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飞向月球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太空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2.理解月球探索的意义与目标。

3.了解并掌握月球探测器的构造与原理。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太空探索的历史与现状、月球探索的意义与目标、月球探测器的构造与原理。

2.实物模型:月球探测器、火箭模型等。

3.视频素材:太空探索的历史片段、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与着陆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空探索的历史片段,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并引出本课的话题:“飞向月球”。

Step 2:太空探索的历史与现状(15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包括: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月球登陆、国际空间站等。

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现。

Step 3:月球探索的意义与目标(20分钟)讲解月球探索的意义与目标。

包括:了解月球的形成与内部结构、研究月球的地质与气象等。

让学生了解到月球探索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种方式,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目的。

Step 4:月球探测器的构造与原理(3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的展示,讲解月球探测器的构造与原理。

包括:月球探测器的核心部件、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

让学生了解到月球探测器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Step 5:参观实物模型(10分钟)让学生有机会亲自观察和接触实物模型,了解月球探测器的外观和结构,进一步加深对月球探测器的了解。

Step 6: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月球探索的意义与目标,以及月球探测器的重要性。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Step 7:总结反馈(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问题,例如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以评估学生对太空探索和月球探测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飞向月球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3. 学习并掌握与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4.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2. 学习并掌握与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和PPT。

2.登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关于人类登月和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登月的视频或展示登月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登月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话题:“飞向月球”。

2.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约15分钟)通过讲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时间线和各个重要节点。

同时,可以辅以图片和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登月的历史。

3. 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约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为什么人类要登上月球?b. 人类登月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贡献?c. 人类登月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4. 学习与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约20分钟)通过讲解与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登月所需的科学原理和技术。

例如,重力、空气阻力、太空飞行器的构造等。

可以辅以图表和模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登月的科学知识。

5. 总结(约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述和总结,强调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影响,学习与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飞向月球》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

《飞向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结构、地貌特征等。

学习月球探测的历史和技术。

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如重力、引力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月球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模型、图表等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轨道等基本信息。

月球的地貌特征,如撞击坑、山脉、平原等。

2. 月球探测的历史和技术:月球探测的历程,如阿波罗计划、嫦娥工程等。

探测技术的发展,如遥感技术、着陆器、月球车等。

3. 相关科学知识:重力、引力在月球探测中的作用。

月球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和探测历程。

相关科学知识在月球探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月球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探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探测历程和相关科学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月球探测模拟实验。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图片、视频和模型。

实物模型:展示月球地貌特征和探测设备。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和报道。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月球的基本概况。

第二课时:月球探测的历史和技术。

第三课时:相关科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月球基本概况、探测历程和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月球探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测过程。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5篇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5篇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飞向月球》教学设计5篇《飞向月球》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能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地球图片教学流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

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

谁能列举一二。

(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1、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

(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

”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向月球》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 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如何飞向月球。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和解析诗歌的内容,并能够以正确的语言表达。

2. 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并提出“如果你有机会,你愿意飞向月球吗?”)2. 学习诗歌:(教师向学生介绍《飞向月球》这首诗歌,并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3. 拓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科普文章或故事,了解关于飞向月球的知识和历史。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内容和想法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

)5. 听写与默写:(教师提供诗歌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让学生进行听写和默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6. 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从中体会诗歌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感受。

)7. 声情并茂朗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练习,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体验诗歌的魅力。

)8.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飞向月球》为主题,写一篇关于飞向月球的短文,可以包括他们对太空探索的想法和憧憬。

)9. 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短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巩固与评价:1. 老师提供相关练习题目,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诗歌《飞向月球》的复印件。

2. 太空探索相关的图片、视频和科普资料。

3. 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十、拓展实践:1. 参观太空科普馆: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太空科普馆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太空探索和月球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与导览员互动,提出问题,增进对太空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2篇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2篇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2篇教学老师:日期:年月日《飞向月球》教学设计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飞向月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第七篇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飞向月球》的环境下,应该能较轻松地将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理清,了解了宇航员在失重后工作、吃饭和休息的情形,体会到他们工作艰难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目标能较好的得到达成。

本课时要学习“登上月球”和“登月收获”两部分,课文中相关的文字描述很少,较简单地写出了宇航员看到的情况和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帮小家伙在读到“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免……”时肯定会想到其它一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会产生诸如:除此之外还能看到些什么?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月球真的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吗?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总不能直接给学生一一作答吧,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呢?一、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创设这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我们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们从自身学习生活实践出发,找到了他们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有关月球的研究。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的支点,我何不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呢?于是我针对此处的教学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将课文提供的指导性研究主题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它能为学生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助于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展开。

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我将该教时的能力目标定为: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3-04-24T14:56:43.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5月总第134期供稿作者:张琳军[导读] 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张琳军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73003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4个生字以及多音字“着”。

3.理解课文,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阿姆斯特朗在登月之后曾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记录片。

2.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古诗、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1.交流有关月亮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月亮的哪些知识?请你站起来告诉大家。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月亮上去看看,那上面又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飞向月球)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谁飞向了月球?是怎样飞上去的?月球上是什么样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全班交流。

(交代了登月的时间及人物。

)学习2—4自然段1.自由朗读2—4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航天员登月的过程中,哪些事使你最感兴趣?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飞向月球》教学教案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教案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月球的基本知识1.1 教学目标: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念,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掌握月球的地质结构和表面特征。

1.2 教学内容:月球的定义和命名。

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和轨道。

月球的地质结构和表面特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月球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使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月球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月球的探索历程2.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包括早期的观测和近年来的月球探测任务。

2.2 教学内容:古代对月球的观测和想象。

望远镜的发明和月球的详细观测。

月球探测任务的类型和重要事件。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对月球的观测和想象,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望远镜的发明和月球的详细观测。

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探测任务的类型和重要事件,通过观看视频和讨论。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月球探索历程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月球的资源与环境3.1 教学目标: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和利用前景。

探讨月球环境对人类探索和居住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月球的资源类型和分布。

月球资源的利用前景。

月球环境的特点和对人类探索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图表,展示月球的资源分布和利用前景。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讨月球环境对人类探索和居住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月球资源与环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月球探测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探讨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2 教学内容:月球探测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月球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月球探测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讨月球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之三
一、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

难点:体会登月的伟大意义,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1969年7月16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大场面。

(课件演示登月实况)
2、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什么?
(人类终于实现了登月的梦想,跨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弦?读了这些词句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边读边想边用笔作记号
2.交流:你在读到什么地方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抓住“小心翼翼”、“心驰神往”)
2、师:老师从资料上得知,阿姆斯特朗打开舱门从悬梯踏上月面,这悬梯有9级,可是,阿姆斯特朗却花了整整三分钟的时间,一步三停地走到了月面。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谁能把自己的理解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第五小节
3、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伟大的时刻,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课件演示: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月面上终于踏出人类第一个脚印)
师: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你觉得此时此刻宇航员最想说什么呢?
(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师:看看阿姆斯特朗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却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阿姆斯特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
师: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从悬梯到月球是一小步,但对科学来说~~) (这一登月计划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许多科学家为此奉献了多少个日夜~~)
(这一小步跨过了五千年的时光)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一小步”、“巨大的一步”多么大的反差啊!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师:我们刚才读了这么多,思考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再来读第五自然段的时候,你的眼里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更丰富的画面,还会触摸到作者那颗热烈的心。

指名读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师:地球距离月球有38万公里,这么长的距离人类是怎样从地球飞到月球上去的呢?同学们读了1-4自然段就知道这一过程了。

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这几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师:这个过程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这三天的时间对于宇航员,对于休斯顿指挥中心的科学家,对于关注着这次登月行动的亿万观众而言是那样的漫长。

对于老师说的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次登月要做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花费了很多的人力、
物力、财力,但是否能够成功就看这时候了。

一旦失败,那么将船毁人亡,如果成功,全球会为之振奋。

人们心情十分紧张,觉得时间特别漫长)
3、师:同学们在读完1-4节后,我猜你们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十分新奇,对不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抓住“工作”、“睡觉”、“吃饭”)
师: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生活很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到相关语句体会一下
师:看来宇航员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新奇、有趣、自由自在。

了解了这些,你们想做宇航员吗?
4.过渡: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机会去亲临月球,目睹月球的风光,但我们可以看一看宇航员眼中的月球。

请同学们读读第6自然段。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的6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月球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月球画面)
师:我们看了短片,读了课文,现在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师:多么神秘多么荒凉啊!请男生读描写月球景色的句子
2、师: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激动而又慎重,探索着这梦幻般的未知世界,同样也在月球上遥遥地观望着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地球画面)
师:你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
师:多美的地球啊!请女生读描写地球的一段话
4、师:人类不远万里来到了月球,总该在月球上留下点什么吧!作个纪念或者给可能来到月球的生物看,其实宇航员留下了一块金属牌。

在金属牌上镌刻了几句地球人的话。

如果让你来写几句话,代表人类,代表地球,你会写什么呢?
(五)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师: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欣赏了这多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听老师来读课文,同学们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又什么收获?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

”这句话如何理解?
(人类发现月球有开发价值,会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

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
4、齐读第7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月球在那里,它永远不会阻止我们探索的脚步,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呢?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他们,开发他们,让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外搜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