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古诗文阅读李愬雪夜入蔡州
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恨别①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写。
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了思家、忧国的主旨。
“四千里”是说离家之远,而“五六年”是说战乱之久。
B.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喻自己年老多病,以“兵戈阻绝”点出了不能重返故土的原因。
C.尾联写听到乘胜追击敌人的消息,诗人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也可还乡,表达了欢快之情。
D.这首诗作者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写,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蕴含丰富的内涵。
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请结合这一评论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6分)参考答案1.(3分)B(“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喻自己年老多病”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示自己入蜀已有多年,暗喻自己的飘零憔悴。
)16.(6分)①诗人不是抽象地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言情,让读者体会形象中蕴含的忧伤之情,有含蓄隽永之妙。
②颈联描绘了“宵立”“日眠”的生活细节: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③这种坐卧不宁的反常生活,生动传神而又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无限情思,照应了题目“恨别”,让读者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忧伤之情。
(每点2分,意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安定城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安定城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①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试博学宏词而落选,客游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寄居在他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
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缘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
C.颈联暗用春秋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表明作者既怀淡泊名利之心,又抱建功立业之志。
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2.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鹓雏”有何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1.A2.“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凤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
李商隐将自己的崇高抱负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对比,表达对那些计较个人功名利禄的平庸之辈的讽刺,对朋党势力造谣中伤的愤怒鄙夷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误。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全诗以高瞻远瞩的意境开篇。
但是后面诗句抒发的却是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没有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翻译、注译及赏析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翻译、注译及赏析作者:司马光注译:〔注释〕(1)袭:出其不意地攻取。
(2)必亲引问委曲:一定亲自招来(降兵)查问详情。
引:招来。
委曲:底细,这里指吴军虚实。
(3)由是:因此。
(4)贼:指吴元济。
(5)险易远近虚实:(地势的)险要平易,(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
(6)李祐:和下文的李忠义都是蔡州的降将。
(7)洄曲: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
四境:指洄曲周围地带。
(8)羸(lei):瘦弱。
(9)其城:指蔡州城。
(10)然:是,这里作动词,“认为……对”的意思。
之:代指李祐的话。
(11)帅:同“率”。
突将:突击队。
前驱:先锋。
(12)将(jiang):率领。
(13)中军:主帅所在的主力军。
(14)李进诚:唐州刺史。
(15)殿:这里用作动词,压阵,当后卫。
(16)张柴村:地名,现在河南省汝南县西。
(17)戍卒:守卫的兵士。
(18)栅:营寨。
(19)少:稍。
干精(bei):干粮。
(20)羁(ji):马络头。
靮(di):马缰绳。
这里泛指军备。
整:整理。
(21)诸道:各交通线。
(22)请所之:请示所要去的地方。
之:动词,往。
(23)旌(jing)旗:泛指军队中的旗帜。
(24)裂:破,损坏。
(25)相望:彼此望得见,随处可见的意思。
(26)四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用鼓报更,一更为一鼓。
四鼓,即四更天,相当于凌晨三、四点钟。
(27)钁(jue)其城为坎(kan):在城墙壁上掘出一个个坑穴,以便爬城搭脚。
钁:工具,这里作动词,用钁挖。
(28)壮士:勇士。
(29)击柝者:打更的人。
(30)纳众:让官兵入城。
(31)不之觉:就是“不觉之”。
(32)居:占据。
(33)外宅:外衙。
在牙城(主将住的内衙的卫城)外,所以称外宅。
(34)为:做。
(35)洄曲子弟:驻守在洄曲的部下。
(36)就吾:到我这里来。
(37)廷:同“庭”,庭院。
(38)左右:指身边的将士。
(39)甲库:兵器库。
【名师讲题】《资治通鉴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五月丁丑,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青喜城,拔之。
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
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
”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
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
祐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
”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
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
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
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悦,诸军日有谋称祐为贼内应,且言得贼谍者具言其事。
愬恐谤先达于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岂天不欲平此贼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胜众口也。
”因谓众曰:“诸君既以祐为疑,请令归死于天子。
”乃械祐送京师,先密表其状,且曰:“若杀祐,则无以成功。
”诏释之,以还愬。
愬见之喜,执其手曰:“尔之得全,社稷之灵也!”乃署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时唐、随牙队三千人,号六院兵马,皆山南东道之精锐也。
愬又以祐为六院兵马使。
旧军令,舍贼谍者屠其家。
愬除其令,使厚待之。
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
乙酉,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号曰突将,朝夕自教习之,使常为行备,欲以袭蔡。
会久雨,所在积水,未果。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B.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C.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D.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之”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及翻译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及翻译明朝时期,李著名的诗句“雪夜入蔡州”,镌刻在了历史的传说中。
由于詹天佑的《蔡州府志》中提及,“蔡州谷水,朔日暮夜,天将暗然,迁客归家,朔日雪夜,游山西乡,江湖未改,蔡州乃为,投宿络纬,轩车抹雪,衣冠倒悬。
”从而可以认定这句诗的历史背景是蔡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滕州。
李,明朝诗人。
他的诗作多次被誉为宋代以后最伟大的诗人,其中尤以歌颂山水风景的诗作最为出名。
正如17世纪英国学者查尔斯斯特林所说,李乃是才子,令人羡慕,他是一位有天赋的人,擅长描写精彩的风景。
他尤其擅长描写雪夜景象,如《入营观雪》,诗中描述了进入营地晚上雪地的情景。
他的另一部著名诗作《雪夜入蔡州》更是体现他的才华,这首诗刻画了旅人在雪夜抵达蔡州的景象。
雪夜入蔡州:天将暗然,迁客归家,朔日雪夜,游山西乡,江湖未改,蔡州乃为,投宿络纬,轩车抹雪,衣冠倒悬。
蔡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缩影。
然而,当李的诗被他写下时,蔡州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市,人们习惯于早早回家,以免黑夜里出门遇到麻烦。
李在诗中描述了一夜雪,迁客归家,马车抹雪,衣冠倒悬的景象,表达了旅人在蔡州的安全感和家园的思念。
尽管李只是触及蔡州的一寸篇幅,但他对蔡州的描述很有可读性,他的诗歌将蔡州的自然风光诗意化,同时赋予了蔡州一种特别的传统文化的韵味。
如今,时光流转,蔡州已经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从李的古风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家园感。
此外,无论在山水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方面,蔡州都是一块美丽的地方。
来到这里,你可以登上大自然最美的尖叫,惊叹蔡州的宏伟与无边,感受山水的芬芳,感受家园的温暖。
当我们走进这片蔡州美景,李的诗句“雪夜入蔡州”,便永远被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诗人的灵魂将永存,风雪的景象将继续活在蔡州的每一夜!。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及翻译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及翻译
一度穿越荆江,穿越巴山,李到达蔡州,他的心中却满怀着无限的遗憾和痛苦,因为他只有乘坐一艘小舟,九月的洪水汹涌而去,他只得慢慢行驶在沉沦的船上,他那漂泊的身影就像一艘小船,穿越着无垠的大海,沿着急流而下的江河,一步步行进内地。
一路上,他看到远方的山川和草原,有青葱的绿色点缀着,有涓涓的河水涌动着,有蓝蓝的天空,映衬着林间的山涧,有萧瑟的秋实在收获,有金黄的飞鸟在拍打着,有繁星点缀着夜空,有清泉潺潺流过田野,他会心的笑看着沿途的山河,犹如一江春水,涌入他的心中,让他心里充满了清幽和安宁。
结束了一漫长的行程,他踏上了蔡州,他望见了蔡州的山林和平原,河水和泉水汇合成的湖,风里飘着芳香,蔡州的居民们以微笑欢迎他的到来,他走入蔡州,脚步轻快,心里充满了期待。
李知道,历经艰险的旅途,他终于到达了蔡州,他想必这里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静谧和宁静,让他觉得自己渐渐安静下来,他静静地站在路边,望着这蔡州漫天的星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憧憬,他知道,他将会在这片古老而又温暖的土地上,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1 -。
《李愬雪夜入蔡州》注译

《李愬雪夜入蔡州》注译《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雪夜中进入蔡州的一段经历,抒发了他对旅途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首诗歌又名《夜泊蔡州》。
本文将对这首诗歌进行注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佳作。
夜泊蔡州,若有所思。
水光,摇曳着天上的繁星,映照着这个夜色渐浓的小城。
行至城边,穿过那座古老的桥梁,令人不禁心境开阔,神清气爽。
问君此去几时还,自料年少无为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飞羽狂舞为谁颂。
询问自己,这次旅行何时会结束,此时我年少无人相伴。
天有情,但恰恰因为有情,它变得老朽。
人生若荣归楼台,应该尽情享受这份得意,千万不要空掷金樽尽情对月之时,白费这份快意,飞羽狂舞的时候,为了谁而狂舞?夜露如酒,天空无边,蔡州城点缀在一旁,安静而又妩媚。
莲花池上的柳树随风摇曳,离别时的悲欢交加。
明月高悬,几时缺?把酒问青天,再对月吟诗。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夜色美如画,岁月静好。
我们在离别的时候,无论喜悲,都想要把这份美好浓缩成一杯酒,再借青天一问,再向因夜色而苍白的月亮吟一首诗。
注译:1、夜泊蔡州:意为在蔡州城边的夜晚停船,夜露很浓厚,景色美妙,诗中表现出李白的游历心醉之情。
2、问君此去几时还:问自己何时能回家。
3、年少无为伴:旁边没有朋友或伴侣。
4、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中表现出时间流逝、一切都在变化,并且不管天有没有情,时间不可逆,也永不停歇。
5、人生得意须尽欢:表现出李白豁达、开朗的心态。
6、金樽:酒杯。
7、飞羽狂舞为谁颂:表示狂欢之时的无所谓,不管别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欢舞,让自己尽情快乐。
8、莲花池上的柳树:柳树代表忧伤;莲花池则代表离别之地,表现出李白对旅途的不舍之情。
9、明月高悬,几时缺:形象地表达月亮的升落之间,时间的短暂和变幻。
10、把酒问青天,再对月吟诗:在这场美妙的旅途中,李白把自己视为过客来流浪,而酒与诗则是他旅行的良伴,他寄情于天地、饮酒、吟诗,故此此句出现两次,代表李白对美好的事物留恋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愬雪夜入蔡州
司马光
李愬谋袭蔡州。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①,由是贼②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夜引兵
出门,时大风雪,旌旗裂。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
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遂开门纳众。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或告元济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③就吾求寒衣也。
”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愬遣李进诚④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⑤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晡时⑥,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⑦送元济诣京师。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引问委曲:招来查问详情。
②贼:指吴元济,蔡州守将。
③洄曲子弟:驻守在洄曲的部下。
洄曲,地名。
④李进诚:唐州刺史。
⑤薪刍:柴草。
⑥晡(bū)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到五点钟。
⑦槛车:囚车。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李愬谋.袭蔡州()②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③民争负.薪刍助之()④送元济诣.京师()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2分)
例句: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何以.战(《曹刿论战》)C.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D.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
..朗读停顿。
(2分)
元济于城上请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译文:
4.请简要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参考答案:
1.(1)①谋划;②险要的地势(地势的险要);③背;④到。
(每小题1分)(2)B(例句与A、C、D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B中的“以”是“凭”的意思。
)2.元济 / 于城上 / 请罪(一处1分)
3.(1)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全被(他们)杀死。
(“方”“寐”“尽”“杀”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2)(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
二次击鼓进攻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鼓”“再”“衰”“竭”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
4.作战前掌握敌情虚实;风雪之夜出兵;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一点1分,答到两点得2分。
意思符合即可。
)
【译文】李愬谋划攻取蔡州。
每当俘获投降的士兵,(他)一定亲自招来查问详情,因此叛军中地势的险要和平坦、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全都知道了……夜里带兵出发,此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
(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
靠近蔡州城有养鹅鸭的水塘,李愬命令(士兵)击打鹅鸭(让鹅鸭惊叫的声音)来掩盖(混淆)军队行进的声音。
四更天,李愬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
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全被(他们)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
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
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
鸡啼,雪停,李愬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
有人报告元济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
”起身,到庭院里(静)听,听到李愬的军队号令,应答的人将近有万人,才害怕了,(于是)带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李愬派李进诚攻打外城,砸烂了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
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
城上的箭像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
(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
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李愬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