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麻鞋之歌
江西省宜春市大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大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马君武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
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
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
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
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
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
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
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
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
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
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
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
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
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颤.抖/颤.栗稽.首/稽.查长处./穴居野处.执著./见微知著.B.说.服/游说.伺.候/伺.机仿佛./佛.口蛇心透露./抛头露.面C.咀.嚼/龃.龉先妣./纰.漏旖.旎/倚.马可待木讷./方枘.圆凿D.泥淖./船棹.桎梏./鸿鹄.禅.让/箪.食壶浆蹒跚./删.繁就简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除了亟盼世人支持外,还亟盼社会理解、亟盼法律保护。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4个偏正短语概括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哪些条件。
不超过25字。
(4分)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
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4、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例句: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词语,少一些愁苦的段落。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训练一【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1、B解析:A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在后文未见照应。
C麻子,小耳朵并非确有其人,是王木匠根据现场听众的样子杜撰的。
D王木匠能做出精致的衣橱,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
2、D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叙事并没有因为其结构而更加复杂,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并不是多元化的,选项分析鉴赏不正确,ABC 分析鉴赏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C解析:驴叫声并非与故事毫不相干,“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驴叫表现了百姓对鬼子抢掠的憎恶,也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3、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答案】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
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4、.在王木匠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2分,而在故事中鬼子们的眼里门后有他们想要侵占的各种事物,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2分。
江苏省徐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犄.(jī)角甄.(zhēn)别嗥.叫(áo)按捺.不住(nà)B. 灰烬.(jìn)恣.(zì)意诳.(kuánɡ)语妄自菲.薄(fěi)C. 悄.然(qiāo)戕.(qiānɡ)害摭.拾(zhí)引吭.(hánɡ)高歌D. 桑梓.(zǐ)搭讪.(shàn)屏.窒(pínɡ)入不敷.出(fū)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
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 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B. 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C. 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D. 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从9月30日至10月3日,一般让人始料未及的楼市限购风潮,在全国各大城市间________,9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
②他因为家里开着棋社,从小就________,对下棋颇有心得。
③家具市场产品________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A. 曼延耳熟能详良莠不齐B. 蔓延耳濡目染鱼目混珠C. 曼延耳濡目染鱼目混珠D. 蔓延耳熟能详良莠不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B. 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C. 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D. 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男儿何不带吴钩B. 千树万树梨花开C. 长江万里白如练D. 疑是银河落九天6.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高考语文 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练习(全国通用)

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A组2015~2013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小说一)一、(2015·兰州市应考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房之夜萧红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
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
”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我也是差一点呢!怎样好的打手也怕犯事。
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
……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
”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地为旷野上的响亮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地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
”他自己说。
到了下午,起风了。
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的。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4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4【一】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黄土招魂王灏然①大抵每一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亲附依傍之情,这也许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皈依。
故乡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爱一样,总在我们干旱的心田里及时洒下雨露。
它让我们骄傲地意识到,家园还在,我还在,一切似乎都有了着落。
②生长在黄土高原这方神圣的土地上,我发觉自己总对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们的血脉早已深深地渗透、交融于这一片承载着我们整个躯体与灵魂的土地。
当故乡以一种原生的姿态屹立在眼前时,我发觉,在这片天空下绵亘着的生灵和黄土,竟是如此的富于灵气而值得敬重。
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出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与隋唐;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整个西北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它更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魂骨。
③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
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淹没。
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源生于黄土中的那些威武壮观且精神饱满的秦兵马俑更像是一群厚重思想的载体。
而秦兵马俑乃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
④黄土是原始而单纯的生存,而它似乎总在沉思,但沉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神圣的孤独。
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朴实与单纯,才让她隐秘得更加深不可测;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沉默,才告诉了我们更多。
⑤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它那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
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性喷薄。
黄土里生长的人们一片欢腾,吼着秦腔,唱着信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的谈笑风生。
另外,腰鼓、唢呐、大秧歌,整个世界与那溅起的黄土尘埃共同欢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⑥我想这便是黄土真正灵魂之所在,它以那兼容的性情凌驾于一切而又战胜着一切。
散文阅读探究题

练习尝试
• • • • • • •
《麻鞋之歌》叶梓 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6分)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 ②对麻的尊重; 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 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 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 6分)
真题回放之二: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
•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 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 [参考答案]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2分)表露出 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2分)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2分) • 高考评卷答案:朋友是何容的精神寄托;(人物形象) • 作者理解何容。(主题情感)(6分) • 评分细则:答案一层讲何容与朋友的关系,朋友的理解、珍惜、 关怀、体贴是何容安身立命的支柱,3分。一层讲作者对何容的 态度,如作者理解、包容、认可、赞赏何容,3分。
了解一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 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 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当代 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家,关 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 勇敢谦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 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 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 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 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再说通俗简单些,那 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真题回放之一: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 •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 深意。(6分) • 【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 善之作; •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 之人; •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着天府之国的子民,成为几千 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是上善的; • 李冰及其后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筑 和维护都江堰,尽心为民,)是上善的; • (都江堰所孕育的文化贴近自然,滋润人心, 是上善的。) • 也暗含了作者的期望:做人要做上善之人, 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多角度多层次答题: (都江堰+建堰的人+孕育的文化+作者情感态度)
江苏省2018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2018江苏省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树冠./衣冠.楚楚塞.车/闭目塞.听症.结/对症.下药B.给.以/家给.自足便.利/大腹便便.载.重/怨声载.道C.脉络./恪.尽职守殉.难/徇.私枉法缉.拿/打躬作揖.D.逡.巡/怙恶不悛.裨.益/稗.官野史褴.褛/滥.竽充数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全唐诗》是清初编修的唐代诗歌总集,共收录四万多首诗歌,洋洋大观,波澜壮阔,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B.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软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件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C.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新型混凝土的三个主要优点,不要超过15个字。
(4分)人的皮肤被割伤,除非伤势很严重,一般都会自行愈合,因为人体的微脉管系统很快就会给皮肤输送材料。
帮助修复伤口。
美国工程师研发的新型混凝土拥有与皮肤类似的特性。
破碎之后能够自行“愈合”。
工程师们利用特殊的微纤维加固水泥,这种纤维允许混凝土弯曲,即使发生断裂,裂口宽度也只有头发直径那么小。
断裂后,这种混凝土吸收周围空气中的湿气而后软化并“生长”,填补裂缝。
自愈合混凝土的造价是传统混凝土的3倍,但由于维护成本降低,足以抵消高出的造价。
4.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万圣节前夜,2012年的10月31日在上海地铁站内惊现4名打扮成“僵尸”的女性乘客, 4人均为黑色长发、白色外衣,脸部画着浓重白色妆容,眼角、嘴角还用颜料营造出“滴血”效果,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请从反对的角度,提出两点理由。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
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
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
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
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
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
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
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
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
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
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
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
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
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
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
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
”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
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
麻鞋亦然。
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⑥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
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
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钓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
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
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
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
想想,古人真含蓄。
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
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
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的。
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
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⑧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
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
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
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⑨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1.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1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
(4分)
1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4分。
一点1分)
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4分。
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
(4分。
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2分。
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
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
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