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通用6篇)
典籍里的中 国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那一期,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说起《道德经》,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充满了神秘的智慧。
但这次通过节目,我仿佛走进了老子的世界,看到了那些智慧背后的鲜活故事。
节目里,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
那画面,仿佛让时间都慢了下来。
他那深邃的眼神,似乎看穿了世间的一切。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想要和我们分享人生真谛的长者。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以前觉得难以理解,可在节目里,通过各种情景演绎和专家的解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它说的不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真理和感受吗?有些事情,你越是想要用言语去定义它,就越是抓不住它的本质。
就好比我们对幸福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真要说清楚幸福到底是什么,却又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
还有“上善若水”这一理念,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水,它是那么的柔和,却又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它能适应任何环境,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广袤平原,它都能流淌而过。
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像水一样,以柔克刚,而不是硬碰硬。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刚换了一份新工作,对一切都很陌生,工作压力也特别大。
每天都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
我很想放弃,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但是后来,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去抱怨和抗拒,而是像水一样,慢慢去适应这个新环境,一点点地去解决问题。
慢慢地,我发现工作变得越来越顺手,自己也不再那么焦虑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做出这样的改变,而是一味地固执己见,可能早就被那份工作给压垮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更是让我深有体会。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好的事情,但也许在这些挫折的背后,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机遇和转机。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典籍里的中 国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那一期节目,真的是感触良多。
说起《道德经》,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是那种只有学富五车的大儒才能参透的经典。
但这次通过节目,我仿佛走进了老子的世界,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智慧。
节目里,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的画面,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他那深邃的眼神,仿佛看穿了世间万物的本质。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老子与孔子的会面更是让我激动不已。
看着他们两位先哲坐而论道,探讨着关于礼、关于道的真谛,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侧耳倾听着他们的每一句对话。
孔子的谦逊有礼,老子的睿智豁达,都在一言一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们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老子对于道的理解是那么的独特而又深刻。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以前读来觉得晦涩难懂,可在节目里,通过演员们精彩的演绎,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世界上的道理,如果能够被轻易说清楚,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事物的名称,如果能够被简单定义,那就不是它真正的本质。
老子还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看起来高耸入云,陡峭的山路让我们心生畏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这简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太难了!但是当我们一步一步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回头望去,却发现自己已经走过了那么长的路,征服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矮小的灌木丛,也看到了高大的树木。
那些矮小的灌木丛在高大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渺小;而高大的树木因为有了矮小灌木丛的对比,才更凸显出其雄伟。
这不正是老子说的“长短相形”吗?还有啊,当我们爬到半山腰,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和鸟儿的鸣叫声相互呼应,那一刻,真的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美妙。
这不就是“音声相和”吗?当我们终于登上山顶,俯瞰着脚下的风景,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典籍里的中 国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关于《道德经》的那一期,真的是感触颇深啊!说起《道德经》,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充满了玄之又玄的智慧。
但这次通过节目,我仿佛走进了老子的世界,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
节目里,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那画面真的太有意境了。
他目光深邃,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
当他开始讲述他的思想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子对于“道”的理解。
他说“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一种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不算特别高,但山路崎岖,爬起来也挺费劲。
一开始,我们充满了干劲,一路小跑,想着尽快到达山顶。
可是没一会儿,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老子说的“道”。
爬山也有它的“道”啊,不能一味地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身体的节奏,保持稳定的步伐和呼吸。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节奏,不再盲目地追求速度,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往上爬。
我开始留意周围的风景,山间的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阵阵清凉;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路边的野花绽放着笑脸,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当我把注意力从尽快到达山顶转移到享受爬山的过程时,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累了,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最后,我们顺利地到达了山顶,看到了那令人惊叹的美景。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道”的力量。
就像爬山一样,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它的“道”。
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达到目标,却往往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
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强行去改变。
还有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阐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我总觉得“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等着事情自然发展。
但通过节目我明白了,“无为”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去干预,让事情自然而然地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小区里的一个小花园。
典籍里的中 国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感触颇多呀!说起《道德经》,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但这次通过节目,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能走进这部经典,去一探究竟。
节目里,通过演员们精彩的演绎,老子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他那睿智的话语,句句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老子在函谷关,面对着关令尹喜,缓缓道出他对道的理解。
那场景,真的就像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尹喜的求知若渴,老子的耐心解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热情。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一开始我真的是一头雾水,这说的啥呀?但随着节目的深入,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道”呀,不是我们平常能说清楚、讲明白的那种具体的道路或者道理,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无处不在,左右着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
就好比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其实背后都有着一种潜在的秩序和规律。
还有那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不就是在说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对比和相互关系嘛!就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觉得学习很容易,有时候又觉得难如登天。
当我认真专注,掌握了方法,学习就变得轻松;可要是心不在焉,没找对路子,那可就困难重重了。
原来,这容易和困难,就是相互生成,相互依存的。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长和短,高和下,不都是相对的吗?没有短,怎么能显出长来;没有下,又哪来的高呢?这让我明白了,看待事物不能片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节目中还展现了老子对“水”的推崇。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水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它温柔而又强大,能适应各种环境,滋润着万物,却从不争功。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就像水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无声地付出,不图回报。
典籍里的中 国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那一期,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
说起《道德经》,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是那种摆在书架上供人敬仰,却很难真正走进心里的经典。
可这次通过节目,我仿佛被一双神奇的手牵引着,走进了那个古老而智慧的世界。
节目里,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
那画面,一下子就让我沉浸其中。
看着他那淡定从容的神态,我就在想,他的心里到底装着怎样的天地啊?当老子开始讲述他的那些思想时,我被深深吸引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以前觉得这些话太抽象,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这次,我好像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领悟。
就说“有无相生”这一点吧,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特别想要一双很贵的运动鞋,觉得穿上它自己就能变得特别酷。
于是我省吃俭用,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了下来。
刚穿上的那几天,心里别提多美了,觉得自己走路都带风。
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双鞋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除了满足了一开始的虚荣心,好像也没啥特别的。
反而是为了买它省吃俭用的那段日子,让我明白了珍惜和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这双鞋的“有”,给我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可追求它的过程中的“无”,却让我学到了更多。
这不就是“有无相生”吗?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拥有某些东西,可当真正拥有了,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而在追求的过程中,那些没有得到的时刻,让我们成长和懂得。
还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社区的一位志愿者阿姨。
她总是默默地为大家服务,不管是组织活动、打扫卫生,还是帮助老人购物,她都做得心甘情愿,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大家都很喜欢她,尊敬她。
她就像水一样,温柔而坚定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便利。
以前我不太理解这种默默付出的行为,觉得人总是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
但看到这位阿姨,我明白了“不争”的力量。
她不争名不争利,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典籍里的中 国老 子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前阵子看了那个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节目,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呀!节目里把老子的一生和他写下《道德经》的历程展现得那叫一个生动。
我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老子所经历的那些事儿。
老子,这位智慧的老者,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洞察的普通人。
说到《道德经》,以前我只是知道它很有名,很多人都在研究,可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其中的深意。
通过这个节目,我算是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
节目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老子站在城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他看到了有人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忙碌,有人为了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还有人在欲望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一声叹息仿佛穿越了千年,重重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就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工作加班加点,为了升职绞尽脑汁,有时候甚至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的东西,房子要更大,车子要更豪华,钱包要更鼓,可当我们真的得到了这些,又真的会快乐吗?老子的那声叹息,好像在提醒着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把灵魂都落在了后面。
还有一个情节,老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道的真谛。
有个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老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它?”老子微笑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旁边的一棵大树说:“你看这棵树,它从一粒种子开始,经历了风雨,长成了如今的模样。
它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道。
”弟子们若有所思,我在屏幕前也跟着陷入了思考。
我们总是在寻找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总觉得道应该是高深莫测的,难以捉摸的。
但其实,道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里。
比如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夜晚月亮高悬,四季的更替,花开花落,这些都是道的体现。
只是我们太过于忙碌,太过于浮躁,没有用心去感受。
典籍里的中 国老 子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老子<道德经>观后感》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老子《道德经》那一期,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老子和他的《道德经》,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节目中,通过演员们精彩的演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老子著书立说时的心境。
节目里展现的老子,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贤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了思考和忧虑的智者。
他对于世间万物的洞察,对于人生百态的理解,都让我为之折服。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老子在观察水的时候,他静静地站在河边,目光专注而深邃。
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老子就那么一动不动地看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这河水。
我在想,他在看什么呢?是水的流动?是水中倒映的天空?还是水所蕴含的无尽奥秘?后来,他缓缓开口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所思所想。
水,看似柔弱无比,却能以其坚韧和包容,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功。
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老子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方式,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真正地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
就像我们每天路过的花草树木,我们有多久没有仔细看过它们的生长变化?我们每天使用的物品,有多久没有思考过它们背后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智慧?还有一个场景,是老子与弟子们的交流。
弟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充满期待地等着他的教诲。
老子不紧不慢地说着,他的话语简洁却充满力量。
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论述,只是用简单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就让弟子们恍然大悟。
看着他们脸上那种豁然开朗的表情,我不禁想,这就是智慧的传承啊。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这样的时刻呢?我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很少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想法。
我们总是追求快速的答案,却忽略了思考的过程。
老子的教诲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多少知识,而是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能够在简单的话语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通用6篇)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1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
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
《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
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
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
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
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
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2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
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
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
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
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
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
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
‘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
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3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
有典籍才有中国!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
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
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
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
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
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
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
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
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
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4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
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
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
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5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
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
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
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
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
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
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6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
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
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问:华夏何为一体答曰:华夏自古一体!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
强烈推荐!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
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华文化,永续不绝。
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
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