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1、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2、研究对象: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相统一、交往原则、人道原则(自愿参与、自由终止、充足补救、保密性)、发展性原则4、几种主要的具体方法:实验法、非实验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5、社会交换理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了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分配公平原则(每个人得到的收益与他投入的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投入越高、收益越多)6、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麦圭尔认为:人有一种动力倾向性,其信念、观点和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只要他意识到,他就会自发的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去与正常的逻辑关系相符合。
7、角色理论:人的态度和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8、角色期望: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呵护身份的要求并予以期望。
9、镜像自我: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而产生“自我概念”,并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角色采择”。
10、角色冲突:一个人往往同时处于几种地位,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扮演着多种角色。
当这些角色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不容时,产生角色冲突。
11、参照群体论: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2、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3、为什么要社会化:(1)社会发展的需要(2)个体发展需要(3)人必须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人14、人进行社会化的条件:(2 )人类具有学习潜能(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2)人类有较长的依赖期(3)人类有语言交流的工具和媒介(4)只有人类有文化(人类创造它并一代一代传下去)15、社会化的特征:1、连续性:出生-死亡 2、个体差异 3、阶段性 4、终身社会化16、社会化内容:政治、法制、道德、民族、宗教、性别角色、社会角色17、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宏观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的生活方式的综合微观背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年龄接近、爱好相同、心理相似、地域较近等形成的团体;特征:(1)自然状态下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2)自由选择,平等交往(3)思想开放,自由探索,不用保密(4)有自己的价值标准(5)满足个体社会需要;作用:(1)培养领导与被领导观念(2)竞争意识(3)学会交换(4)解决人际冲突矛盾(5)学会忍让、克制(6)培养公平观念18、个性化: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19、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指对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山东自考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询问作为研究技术的方法是() A.调查法B.档案研究法C.现场实验法D。
模拟研究法2。
信念属于态度的___________成分。
() A.认知B.情感C。
行为倾向D。
内在3。
态度的平衡理论是由___________等人提出的.( )A。
华生B。
冯特C。
霍夫曼D。
海德4。
态度沟通中的“利用感情”是属于() A.沟通者B.沟通内容C.沟通对象D.都不是5。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A。
增加B。
减少C.放大D。
缩小6.人们往往会“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别人”这属于( )A.归因偏见B。
自我障碍C.习得无望D。
自我防卫7.向别人讲心理话,坦率地表白自己,称为( ) A.自我暴露B.自我呈现C。
自我推销D.自我包装8。
“侵犯性存在基因之中”,属于___________的观点。
() A。
本能理论B.生物理论C。
个性理论D.挫折理论9。
班杜拉认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而习得.( ) A。
宣传B.模仿C.教育D.强化10.最早研究遵从的人是() A.谢利夫B。
阿希C.克拉奇非尔德D。
罗斯11。
双方下围棋属于__________冲突。
()A.避免——避免B.接近-—避免C。
零—-总和D.非零-—总和12。
动荡阶段是群体形成的(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
第四阶段13.书面沟通是相对于___________而言的。
( )A。
口头沟通B.正式沟通C。
上行沟通D。
单向沟通14。
强调考虑情景因素的领导理论属于___________理论。
()A。
特质B。
作风C。
应变D。
行为15。
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的使用,称为() A.领域效应B。
领域占有C.孤独性D。
领域性16.下列符合拥挤的条件的是( ) A.高密度B。
社会心理学重点总结

社会⼼理学重点总结《社会⼼理学》第⼀节概述1、⼼理学、社会学、⽂化⼈类学对社会⼼理学的创⽴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
2、,麦孤独(英)的《社会⼼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理学作为⼀门独⽴学3、谢夫勒最早提出了社会⼼理学这⼀术语。
谢⾥夫是20世纪30、40年代⽤实证⽅法研究社会⼼理学的著名学者之⼀。
第⼀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1、奥尔波特(实验⼼理学的奠基⼈)指出,社会⼼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为怎样受他⼈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理学的定义。
2、艾尔乌德指出社会⼼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活的⼼理学为基础。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两种取向的社会⼼理学见P91表格。
3、本书作者认为:社会⼼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的⼼理过程及其⾏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为——是⼈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影响的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为、亲社会⾏为、反社会⾏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为等。
5、勒温公式:B=f(P,E)B——⾏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公式含义:⾏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互作⽤的结果。
要理解和描述⾏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6、。
7、社会⼼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情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格特征有关。
8、社会⼼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1)个体层⾯(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学习、态度)(2)⼈际层⾯(⼈际沟通、⼈际关系)(3)群体层⾯(群体凝聚⼒、群体⼼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社会影响)(4)社会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民族⼼理特征、国民性)。
第⼆单元社会⼼理学简史1、霍兰德(美)把社会⼼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社会⼼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期。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社会学的定义(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3.宏观的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结合实际原则要点:伦理原则(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领会)2.调查法(应用)(应用)3.档案研究法本文4.实验法要点:目标设计的原则(识记)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社会行为(识记)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符号互动论(识记)、社会认知论及场论:(识记)精神分析论:(识记)紧张与冲突(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识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再社会化(识记)、社会化的内容(识记)、社会化的条件(识记)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知识点:政治社会化知识点:道德社会化(领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知识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知识点:语言社会化(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分类知识点:角色扮演过程(识记)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知识点:角色失调(领会)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知识点:自我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概念的功能;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的概念(识记)、镜我(领会)自我的结构(识记)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知识点:身份、身份的特点(识记)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知识点:自尊、自尊的概念(识记)、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从社会环境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
〔30〕搜集信息的影响因素——311 事先预期2 信息中的偏见3 小样本4 信息取样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赋有更多的权重。
〔33〕错觉关联——35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错觉关联第一是联络的意义:在先前期望的影响下,人们觉得两个事物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所以认定这两个事物就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根底是“配对独特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些非一般的特性,所以容易认为它们是有关系的。
框架效应——36信息描绘的方式是影响人们做出判断的重要因素。
这种框架效应在社会认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考虑一个决策所带来的利益,与考虑一个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对于人们进展决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基模”是一种认知构造,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的有组织的知识。
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含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41基模的优点——431 基模有助于信息加工2 基模有助于回忆3 基模加快信息处理4 基模有助于自动推理5 基模可以添加信息6 基模有助于解释7 基模提供预期8 基模蕴含情感代表性策略所作的最根本的事情是把信息同基模相匹配,并评估这种匹配真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46〕模拟性策略的用处——481 预测将来2 因过分析^p3 情感反响信息的双重加工的影响因素——541 结果依存性2 辩白责任3 时间压力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别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60〕主题背景原那么——61人们的注意力会转向那些在直觉域中突出的方面——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显著性对个体知觉产生一系列的后果——62首先,显著的行为举止会招来更多的注意。
其次,显著性影响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更突出的个体被认为在他所在的社会背景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显著性进步了音响的整体性。
上下文效应——比照和同化——66比照指一种歪曲效应,它使做出的判断与环境背景相违背。
[精品]社会心理学的考试重点.doc
![[精品]社会心理学的考试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a2d39f41e009581b6ad9eb45.png)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包括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研究人的社会动机,研究人的社会认知,研究社会态度改变;(2)社会交往和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3)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作用,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方式等;(4)应用社会心理学。
一方面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业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3、社会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打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4、主要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1)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900年《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理论: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 释梦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o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华生在巳甫洛夫反射学说基础上创立,主张心理学应摒弃意识、意象等主管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为代表,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景,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了,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5)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doc

第一章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David G.Myers,200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CA.The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个体心理学2.群体心理学3.大众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3.交往原则4.伦理原则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
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
自考心理学重点_难点笔记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概论[单选]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单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构造主义。
[单选]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内省法。
[单选]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单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的,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
[单选]詹姆斯1890生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
[单选]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并提出S-R理论。
[单选]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
[单选]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单选]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魏太默。
[单选]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
[单选]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塑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单选]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单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单选]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有关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单选]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口语报告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语言的社会化◇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1、社会化的内容◇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
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
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
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
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早期社会化――基本的社会化,即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他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学习)。
如学校里的教育,企业、军队里的训练。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
◇反向社会化――是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
这在现代社会、移民家庭中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这常发生在一社会专门机构中,如新兵、监狱、寄宿学校中。
第二节社会化因素社会化的因素即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宏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微观)。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1.关于文化它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代和全部财富中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具体说,是所有物质的制作方式,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
即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总之,人类生活中所在存在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东西。
2.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我理解,这里的社会文化主要是一些无形的、无意的、长期的积淀的观念、思想、制度。
它通常是以潜在方式来影响个体,个体感觉不到强制性。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1.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中地位――潜移默化,时间长(占2/3),学前期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家庭双亲的影响反应了社会的要求――父母将自身已内化的社会文化灌输给子女,父母会告诉他什么是可以允许的,经过长期的学习,子女就认识到父母的要求。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无论是有为、无为,父母首先从自己做起。
关注:(1)家长是否有权威(2)取得权威的方式(3)家长对子女的关爱程度。
(5)家庭心理气氛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如长期争吵、敌对、冲突会导致子女焦虑一矛盾、神经质、心理变态、反社会行为。
4.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影响这是通过家庭生活环境、双亲的教养水准、家庭人际关系等。
◇父母的期望决定子女的学习成绩◇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之间有一定影响。
这里有一个文化程度与教养水准之间的不对应关系。
文化程度高不等于教养好。
三、学校的影响学校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社会规范、价值观、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专门社会化机构。
具体通过教材、教师、教育方式、考试、学生组织来实施社会化。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
1.教师威信的作用-(1)教师的威信来自学识、个性、形态、性别的魅力。
(2)这一威信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
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就是通过教师的形象体现出来。
2.教师期待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对之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是期待。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12-25岁)的影响尤为重要。
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心理依附由父母转为同龄伙伴,同龄群体所构成的心理场对他们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这一因素有其特点:1.父母、学校的社会化更多是有意识的,它则完全是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2.在群体中接受社会化的个体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伙伴。
3.可交流一些很私密问题。
如生死、恋爱、性。
4.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有与社会不同的价值观等。
五.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当然并以上诸多因素之间并非意是相辅相成,有时完全背道而驰。
如学校的社会化内容与群体、与家庭、与周围小环境,都会不同。
第三节社会化过程的分析1.个体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个体社会化进程体现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辩证统一-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统一对个体社会化发生影响。
3.个体有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同样环境中,每一个体会有不同表现,这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四节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本能论)1.精神分析中关于个体社会化的论述――(1)三个层次中“超我”即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从社会化角度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2)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形成的。
2.新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社会化的论述――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只到四五岁,而是贯穿一生,人格发展经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核心问题,矛盾解决了人格才会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论)1.皮亚杰观点――发展是由一个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阶段组成的规则的过程。
个体所处的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沟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个性就是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形成。
2.科尔伯格――儿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经验与他人有不同之处,于是就会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最近的进展――“认知策略”的提出。
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通过大量的观察,儿童逐渐掌握了关于他人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何种反应的知识,这就是认知策略。
当这一认知策略影响到儿童行为时,它就成为社会化过程中认识上的中介因素。
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论)强调个体社会化是一后天习得的过程。
班杜拉与沃尔特斯提出的。
反对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个体是通过“加强-惩罚”的方式获得,),他们通过实验其结论有说服力,且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他没有看到个体的内在中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第二章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又推动了社会化的进程。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与动物的最后分界线。
人通过劳动认识了自然界、认识了自己。
语言的产生使人能区分自我与非我。
1.自我意识的定义及分析◇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如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
总之就是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2.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自我可分为两部分:主观的我“I”(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观的我“me”(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如“我觉得我十分懦弱”“我感到心里很难过”,前者是主观的人,后者是客观的我。
3.自我意识的内涵对自己的觉察可分为三种:物质的自我(对外貌、风度、家属、所有物的认识)、社会的自我(地位、亲友、经济地位)、精神的自我(智力、性格、气质)。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主观的我,代表了社会的要求,是一个“理想的我”;客观的我,是“现实的我”。
两者之间如果发生了差距与矛盾,就会产生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矛盾。
三.自我意识的形象性◇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从他人的评价(重要的人的经常性评价)中形成的态度。
即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这面镜子中看到。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个体站在他人的评价这面镜子前面,看到自己的形象,并对镜中的形象作出判断,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最终根据满意与否产生某一情绪体验。
◇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自我觉察;自我想象;某种情感。
四.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自我意识的自我态度会逐渐脱离他人。
对于忽视自己的人,他会回避疏远;对重视自己的人会主动接近,表现出自律性,即按自己的观念我行我素。
这就形成了独特性。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力三种成分的统一体。
一、自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知与评价。
即认识+判断。
如“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认识,在此基础上,判断出“我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个体的自我认识如果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间存在的差距太大,就会失衡,产生矛盾。
并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