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9篇

合集下载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具、历史视频、图片和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具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历史视频和图片可以通过视觉方式呈现历史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互联网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计划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例如,可以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进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讨论平台、互动式白板等,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便捷和高效。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体,都要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思维活跃性和求知欲。认知水平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在学习兴趣上,他们对与社会历史相关的问题较感兴趣,尤其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和小组讨论的不平衡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对于理解困难,我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参与度不高,我将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小组讨论的不平衡,我将适时引导和干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参与和讨论。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4)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4)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关键能力::利用人民群众的知识分析“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了解“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共同富裕的建设。

科学精神:利用人民群众的知识分析“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

公共参与:向社会介绍“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理解并宣传国家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民群众的地位;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教学难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2022年3月澎湃新闻)》,展示材料: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退伍军人,他叫朱彦夫。

在朝鲜的冰雪和敌人的枪炮下,他失去了四肢和一只左眼。

面对重残,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站了起来,学会了自理。

放下了枪杆子的他不甘于躺平的人生,重拾起了锄杆子和笔杆子,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后来,在村民们的支持下,当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造福乡里。

提出问题:朱彦夫创造了历史?回答:不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引出本课内容:5.3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新课讲授:总议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议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一:展示图片信息:展示人民群众和少数敌人的图片信息(详见PPT)思考: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如何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有量的规定性。

第二,有质的规定性,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社会历史的主体》篇1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

”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2.材料一: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材料二:XX年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华丽炫目的灯光效果、源远流长的文化意境以及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让世人惊叹的是整齐划一,美轮美奂、壮观的人阵制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凝聚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心血。

据统计,参与的演员及工作人员达28583人。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

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1)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2)材料二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3)结合材料三,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3.材料一: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总理在两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

教学设计1: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1: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科学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三个方面,全面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公共参与: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概念区分。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我想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与新冠病毒的艰难抗战,在这场艰难的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地区、职业领域的面孔,虽然他们的职业、年龄等各方面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身份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的含义思考:哪些人属于人民群众?违法犯罪的人是人民群众吗?他们属于什么?教师提示:违法犯罪的人不属于人民群众,他们违法犯罪,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不是人民群众,那他们属于什么?他们属于公民。

知识总结: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包括普通个人和杰出人物。

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如地主在封建社会早期是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晚期就不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主体思考:了解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后,你们认为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谁?教师提示:除了学生、老人,大部分人都是有工作的人,是不是,有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什么?知识总结: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这个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和公民思考:请对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和公民进行排序,谁范围最大?其次是?最后是谁?教师提示: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其中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比如犯罪分子,不属于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

2. 让学生掌握社会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群众观点。

二、教学内容
1. 社会历史的定义
2.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3. 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

2.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和难点。

3. 教学软件: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理解程度。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社会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理解。

2. 讲授新课:讲解社会历史的定义,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精选6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精选6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精选6篇)《社会历史的主体》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

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

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

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

5.3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5.3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4. 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使其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其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的意识。
5. 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探究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总结归纳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让其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
2. 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主题的深入理解。
3. 小组合作:本节课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共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概念,理解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高中政治《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范文

高中政治《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范文

高中政治《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群;2.掌握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内涵及特点;3.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4.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概念及内涵;2.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特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概念及内涵定义: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指在社会历史演进中,推动和塑造历史进程的人群。

内涵: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各种阶级和群体。

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贡献者,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 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特点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各种阶级和群体,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因此具有多样性。

(2)相互作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他们通过合作、斗争和相互联系等方式相互影响,推动历史的发展。

(3)历史性: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历史性,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地位。

3. 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他们通过创造力、革新精神和改革思想,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改变历史方向: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斗争和革命,改变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他们通过反抗压迫、争取权益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斗争,引导历史朝着进步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3)塑造历史文化: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塑造历史文化的发展。

他们通过艺术、文学、思想和制度的创新,推动社会历史的文化进步。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概念、引导思考和讲述案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历史的主体9篇社会历史的主体 1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学法指导1.培养情感。

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

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

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二、知识点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从量上说,劳动群众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从理论层次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例题: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出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的、鸡毛蒜皮的人。

”尼采的观点()a.肯定了英雄人物也是劳动群众的一员,对历史前进起推动作用b.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c.批评了群众的历史局限性d.赞扬了英雄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尼采的话属于英雄史观,把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否定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答案为b。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例题: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为此,我们应当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④退学创业,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识记和理解。

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自评(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可见()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

这说明()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

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5.XX年3月4日,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

据此,回答6~7题。

6.“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下列行为表现出“走群众路线”的是()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请运用相关哲学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2.辨析: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3.辨析: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大搞群众运动,才能真正实行群众路线。

四、能力拓展某县提出“依靠科技搞高产,干部带头做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风险共同担”的动听口号。

在这个口号下,该县不顾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高标准、大规模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上演了一幕形式主义的“科技大跃进”。

结果不但没在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金桥”,反而剥夺了农民自主权,把乡亲们折腾了一番,使农民很快患上了“恐科症”。

一些农民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口号质疑说:“当农民的—辈子以田为本,种什么,怎么种,干部应该引导,但不能认为农民什么都不懂,种田全得靠干部。

”请结合“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评析该县干部“科技兴农”的做法。

五、相关信息(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农民走向了富裕。

1978年,安徽省部分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偷偷地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

凤阳县小岗村便是这项改革的发源地,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

到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推广。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二)政府征求金点子8岁的小学生王屹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封信不仅在报纸上发表了,而且还开通了101次公交车。

当作为特邀嘉宾用手中的剪刀为101次公交车开通剪彩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当了一回保定市的小主人。

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委、市政府鼓励市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镜头。

从1996年起,有关部门就群众普遍关心的城市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在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开展了“城市形象建设大讨论”活动。

同时,由市形象办牵头,成立了由新闻单位、有关专家、职能部门三结合的评委会,对各新闻单位推荐的群众建设意见进行评选,评出“金点子”奖。

市政府鼓励群众参政的举措出台后,市民的积极性极为高涨。

家住花园里的8岁小学生王屹磊写信说他们那里不通公交车,上班上学很不方便。

他的信去年1月9日在《保定晚报》头版发表后,14日便发表了市公交总公司经理的回信。

很快,一辆连接花园里的101次公交车便开通了。

这件事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4月16日,市民陈开坊给市政府和环保局就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条“谁污染谁治理”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写信,对他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给予高度赞扬,并将两封信在《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头版头条同时发表。

一年多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千余封(次),其中许多建议被采纳。

人们高兴地说:“群众参政议政,真是喜事多多啊!”社会历史的主体 2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

”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2.材料一: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材料二:XX年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华丽炫目的灯光效果、源远流长的文化意境以及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让世人惊叹的是整齐划一,美轮美奂、壮观的人阵制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