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文本解读时要注意文本原意的发微——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为例

合 以下 两 则 材 料 谈 谈 孔 子 所 说 的 “ 信 ”的原 则。
材 料 一 :子 贡 问 日 : “ 何 如 斯 可 谓 之 士 矣 ?”
予日: “ 行 己有 耻 ,使 于 四 方 , 不 辱使 命 , 可
谓 士 矣 ”
《 中 国 式 生 存 智 慧》 从 东 方 文 化 擅 长 的 圆 融 变 通 出
立” ,但 其 不 是 片 面 地 、 无 条 件 地 推 崇 “ 信” ,试 结
在 读 书 笔 记 中 出现 了 很 多 独 到 的 见 解 ,其 角 度 新 颖 ,言 辞 犀 利 ,态 度 真 诚 。 例 如 《 中 国 式 生 存 智 慧》 《 关 于 孔 子 与 守信 的看 法》 《 盟可 负邪》 等 。
可以为 次矣 。 ” ( 《 论语 - 子 路》 )
材 料 二 : 过 蒲 , 会 公 叔 氏 以 蒲 畔 , 蒲 人 止 孔
子 弟 子 有 公 良孺 者 , 以私 车 五 乘 从 孔 子 。 其 为 人 长 贤 ,有 勇 力 ,谓 日 : “ 吾 昔 从 夫 子 遇 难 于 匡 ,今 又 遇 难 于 此 , 命 也 已 。 吾 与 夫 子 再 罹 难 , 宁 斗 而 死 、 ” 斗 甚 疾 。 蒲人 惧 ,谓 孔 子 日 : “苟 毋 适 卫 ,
日 : “ 敢 问其 次 ? ”
日: “ 宗 族 称 孝 焉 , 乡党 称 弟 焉 。 ”
日: “ 敢 问 其 次 ?”
日: “ 言 必 信 . 行 必 果 , 碰 弪 然 小 人 哉 ! 抑 亦
于 孔 子 与 守 信 的 看 法》 从 “ 要 盟 也 ,神 不 听 ” 切 入 ,认 为 这 是 孔 子 失 信 时 的 狡 辩 之 词 。 诚 信 的 关 键 ,在 于 克 服 阻 力去 实 现 诺 言 。 而 孔 子 遇 到 了阻 力 ,却 用 背 盟 的 方 式 迂 回 了 过 去 。 作 者 想 象 蒲 人 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范文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范文3篇元旦已经过去了,新的学期不就的将来就要来到。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戎 .诸”等字。
2.理解文言文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故事,体会文中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停顿。
2.得出启示。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说说文中故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完这篇文言文有何感想?(点名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王戎与朋友出去游玩,正巧看到道旁长着一些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伙伴们看到这场景便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是发现了什么吗?(生答:王戎认为这李树长在道路边上,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一定是苦李。
)3.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推断吗?(生可按自己的理解作答:道路上人来人往,假设李子真的好吃,估计早就被摘光了,又何来压断树枝之说。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点人逐句翻译。
2.多媒体出示本文翻译。
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文相关图片给学生展示,以此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给时间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字词的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李: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
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
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一课时

安边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导学稿执笔人:冯小梅总第课时备课组长签字:包级领导签字:班:组:学生:上课时间: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一、课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二、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自主预习】疏通1-5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5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合作探究】探究研讨选文1-5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问题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问题2----翻译并评析选文1问题3----翻译并评析选文2问题4----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问题5----翻译并评析选文3、4、5【检测训练】问题1---练习册第9页预习自查1【对接高考】问题1----练习册第9页预习自查2【拓展延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明确: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反思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培养学生谦虚学习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1.2 教学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自我认知。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及翻译。
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文和翻译。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背景。
2. 讲解原文和翻译,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
3. 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 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原文和翻译:15分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20分钟探讨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1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参中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文和翻译。
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章或视频资料。
5.2 辅助材料制作PPT或教案手册,提供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6.1 教学难点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层含义。
探讨儒家思想中的认知观和教育观。
6.2 解决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
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思考: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
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材料略)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
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
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
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
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参考: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
(《四书评》)评“子在川上曰”等章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
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
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程子曰:“此道体也。
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
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
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
”……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宋·朱熹《论语集注》)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
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
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
真善形容道体者也。
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