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大实验报告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1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掌握其配制过程。
2.了解几种灭菌方法,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3.熟悉菌种分离筛选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操作方法。
4.每2人一组,每人一份实验报告。
二、实验材料1.药品:酵母粉、蛋白胨、氯化钠、琼脂、葡萄糖、KNO3、MgSO4•7H2O、FeSO4•7H2O、1N HCl、1N NaOH2.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紫外线灭菌灯、75%酒精棉。
3.材料:天平、药匙、电炉、pH 试纸、烧杯、量筒、5mL、10mL 注射器、玻璃棒、试管、培养基、吸管、移液器(1mL 0.2mL)、牛皮纸、线绳、标签等。
三、实验内容(一) 培养基的配制1.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步骤1)称量:按照配方正确称取所需药品放于烧杯中。
2)溶化:在烧杯中加入所需水量,玻棒搅匀,加热溶解。
3)调pH 值:用1N NaOH 或1N HCl 调pH,用pH 试纸对照。
4)加琼脂溶化:加热过程要不断搅拌,可适当补水。
5)分装:注意不要污染试管塞或纱布。
6)包扎成捆:用记号笔注明何种培养基。
7)灭菌:在高压锅中, 115 °C 高温灭菌30min。
2.培养基的配制A.富集培养基(液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g/L):蛋白胨5.0,酵母粉1.0,海水1L,pH 8.0。
取50mL 分装250mL 三角瓶后,8 层纱布封口,外包1层牛皮纸,121℃,高温灭菌20min。
B. 2216E 斜面(固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的琼脂粉,加热溶化琼脂,每支试管内。
加入3mL,121℃高温灭菌20min,灭菌后摆斜面。
C. 无菌生理盐水和保种液:生理盐水: NaCl 0.85% 蒸馏水配制。
每支试管加入5mL,盖上试管帽、包扎、121°C 高温灭菌20min。
保种液:生理盐水,加25%甘油D. 碳源优化培养基:以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蛋白胨0.5%,酵母粉0.1%,磷酸铁0.01%,人工海水,pH7.6)为基础,碳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甘油、柠檬酸钠、乳糖,每种碳源的添加量为1%。
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前言本次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我们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
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实验在社会中的应用,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并与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以下是对活动过程和所得收获的总结。
实验考察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实验在社会中的应用,我们选择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考察。
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基因工程研究和生产的企业。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公司的实验室,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项目进展。
同时,我们还和公司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科研方法、实验技术以及市场应用等问题。
实验考察成果通过对生物技术公司的实地考察,我们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一、实验室设备我们参观了公司的实验室,了解了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这些设备包括PCR扩增仪、凝胶电泳仪等,其高效的性能和先进的技术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在生物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还发现,操作这些设备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二、科研项目公司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些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通过了解这些项目,我们深入了解了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公司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们亲身体验到了科学家们的严谨工作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断追求。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做科研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耐心。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意义重大,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实验考察总结通过本次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从实地参观和交流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生物工程工艺综合性实验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生物工程工艺综合性实验报告院(系):城市建设学院专业班级:生物工程1101学生姓名:马雪文学号:指导教师:李世杰20 14 年 5 月 26 日至20 14 年 6 月 15 日发酵工艺综合性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微生物发酵技术是生物工程最核心的技术,微生物发酵按其对氧的需求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发酵,和厌氧微生物发酵。
好氧和厌氧发酵有较大的区别,各自对工艺条件、发酵设备有不同的要求。
分别掌握好氧和厌氧发酵技术也就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工业微生物技术。
本实验分别开出典型的好氧和厌氧发酵实验,训练学生掌握这两种工艺的基本技术、操作程序、分析手段,全面锻炼同学们实际动手能力。
巩固和提高微生物净化操作能力、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技术、无菌取样和细胞量的确定、生长曲线的制作、光谱分析技术、气象色谱分析技术。
初步培养同学们工业微生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实验原理红曲霉通过有氧发酵将淀粉质原料转化为次级代谢产物红曲色素。
丙丁梭状芽孢杆菌经厌氧发酵将农副产品转化为丁醇和丙酮。
三、实验内容1、好氧实验:红曲的发酵实验及其抑菌作用研究2、厌氧实验:丁醇的发酵实验及其气相色谱检测四、仪器设备和试剂、消耗品:1.仪器设备:电子分析天平手提式蒸汽灭菌锅、自动控制蒸汽灭菌锅双孔水浴锅1000W电炉 5台生物显微镜、电脑成像生物显微镜生物培养箱、培养摇床真空干燥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真空泵、真空干燥器蒸发器气象色谱仪2.药品和耗材:药品:可溶淀粉 1瓶(500克),蛋白胨 1瓶(500克),琼脂,饴糖(麦芽汁)麦芽1000克,大米粉 5公斤,硝酸钠NaNO31瓶(500克),磷酸二氢钾KH2PO41瓶(500克),磷酸氢二钾K2HPO41瓶,硫酸镁MgSO4·7H2O 1瓶(500克),硫酸铵(NH4)2SO41瓶,氯化锰MnCL21瓶,硫酸锰MnSO4·H2O 1瓶,碳酸钙CaCO31瓶,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1小瓶,酵母膏1瓶,乳酸(液态1瓶500克),葡萄糖(分析纯)1瓶,乙醇(分析纯)5瓶(5×500克),乙醇(色谱纯Aladdin) 2瓶,丁醇(色谱纯Aladdin)2瓶,丙酮(色谱纯Aladdin)2瓶,叔戊醇(色谱纯Aladdin)2瓶耗材:500ml三角瓶50只, 250ml三角瓶16个,100ml粗口径试管50只,1000ml烧杯10个,培养皿160套,常规试管160个,200ml烧杯16个,1ml移液枪头5盒,标签纸若干,玻璃真空干燥器大号1个,波美计8只,移液枪(1000ml)2只,玻璃珠2盒,100ml量筒8个,500ml量筒2个,称量纸2盒,不锈钢试剂勺4根, pH试纸2包,玻璃棒若干,玻璃推棒32根,5ml移液管16只五、实验方法步骤和具体操作过程(一)红曲的发酵实验及其抑菌作用研究红曲是一种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的纯天然红色素,可赋予肉制品、食品、饮料等鲜艳的色泽及特殊风味,而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防腐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
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生物工程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生物工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洁实验台面、准备所需试剂和设备。
2. 分组操作:将实验参与者分为若干小组,并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
3. DNA提取:以某一特定植物为对象,采用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
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提取的DNA质量较高。
4. PCR扩增:选择某一特定基因,设计并合成相应的引物。
利用PCR方法进行基因扩增,使用PCR仪进行反应,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
5.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与DNA分子量标准品一同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接通电源进行凝胶电泳。
根据DNA带的位置和长度,判断基因扩增是否成功。
6. 基因克隆:将PCR扩增得到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进行连接,采用指定酶切位点,利用DNA连接试剂盒进行连接反应。
7. 转化和筛选:将连接好的载体转入大肠杆菌中,利用热激辐射或电穿孔等方法进行菌体转化。
接种转化后的大肠杆菌,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
8. 酶切验证:取得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进行酶切验证。
根据设计的酶切位点,利用相应酶切酶进行切割,通过凝胶电泳观察酶切产物。
9. 基因测序:将酶切验证通过的样品送至生物工程公司进行基因测序。
获取测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PCR扩增和酶切验证,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理想的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基因测序。
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与设计的目标基因高度一致,验证了基因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生物工程在基因的提取、扩增、连接、转化和筛选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我们能够成功构建和获取目的基因。
实验的成功进行对于生物工程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技术支持,可用于生物医学、农业改良、环境保护等方面。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为解决现实问题做出更多贡献。
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报告3篇

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报告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报告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本次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是在某生物制药公司进行的,该公司专注于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实习期限为两个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了解生物工程生产的流程和相关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二、实习目标1.了解生物工程生产的流程和设备。
2.掌握生物工程生产中的常用实验操作技术。
3.学习生物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4.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工厂参观:参观了生物制药工厂的各个车间和生产线,了解了生产设备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实践操作:参与了生物工程生产中的实验操作,如细胞培养、发酵过程控制、离心等。
学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如灭菌操作、稀释液体的配制等。
3.数据分析:学习了生物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生长曲线分析、菌体密度的测定等。
4.质量控制:了解了生物工程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原料检验、成品检验和中间产品检验等。
参与了产品质量检验的过程,并学习了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
四、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生物工程生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生物工程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操作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实践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细胞培养的操作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和参数的变化,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步骤和条件,以获得高质量的细胞培养。
此外,团队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些实验任务,通过相互配合和交流,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不仅学到了实际操作技能,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将对我以后在生物工程领域的从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
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报告精选3篇(二)实习报告摘要:通过参与生物工程生产实习项目,我对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工程实习报告

生物工程实习报告引言: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涵盖了生物学、工程学和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生物工程的实践应用,掌握了关键技能,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是在一家生物工程公司进行的,该公司专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旨在开发创新的药物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实习目标与内容1. 实习目标本次实习的目标是通过参与公司的项目,了解生物工程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并培养科研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 实习内容(1)参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包括实验设计、样品准备、仪器操作等;(2)了解并参与项目的研发过程,包括药物筛选、生产工艺等;(3)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4)参与小组会议,与团队成员分享实验结果,并提供建议和改进建议。
三、实习收获在这次实习中,我获得了以下收获:1. 实践经验通过参与实验室工作,我学习并掌握了许多实验技术,例如PCR扩增、酶切、电泳分离等。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加深了我对生物工程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技能。
2. 项目参与在公司的项目中,我参与了药物筛选和生产工艺的研究。
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到了药物研发的流程和关键环节,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这让我对自己未来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3. 团队合作在实习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了许多科研难题。
通过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对我未来从事科研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思考与展望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对生物工程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解和全面了解。
我意识到生物工程在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中,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加强对生物工程领域的学习,深入了解前沿技术和新的研究进展。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范本三篇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篇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594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名称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姓名徐梦浙学号专业生物系统工程指导老师王建平/叶尊忠一热电偶传感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原理和调理电路,熟悉调理电路工作方式。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了解热电偶特性曲线;2.观察采集到的热信号的实时变化情况。
3. 熟悉热电偶类传感器调理电路。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所需仪器四、myDAQ、myboard、nextsense01热电偶实验模块、万用表注意事项五、在插拔实验模块时,尽量做到垂直插拔,避免因为插拔不当而引起的接插件插针弯曲,影响模块使用。
六、禁止弯折实验模块表面插针,防止焊锡脱落而影响使用。
七、更换模块或插槽前应关闭平台电源。
八、开始实验前,认真检查热电偶的连接,避免连接错误而导致的输出电压超量程,否则会损坏数据采集卡。
九、本实验仪采用的电偶为K 型热电偶和J型热电偶。
十、实验原理:热电偶是一种半导体感温元件,它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特性实现测温。
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热电偶是一种使用最多的温度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基于1821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或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只要两节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另一端温度为T0,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见图50-1(a),即回路中存在电动势,该电动势被称为热电势。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葡萄酒的酿造)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的酿制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二、实验材料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注意事项:五、实验过程与分析描述与分析:瓶内有少量气泡产生;液面稍稍上升。
超过锥形瓶的2/3。
图片(红葡萄酒)图片(白葡萄酒)描述与分析:瓶内有大量CO2气体产生,有大量气泡破裂的声音产生。
葡萄汁与捏碎的葡萄产生分层。
描述与分析:瓶内有大量CO2气体产生,并且伴随有大量气泡破裂的声音。
葡萄汁与捏碎的葡萄分层,且葡萄汁聚集在瓶底,被捏碎的葡萄残体上升至瓶口。
实验现象图片(白葡萄酒)描述与分析:瓶内CO2气体产生量减少,气泡破裂的声音减弱。
葡萄汁聚集在瓶底,葡萄残体被产生的CO2气体顶置瓶口。
瓶口处的葡萄有轻微腐败现象。
瓶底有白色沉淀产生。
描述与分析:瓶内CO2气体产生大量减少,基本没有气泡破裂的声音出现。
葡萄汁聚集在瓶葡萄残体被产生的CO2气体顶置瓶口。
瓶口处的葡萄有腐败现象。
瓶底有白色沉淀增多。
实验现象图片(白葡萄酒)描述与分析:葡萄汁聚集在瓶底,气体顶置瓶口。
瓶口处的葡萄残体腐败现象加剧。
瓶底有白色沉淀层变厚。
葡萄籽都沉在瓶底。
描述与分析:瓶底分层的液体上升,上层的葡萄残体下降沉入底层的葡萄汁中,并伴随有少量气体产生。
葡萄籽聚集在瓶底的白色沉淀中。
(二)葡萄酒后发酵实验图片(白葡萄酒)描述与分析:酒体逐渐澄清,但是白葡萄酒酒体有些微红(可能是由于氧化作用)程中有酒味和果香味飘散。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一)自评(二)组评(三)最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工程大实验30L发酵罐上黄原胶发酵实验姓名:学号:学院:生命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年级:同组成员:1.材料和方法1.1菌株:HYJ1.2培养基1.2.1斜面培养基(100ml)葡萄糖 3.0;蛋白胨0.5;酵母粉0.3;氯化钠0.5;琼脂 2.0;pH 7.0-7.3灭菌条件:115℃,20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48 h1.2.2种子培养基(100ml)葡萄糖 2.0;蛋白胨0.5;酵母粉0.1;牛肉膏0.3 g;pH 7.0-7.3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10-15 h1.2.3发酵培养基(100ml)葡萄糖 3.0;蛋白胨0.2;酵母粉0.1;Na2HPO4·12H2O 0.252;KH2PO4 0.3;K2SO4 0.1;MgSO4·7H2O 0.1;pH 7.0-7.3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48-62 h1.3. 培养条件1.3.1斜面培养1)配置400 ml的斜面培养基,分装试管,于115℃下灭菌20 min,之后摆斜面,冷却至室温后,将凝固后的斜面放于30℃培养箱过夜。
2)转接斜面菌种,将转接好的斜面菌放于30℃培养箱培养24-48 h。
1.3.2一级种子培养1)配置种子培养基:按照种子培养基配方配制3000 ml,分别分装到5000 ml 和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分别为100 ml/500 ml三角瓶(用于一级种子培养);1000 ml/5000 ml三角瓶(用于二级种子培养),于115℃下灭菌20 min。
2)接种:将培养好的斜面菌种接种到一级种子培养基中(100 ml/50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每瓶2-3接种环,放在30℃摇床培养10-15 h,转速为200 rpm。
1.3.3二级种子培养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接种到二级种子培养基中(1000 ml/500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v/v),放在30℃摇床培养6-8 h,转速为200 rpm。
1.3.4发酵罐培养1)配置发酵培养基20 L,考虑到接入的种子液的体积(10%, 2000 ml),所以培养基配置定容时为18 L。
2)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接种到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v/v),温度30℃,发酵罐初始搅拌转速约为100 rpm,通风量1.5-2.0 vvm,初始pH为7.0-7.3,中间过程不控制pH。
1.4 检测方法1.4.1发酵液OD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2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1.4.2葡萄糖含量取一定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采用SBA 检测。
1.4.3发酵液粘度发酵过程中取大约100 ml发酵液,用Blankspoon粘度计(DV-E,VISCOMETER)测定其粘度。
1.4.4黄原胶产量测定发酵结束后取10 ml发酵液,用3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黄原胶,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去上清,沉淀的黄原胶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用分析天平称重。
1.4.5 pH值测定用pH计测定发酵液的pH值。
1.4.6菌体干重的测定取发酵液10 ml加入20 ml去离子水稀释,放置在80℃水浴锅中用1 mol/l NaOH调节pH10后,水浴15 min,然后再用1 mol/l HCl调节pH7.0,迅速12000 rpm离心20 min,去上清,留沉淀,于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8-10 h)。
1.4.7计划取样时间及待测参数:前24 h发酵过程中,每隔4 h取一次样测定pH、发酵液OD、黄源胶产量、菌体干重,葡萄糖含量、发酵液粘度。
2. 结果与讨论2.1实验图片其中A为斜面上菌的镜检图B为二级种子镜检图C为28.5h镜检图D为70h镜检图2.2 30L发酵罐上的发酵曲线a)发酵曲线汇总b)菌干重上图为菌干重数据以及拟合曲线(OD实际也是反映菌体浓度,因此在此不做讨论),可以看出实际的数据与拟合曲线拟合的并不是很好。
而且我们由于接种量比较大,为15%的接种量,且经过二级种子的培养也没有延迟期,故最大生长速率应该在20h左右,但由于发酵液后期产胶过大,粘度过大,而我们分离菌的方法比较简单原始,故后期很难将菌从发酵液中分离下来,故后期所测的菌的干重实际是菌和部分胶的重量,后期数据不准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
c)胶干重曲线其中A为原始数据作图,B为删掉0小时数据作图在0h我们取样时可能未等发酵液混匀后便取,因而测得的胶干重数据异常,可以看出A图数据拟合的并不是很好,在B图中我将0h胶干重设为0,可以看出拟合度大大提高。
从数据来看,胶干重测量还是不错的,当然由于提取胶的方法比较简单,会有部分菌带到胶中,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误差。
可以看出在15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最大,而到30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有所下降并在逐渐降低,这与底物的消耗、溶氧的降低等因素有关。
d)残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测的数据与拟合直线拟合的较好,这证明实际的操作比较规范。
从一开始糖的消耗来看,消耗量较小,原因可能是菌种有延迟期;但从8h开始,糖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到30h左右残糖量已经到了一个较低的值,这证明在这段时间内菌体大量繁殖消耗了糖分。
到发酵后期,发酵液中溶氧量和菌对糖的消耗量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此时菌体进入衰退期。
e)溶氧曲线在最初的4个小时内通风量变化不大,转速也较低的情况下氧变化比较小,因为此时菌体处于适应期,没有大量繁殖,消耗的氧气不多。
在对数生长的初期,比耗氧速率达到最大值,但此时细胞浓度还很低,摄氧率并不高。
随着细胞浓度的迅速增高,培养液的摄氧率也迅速增高,并在对数生长的后期达到峰值。
于是表现为发酵液中溶氧迅速降低,最后低至负值。
由于接种量为15%,比一般接种量偏大,所以菌体生长及产生速度也偏快,因此在最初的10h内溶解氧就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
之后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培养装置氧传递能力的限制,到对数生长阶段结束,溶氧已经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虽然细胞浓度可能还会有所增加,但溶解氧量也不会再升高。
此后,由于本实验菌种产生的黄原胶分子量较大,粘度较大,因此即使再加大通风量提高转速,发酵液的溶氧量也不会再增加。
f)粘度曲线本次实验统一使用S4转子进行粘度的测量,可以看出前8个小时并未测出发酵液的粘度,但从测得的胶干重来看,此时应该会有一定的粘度,可能由于转子测量范围有限,因此并未测出一定的数值。
可以看出在30h左右粘度开始迅速增加,此时菌体数量已达到一个比较稳定数值,开始大量产生黄原胶,所以随着产胶量的不断增加,发酵液的粘度在不断变大。
在后期随着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以及代谢产物不断增多,菌体数量也会逐渐减少,因此产胶能力也下降,所以虽然粘度仍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率已经大大下降,最后会达到一个峰值。
g)pH曲线从最上方汇总的发酵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发酵液的pH 有下降的趋势。
在生产阶段,一般发酵液的pH趋于稳定,稳定在最适合产物生成的pH范围。
2.2 菌体比生长速率2.3 产物比生成速率2.4 底物比消耗速率3、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发酵的全过程,包括发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如菌种培养及种子的扩大培养、发酵过程控制、发酵动力学等。
了解了发酵设备的种类及结构。
学习实验室阶段发酵方法及如何进行工艺放大。
由于我们组做这个实验总共做了两遍,因此对发酵罐已经比较了解。
整体来说两次实验都比较顺利。
但最后测量菌体干重时可能由于操作不规范(我认为是我们在调节pH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应该加多少酸碱量,所以每个管加的量都不大一样)以及本次实验固有的误差的影响,菌干重的测量数据不够好。
在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确确实实学到了很多,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中,我现在已经比较熟练的用Origin作图,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4、致谢附件:发酵实验原始数据黄原胶发酵实验数据记录表发酵时间(h)粘度(cP)胶干重(g/l)葡萄糖(g/l)发酵OD62菌体干重g/l)温度℃溶氧(%)转速(rpm)通风量vvmpH0 0 3.66 26 1.12 0.66 35.2 40.8 150 1.6 6.7 4 0 3.00 25.5 3.9 0.36 34.7 20.0 250 1.75 6.7 8 0 4.17 23.5 8.07 2.78 34.6 37.2 350 1.7 6.7 12 8.7 5.83 17 11.34 5.06 35.1 11.5 350 2.15 6.7 16 169 7.91 14 11.88 6.95 34.7 -14.4 400 2.2 6.5 20 486 8.66 12 11 8.23 35.0 -17.7 400 2.3 6.5 24 360 8.96 10 17.78 10.85 35.1 -17.4 400 2.0 6.5 29.5 930 9.47 8 21 13.24 35.4 -17.6 400 2.4 6.3 38.5 2700 10.03 7 16.65 43.67 35.6 -17.3 400 2.4 6.3 42.5 3570 10.11 6 15.8 58.81 35.4 -17.6 400 2.1 6.3 47.5 3990 11.12 5.5 20.15 58.9 35.8 -17.5 400 2.1 6.1 53.5 4020 11.3 4.5 15.25 65.87 36.3 -17.6 400 2.4 6.1 63.5 4440 11.93 4 16.85 61.35 36.4 -17.6 400 2.1 6.0 70 6150 12.40 3 17.6 63.4 36.2 -18 400 2.4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