,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尤其是在生活中与同学或朋友发生问题冲突时更是要这样,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2诸葛亮五擒五纵孟获之后,攻克三江城,直抵良都洞、银坑山,孟之妻祝融夫人见情况危急,在银坑山前与蜀军交锋,蜀军失利,蜀军张飞、马忠两位大将被擒,赵云主动请战,定要生擒祝融夫人,诸葛亮认为不可,硬拼不行,必须智取。
诸葛亮略施小计,一举擒获祝融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公元224年诸葛亮为了出军北伐,而国家又不受蛮王孟获侵犯,决定率兵讨伐。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军向南进攻了。
我看到的最精彩的一段是孟获第七次当俘虏的这一段,诸葛亮六擒六放孟获之后,家破兵败只得向银坑山附近的乌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的藤甲用油反复浸泡,晾晒几十次而制成的,它们又硬又滑,刀枪不入,十分厉害,诸葛亮对这些藤甲兵早已成竹在胸,不用一枪一箭,只用一场火攻就把藤甲兵烧得一干二净,第七次俘虏的孟获终于心服口服的归顺了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很有才华,可以说前无故人、后无来者,但他在刘备死后没有为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将军,或许这就是导至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神化他为好。
名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