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的电视观后感

合集下载

从曾可达的自杀谈起《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从曾可达的自杀谈起《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从曾可达的自杀谈起——《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从曾可达的自杀谈起——《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在北平南苑机场,曾可达没有选择回南京,而是选择了举枪自杀。

我以为,这部剧其实到这里已完全结束,剩下的无非是借方孟敖之口,点评了这一切就是场堂吉诃德式的闹剧,而这场闹剧背后的操控者就是蒋介石,其他人不过是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牵线木偶。

人治的大方向——领导一个人治的社会,大方向注定就是领导决定的。

这个决定,有两层意思:明面的意思,领导的思想是权威的,不可违抗的,说往东,哪怕是错的,那也是对的,这个大家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应该很好理解;暗面的意思,则是要搞清楚领导也是人,他是有七情六欲的,他是有家庭背景的,不是说当了皇帝就能畅所欲言为所欲为,所以能影响和干涉领导的力量不可忽视,而这个力量,可能是领导小时候的奶妈,也可能是领导最喜欢的太监,也可能是领导最中意的妃子,也可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大臣等等,而在现实中,往往是诸多类似此类力量的综合体。

当时的领导,并非蒋经国,而是蒋介石。

所以,这个大方向是蒋介石决定的。

电视剧的剧情错综复杂,但我以为,蒋介石所定的大方向就是“孔雀东南飞”。

在剧中,共方对孔雀东南飞的解释:傅作义是这只孔雀,往东可以飞东北,支持辽沈战场,往南可以飞徐州,支持淮海战场,所以要把这只孔雀喂饱了,让它在原地呆着哪也别去。

而事实的真相是,孔雀不过是北平分行的那些硬通货(黄金白银等),东南就是那个宝岛台湾。

焦仲卿(方孟敖)是让孔雀能飞起来的关键人物(开飞机),梁经纶则是搜刮这只孔雀的关键人物(币制改革)。

蒋介石从没把傅作义当自己人看,否则也不会在其身边安插个陈继承(蒋的忠实粉丝);而李宗仁副总统,是蒋在党内最大政敌,其在北平其实是被架空的,后来选总统,蒋想内定孙科(孙中山之子),结果却是李宗仁被选上去了。

所以,蒋介石一开始就很清楚,东北一丢,北平肯定保不了,划江而治是其首选方案。

他关心的不是丢掉的大好河山,而是未来发展军事力量必需的经费(金银财宝),所以蒋经国要搞币制改革,蒋介石是赞成的,而且他也很清楚,币制改革救不了经济(剧中何其沧、方步亭都以为领导不知道,其实领导心里那是雪亮的),但币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这才是其支持币制改革的真正原因。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篇一:《北平无战事》观后感53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刚刚播完,着急、兴奋、惆怅、挥泪,也惊愕、气愤、无奈和不齿,更多的则是敬畏,敬礼,伟大的无名英雄们!”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总统,加上一个孝子,在孔令侃的嚣张面前统统败下阵来。

党产,巨大的遮羞布,使得不要脸的徐铁英之流明目张胆的贪腐,还明火执仗用枪指着反对他们的曾可达们,谁敢阻挡,谁就得死。

每当看到这些,不用再去找什么原因了,四九年的胜王败寇早已注定。

贪得无厌的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己,作假扯谎瞒天过海,诬陷诋毁不择手段,屏幕前的观者恨不能伸手从电视里把他们拽出来胖揍一顿才解气。

当方孟敖决定丢下那位巨贪代表徐铁英和军统恶魔王蒲忱,飞机飞离跑道时俩人惊愕与无奈的表情特写,还有孟敖那双会说话的眼神表达出的能为崔叔等报仇雪恨的内心独白,一直在痉挛的心慢慢有了舒缓的感觉,总算出了这口恶气。

我的天哪,人的灵魂多么的飘忽不定,以至于穿越到六十几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千万名隐蔽战线艰苦斗争和牺牲的无名英雄,我能为您做些什么?或掩护同志执行特殊行动,或代表组织完成重要任务,或伫立在无数死难者的墓碑前注目,抑或挥泪夜读英雄们的光辉历史。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

等我的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时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可是,即使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像谢老和崔中石等同志的真实身份却不能如实写进历史,当事人如何感觉,唐吉哥德?敬佩曾可达的正直和纯粹,但不能解答机场跑道上的饮弹之举。

不屑马汉山的狡诈与痞性,但很难苟同押赴南京后的杀鸡儆猴。

感慨方行长何校长的绅士及风度,但容易理解赴美退台的无可奈何。

真实,在于内心活动与外在表露的高度一致性。

不听话的严春明,就因为个性倔强?不惜牺牲老刘甚至造成党的更大损失,也要带着手枪去逞强吗?梁经纶教授,坐在广场示威请愿就成了共产党,骑上自行车,在小树林里使劲儿登上几圈就进了国民党铁血救国会,一会儿慷慨陈词,憧憬着新中国的景象;一会儿穿上国军上校军装,低眉顺眼接受太子训示;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抓狂。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由林海音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平市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萧红及其家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无奈。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观后感。

珍贵的和平年代《北平无战事》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战争在普通人生活中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通过描写家庭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小说反映了战争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伤害和不安全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经营家庭、享受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看到主人公萧红失去自己的梦想、失去亲人,并且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一切,我们不禁反思战争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平年代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安全和富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上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平的时光,并为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体命运与社会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战乱带来的巨大冲击。

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梦想,生活陷入了迷茫。

这种迷茫并不仅限于个体,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战争期间,社会秩序崩溃,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遭到严重冲击,生活的基本保障遭到破坏。

在这种迷茫的情境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这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观看电影后,我深深感受到对于个体来说,面对迷茫的选择不容易。

迷茫时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找到新的生活方式,用一颗坚定的心去面对。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重建信仰体系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力量。

人性的泯灭与希望的重生小说中,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毁。

人性在战争中被剥夺,人们变得自私、残忍。

观看电影时,我深深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然而,小说也展示了希望的重生。

通过主人公萧红对家庭的执着和为了生活的努力,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得以展现。

在战乱中,希望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寻找并传递希望。

[北平无战事刘烨上法庭]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刘烨上法庭]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刘烨上法庭]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北平无战事观后感,民国三十八年,故事以宋子文下台,孔祥熙接手中国金融为时代背景,孔祥熙大量印钞引发了中国巨额通货膨胀;戴笠撞机,毛人凤接手军统,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出现了大倒退,毛人凤根本控制不了军统,各方面都围绕权利短暂出现的真空状态展开了大角逐。

以铁血救国会为代表的太子党:蒋介石起初对蒋经国并无好感,但是随着在后党、军统、团派、各地军阀、共产党的斗争中越发吃力,于是老蒋想起了小蒋,上阵父子兵嘛,利益面前一切纠葛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伴随着整合三青团,顺道就让蒋经国控制了这一支少壮派力量,老蒋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稳固,不断加强和培养小蒋,因为保小蒋就是保老蒋,这也为后来蒋经国接手台湾打下了基础。

建丰同志则不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铁血救国会、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预干总队,孤臣孽子、铁血青年,无非都是接班的班底,太子备位储贰,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谁贪我的钱,我砍他的头。

这未见得更高尚清白,而且由于使命感和道德优越感产生出的杀伐决断,是自由更大的敌人,暴君酷吏比起昏君贪官,五十笑一百而已。

蒋经国言论:“本人此次执行政府法令,决心不折不扣,决不以私人关系而有所动摇变更!”“投机家不打倒,冒险家不赶走,暴发户不消灭,上海人民是永远不得安宁的。

” “宁使一家哭,不使一路哭”“不惜以人头来平物价!”“不管你有多少财富,有多大的势力,一旦犯了国法,就毫不留情地送你进监狱,上刑场。

”电视剧里提到曾可达面对蒋经国的知遇之恩,却一心想另找大腿抱,陈方只是说了句江西老乡,曾可达就摸不着头脑了,以为自己也能成为老蒋的人;王蒲忱政治经验更是少的可怜,徐铁英只用了一张纸,就能把王蒲忱拉下水,要不是蒋经国考虑到王蒲忱还有利用价值,早就拉出去毙了;梁经伦是一个非常搞笑的角色,两方面都争取,两方面都不信任,让自己的女人色诱自己的情敌,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被国民党调查,共产党也准备铲除;孙秘书一直对王蒲忱指手画脚,让王蒲忱不要干这不要干那。

影评

影评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各电视频道正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看完之后感触颇多。

首先,反贪腐这一块,外行领导内行,明显出现用人失误。

1948年,国共两党已届决战,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为争取人心,铲除腐败,国民党少壮派势力以“建丰同志”为代表的铁血救国会,把一帮国军飞行员委以重任,组成所谓国防部调查组,让他们去查北平民调会和北平分行的账,这些人全是大头兵,不懂经济不懂金融,怎么查?这不是胡来吗?国民政府再昏庸,也不可能这么做呀?影片里有一个情节,方孟敖让他的飞行员学打算盘,这太可笑了!金融和经济只靠打算盘、只靠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查账了?这是国民政府无知还是电视编导无知呀?周璇的曲子多次出现,很好听,也很怀旧,在北平银行行长方步亭的家里播放过,在地下党员崔中石的家里播放过,而居然在查账小组的会议上也播放过,逻辑上似乎不通,是提醒我们民国的美好时光也是落日黄花,还是歌舞升平下的腐败暗流?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方孟敖抽雪茄,这个细节出现多次,他派头十足,在家里抽、在外面抽、在会议上抽、在同事面前抽、在上司面前抽……平均每集必抽个五六次,过足了烟瘾,给我感觉很讨嫌,一定得抽雪茄才表现民族英雄的个性和深沉吗?而且后来剧情交代,国民党军统方面已经侦知方孟敖有共党匪谍嫌疑,对于这样的人,国民政府一不监视、二不调离,怎么可能甘愿为共党利用,继续重用方孟敖,让他成为反腐利剑呢?本剧最大的误区就是铁血救国会的领袖“建丰同志”,虽然他一直没有正面出现的本剧中,但频繁的电话露面、电话指示真的就有利于反腐大业的胜利发展吗?这类暗线人物频频出现,其实还不如让他露面,或者降低电话的使用频率。

仅仅就目前的情节而言,我觉得曾可达请示建丰同志的戏份太多了,废话太多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曾可达身为国防部调查小组的组长,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事请示,时时请示,无主见,无立场,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传声筒,录音机!其次,剧中军政商互相牵连,国民党组织就涉及到通讯局、保密局、国防部、作战部、警察局、剿总、民食调配委员会、中央银行、扬子公司、铁血救国会……看得人眼花缭乱。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根据曹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通过讲述在军阀混战时期背景下的北平城发生的一段离奇的军阀事件,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酷,使观众深感战争的荒谬和无奈。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战争的真实性和人性的脆弱感到深思。

电影以徐仁赫的视角展开,徐仁赫作为一个普通士兵,被调往北平城参与军队部队的驻防,他在北平的日子是安静而平凡的,然而一切突如其来改变,一场看似平淡的表演,却卷入了人们纷纷扑朔迷离的阴谋中。

在这场虚假的军队演习中,人们的生命也遭到了莫大的摧残。

通过电影对战争的真实刻画,观众被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北平城内军阀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牺牲了无辜的平民百姓,让人为其苦不堪言。

电影中血腥的战争场面,让观众深深体会到了战争的摧残和破坏力。

破碎的房屋,满地的死去的战士,无数的伤亡让人唏嘘不已。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除了对战争的描绘,电影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丑陋。

在无尽的战争中,人们的信仰和原则开始动摇,他们为了生存而背信弃义,互相欺骗。

电影中,徐仁赫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保持了良知和原则,但最终却不幸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种对人性的刻画令人心生寒意,也反映了战争下人们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命运。

电影的剧情设置紧凑,情节紧凑,让观众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同时,电影的画面和音效也展现了导演的用心。

北平城的街道、民居和城市景观都展现出当时的生活氛围,配乐也与剧情紧密结合,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信息。

观看《北平无战事》这部电影,让我对于战争有了更深的思考。

战争是无法想象的残酷和无情,它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剥夺了人们的尊严和希望。

电影通过展现人性的脆弱和丑陋,使我对于人性的可悲和可憎有了更深的理解。

希望人类能从战争中汲取教训,珍视和平,共同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美好世界。

总结而言,电影《北平无战事》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绘和对人性的刻画,使观众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三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三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自《潜伏》后就没有再耐着性子看完一部国产的连续剧,这次连着几天总算把《北平无战事》看完。

单纯从故事框架和拍摄手法来讲,这部片子谈不上佳作,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一个是几位老戏骨的精湛演技,二是烧脑的对白,层层铺垫多方势力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地方。

那些“抗日神剧”就不提了,常常把中共地下党写得跟神似的。

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中共的地下组织在敌占区特别是大城市内能组织的行动也是非常有限的。

地下组织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向中央传递情报。

这也是这部片只所以不同于以往的谍战片的地方。

一般谍战片的剧情里,中共地下党往往会在前期步步惊心隐忍经营​,后期爆发,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以满足观众发泄情绪的需求。

但是《北平无战事》从头到尾,中共上级的指令几乎都是“不干涉,不阻挠”。

这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策略,顺水推舟,绵力藏针。

随着孔雀东南飞的计划顺利执行,国民党最终也是“带走了金银,留下了民心”。

而对于徐铁英那样的“坏人”,剧情最终也有杀之以快民心的安排,而是以被方孟敖留在北平隐晦地表达他们终将“接受人民的审判”。

看这部片,你会有一个感觉:前边的情节明明铺垫好了,你认为接下来会是那样发展了但到头来却又发生了意外情况,各个势力又要重新对事态进行新的布局。

剧情也因此变得错综复杂,再加上人物间隐晦地对话,观众想跟上逻辑节奏确实需要一番“脑补”。

我不知道这是作者刻意掉胃口,还是想表达当时的情况确实是瞬息万变,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个人的因素,往往是所谓“组织”无法控制的。

剧中严春明、刘初五等人,都并未能严格尊崇组织的安排而擅自作出行动,最终英勇赴死;方孟敖的行动就更难以预料了,方孟敖表面是国共两党争着要用的“剑”,实际上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根据他个人的判断来做的。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但正直、真实而聪明的人。

方孟敖的信仰,国民党的利用也好,共产党的引导也罢,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对的事”,对人民有利的事。

读《北平无战事》有感

读《北平无战事》有感

读《北平无战事》有感那天凌晨一点的时候看完了《北平无战事》。

大结局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牺牲的无名英雄”。

方孟敖开着飞机带着父亲方步亭、后妈程锦云、未婚妻何孝钰去了台北,党通局的徐铁英和保密局的王蒲忱被留在了飞机场,方孟韦带着崔中石老婆及儿女去了香港,国防部曾可达饮弹自尽,崔中石主动献身,谢木兰被杀,何其沧带着助手梁经纶去了美国,只剩下谢培东一个人站在方家,目送该走的人离开,迎接和平解放北平的共产党进京。

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充实,用了53集的时间讲述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几个月国共两党的斗智斗勇,无间道是其中最大的主题。

历史早就证明了地下工作者从来没有好下场,除了要面对极其复杂的斗争形势,还得忍受随时可能到来的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然而当一切貌似都结束之后,这些人依然还只能活在不被人理解的阴影下,独自回味家国天下、人情冷暖、信仰主义带给他一生的煎熬。

彼时的国名党内部已腐朽不堪:四大家族在斗,中统和军统在斗,少壮派和老一派也在斗,正面战场上还得和中共解放军斗,最终和广大人民斗,中共毛主席的一句原话“让他们把钱带走,把民心留下”为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争斗盖棺定论。

内战说白了争的是“民心”,当权者沉迷于争权夺利、罔顾人民死活直接宣告了蒋总统的下野。

蒋经国本是经略国家之才,这位被称为“建丰”同志的蒋介石长子空有一腔抱负,纵然看到了党国的核心问题,也试图通过“铁血救国会”殊死一搏,奈何孝字当头的他终究在被四大家族架空的老子手里败下阵来,而作为他“戡乱救国”方针的坚定追随者曾可达也只能被当做“弃子”,和被多重身份折磨的梁复生一样,他们是眼里只有“国家”的悲剧人物,只不过最终梁经纶认可了共产主义,而曾可达却已对政党之争厌倦,选择和他一直坚定地信仰一起随风而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剧也可以叫做“电话背后的斗争”,多种势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活跃在台前的人物本质上都是“棋子”,每当遇到情况的时候,大家处理的方式基本一个套路——给我几分钟,我去打个电话请示一下,请示的结果往往是对于处理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的推诿之词,或是需要打电话的人头脑风暴的模糊指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无战事》的电视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的电视观后感
啊呀,《北平无战事》刚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感慨这是中山装版的《大明王朝》。

然后几集看着胡宗宪与严阁老的位置互换,真的很不习惯。

当然,不是我马后炮,开篇我就觉得严阁老(本剧中的谢培东)比李队长(《潜伏》中的李涯本剧中的崔中石)更像地下工作者。

而且按照关键位置上要有自己的原那么,最该潜伏的是谢老的位置。

果不其然,后来这些关键位置都被占领。

但是今天我不想从一那么国内科研界的新闻说起。

这那么新闻是关于科研经费被违规使用,并且涉案金额宏大,人员和单位众多(有名校名人)。

我没有在国内参与过工程申请和资金的调配,但我所工作的境外单位却是靠科研经费运转的。

所以,我对这些问题还有一些经历。

通常来说,国内教师拿的是财政拨款,换句话说是纳税人养着的。

这也就不怪一些人经常骂某些教授,拿着人民的钱反人民。

从经济关系上说,大部分的教师确实依靠政府养活着——而政府是靠纳税人养活着的。

国外的'教师其实也靠财政养活,只不过允许在有其他资金介入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比方,有国际组织或者国家科研工程。

这些工程明确可以用来支付工程成员工资的部分就能用于教师工资发放。

同时,政府工程、商业工程、公益组织工程,只要合同合法手续齐备,能拿来支付工资的,都属于合法收入。

但这些活动有一个原那么是“专款专用”。

而专款专用既是国内这起新闻的焦点,也是《北平无战事》这部戏的焦点。

曾可达问崔中石,钱有没有专款专用。

崔中石说尽可
能。

这句话在国内的科研经费中也是一样使用的。

所谓尽量就是说不不可能专款专用。

这既给了个人和学校挪用甚至贪污的可能,也给了支付方选择性执法的可能。

这两点在当下的新闻与电视剧中都有表达。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该剧尽管声称复原历史,但时时刻刻都是历史照进现实的样子。

即便是一个小细节,都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

建丰同志要做的,也是当下同志们在做的。

实质上,都是在挽救最后的王朝。

我看广电总局不让用最后的王朝这个题目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民国之后还有本朝,怎么能用最后两字呢。

但历史的教训是,王朝末期的矛盾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某几个部门可以解决的。

第二层意思,我想讲这个戏进展到目前,演员们的状态如何。

本剧女演员有一点弱,主要表现在几个关键人物与全局的进程不搭调。

由石晶扮演行长太太气质上有差距。

何孝铢的扮演者在前面几集中气场也不太够。

那么多女演员居然是崔中石的上海太太演得最好,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男演员大牌云集,我本来最不看好扮演曾可达的董勇,觉得他的气质太象刑警队的老大。

但看下来,他所扮演的曾可达是很有分量也有立体的人。

警察局长徐铁英由陈宝国表演,如果来段挑滑车就根本是大宅门了。

我的意思,他的神态很难离开白景琦的状态了。

这不怪他,要怪只能怪大宅门这部戏太深入人心。

方行长和谢襄理前面提过了,还是大明王朝的班底,就是位置换了。

倪大宏这个状态有点回到了乔家大院,不过这也适合他。

焦晃扮演何其沧,为什么要配音?这个我没有想通。

怕他一说话回到康熙的状态?廖凡的角色很复杂,个人感觉文艺成分重了,你是间谍啊,是不是应
该稍微那个一点。

最失望,当然也是情理之中失望的是方孟熬的扮演者刘烨。

他没有演好是相对于其他演员而言,与他自己比也没有很差。

而且大明王朝的主角海瑞也演得不太好,反而是杨金水、黄锦和吕芳这三个太监戏演得好。

本剧也是,方孟敖是第一主角,但我估计全剧完毕,其他几位角色的好评会远远超过他。

其他人比方马汉山比方方孟韦都演得很好,作为配角都相对到位。

虽然方孟韦在某些场合有些冒,但符合人物性格,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最后一层意思说说戏的细节。

周璇的曲子屡次出现,好听,但我比较浅薄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含义?方孟敖抽雪茄,这个细节出现屡次,我也没有看懂,他一定得抽雪茄吗?最大的悬念是建丰同志,虽然我们知道他应该不会正面出现的本剧中,但频繁的路面真的好吗?我已经看到评论夸这样的方式,恕我欣赏能力比较差,这类暗线人物频频出现其实还不如让他露面。

或者,降低的频率。

仅仅就目前的情节而言,我觉得曾可达少请示建丰同志,编剧完全做得到。

大明王朝是个查账的戏,本剧也是。

前者的矛盾在与皇上用钱、下面贪污、百姓困苦;后者的矛盾是权贵用钱,下面贪污、百姓困苦。

根本是一个套路,只不过从一人用钱专成了集团用钱——在国产和私产中多了党产。

查帐的结果,如果彻查,自然会把天捅破。

其实看看当下的时局,我们也就知道如果真要查帐,那大学科研的账谁也经不起查——就那么点养家的银子,不通过工程很多年轻教师连糊口都做不到。

这个逻辑在大明王朝中郑泌昌和何茂才叫冤的情节里也出现过。

他们也觉得自己是被选择性执法,而且并没
有做错什么。

如今的官场、商场甚至是大学都有着一本本不能查的账。

什么时候把这些账都翻出来,也就到了新一轮改朝换代的节点。

总结,本剧应该与走向共和一样不会被允许重播了。

含沙射影的事情太多,次数多了看懂的人就多了。

目前周边东有朝鲜局势不明,南有局势微妙,国庆前元老院集体亮相,我们可以认为建丰同志与总统也摊牌了。

宫廷政治和密室政治的传统多少年没有变,看大明王朝和看北平无战事,到看时事新闻,除了名字和称呼,其他都没有变。

套路、规那么、谋略、情景根本代代相传。

明清到民国到本朝,上层集团、知识分子、普通民众根本的格局也没有产生太大的改变——权力永远在少数人手里,权力交接永远在密室,知识分子是被上层利用的枪杆子,普通民众对知识分子有期望却无多大好感。

任何时期,最先被抛弃的是普通民众——知识分子骑墙还有活下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