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商业区的建设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生态学案例海南大学
01-第一章-城市生态学绪论-城市生态学课件-海南大学(共九章)

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 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 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1.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 2.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 3.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
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
图1-3
哈里斯(Harris), 厄曼(Uiman)提
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 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 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 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 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 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二)卫星城与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 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Agenda)。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 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 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 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 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 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 列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 资源紧张、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 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 业困难等等。(3R, reduce, reuse, recycle)。
海南大学城商圈现状及设想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挑战。
一、案例一:新加坡樟宜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该机场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机场建筑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机场周围的绿化带和湿地保护区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起到了净化空气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作用。
此外,机场还开展了严格的废物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哥本哈根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市。
该城市通过多项措施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城市建筑采用了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如地热和太阳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此外,城市还注重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深圳中国深圳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也是一个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深圳通过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和碳排放的降低。
首先,深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实施了严格的限行措施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
此外,深圳还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公园和湿地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案例四:美国波特兰美国波特兰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市。
该城市通过多项措施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波特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与商业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与商业区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合理布局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合理布局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原则和建议。
一、居住区与商业区的关系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城市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它们的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商业区则是城市的经济中心,提供各类商业服务和就业机会。
合理的居住区与商业区布局可以使城市更具吸引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繁荣。
二、居住区与商业区布局的原则1. 便利性原则:居住区与商业区的布局应相互便利,以方便居民购物和便利商家发展。
商业区应该靠近居住区,方便居民购物、就业和消费。
同时,居住区内也应提供基本的商业设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2. 空间分散原则: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布局应避免集中化,而是应该分散布局。
过于密集的商业区容易引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而过密的居住区则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合理的布局应该是将商业资源合理分散到各个地区,以减少交通压力和环境负担,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
3. 融合发展原则: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布局应该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商业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中心,也是居民文化娱乐、社交活动的场所。
因此,在商业区规划中,应该融入更多的文化、娱乐、休闲元素,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同时,在居住区规划中,也应考虑到商业设施的需求,提供方便的交通连接,以方便居民前往商业区就业和消费。
三、合理布局示例以某市为例,该市居民规模庞大,商业发展较为活跃。
根据上述原则,可提出以下合理布局建议:1. 商业区布局:将商业区分为主要商业区和次要商业区。
主要商业区位于市中心,集中了各类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和商业办公楼。
次要商业区则分布在各个居住区周边,提供基本的购物和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近消费。
07-实验七-城市道路建设对城市景观影响的实验-城市生态学实验-海南大学(共八个)

实验七城市道路建设对城市景观影响的实验(城市廊道效应)一、概述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
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类: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为主(包括人造自然景观)。
其主要功能包括运输、物能交流、环境保护和美学价值。
城市的交通道路是不同于其两侧建筑区的廊道景观,属于人工廊道。
它既通过输送人流、物流联系其周围的城市功能区,同时也起到分割廊道两侧联系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廊道对于其连接的两地而言,其主要功能表现为相互连通,便于运输和物质交流;但对于廊道两侧地域而言,反而表现为隔离和障碍的作用。
对一个城市交通廊道而言,只有这两种功能达到协调,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廊道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调查城市道路的两种使用对象:一种为驾车通行的司机,另一种为经常穿越城市道路,往来于道路两侧的城市居民,通过他们的感受来初步评价此条城市道路的廊道作用和价值。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一)实验内容1.分析、评价城市道路对两种使用对象的影响2.分析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
(二)实验方法1.确定调研的城市道路。
2.根据实验原理制定调查内容,分两部分完成。
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一部分针对城市道路驾车通行的司机进行调查;另一部分针对经常穿越城市道路,往来于道路两侧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
调查表参见表1-7-1和表1-7-2。
3.实验分四组进行,每小组完成其中一部分内容,两组完成一个完整实验,四组完成实验两次重复。
(1)城市道路驾车通行的司机调查表1-7-1城市道路驾车通行的司机调查表人群特征驾车通行频率驾车通行方便程度交叉路口数量及方式满意程度高(%)低(%)方便(%)不方便(%)高(%)低(%)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收入水平开车年限(2)经常穿越城市道路,往来于道路两侧的城市居民调查。
表1-7-2经常穿越城市道路,往来于道路两侧的城市居民调查表人群特征两侧通行频率两侧通行方便程度两侧通行路口数量及方式满意程度高(%)低(%)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收入水平居住年限四、结果统计与分析1.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某一城市道路使用现状。
03-第三篇-城市土壤环境-城市生态学案例-海南大学(共十一篇)

第三篇城市土壤环境案例一沈阳市公园绿地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绿地系统是所有城市维持“天人关系”的物质载体和市民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也是医治大多数“城市病”的良药。
然而,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盘——土壤,正遭受城市活动和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压力,造成土壤质量降低或破坏,致使其本身生产、生态功能向城市基础支撑功能转变。
尽管城市化过程不会使土壤的六大功能完全转变或者彻底丧失,但其功能的发挥却受到不同程度限制。
如土壤污染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下降,污染物积累,造成土壤环境容量减小和“化学定时炸弹”等诸多危险。
因此,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圈内的土壤质量正遭受有史以来最为深刻持久的人为活动的影响,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土壤——城市土壤。
公园绿地土壤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既是城市植被的立地基础和生长介质,又是城市生态系统和能量循环与转化的必要环节。
以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多侧重大气、水、生物等因子,公园绿地土壤研究、利用及保护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及时开展针对公园绿地土壤的养分特征的研究。
这在理论上能够拓展土壤学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可以为城市绿化提供技术支持。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又是一座严重缺水少绿的城市,长期以来城市绿化欠账很多,绿化覆盖率仅为25%,全市人均绿地面积不足5m2。
开展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的养分特征的研究,不仅为沈阳市“十五”期间新增绿地30km2的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而且能够反映整个东北地区公园绿地土壤的总体养分特征,为今后开展区域性城市土壤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最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一、材料与方法(一)采样点选择本研究以沈阳市城区不同功能景观区中的典型公园中的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
在沈阳市的城区和市郊的15座大中型综合性公园和带状公园中,根据所处城市主要功能区不同,选取有代表性的公园6座(见表2-3-1)。
城市生态学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城市生态学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城市生态学案例分析《城市生态学》案例分析城市生态规划坚持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大体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环保系统子规划: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2)运转系统子规划: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3)管理系统子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4)绿地生态系统子规划: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5)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子规划: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城市,查阅相关文献,2~3人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该城市的城市生态规划报告。
本课程将以该作业的完成质量情况作为评分依据。
同一小组成员交的报告内容相同,但必须说明各自负责的部分和主要完成的工作情况。
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从根本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将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以中国某城市的生态城市规划为例,分析其规划与设计方案。
该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城市规划部门立足保护生态,提出了以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案:首先,城市规划部门确定了生态城市的定位和目标。
他们将该城市定位为“绿色发展城市”,并制定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他们设定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作为评估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其次,城市规划部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他们着眼于改善居住环境,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生态住宅的建设纳入规划范围。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他们将城市绿地和自然景观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三,城市规划部门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他们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他们还致力于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物资源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城市规划部门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他们在城市规划中设置了大量的绿化空间,并保护现有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他们还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上是某城市的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一规划,该城市在城市化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如何将规划方案付诸实施,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篇商业区的建设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案例一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工程一、环境背景(一)自然环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国贸中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高档商务服务企业之一,已完成的一、二期工程占地约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集办公、住宿、会议、展览、购物和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是众多跨国公司和商社进驻北京的首选之地。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工程紧邻一、二期用地北侧,处于永定河冲积扇中下部冲击平原上,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9.2~35.6m,西侧稍高,东侧稍低,地面坡降约0.1%。
表土层为亚砂土、亚黏土层,厚度一般1~10m。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该地区地形已逐渐失去其自然面貌。
本区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
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18m/s,冬季主导风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本地区主要地表水体是通惠河。
(二)社会环境拟建地位于东长安街,心地处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段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内。
周边聚集了众多的涉外饭店、写字楼、商场,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和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二、项目特点及环境质量特征(一)项目特点分析与一般大型公建类建设项目相比,国贸中心三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同时位于长安街延长线与东三环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重要。
作为“21世纪北京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它包括了CBD今后即将出现的最高建筑,即300m 高的超高层国贸中心主塔楼,将成为新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2.本项目不仅有大型写字楼、超五星级饭店,还有商场、办公、大宴会功能厅及影视剧场、娱乐中心等多种功能建筑和诸多配套设施。
总建筑面积约541377m2,属于超大规模的公共建筑群。
3.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建设成高度智能化的建筑群。
(二)环境质量特征1.大气环境质量本地区粉尘污染仍然较重,SO2和NO2的污染较轻。
采暖季各项污染物明显高于非采暖季。
2.地表水环境质量本区域的相关地表水体是通惠河,在南部边缘自西向东流过。
通惠河目前接纳的废污水量逐年减少,河水污染程度逐年减轻。
但就水质而言,仍属于恶劣污染河段。
3.噪声环境质量建外大街和东三环路交通噪声在昼间符合环境标准,夜间超标;本地区环境噪声源主要是交通噪声。
三、环境影响分析(一)高大建筑环境影响分析1.高大建筑附近的涡流成因分析建筑附近的涡流主要是风压作用引起的。
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风压差。
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降低,风的部分动能变为静压,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
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和两侧,由于在气流曲绕过程中形成空气稀薄现象,因此该处压力将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形成涡流。
涡流区的大小与建筑物高度、长度、深度有关。
见图2-9-1。
图2-9-1建筑物高度、长度、深度的变化对漩涡区范围的影响(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当房屋的长度与深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涡流长度约为房屋高度的4~5倍;当房屋的高度与深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当房屋的高度与长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
总之,房屋的高度越高,长度越大,深度越小,屋后旋涡区就越大。
国贸三期的主塔楼高300m,底部为50多米的方形,高度大,但长度和深度小,涡流区相对较小。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地下车库排风口若设在涡流区内,在地下车库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污染物浓度有可能超标。
2.高大建筑高风速区分布高大建筑林立会产生“峡谷”效应,带来变幻莫测的“高楼风”。
气流分布与建筑物形状有关。
横长建筑与细高建筑气流状况对比,见图2-9-2。
高层建筑如建筑呈横长形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上方,当建筑呈细高状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两侧,国贸三期的主塔楼为细高状,情况属于后者。
图2-9-2横长建筑与细高建筑周围的气流状况(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3.“高楼风”对环境的危害表2-9-1风速对人的行为影响风速/(m/s)人的行为表现0~6 行动无障碍6~9 大多数人的行动不受影响9~15 还可以按本人意愿行动15~20 步行的安全界限>20 危险(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4.对国贸三期工程风环境的分析国贸附近风力较其他区域平缓。
分析其原因,国贸周围高层建筑较多,对于减缓地面风速有一定作用。
(二)光污染影响分析国贸三期建筑拟采用玻璃幕墙的材质为LOW-E中空玻璃,颜色为淡咖啡色或香槟色,既与现有工程维持同一色系,又略有变化。
《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2000)中规定,为限制玻璃幕墙的有害光反射,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30的幕墙玻璃。
本项目拟采用的幕墙玻璃其反射仅0.11~0.15,符合GB/T18091—2000的要求,不致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光干扰。
国贸三期的主体建筑即主塔楼高300m,横截面积约为2500㎡,即50m×50m,玻璃幕墙反射光能够影响范围,是在距建筑约4km的周围地区。
影响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日出后和日落前1~2h,此时的影响面积较大、距离较远,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反射光所影响的面积会随之减少。
因此在设计上要注意小视角的反射光线对建筑周围地区主要交通和行人的影响。
经计算,该建筑的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点)太阳反射光影响区域见表2-9-2。
由于冬季的阳光照射时间短,同时照射强度也较弱,而夏季阳光照射时间长,同时照射强度也较强。
因此,在影响的程度上夏季比冬季要强烈些,范围要大一些。
表2-9-2国贸三期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光面积统计时间夏至冬至幕墙反射光所影响的面积/m 反射光长/m 幕墙反射光所影响的面积/m 反射光长/m5/19时300393.0996 4458.8 ——6/18时78729.3295 1245.2 ——7/17时39636.3363 691.3 ——8/16时21798.8469 430.6 240648.1363 3406 9/15时16613.3165 287.7 81103.2378 1148.6 10/14时12640.9521 191.25 59291.1111 870.7 11/13时8824.7128 124.975 43174.3228 703.62 12时4935.000 98.7 3285.0000 657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应当说明,随着距离的增大,光反射的强度有明显的衰减。
据研究,一般反射光主要影响范围在300m以内,在300m以外影响就比较弱了。
与此相应,对外界可造成光污染的主要是距地面20m以下的玻璃幕墙。
综上所述,国贸中心三期工程拟采用的玻璃幕墙,材质为LOW-E中空玻璃,颜色为与现有工程相协调的淡咖啡色或香槟色。
其可见光反射比低于0.16,同时类似一、二期工程建筑设有裙楼,其高度在20m 左右,裙楼建筑均未采用全玻璃幕墙,并注意通过对窗的分割和玻璃面积的限制使用,减少玻璃反射光对环境的干扰。
因此,预计其光干扰水平接近国贸中心一、二期工程,不致对外环境有严重影响。
(三)日照影响分析1.主塔楼及其多层配楼对北面建筑的影响 国贸中心的主塔楼高达300m ,其阴影将会在北侧较大范围之内移动,其配楼包括5层宴会厅、4层商场楼和7层办公/商业楼。
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嘉里中心写字楼与公寓、财富中心写字楼与公寓、光华机电大厦及国汇大厦。
其中比较敏感的是对北面相邻的国汇大厦的影响。
国汇大厦(己建成)是一座综合性写字楼,高度为86m.。
其次是主塔楼北侧的嘉里中心公寓楼,该公寓楼高105.5m ,二者净距为125m 。
国贸三期主塔楼建筑的日照阴影,主要对被阴影遮挡的建筑采光产生影响。
由于在较近的区域内基本上没有居民住宅楼,同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居室日照时间在大寒日满足2h (旧区改造为1h )即可达到标准要求,因此该主塔楼阴影不会对周边建筑产生较严重的日照影响。
国贸三期主塔楼的日照阴影面积统计表见表2-9-3,其日照阴影面积示意图见图2-9-3。
图2-9-3日照阴影面积(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表2-9-3国贸三期主塔楼日照阴影面积统计时 间 夏 至冬 至阴影面积/m 阴影长度/m 阴影面积/m阴影长度/m5/19时 299592.2151 4458.8 — — 6/18时 78156.5796 1245.2 — — 7/17时 38690.4948 691.3 — — 8/16时 21597.541 430.6 237850.0819 3406 9/15时 16460.6727 287.7 92318.0347 1148.6 10/14时 12515.4985 191.25 58106.4544 870.7 11/13时 87442.2451 124.975 42113.0018 703.62 12时4828.277598.7329550.355657(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根据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完成的日照分析结果,主塔楼的建成将会使北侧各建筑的日照时间有所减少,但由于主塔楼体型修长,故影响范围较大,但具体对某一建筑物的日照影响时间不很长。
因此,在其影响下各建筑物在大寒日的日照时间仍在3h以上。
本项目宴会厅、7层办公/商业楼和国汇大厦共同影响的结果,嘉里中心公寓楼在大寒日的日照时间多于2h;本项目4层商场楼的影响结果,国汇大厦在大寒日的日照时间多于2h。
据了解,在国贸中心三期工程的方案审定过程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分析、协商与调整。
为尽量减少对国汇大厦写字楼的日光遮挡,国贸中心已将有关的配楼高度作了几次调整,位于国汇正南面18m处的商场楼原为7层,现己调为4层,即己降至19.2m,位于国汇东面20m处的办公/商业楼高度为31.20m。
目前方案己得到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并被国汇大厦认可。
2.机电综合楼对光华机电大厦的影响根据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的日照分析结果,当本机电综合楼(高27m)建成后,光华机电大厦冬至日的大部分日照时间多于2h,局部日照时间恰等于2h。
3.机电综合楼对西侧17号居民楼的影响评价组经过现场踏勘,认为该综合楼的建设将对国贸中心三期用地西侧的17号居民楼3门和4门居民造成明显的遮光影响。
17号楼是机电设备总公司的宿舍楼,位于光华东里居委会管片。
该楼为反L形6层板式楼,1~2门为东西走向,3-4门为南北走向。
该楼3门、4门共有住户30户,约110人。
调查结果:(1)17号楼南北段和国贸三期的机电综合楼均为南北走向的板楼,位置均靠近红线,两楼相距仅9m;(2)居民楼位于西侧,东面为其主采光面,而机电综合楼位于其东侧;(3)该居民楼为6层,约高18m;拟建机电综合楼高2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