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文物古迹总结体会
考古参观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考古活动中来。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我们一行人于近日参观了某著名考古遗址。
以下是本次参观的总结报告。
二、参观背景某著名考古遗址位于我国某省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遗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
此次参观,旨在让我们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同时了解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现状。
三、参观过程1. 参观准备在参观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考古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考古发掘成果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相机、笔记本等工具,以便记录下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参观现场抵达考古遗址后,我们首先参观了遗址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其中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了解了遗址的历史沿革、文化特点及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
3. 考古发掘现场随后,我们来到了考古发掘现场。
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我们观摩了考古发掘的全过程,包括清理地层、挖掘文物、记录数据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严谨。
4. 互动体验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考古工作,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
我们亲手体验了挖掘文物、清理地层等工作,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乐趣。
四、参观收获1. 增强了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参观,我们对我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历史文化素养。
我们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感受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严谨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了考古发掘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严谨。
这让我们更加敬佩考古工作者,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3. 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更加明确了这一使命,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物普查个人总结

文物普查个人总结作为一个参与文物普查的人员,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我体验到了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源,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一些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在此,我将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这次文物普查的收获和反思。
首先,我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参与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我亲眼见到了历史的痕迹,许多文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更是国家文化的瑰宝。
通过文物的现场观察和记录,我对历史的感知更加深入。
我认识到,文物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传承历史和文化,更是为了向后代展示我们的传统和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其次,我发现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文物遭受了破坏和丢失,有的文物保护状况堪忧。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及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导致的。
有些地方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保护制度和流程。
同时,一些地方对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也不够到位,大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这些问题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需要我们加强方方面面的努力。
另外,我也反思了自身在文物普查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一些文物的鉴定和记录能力还需要提高。
文物普查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鉴别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准确识别和记录文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在文物普查中的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对文物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和记录,是传达文物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需要多参与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实现文物保护的目标。
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加大文物保护事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其次,加强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范文7篇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范文7篇篇1一、引言文物普查工作是一项旨在全面了解文化遗产现状、掌握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数据的重要工作。
本次文物普查工作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文物普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工作内容概述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普查方案:根据文物保护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明确普查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
2. 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进行实地调查:组织专业队伍,对选定区域内的文物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全面的文物普查报告,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亮点与成果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亮点和成果:1. 完成了对选定区域内文物的全面调查,掌握了文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2.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3. 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工作不足与反思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1. 部分区域内的文物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调查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力度,完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2. 在宣传活动中,部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3.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数据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和审核机制,提高文物普查报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针对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力度,完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文物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文物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文物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深刻体验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这次实践中,我不仅了解了文物调查的方法和技巧,还深切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和使命。
下面是我对这次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
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然而,在现代社会,文物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险,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盗窃等。
因此,文物保护成为了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了解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好文物,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传承下去。
二、掌握文物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次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文物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文物调查是评价文物价值和保存状况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文物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搜集等方式,了解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文物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领。
通过实践,我发现文物调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它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文献查阅和调查采集能力,熟练掌握调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还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调查报告,为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文物调查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和队友们共同商讨、共同分工,互相配合、相互支持。
我们有时要面对着困难和挑战,但正是通过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了文物调查任务。
参观历史遗迹的心得体会

参观历史遗迹的心得体会参观历史遗迹是一次充满教育意义和震撼力的旅行。
通过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历史的痕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参观历史遗迹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历史的沧桑感:参观历史遗迹让我有着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无论是古城墙上的剥落痕迹,还是封建帝王墓地中的陈旧石碑,这些都是时间的见证。
我看到了历史的辉煌和繁荣,也深切感受到了帝国的兴衰和国家的变迁。
历史遗迹让我思考人类的历史轨迹,感叹岁月的无情。
2. 文化的传承:每个历史遗迹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参观博物馆中的文物,我了解了古代的生活方式、艺术品味和科技发展。
走进古老的寺庙,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历史遗迹不仅仅是建筑物或遗物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志存高远的启示:历史遗迹中隐藏着许多智慧和启示。
通过参观伟人的故居或纪念馆,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卓越成就和不屈精神。
他们的事迹鼓舞着我,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历史遗迹教育着我们要保持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时刻提醒我们要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许多历史遗迹都与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古代的皇家园林,它们不仅仅是帝王居所,更是自然与人文相生相融的艺术品。
参观这些园林,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欣赏到了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的美。
5. 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参观历史遗迹,我不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历史遗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看到了古老的建筑与现代高楼的并存,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对比。
这让我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和追求新的进步。
对于我而言,参观历史遗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更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和价值。
我希望将这些心得体会与更多的人分享,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社会实践名胜古迹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名胜古迹心得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通过亲自观察和实地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智慧的卓越。
首先,我们参观了故宫。
站在宏伟壮观的午门前,我感受到了这座宫殿的厚重和庄严。
透过珍宝馆的玻璃窗,我看到了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些古代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了解皇宫中的规矩和秩序,我更加理解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他们对国家统治的重视。
接着,我们来到了长城。
站在长城上俯视群山,我被这座巨大的工程所震撼。
长城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修建既展示了中国古人勤劳聪慧的品质,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登上长城后,我能够感受到当年抵御外敌的艰辛和壮烈,激励我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除了故宫和长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名胜古迹。
例如,夏商周文化遗址,我们在那里学习到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去了乔家大院,体验到了传统北方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名胜古迹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了古代文化的知识,更是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名胜古迹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砖瓦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明
的积淀。
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
探索古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探索古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探索古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古迹是历史的见证。
在参观古迹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雄伟的古建筑还是精美的雕刻,都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通过对古迹的观察和了解,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意识到历史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探索古迹让我明白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许多古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和风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细心地进行修复工作,我由衷地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敬意。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保护好它们,这样才能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再次,探索古迹让我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
许多古迹都建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山水之间、湖畔之上等等。
这些自然环境与古迹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一些古迹所处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努力保护好自然环境,让古迹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后,探索古迹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许多古迹都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不同文明的交融。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迹,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也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好这些传统,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探索古迹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亲身参观和观察,我对古代文明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交流的认识。
希望在将来的生活中,我能够继续关注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并为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寻古迹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探寻古迹实践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探寻古迹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从宏伟的故宫、雄伟的长城,到精美的园林、神秘的古墓,每一处古迹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古迹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我明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
我们要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探寻古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英勇奋斗和伟大成就。
他们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些事迹让我深感自豪,也让我对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
特别是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我看到了无数英勇的战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场景。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提高了实践能力在这次探寻古迹的实践活动中,我不仅增长了见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如何制定合理的行程安排,如何收集整理资料等。
这些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探寻古迹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读历史。
例如,在参观故宫时,我通过观察建筑风格、了解历史背景,对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我更加热爱历史,也更加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文物古迹总结体会
篇一:心得作业
《广东省湛江市吴阳镇文物古迹保护调查》
心得体会
摘要:
当前,我们在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一大笔无法估量的财产,而对于研究我们的历史文物去我们了解国学,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无情岁月的冲击下,我们的文物已经渐渐得失去往昔的光彩;更多的文物在自然及人为的双双层损害下,遭到了及其严重的破坏。
对此我们小组开展这一课题,即:关于“‘百年古镇’之一的吴阳镇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
此次我们通过对古迹的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调查以及访问当地居民,了解到了:当地居民保护文物意识低,漠视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古迹的破坏很严重。
这一行为使人心寒。
这次我们所去调查的地区是百年古镇之一得吴阳镇。
吴阳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东濒南海,西襟鉴江,地处鉴江出海口,距吴川市区仅15公里,至湛江市区35公里,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XX年9月,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
荣。
自隋朝到解放前夕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吴阳为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是当时吴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代吴川八景,吴阳独占六景,即“延华弄月”、“文翁耸翠”、“限门飞雪”、“极浦渔归”、“一览凭高”、“东海朝阳”。
当时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近千年间的南方大港,停泊来自海内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桅数里。
县志记载,此处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今湛江港)”之称,可见其地位之高。
公元一七七三年,宋朝宰相陈宣中曾到过吴川(旧时吴阳),并留下一首著名的《过吴川·宿极浦亭》七律诗。
在人才方面,更加涌现了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历代计有进士8人,举人50人,总兵、乡贤等多不胜数。
吴阳镇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甚多。
“吴阳自古多骚客,醉赏流连不欲还”,吴阳乃仙境胜地,名胜古迹冠吴川,有始建于南宋的极浦亭,元朝的圣殿学宫,明朝双峰塔、上郭读书楼,清朝的状元故居、状元坊。
但是如此美丽的文化小镇,在我们眼中却??。
以下是我们这次调查中几个平凡而又真实得镜头:
8月26日上午9点,我们调查小组成员来到文塔村,对双峰塔进行实地调查。
双峰塔,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坐落江海河口处,谓之“笔塔凌霄”。
因近有尖山、丽山辉映,定名“双峰塔”。
塔外为八角型,七层仿楼阁结构,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塔边棱角处嵌有8个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是湛江为数不多保存的古塔。
然而,我们小组成员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到达双峰塔时,发现双峰塔由于XX年的修葺,已难寻当初在网上收集图片的旧貌,古韵难寻。
而走入塔内,在那只容一人通过的通道墙壁上被人或用粉笔或用利器留下各种各样的字迹,如“XX到处一游”“为什么不接受我,我好心痛”“我喜欢你”等急煞风景的文字,更有甚至出现一些不雅语言。
塔内共有7层,塔虽不高,但每层垃圾无处不在,楼梯处的红砖已长满青苔,墙上的小通风口有些已被杂草填满。
不堪入目。
而从采访中可知,当地居民迫切希望文化局能对双峰塔进行必要的保护,对其景点进行开发,希望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可悲的事情。
双峰塔下有一尼姑庵,原为江阳书院(有程:双峰寺),寺内有尼姑二人,调查小组也对其进行采访,得知寺内原有双峰塔的资料,现由市文化局保管,但问及双峰塔的历史,不仅寺内的尼姑,连当地居民都无人知晓。
8月27日上午。
我们调研小组带着激情与期望去见识闻名已久的学宫。
因为据我们说听闻元朝学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九年,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
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
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是古代文人读书学习的地方,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
学宫现仅存大成殿,殿面宽米,进深12米,前檐深米。
学宫建筑颇具特色,红墙绿瓦,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其内无墙,靠8条圆石柱支撑整个屋顶。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梁架上,圆形瓜楞斗及驼墩,瓜柱刻纹饰图案,外檐四面卷云纹斗拱,原盖绿色琉璃瓦。
正门两旁,左“青龙”,右“白虎”。
吴阳学宫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例如清代状元林召棠、我国首任使美大使陈兰彬等,均曾在此就学。
听以上的介绍,多么让人倍感气势。
然而传说是美好得,现实是残酷的。
当我们经过漫长而又曲折的找寻,出现在我们面前得缺是一坐毫无生机的危楼。
传说和现实的落差让我们很是难受。
而在之后的实地的调查中,我们看到:瓦顶上已杂草丛生,飞檐已满是蜘蛛网,前檐的大部分在历经岁月的洗刷和台风,雨水等自然现象的无情洗礼下,已掉了,特别是大
成殿的前檐瓦片所剩无几。
而正门两旁,左“青龙”,右“白虎”,已不存在了。
外墙已是布满了青苔。
60年代,湛江市建设西山公园(今寸金公园)大门牌楼时,金殿的琉璃瓦被拆去使用,改盖陶瓦。
学宫内现用来堆放中学里的教学桌子、椅子、体育器材和一些杂物。
以前雄伟的学宫现是却成为“危楼”了,已经很少有人会走进去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回忆着历史的往昔,在风霜雨露的冲刷下,可能几年后会消失在我们的眼里里,直到一步步走向死神挖掘好的坟墓!
8月27日下午。
从吴阳中学出来,沿着旧街可走到南城门,位于吴阳镇城里村南路口,建于公元1394年原为土城;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 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
从而成为吴川抗战的历史的见证。
但作为吴川历史见证的南城门如今却已残旧不堪,顶上草木横生,极为茂盛。
城南门内部有数道大裂痕,逢下雨天还会漏水,南城门的墙壁上长满青苔,两侧残留的城墙已被附近的民房遮挡,无法看到城南门的全貌。
同样调查小组通过采访路人9名,均不知南城门的历
史,对于他们而言,城南门只是一座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普通建筑。
而以上这一切是我们这次社会调研中所看到得最真实得一面,而现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心中有太多太多话想说: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要求我们必须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
文物需要展示,文物需要传承,文物需要研究,更重要的是,文物需要保护,文物需要维修。
这些不只是文博专业人士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全民族、全社会乃至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我们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同时也给我们这一代认识当前社会责任的机会,让我们知道我们所要接受的一个什么样得社会。
从而提醒这我们进步,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