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系统

合集下载

前庭系统原理

前庭系统原理

前庭系统原理我呀,一直对我们身体里那些神奇的系统特别着迷。

今天就想跟你们唠唠前庭系统,这可是个超酷的存在呢!你知道吗?前庭系统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超级导航仪,默默地在后台工作,掌控着我们的平衡感。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艘大船,那前庭系统就是船上那个经验丰富的老舵手,不管风浪多大,都努力让船稳稳前行。

前庭系统主要由内耳中的一些结构组成。

就拿半规管来说吧,这半规管啊,就像三个互相垂直的小圈圈,就好像是三维空间里的坐标轴一样神奇。

当我们的头转动的时候,里面的液体就会跟着晃悠。

这就好比是瓶子里装了水,你一摇晃瓶子,水就会在瓶壁上撞来撞去,是不是很好理解呢?这种液体的晃动就会刺激到半规管里的毛细胞。

这些毛细胞可敏感了,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探测器,一感觉到液体的动静,就赶紧给大脑发送信号。

“大脑大脑,头在动呢,方向是这样这样的!”还有前庭里的椭圆囊和球囊,这两个小家伙也有大作用。

它们里面也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小石子一样的东西,叫耳石。

当我们的身体位置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从坐着突然站起来,或者是在汽车里遇到颠簸,耳石就会像调皮的小精灵一样移动位置。

这一移动,就会让那些感知它们的细胞兴奋起来,然后也马不停蹄地向大脑汇报情况。

“大脑啊,身体的位置变啦,要注意调整平衡哦!”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坐过山车,下来之后就晕得不行。

我就跟他解释前庭系统的原理。

我说:“你看啊,过山车那忽上忽下、左摇右晃的,你的前庭系统就像个被突然扔进风暴里的舵手,手忙脚乱的。

半规管里的液体晃得那叫一个疯狂,耳石也像在蹦迪似的。

这时候大脑收到的信号就像一堆乱麻,所以你就感觉晕乎乎的啦。

”他听了之后,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说:“哎呀,原来是这样啊,这个前庭系统还真挺有趣的。

”其实啊,前庭系统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大了。

你想想看,如果没有前庭系统,我们走路就会像喝醉酒的人一样,东倒西歪。

跑步?那简直就是灾难,估计没跑两步就得摔个狗吃屎。

我们想要伸手拿个东西,可能都会扑个空,因为身体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也没办法保持平衡。

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

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

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人体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是为了评估人体前庭系统和平衡功能的正常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

前庭系统是指人体内部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身体的位置和动作,并与视觉和听觉系统进行协调,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

平衡功能是指人体通过前庭系统和其他感觉器官的协调工作,维持身体的姿势稳定。

前庭和平衡功能的检查评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平衡障碍或前庭功能异常,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人体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的主要内容: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手术、药物使用等,以便确定可能影响前庭和平衡功能的因素。

2.临床观察和体征评估:观察患者的姿势、行走姿态、眼球运动、眩晕症状等,检查颅神经是否有异常。

3.视觉系统评估:通过眼球运动、眼震反应等检查,评估视觉系统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4.前庭功能检查:通过旋转椅子试验、头位试验、走平衡试验等方法,评估前庭系统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这些检查可以刺激前庭感受器,观察患者的眼球反应、平衡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等。

5.温度试验:通过对耳道内注入冷热水,观察患者的眼震反应和头位稳定性,评估前庭功能的冷热感受性。

6.震动试验:通过对颈部施加震动刺激,观察患者的眼球反应和肌肉反应,评估前庭系统的震动感受性和调节功能。

7.转移试验:通过让患者快速改变体位,例如从坐位转变为立位,观察患者的平衡和血压反应,评估神经调节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8.平衡功能评定量表:使用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如动态稳定计分量表(DST),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

以上是人体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评定的一般规范,具体的检查方法和评定标准可根据不同的疾病或临床情况进行调整。

该规范的目的是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前庭和平衡功能,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前庭系统

前庭系统

前庭器官之所以能接受三维空间的运动信息正是由于它 的解剖空间位置特点所决定的。骨性半规管、骨性前庭 与膜半规管、前庭囊之间的腔隙含有外淋巴液;而膜半 规管和前庭囊内含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之间互不相 通,它们的成分和比重各不相同。三个膜半规管的壶腹 端各有一壶腹嵴,是感受角加速度的感受器;椭圆囊和 球囊中各有一囊斑,或称耳石器,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 重力的感受器。这些前庭末梢感受器主要由感受位置变 动的毛细胞组成,前庭的平衡觉信息正是通过它们向中 枢传递的。当身体移动时,管内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 的毛细胞,将旋转、加减速度等动态信息传到前庭神经。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适宜的 刺激,经前庭神经把刺激信息传入到相应的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经过与其 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它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 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甚至形成主观 意识,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 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 射活动。 人的前庭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外周前庭系统、前庭中枢处理系统和运动输出系统。
前庭中枢——小脑
小脑中的前庭中枢:小脑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外周前庭感受器的神经 传入纤维,也可以接受来自前庭核复合体的次级传入纤维。小脑将 这些纤维传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分析后,继续向上一级中枢或相 应的效应部位传导(如通过动眼神经核支配眼球的运动),并给予 前庭神经核或外周前庭以反馈性的调节。虽然小脑不是前庭反射必 须的,但当小脑切除后,前庭反射变得定位不准确且效率低下。
外周前庭——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在内听 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 (Scarpa's ganglion)。这些 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 与前庭感受器内的毛细胞联系, 而轴突集合成束构成前庭神经, 其中所含纤维总数为14000~ 24000根。前庭神经与来自耳 蜗的蜗神经共同组成第八对脑 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经内听 道进入颅腔内, 然后进入脑干, 主要至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 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前庭上神经的分支有前壶腹神 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 分别接受来自前半规管壶腹嵴、 外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的 感觉传入,前庭下神经的分支 有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 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 球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上、 下神经之间 ,前庭神经和耳蜗 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及面神经之 间还有细小的分支相吻合。

前庭觉知识点总结

前庭觉知识点总结

前庭觉知识点总结1. 前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前庭系统由两个半规管和两个囊组成。

半规管是一种弯曲的管状结构,包括水平半规管、前庭半规管和后庭半规管。

它们分别对应头部的水平旋转、俯仰运动和横摇运动。

囊包括球囊和尿囊,它们用来感知头部的线性加速和静止。

前庭系统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平衡,即感知身体姿势的变化和空间方向;二是动态平衡,即感知头部的旋转、加速和减速。

这些功能主要通过半规管和囊内的毛细胞来实现,这些毛细胞会受到头部运动和重力的影响而产生电信号,传输到大脑中枢,进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应。

2. 前庭感知和姿势平衡前庭感知对我们的姿势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姿势的变化时,前庭系统会感知到这些变化并向大脑传递信号,大脑会根据这些信号来控制肌肉的活动,使我们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

例如,当我们低头或抬头时,前庭系统会感知到头部的倾斜角度,并通过神经反射来调整颈部和躯干的肌肉,使我们能够保持平衡。

这种能力对我们的日常活动非常重要,比如走路、跑步、乘车等都涉及到姿势平衡,如果前庭感知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导致头晕眩晕、不稳定的走路等问题。

3. 前庭感知和运动协调除了姿势平衡外,前庭感知还对我们的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的旋转、加速和减速时,前庭系统会立即感知到这些变化,然后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眼球、颈部和躯干的肌肉,以确保我们的视线和身体能够稳定地跟随头部的运动。

这种能力在很多运动和日常活动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比如打篮球、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等,都需要头部和身体的协调运动,而前庭感知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些协调。

4. 前庭感知和空间定位前庭感知还对我们的空间定位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感知头部的倾斜和旋转,前庭系统能够感知到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并向大脑传递这些信息。

大脑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节肌肉的活动,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定位和定向。

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走路时,我们需要感知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前进到目的地。

前庭系统医学课件

前庭系统医学课件

前庭系统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前庭系统概述•前庭系统疾病分类与症状•前庭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前庭系统康复训练与护理•前庭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前庭系统疾病典型病例分析目录01前庭系统概述前庭系统是负责人体平衡和空间感知的内耳系统,包括前庭器官和前庭神经定义前庭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头部的运动和位置变化,以及维持人体平衡功能前庭系统的定义与功能前庭系统对平衡感的调节作用前庭系统与视觉、本体感觉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关系前庭系统对运动病和晕车症状的影响前庭系统与平衡感前庭系统的解剖结构前庭器官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前庭神经的组成和传递途径前庭系统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02前庭系统疾病分类与症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耳石症,患者头部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旋转性眩晕,伴有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

半规管耳石症由于外伤、内耳疾病等原因导致半规管内的耳石脱落或移位,引发眩晕、恶心等症状。

耳石症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前庭神经炎的主要原因,如流行性感冒、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可导致前庭神经炎。

自身免疫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炎症也是前庭神经炎的病因之一,如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

前庭神经炎化脓性迷路炎是常见的迷路炎类型,多由中耳炎、乳突炎等炎症扩散引起,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化脓性迷路炎结核性迷路炎较为少见,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结核性迷路炎迷路炎晕车晕车是由于人体前庭系统失衡引起的症状,表现为乘车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晕船晕船是由于人体前庭系统失衡引起的症状,表现为乘船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晕动病偏头痛先兆症状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多伴有偏头痛先兆症状,如视觉先兆、感觉先兆等。

前庭症状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庭性偏头痛03前庭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临床表现判断前庭系统疾病。

什么是前庭功能

什么是前庭功能

什么是前庭功能前庭功能是指人体对空间方向、位置和平衡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人体的前庭系统主要由内耳中的前庭器官组成,包括半规管和耳石器。

通过前庭系统,人体可以感知头部的加速度和方向变化,以及整体身体的位置和平衡状态。

这对于我们保持站立、行走、转身等基本动作以及身体的姿势控制非常重要。

前庭功能的主要作用有:1. 空间方向感知:前庭系统可以感知头部在空间中的方向和速度变化。

这种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区分上下左右并保持平衡,使我们能够借以扭转头部时感知到头部的旋转方向、速度和幅度。

2. 平衡控制:通过前庭功能,人体能够感知身体的倾斜状态和位置变化,以便保持平衡。

前庭系统通过反射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和关节的位置,使我们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

当我们处于平衡不稳或者失衡状态时,前庭系统会发送信号给大脑,并促使身体采取相应的反应来保持平衡。

3. 身体姿势控制:前庭功能对于我们的身体姿势控制至关重要。

无论是站立、走路还是进行身体运动,前庭系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感知头部和身体的位置变化以及调整肌肉和关节的控制,前庭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稳定的姿势。

4. 运动协调:前庭功能对于身体运动的协调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感知头部和身体的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变化,前庭系统可以与视觉系统和运动系统进行协调,以实现准确和流畅的运动。

前庭功能还可以帮助人体对镜面运动和自我运动进行感知和控制。

总之,前庭功能对于人体的位置感知、平衡控制、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人体感知空间方向和位置变化以及维持平衡的基础,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如果前庭功能出现问题或受损,可能会导致头晕、平衡障碍和运动困难等问题。

因此,保持前庭功能的健康和良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前庭功能下降

前庭功能下降

前庭功能下降前庭功能下降是指前庭系统功能出现问题或异常导致的症状。

前庭系统是人体感知姿势、平衡和前进方向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内耳、视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当前庭功能下降时,人体往往出现头晕、眩晕、不稳定和犹豫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前庭功能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内耳感染、头部损伤或外伤、特定药物的副作用、神经系统疾病等。

正常情况下,内耳的感觉器官称为耳石器,它们通过检测头部的运动和位置来帮助我们维持平衡。

当前庭功能下降时,耳石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人体无法感知自己的位置和运动,引起头晕和眩晕等症状。

除了头晕和眩晕,前庭功能下降的症状还包括不稳定感、走路困难、视觉模糊、恶心和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如行走时摔倒、失去平衡或犹豫不决。

长期以往,前庭功能下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社交障碍和自我限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

治疗前庭功能下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晕动药物和抗恶心药物,可以缓解头晕和眩晕的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前庭适应性训练、平衡训练和头部操纵等,可以帮助恢复和增强前庭功能。

康复训练是一种系统性的训练,通过逐渐引起平衡的不适感,使前庭系统适应和恢复正常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前庭功能下降的症状。

例如,避免突然改变头部姿势,慢慢起床和躺下,使用护目镜或头带以稳定视觉系统,使用手扶欧巴体物等辅助工具等。

总之,前庭功能下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关键,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此外,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注意一些预防措施也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训练前庭的方法

训练前庭的方法

训练前庭的方法前庭系统是人体内一组位于内耳中的感觉器官,主要负责感知头部和身体的位置、方向和加速度。

前庭系统的功能对于维持身体平衡、眼睛的稳定以及空间定位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前庭系统的健康和功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来锻炼和加强前庭系统的功能。

以下是几种训练前庭的方法:1. 前庭耐力训练:这种训练方法主要通过练习长时间保持身体的平衡来加强前庭系统。

可以尝试单脚站立或站立在不稳定的表面上,如稻草垫或气垫上。

开始时可以尝试保持平衡的时间较短,然后逐渐增加持续时间。

通过持续练习,前庭系统的耐力会得到提高。

2. 直线行走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前庭系统的空间定位功能。

可以在直线上标记一些地点,然后尝试盲目行走。

开始时可以保持较短的距离,然后逐渐增加挑战。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前庭系统更好地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3. 运动训练: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前庭系统的方法。

选择一些需要身体协调和平衡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或舞蹈。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加强前庭系统,并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空间感知能力。

4. 视觉训练: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一些视觉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前庭系统更好地与视觉系统协调工作。

例如,可以尝试通过旋转、摇晃或晃动头部的方式来训练前庭系统。

同时,注视固定物体或跟踪移动物体的训练也可以帮助提高前庭系统的功能。

5. 平衡板训练:平衡板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训练平衡和前庭系统的工具。

通过站立或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可以帮助锻炼前庭系统的功能。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平稳的平衡板,然后逐渐转向更具挑战性的平衡板。

平衡板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前庭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训练前庭系统的方法包括前庭耐力训练、直线行走训练、运动训练、视觉训练和平衡板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加强和改善前庭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平衡、空间感知和眼睛的稳定性。

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并根据自身的能力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

在进行训练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前庭系统 (2)1.1 外周前庭 (2)1.1.1 前庭器官 (2)1.2.2 前庭神经 (5)1.2前庭中枢 (6)1.2.1 脑干 (6)1.2.2 小脑 (7)1.2.3 大脑皮质 (7)1.3 前庭运动输出系统 (8)2 前庭系统的奥秘 (9)2.1 前庭的生理功能 (9)2.2 前庭与视觉、本体觉的协同作用 (10)2.4 前庭与眩晕 (11)2.5 平衡功能检查 (12)2.6 旋转实验和冷热实验 (12)2.7 眼球震颤与眼震电图 (13)2.8 前庭医学的奠基人-巴拉尼 (14)2.9 美尼尔生平 (15)2.10 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发现 (15)2.11对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误解 (16)2.12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证实 (17)3 本体感受器 (17)3.1 肌梭 (17)3.2 腱梭 (18)3.3 牵张反射 (18)3.4 本体感觉 (19)3.5 本体感觉与运动技能 (19)1 前庭系统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适宜的刺激,经前庭神经把刺激信息传入到相应的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经过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它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甚至形成主观意识,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

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人的前庭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外周前庭系统、前庭中枢处理系统和运动输出系统。

1.1 外周前庭1.1.1 前庭器官外周前庭系统由前庭器官与前庭神经组成,它们传送有关头的角速度、线加速度和相对于头的方向的重力线等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和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加工,并与其它感觉信息相组合以判定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前庭器官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它藏在颞骨内的内耳迷路之中,结构非常小而且复杂,它的弯弯曲曲的硬管(骨管)里套着软管(膜管),可分为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骨性半规管分为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三部分,其内含有相应的三个膜半规管;骨性前庭内含有前庭囊,分为球囊、椭圆囊两部分。

双耳的三对半规管的一端稍膨大,形成壶腹。

在人直立并且头向前低30°时,水平半规管所在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前半规管位于与矢状线约呈45°的矢状平面内,后半规管位于与冠状线呈45°的冠状平面内。

三对半规管互呈90°夹角。

椭圆囊位于冠状平面内,球囊位于矢状平面内,椭圆囊与球囊互呈90°夹角。

前庭器官之所以能接受三维空间的运动信息正是由于它的解剖空间位置特点所决定的。

骨性半规管、骨性前庭与膜半规管、前庭囊之间的腔隙含有外淋巴液;而膜半规管和前庭囊内含内淋巴液。

内、外淋巴液之间互不相通,它们的成分和比重各不相同。

三个膜半规管的壶腹端各有一壶腹嵴,是感受角加速度的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中各有一囊斑,或称耳石器,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重力的感受器。

这些前庭末梢感受器主要由感受位置变动的毛细胞组成,前庭的平衡觉信息正是通过它们向中枢传递的。

当身体移动时,管内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的毛细胞,将旋转、加减速度等动态信息传到前庭神经。

1.2.2 前庭神经前庭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在内听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Scarpa's ganglion)。

这些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与前庭感受器内的毛细胞联系,而轴突集合成束构成前庭神经,其中所含纤维总数为14000~24000根。

前庭神经与来自耳蜗的蜗神经共同组成第八对脑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经内听道进入颅腔内,然后进入脑干,主要至前庭神经核。

前庭神经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前庭上神经的分支有前壶腹神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前半规管壶腹嵴、外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下神经的分支有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球囊斑的感觉传入。

前庭上、下神经之间,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及面神经之间还有细小的分支相吻合。

1.2前庭中枢1.2.1 脑干外周前庭的传入信息传到脑后,在三级中枢内进行加工处理。

这三级中枢是脑干、小脑和大脑。

脑干中的前庭中枢:主要是前庭核复合体。

前庭核复合体是前庭神经冲动传导的中继站,具有接受、整合、调节前庭信息的功能,包括前庭内侧核、外侧核、上核和下核。

除接受前庭末梢感受器信息冲动外,它还接受对侧前庭神经核,以及视觉系统、小脑、大脑皮质等部位传来的信息。

前庭核神经元可自发放电,以维持前庭系统静态平衡。

1.2.2 小脑小脑中的前庭中枢:小脑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外周前庭感受器的神经传入纤维,也可以接受来自前庭核复合体的次级传入纤维。

小脑将这些纤维传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分析后,继续向上一级中枢或相应的效应部位传导(如通过动眼神经核支配眼球的运动),并给予前庭神经核或外周前庭以反馈性的调节。

虽然小脑不是前庭反射必须的,但当小脑切除后,前庭反射变得定位不准确且效率低下。

1.2.3 大脑皮质可以肯定的是,前庭神经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有联系,但大脑皮质的前庭代表区(即主管前庭平衡感觉的中枢)确切位置仍然不甚明确。

据认为猴的前庭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后部分头部皮肤代表区附近。

在刺激人听皮质前方的颞上回皮质时,病人常有眩晕等平衡失常的感受。

目前一般认为前庭皮层代表区可能为多区域的,但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3 前庭运动输出系统时至今日,已知前庭神经系统有7条神经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视前庭相互作用通路和前庭皮层通路。

其中主要的有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和前庭植物神经通路。

前庭眼动通路的作用是在头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视力不变、稳定视觉。

前庭脊髓通路的作用是维持躯体的稳定,保持姿势平衡。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主要表现在前庭受刺激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a)(b)(c)(d)(e)(f)2 前庭系统的奥秘人和动物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和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的协同活动来完成,其中前庭器官的作用最为重要。

前庭器官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它们是人体对自身的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科学家们对前庭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前庭是如何维持身体的平衡等问题已有相当的了解,然而仍有一些奥秘有待于探索。

在医学领域,前庭器官的病变严重危害身体的健康。

几十年来,医学家在诊治前庭病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2.1 前庭的生理功能内耳的前庭和耳蜗总称位听器官,顾名思义就是感知位置和听觉的,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后者负责听觉。

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

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半规管、耳石器感知的。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

其实,前庭随时随地都在工作,比如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站立的人往往会倾倒,但是很快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不会倾倒下去,这时候就是前庭在发挥作用,调整了身体姿势,达到了平衡。

转圈眩晕实际上是因为人的前庭正处于一种比较紊乱的工作状态。

而受过专业训练后才能达到高超的平衡能力。

比如运动员在进行优美的翻滚跳跃动作的时候就是前庭在准确地判断身体的位置,进而达到平衡身体的动作。

为了减少太空飞行过程中易发的运动病,宇航员需要进行前庭功能训练。

据介绍,此病是目前航天界悬而未决的难题,发病率高达30%~50%。

俄罗斯非常重视前庭功能训练,而美国则主要采用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防止运动病的发生,我国则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进行训练,同时也研制了几种预防运动病的药物。

2.2 前庭与视觉、本体觉的协同作用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

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会产生眩晕。

所以,眩晕多是由前庭疾病引起。

眩晕患者就诊时,医生常首先要求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测,以便分析、查找眩晕的原因和引起眩晕的病变位置和程度,然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

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感觉统合”。

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

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

这是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感觉统合。

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

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

前庭系统的传入纤维分别送信息到左右大脑半球,促进身体左右两侧统合,使儿童在学习复杂动作时,反应灵敏。

前庭系统还有神经纤维联系情绪中枢,进而影响情绪中枢,包括正面与负面作用,如兴奋、紧张、平静等。

前庭系统发挥的是脑的基本功能,因此对健康成人,前庭默默地运作,当事人可能根本忽略它的存在。

但对成长中的婴幼儿,前庭系统在其身体发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容怱视。

比如婴儿通过抬头看、侧头听、踢腿、挥手、摇晃身躯等活动,能够体验感觉信息输入脑部的喜悦,于是不断反复地动作。

借助这种积极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婴儿的经验,也活化了他们的大脑。

这其中,前庭系统扮演了最基本的角色,发挥了关键性的功能—“合纵连横”。

2.4 前庭与眩晕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体内生理或病理性的位置觉刺激与大脑感觉中枢中常态的空间位置觉模式的冲突,是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或失常的表现,包括患者自身旋转感或周围景物旋转感、摆动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倾斜感等。

内耳前庭神经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主系统,且与全身其它系统存在广泛联系,其自身疾患或其它系统疾患累及前庭系统均能导致眩晕。

故眩晕多由内耳前庭系统不协调引起,约占眩晕病例的70%。

前庭平衡功能异常是为何引起眩晕的呢?众所周知,一架双引擎飞机正常平稳飞行时,若一个引擎出现故障,飞机就会失衡偏离航向或翻滚,但经过飞行员调整,一个引擎的飞机还能够恢复平稳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