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一、前言

1.为了规范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制定本指南。2.本指南主要目标在于指导审计人员在执行细节测试过程中如何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审计抽样,如何进行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等工作,以实现细节测试的工作目标。

二、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中的审计抽样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对于其他审计项目可参照执行。2.在实施细节测试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审计抽样或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

三、细节测试中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1.在确定实施细节测试审计程序范围时,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测试项目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2.细节测试选取项目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3.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由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

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如滞销的存货余额或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余额;

可疑的或非正常的项目,或明显不规范的项目;

以前发生过错误的项目;

期末人为调整的项目;

其他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

5.选取特定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特定项目进行针对性测试。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测试总体的特征等,可以确定从总体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选取的特定项目通常包括大额或关键项目、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

6.根据判断选取特定项目实施检查,通常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手段,但按照这种方法所选取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不能推断至整个总体。当总体的剩余部分重大时,还应考虑是否需要针对该剩余部分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通常情况下选取特定项目测试金额达到总体金额的70%,可不再执行其他选样测试程序。

7.对于能够预知更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通常情况下会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或选取特定项目测试。但对于为实现审计目标需要进行测试的其他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由于缺乏特别的了解,此时选择审计抽样更为有用;另外,当总体中项目数量太大而导致无法逐项审查,或者虽能逐项审查但需耗费大量成本时也可能使用审计抽样方法。

8.审计抽样是指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且所有项目都有机会被选取。通过获取与被选取项目某一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总体的结论。

9.在细节测试中,通常情况下,对于存在性/发生认定、或对某些金额做出独立估计(如陈旧存货的价值)审计时实施审计抽样,目的在于通过对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从而评估总体的某一特征,并根据样本的测试结果推断未测试项目的结果。

10.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之逻辑关系图

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之逻辑关系图

四、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错报

1.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同时,还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应

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在制定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是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4.对基准的选择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通常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例如,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而对收益不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或非盈利组织,选择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就不合适,净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对于金融、保险企业或其他资产大、盈利小的企业,选择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收入适用于微利企业。

5.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一般

6.在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如果能够明确选择某一基准的,可直接选择,例如,上市公司选择利润总额作为基准。如果不易直接选择的,通常会选择相关联的两个基准,例如,收入与资产总额(或利润总额与净资产),分别乘以适当的比率,按两种方法计算后比较选择相对较低的数值作为计划重要性水平。

7.在确定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前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购并)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处行业环境发生的相关变化。例如,在将利润总额作为确定某被审计单位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时,利润总额应为持续经营业务或经常性业务利润。因情况变化使该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利润出现意外的增加或减少,可能认为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更加合适。

8.重要性水平在项目中一般可根据调整类型设立为2个,即,对利润影响与资产负债表重分类,如重分类调整较少则也可仅设一个即对利润影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重分类调整重要性水平为对利润影响重要性水平的5-10倍。考虑平衡工作效益和项目风险,项目最低重要性水平目前暂定为5万元。

9.为汇总已知错报和推断错报,进一步评估错报的影响,通常选择重要性水平的2%~10%为建议调整水平。只要错报总额大于建议调整水平的,便需要编制调整分录,并提请管理层进行报表错报调整。在进行报表错报调整时,确保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10.可容忍错报,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可容忍错报按审计项目确定。

11.一般客户,根据被审计单位特点、风险评估结果和内控运行有效性等因素,考虑选择重要性水平的60%~70%,为可容忍错报金额。

12.如果为上市公司或首次承接的新客户,选择重要性水平的50%,为可容忍错报金额。

五、审计抽样方法

1.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包括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三个阶段。

2.在样本设计阶段,首先确定测试目标,并根据测试目标定义总体、抽样单元和错报,然后确定适当的样本规模。

3.在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阶段,根据确定的样本规模,从总体中选出所需的代表性样本,并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以确定是否存在错报。

4.在评价样本结果阶段,对样本中发现的错报分析其性质和原因,并根据样本错报推断总体错报,从而对总体相关特征作出结论。

六、样本设计

1.明确测试目标。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因此审计抽样必须紧紧围绕审计测试的目标展开,针对测试目标选取项目进行测试,为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相关认定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定义总体。在实施抽样之前,必须仔细定义总体,即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即扣除选取的特定项目)。在定义总体时,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性和完整性。

3.适当性是指确定总体应适合于特定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测试的方向。例如:在细节测试中,如果目标是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总体可以定义为应付账款清单。但在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总体就不是应付账款清单,而是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供货商的对账单、没有销售发票对应的的收货报告,或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审计证据的其他总体。

4.完整性是指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例如: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作出结论。

5.在计划抽样时,应运用职业判断,判断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是否存在及存在哪些应该单独测试而不能放在抽样总体中的项目,对这类项目实施单独测试。如果主要关注高估测试,对于总体中有些项目加总起来是不重要的,或者被认为代表较低的固有风险,可以从抽样计划中剔除这些项目,以集中精力于与审计相关度更高的项目,必要时也可以对固有风险很低的项目实施分析程序。

6.由于抽样实际上是从实物中选取样本,所有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只与该实物有关,因此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打印的该日客户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7.代表总体的实物和总体不一致,可能对总体做出错误的结论。如果将选择的实物和总体比较之后,认为代表总体的实物遗漏了应包含在最终评价中的总体项目,应选择新的实物,或对被排除在实物之外的项目实施替代程序。

8.定义抽样单元。在定义总体时通常都指明了适当的抽样单元,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是每个货币单位。在定义抽样单元时,应使其与审计测试目标保持一致。例如:如果抽样的目标是测试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可能选择各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发票或发票上的单个项目作为抽样单元。

9.分层。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应当考虑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以提高审计效率。在分层时应当仔细界定子总体,以使每一抽样单元只能属于一个层。

例如,为了函证应收账款,可以将应收账款账户按其金额大小分为三层,即账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账户金额为5000元~10000元的,账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然后,根据各层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样方法。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

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对于金额在5000元~10000元以及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则可采用适当的选样方法选取进行函证的样本。

10.界定错报。在实施抽样之前,还需要定义错报,即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哪些情况构成错报。例如:在实施函证程序时,将被审计单位不能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应依据的、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与审计人员实施抽样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所支持的金额之间的差异定义为错报。错报不包括明细帐户之间的误记、在途款项,以及被审计单位已经修改的差异。

七、确定样本规模

1.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样本规模=抽样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2.抽样总体账面金额,是指定义总体的账面金额,即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全部项目扣除已经单独选取测试的项目账面金额。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选取项目时,实际上是将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分成了两组,即被选取的项目和剩余项目。对被选取的项目应对其进行百分之百的测试。对于剩余的项目,在考虑其重要性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后,如认为仍需通过审计抽样获取与剩余项目有关的额外证据,则应进行审计抽样,抽样总体就是审计对象总体的全部项目扣除已选取的特定项目后的剩余项目。

3.在选择保证系数时,应同时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和其他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目前理论上尚无确定的公认的数据。借鉴国外会计公司的经验同时考虑中国企业的现状设计保证系数表,可参照选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水平。与ASM中重大错报风险结果一致。

“其它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是指用于测试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如分析程序)未能发现该认定中重大错报的风险,分为“高”“中”“低”“极低”

四个水平。在完成相应实质性分析程序后参考下述说明评价相关检查风险。

?“高”是指没有针对相同认定实施其它实质性程序,或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不能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中”是指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但并非十分有效。

?“低”是指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够有效的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极低”是指该认定错报的可能性极小,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够有效的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八、选取样本

1.应当仔细选取样本,以使样本能够代表抽样总体的特征。在选取样本之前,通常先识别单个重大项目(对其进行百分之百选取测试)。然后,对抽样总体分层进行评估。为了进行评估,通常按照金额升序或降序的方式对抽样总体项目进行排序,将抽样总体分为金额大约相等的两个部分。如果各部分中存在明显不成比例的项目数,则应对抽样总体进行分层。

例如:审计抽样的总体为220万元,含1,500个项目,被分为112万元和108万元两个大约金额相等的部分。如果两部分分别有300个和1,200个项目,则须对其进行分层。如果一个含有项目数为570个,而另一个为630个,那么不必要分层。

2.在对抽样总体分层后,将样本规模在各层之间分配,以使每层的样本数量大致与该层账户的账面金额成比例。假设上述抽样规模为36个,则每层样本规模为18个。在选取样本时,应分别从每层中选取18个样本。

3.样本选择一般包括: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受抽样技术的限制,在实际测试中,一般选择随意选样及系统选样的方法。

4.随意选样也叫任意选样,是指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不考虑样本项目的性质、大小、外观、位置或其他特征而选取总体项目。在运用随意选样方法时,尽量使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5.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

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为: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6.使用系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造成非随机的、不具代表性的样本。为克服系统选样法的这一缺点,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增加随机起点的个数;二是在确定选样方法之前对总体特征的分布进行观察。如发现总体特征的分布呈随机分布,则采用系统选样法;否则,可考虑使用其他选样方法。

九、实施审计程序

1.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错报。

2.如果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的错报会导致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就要考虑实施替代程序,为形成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例如,对应收账款的积极式函证没有收到回函时,必须审查期后收款的情况,以证实应收账款的余额。如果注册会计师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十、评价样本结果

1.对于在样本测试过程中识别的错报,应分析其性质和错报的原因。如果发现错报具有相同的特征,应考虑识别出总体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全部项目,并将审计程序延伸至所有这些项目,同时考虑存在重大舞弊的可能性。

2.如果实施测试后发现错报,还应评价对相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如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等。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进行沟通。

3.如果将某一错报视为异常错报,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高度确信该错报对总体错报不具有代表性。追加的审计程序取决于具体情况,但应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证明该错报并不影响总体的剩余部分。异常错报是指由某一孤立事件引起的错报,该事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重复发生,因而异常错报对总体错报不具有代表性。在推断总体错报时应剔除异常错报。

4.在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时,可以采用比率法和差额法。实务中通常采用比率法推断总体错报。如果在设计样本时将进行抽样的项目分层,则要分别在每一层推断错报,然后将每层推断的错报金额加总,计算估计总体错报,即推断的总体错报=∑(层样本错报额÷层样本账面总额×层账面总额-层样本错报额)。

5.在考虑错报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总额可能的影响时,应将每一层的推断错报与异常错报汇总起来考虑。

6.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错报总额包括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错报。即错报总额= 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

7.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包括对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产生于审计人员和管理层对会计估计和选择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8.推断错报是对不能明确、具体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包括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9.只要错报总额大于建议调整水平的,便需要编制调整分录,并将错报总额与可容忍错报比较。如果错报总额远低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不存在重大错报,不需要扩大测试范围,针对同一认定不需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如果错报总额大于可容忍错报或虽小于可容忍错报但两者很接近,则建议对已识别错报进行调整,对于推断错报,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将推断错报变为具体错报,并作相应调整。

10.为全面评价错报的影响,我们要将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并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比较,如果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1.如果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超过或接近重要性水平,应当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或扩大审计程序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管理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认为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不重大,应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十一、记录

应将实施细节测试时使用审计抽样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工作底稿中。通常的记录内容包括:

测试目标和对与此目标相关的其他审计程序的描述;

总体和抽样单元的定义,包括如何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错报的定义;

计算的样本规模;

选样方法;

描述抽样程序的实施,以及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清单;

对样本的评价和总体结论。

参见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底稿。

十二、附则

1.本指南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本指南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方法与技巧探讨(一)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方法与技巧探讨(一)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简称CPA)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和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也是评价考核执业CPA专业能力、工作业绩、知识水平和行业监管机构检查业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所以审计工作底稿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实际上是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分析、判断、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通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把业已收集到的数量众多但又不系统、零散的各种审计证据资料,系统地加以归类整理,从而使审计结论建立在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基础之上。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现状注册会计师审计离不开工作底稿。但在当前的独立审计实践中,无论就审计工作底稿的设计、编制、归档而言,都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影响审计质量。1、审计工作底稿设计不规范。按照国际惯例,只要符合独立准则要求,审计工作底稿一般由各家事务所自行设计。为了使会计事务所在设计底稿时符合“准则”要求,准则详细规定了底稿的基本要求、内容、底稿之间的钩稽关系,底稿的复核、分类、整理、归档保管,以及底稿应由符合性测试、截止测试、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试算平衡表、审计差异调整表等组成。指南也规定了每张底稿应具备十要素: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页次、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他应说明的事项。这些基本要素构成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缺一不可。但实际上许多会计事务所出于成本效益考虑没有或没有完全依据“准则”或“指南”的要求设计、编制底稿。表现为:内容不完整,要素不齐全,格式不规范,标识不一致,内容不清晰,结论不明确。只重视实质性测试,没有或即使有符合性、分析性、截止性测试,底稿设计也十分简单,不完全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底稿设计逻辑混乱、标题不当,底稿之间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财政部1999年12月22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三号)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中发现有28家事雾所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底稿摘录整理杂乱,格式标识前后不一,勾稽关系不明……。致使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审计报告失实,一些企业重大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未被充分揭示,有的连业务约定书也不全,重要条款遗漏。”可见问题之严重。2、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所附的资料不能相互印证、勾稽关系不明、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集中在下半年的10月份到上半年的4月份,时间紧、业务量大、外勤工作时间短,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业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不少会计师事务所迫于内外压力,往往只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记工作底稿或在外勤作业后填制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在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建立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相互混淆,重复取证;有的工作底稿存在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的问题定性、处理依据的法规已经废止或已经不能适用,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相同。致使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低下、审计风险增大。 3、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其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支持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证据遗漏、充分性不够。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描述的问题与所作出的定性结论以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之间,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审计报告中涉及的审计评价、审计建议中提到的内容,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二是不相关的资料放在底稿中作为审计证据,引起不必要的歧议。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罗列过多,如总帐可以说明的问题,明细帐可以不必再作为审计证据;三是有的采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工作底稿

内容页码 一、总体介绍 1 二、一般事项 2 1、工作底稿的目的 2 2、工作底稿的使用者 3 3、工作底稿的内容介绍 3 4、保护工作底稿的安全5 5、工作底稿的保存 6 (1)归档政策 6 (2)文件修改6(3)不必保留在审计文档中的文件举例7 三、工作底稿指南8 1、计划你的工作底稿和它们的内容8 (1)底稿的样式8 (2)什么时候打印底稿8 2、建立你的工作底稿10 (1)根据审计程序编制你的工作底稿10 (2)试算平衡表11(3)使用符号/记号12(4)为工作底稿编号索引13(5)永久性档案14(6)工作底稿间数据的交叉索引14(7)从客户处取得的明细表-(PBC)16(8)客户信息的复印件17(9)发票归档17(10)审计结论18 3、提交复核之前的工作24 (1)在你签名之前24 (2)签名批准25(3)处理复核意见25 (续/…)

内容(续) 页码 附录26 附录 I –根据审计程序编制你的工作底稿27 附录II –写好工作底稿的注意要点30 附录III –书面复核工作底稿举例33 货币资金导引表33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4 预付款项35固定资产导引表36 固定资产折旧37 固定资产盘点38 股本导引表39 法定记录复核40 附录 IV –屏幕复核工作底稿举例41 货币资金导引表41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41 预付款项42 固定资产导引表42 固定资产折旧43 固定资产盘点43 长期股权投资举例44股本导引表44 法定记录复核45 附录V –索引号编制规则46

一、总体介绍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以下简称“1131号”)中关于工作底稿的定义: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实现下列目的: (一)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二)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 在你的审计师生涯中,你会参与编制工作底稿。口头和书面交流都是你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审计专业人员的必要技能之一就是通过工作底稿有效地组织和沟通所发现的内容,以证实完成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你作为一个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效率应在你的工作中被清楚记录。 在这本外勤工作指南中,我们将: ?描述使用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 ?描述审计工作底稿的构成 ?列举本事务所有关保护工作底稿安全以及保存底稿的政策 ?确认几项有助于编制适当审计工作底稿的技术 ?帮助你了解清楚、简洁、有意义的工作底稿的重要性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一、前言 1.为了规范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制定本指南。2.本指南主要目标在于指导审计人员在执行细节测试过程中如何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审计抽样,如何进行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等工作,以实现细节测试的工作目标。 二、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中的审计抽样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对于其他审计项目可参照执行。2.在实施细节测试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审计抽样或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 三、细节测试中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1.在确定实施细节测试审计程序范围时,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测试项目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2.细节测试选取项目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3.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由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 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如滞销的存货余额或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余额;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 1.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使得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清楚了解: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审计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得出结论时作出的重大职业判断。 2.审计工作底稿构成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通常包括: … (1)审计业务约定书 (2)总体审计策略与审计总结 (3)具体审计计划 (4)程序表 (5)客户填报明细表及提供的未审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 (6)审定表 (7)调查访谈问询表或记录 (8)分析表及分析程序,如交易和余额分析,重要比率和趋势分析等 (9)核对及计算表 (10)抽样检查表 } (11)询证函回函客户声明或说明 (12)观察及监盘或抽盘记录 (13)问题讨论与沟通 (14)咨询记录 (15)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函件 % (16)客户文件记录摘要与复印件(如合同协议等),这些文件包括:企业法律和组织结构信息,重要的法律文件、协议和会议纪要等 (17)项目组及所内部审批文件 (18)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的过程记录,如对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和结果的记录;由其他审计师审计的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所执行的记录;同其他审计师、专家和其他第三方交流的记录等

(19)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如关于了解会计和内控系统的证据、重要审计领域审计结论 (20)其他有助于形成审计结论的资料 ( 关于程序表 本底稿包括的审计程序系标准程序,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理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裁剪审计程序表,审计助理人员根据裁剪后的审计程序表实施审计程序,即不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应当删除,追加的审计程序应当补充至程序表中。 如何选择实施审计程序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质量与效率并重,即执行的程序恰到好处,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取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程序表中列举的程序执行的详略程度取决于:——风险评估结果 ——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 ; ——重要性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 关于明细表 明细表系会计科目审计的总导引底稿,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地位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明细表尽可能填列详细些。对于客户已经编制了明细表的,取得项目经理分拆的本科目明细表,并转换为底稿版;对于客户未编制明细表的,按照项目经理下发的模板填写各科目明细表。 本所“企业填报明细表”单列于工作底稿中,便于审计人员进场前或进场后将该空白明细表提供给审计客户,由被审计单位填报,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 关于审定表 (1)未审数:未审数应确保与被审计单位最终提供的已盖章未审报表数据相一致。 (2)调整数:在底稿编制人移交底稿至项目经理前,如客户已确定是否调整,则应将调整情况写到调整数当中;如在底稿编制人移交底稿至项目经理前,客户尚未确定是否调整,则应先假设客户同意调整,再将调整情况写到调整数当中。如底稿编制人移交底稿至项目经理后,客户不同意进行调整,应修改相关底稿,以与最终审定报表一致。 (3)审定数:根据未审数、调整数的确定而确定。 (4)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事项:即审计调整分录过入,并简要说明错报调整的原因。 — (5)审计结论: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对某一审计事项所作的专业判断。就内部控制测试而言,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对其依赖程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第 九 章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风险中,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A. 信赖过度风险 B. 信赖不足风险 C ?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 您的答案 】 【 正确答案 】 D 【答案解析 】 抽样风险不是影响审计效果就是影响审计效率。只有非抽样风险同时 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 注册会计师运用分层抽样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减少样本的非抽样风险 B. 决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正确发生率 C. 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D. 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 【 您的答案 】 【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首先,分层属于审计抽样的技术,它不可能减少非抽样风险,分层适 用于总体内部特征值差异较大的情况,它可以用于符合性测试即决定审计对象总体 特征的正确发生率,也可以用于存货等项目、交易、余额的实质性测试,选 当。C 是教材中对于分层的明文论述,应选择。至于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 它正是分层的弱项,因为分层是依据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进行的。 3.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 )审计程序。 A 、观察、函证和计算 B 、 检查、观察和询问 C 、 观察、询问和分析性复核 D 、盘点、计算和询问 【您的答案】 【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于观察、询问和分析性复核。 4. 如果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 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 应当( )。 A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C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扩大审计程序 表 【您的答案】 【 正确答案 】 A 【答案解析 】 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 能接受,应当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5. 在以下因素中,除( )外,均与样本成正向关系。 )。 )。 B 不恰 D ), B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D 、增加样本量或建议管理当局调整会计报

第10章 审计抽样习题+案例

第10 章审计抽样 习题参考答案 1.审计抽样的含义是什么? 【答】审计抽样是指从某一特定的审计对象(审计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审计方法。 2.什么是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具体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各自对审计结果有何影响? 【答】抽样风险: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即并非对总体中 100%的项目进行审查,而只是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表现形式及影响:(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依赖风险;二是依赖不足风险。过度依赖风险是指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通过样本的考察,得出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符合这一结论。即在审计师选取的内部控制样本中,其有效性好于总体水平,这样对样本考察的结果将导致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给予过度的依赖。依赖不足风险,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基于对样本的考察得出了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却是可以依赖的,即对内部控制应该依赖而未予依赖。 (2)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也有两种: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指在对账户余额的正确性进行测试时,实际上某项余额正确,而审计师通过考察样本却得出该余额不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正确的余额看成是错误的余额。误受风险,指实际上某项余额是错误的,而审计师考察样本后却得出该项余额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错误的余额误作为正确的予以接受。

3.什么是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之外的其他原 因所造成的风险。例如,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审计师工 作疏忽、审计师专业判断存在瑕疵等原因,导致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具体表现形式:非抽样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的科学、周密设计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督导将其消除或减少。 4.审计师应分别采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抽样风险进行控制? 【答】(1)对I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 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α风险。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 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因为增大样本规模,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 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 (2)对Ⅱ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我们称其为Ⅱ类风险或风险。控制Ⅱ类风 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因为抽样方法越科学,抽样过程的精度 就越高,抽样结果的可靠程度也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Ⅱ类风险控制 在审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5.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对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1)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越强,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就越精确,抽样误差也就越小;(2)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3)由样本审查结果对总体作出的推断。由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的特征对审计抽样工作质量更有 直接的影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师还要承担I类和Ⅱ类抽样风险,使得这 一推断过程成为审计抽样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4)审计师素质。审计师能否胜任审计抽样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审计 抽样的工作质量。 对审计抽样质量进行控制的内容:(1)审计抽样的技术控制。尽可能选择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内容复习进程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 求内容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 1.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使得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清楚了解: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审计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得出结论时作出的重大职业判断。 2.审计工作底稿构成 2.1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通常包括: (1)审计业务约定书 (2)总体审计策略与审计总结 (3)具体审计计划 (4)程序表 (5)客户填报明细表及提供的未审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6)审定表 (7)调查访谈问询表或记录 (8)分析表及分析程序,如交易和余额分析,重要比率和趋势分析等 (9)核对及计算表 (10)抽样检查表 (11)询证函回函客户声明或说明 (12)观察及监盘或抽盘记录 (13)问题讨论与沟通 (14)咨询记录 (15)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函件 (16)客户文件记录摘要与复印件(如合同协议等),这些文件包括:企业法律和组织结构信息,重要的法律文件、协议和会议纪要等 (17)项目组及所内部审批文件 (18)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的过程记录,如对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和结果的记录;由其他审计师审计的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所执行的记录;同其他审计师、专家和其他第三方交流的记录等

(19)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如关于了解会计和内控系统的证据、重要审计领域审计结论 (20)其他有助于形成审计结论的资料 2.2关于程序表 本底稿包括的审计程序系标准程序,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理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裁剪审计程序表,审计助理人员根据裁剪后的审计程序表实施审计程序,即不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应当删除,追加的审计程序应当补充至程序表中。 如何选择实施审计程序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质量与效率并重,即执行的程序恰到好处,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取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程序表中列举的程序执行的详略程度取决于: ——风险评估结果 ——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 ——重要性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 2.3关于明细表 明细表系会计科目审计的总导引底稿,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地位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明细表尽可能填列详细些。对于客户已经编制了明细表的,取得项目经理分拆的本科目明细表,并转换为底稿版;对于客户未编制明细表的,按照项目经理下发的模板填写各科目明细表。 本所“企业填报明细表”单列于工作底稿中,便于审计人员进场前或进场后将该空白明细表提供给审计客户,由被审计单位填报,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4关于审定表 (1)未审数:未审数应确保与被审计单位最终提供的已盖章未审报表数据相一致。 (2)调整数:在底稿编制人移交底稿至项目经理前,如客户已确定是否调整,则应将调整情况写到调整数当中;如在底稿编制人移交底稿至项目经理前,客户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论 【学习要领】理解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依据有何不同,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区别及对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掌握样本量与各因素的关系、选取样本的方法及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 一、与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审计抽样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如审计抽样可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盘点等,但对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等不适用。 抽样审计不同于抽查。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来了解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使用中并无严格要求。审计抽样作为一种方法,需要运用抽查技术。 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抽样审计的步骤: ①确定抽样审计对象总体(1000笔销售业务); ②进行样本设计,确定有效样本容量(100笔销售业务);

③选取样本项目; ④审查样本项目,得出样本审查结果(误差)(2笔未经授权); ⑤分析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误差)(推断20笔未经授权),得出审计结论。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风险 抽样误差:是由于采用抽样引起的误差,即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推断的总体特征与真实总体特征的差异。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由于采用抽样引起的风险,即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可这样理解:当抽取100%的样本时,样本就能完全代表总体,抽样风险为0。这实际上不是抽样了,而是全查,即不存在抽样风险。) (三)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抽样决策的依据划分) 抽样审计发展经历了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阶段。其中任意抽样和判断抽样属非统计抽样。 任意抽样,系指在所有被审查的资料中,任意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任意抽样由于样本是由注册会计师任意选取,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判断抽样,系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目的、被审项目的重要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一、审计抽样原理 (一)概念 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审计抽样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样本数量与分布,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并对所抽取的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价,最后以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依据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得当,同样可以得到统计抽样一样效果。 2、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无论是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审计抽样三个阶段 审计抽样适用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验证与某一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细节测试,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如固定资产的价值)。审计人员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使用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样本设计阶段 (1)确定测试目标。控制测试的目标是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以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定义总体。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3)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文件资料。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 (4)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FDA 审计指南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Your Health Inspection Guides We have recently redesigned the FDA Web Site. As a result, some Web links (URLs) embedded within guidance documents are no longer valid. If you find a link that does not work, please try searching for the document using the document title. For more assistance, go to Contact FDA.(/AboutFDA/ContactFDA/default.htm) Guide to Inspections of:?Biotechnology ?Computer Issues ?Devices ?Drugs ?Foods Cosmetics ?Miscellaneous Note: These documents ar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FDA personnel. The documents do not bind FDA and do not confer any rights, privileges, benefits or immunities for or on any person(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may be used if such an approach satisfies the applicable statutes, regulations or both. Page Updated: 2006-05-25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spection Guide (11/91)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181.htm) Computer Issues ?Computerized Systems in Drug Establishments (2/83)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69.htm) ?Computerized Systems in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71.htm) ?Glossary of Computer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Terminology (8/95)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75.htm) Devices ?Quality Systems(/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83.ht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spects of Medical Device Quality Systems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85.htm)

审计抽样3个案例题目

?案例(2006综合题24分) 公开发行A股的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系ABC会计师事务所的常年审计客户。A和B注册会计师负责对X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 200 000元。X公司2005年度财务报告于2006年2月25日获董事会批准,并于同日报送证券交易所。X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二:审计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时,为了确定X公司销售业务是否真实、完整,会计处理是否正确,A和B注册会计师拟从X公司2005年开具的销售发票的存根中选取若干张,核对销售合同和发运单,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X公司2005年共开具连续编号的销售发票4000张,销售发票号码为第2001号至第6000号,A和B注册会计师计划从中选取10张销售发票样本。随机数表(部分)列示如下: 要求: (1)针对资料二,假定A和B注册会计师以随机数表所列数字的后4位数与销售发票号码一一对应,确定第(2)列第(4)行为起点,选号路线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请代A 和B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的10张销售发票样本的发票号码分别为多少? 如果上述10笔销售业务的账面价值为1 000 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1 000 300元,假定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账面价值为180 000 000元,并假定误差与账面价值不成比例关系,请运用差额估计抽样法推断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总体实际价值(要求列示计算过程)。 【答案】 ?选取的10张销售发票样本的发票号码分别为3093、2905、4342、5595、2527、 5463、3661、3342、2011、5313。 ?样本平均错报=(1 000 300-1 000 000)/10 =30(元) ?估计的总体错报=30×4 000=120 000(元) ?估计的账面金额=180 000 000+120 000 =180 120 000(元) 【案例2】Y公司系公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2005年3月20日,北京ABC会计师事务所的A和B注册会计师负责完成了对Y公司2004年度会计报表的外勤审计工作。假

(完整版)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暂行规定

****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暂行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使用及管理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依据《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和集团其他有关制度,结合集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 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审计证据。这里所指的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 第三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部内容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明 确审计责任、评价审计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并为以后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第二章审计工作底稿内容、编制方法和要求 第四条针对审计工作所处阶段不同,可分为: (一)审计计划阶段工作底稿: 1.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背景、组织结构和经营政策等,一 般是审计人员针对首次开展内部审计的单位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所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在非首次开展 内部审计的单位可酌情减少。 2.审计工作计划。包括现场审计工作进度、时间预算、人员分工,以及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初步规 划。 3.现场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首先提供的资料清册。 4.其它审计人员认为在审计计划阶段必要编制的工作底稿。 (二)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底稿: 1.针对具体审计事项的工作底稿。主要指针对具体审计事项所涉及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引 以证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所记载审计结论的有关证据。 2.审计工作计划修改记录和时间预算执行情况。 3.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代为编制的各种报表。包括被审计单位自查表等。 4.审计人员编制的各种调查、测试表等。包括内部控制情况调查表、委派财务负责人测评表等。 5. 其它审计人员认为在审计实施阶段必要编制的工作底稿。 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是指审计对象的占有方,若被审计单位为下属公司,则应同时写明下属 公司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的名称。此项目一般填写审计业务类型,如:财务收支审计、离任审计等。项目名 称应尽量简练、清晰。 (三)审计事项时点或期间。此项目是为了明确审计范围在时间上的截止点或时间跨度,应结合实 质性测试的具体对象区别对待,资产负债项目应填截止时点,损益类项目应填时间跨度。 (四)具体审计事项的名称。此项目是指实施审计时纳入审计范畴的具体审计事项,如:现金、银 行存款等。

CIA考试—审计抽样技术

CIA考试—审计抽样技术 1、样本设计:在设计样本的规模和结构时,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目标、总体的性质、样 本以及选取方法。考虑引进专家设计和分析样本。确定样本量时,应当考虑抽样风险、可容忍误差、预期差错的范围(精确度)。 2、统计抽样:通过一定的技术,用数学方法得出有关总体的结论。(可以控制和量化抽样 风险)—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固定间隔)、分块抽样 当N增加时,n增加,但不是成比例增加;当N超过5000个单位时,N的增加对n的影响就很小。 非统计抽样:不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由于样本不一定代表总体,抽样结果不应被推断为总体的情况。(置信度不能确定,无法量化抽样风险。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任意抽样、判断抽样、批量抽样 分层抽样(统计、非统计抽样):每一个样本单位只属于某一层,同一层个体具有共同的属性。用较小的样本量获得同样的精确度,或用同样的样本量获得更准确的精确度。在评估规模较大且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库存时,项目的数量最不可能用作分层的标准(货币价值最可能)。对预计标准差较大的层次进行更多的抽样,将降低平均值的标准差。 3、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样本的估计值落入特定区间的概率,基于样本得出正确 结果的百分比(90%、95%)。又称可靠程度reliability、可信赖程度(可信度) 与样本量成正相关,与风险水平或风险度互补。1减去置信水平(可信赖程度)就是抽样风险 有 样本量n与t2、δ2成正比,与精确度平方成反比 4、精确度precision:总体特征的估计值落入特定区间的上下限范围(比率或金额)。又 称可容忍误差(率)、抽样误差、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平均值的抽样误差额。是衡量抽样结果准确性的工具。与样本量成负相关。 可容忍误差(精确度):审计人员愿意接受的总体的最大误差(与样本量成反比)。与重要性判断有关,通常大于预期总体误差。 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估计值±精确度(抽样误差) 给定置信水平,n增加,精确度值减小,置信区间变窄。 5、预期总体误差(预计发生率):与样本量成正比。预期差错率为1%(3%),要求93(361)个样本。确定总体的预期差错率时,应考虑:以前审计确认的差错水平、组织的工作程序发生的变化、内部控制评估得出的证据、分析性复核的结果。 6、属性抽样:根据样本的差错率推断总体的差错率。(控制测试,样本单位为事件或交易,不能用于测试帐户的余额。) (1)固定样本量抽样:用于预计总体误差率 (2)停走抽样(连续抽样):从预计总体误差率为零开始,边抽样边评价,样本量不固定。如果预计误差率较低,停走抽样将使样本量最小化。

审计抽样3个案例

案例(2006综合题24分) 公开发行A股的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系ABC会计师事务所的常年审计客户。A和B注册会计师负责对X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 200 000元。X公司2005年度财务报告于2006年2月25日获董事会批准,并于同日报送证券交易所。X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二:审计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时,为了确定X公司销售业务是否真实、完整,会计处理是否正确,A和B注册会计师拟从X公司2005年开具的销售发票的存根中选取若干张,核对销售合同和发运单,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X公司2005年共开具连续编号的销售发票4000张,销售发票号码为第2001号至第6000号,A和B注册会计师计划从中选取10张销售发票样本。随机数表(部分)列示如下: 要求: (1)针对资料二,假定A和B注册会计师以随机数表所列数字的后4位数与销售发票号码一一对应,确定第(2)列第(4)行为起点,选号路线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请代A 和B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的10张销售发票样本的发票号码分别为多少? 如果上述10笔销售业务的账面价值为1 000 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1 000 300元,假定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账面价值为180 000 000元,并假定误差与账面价值不成比例关系,请运用差额估计抽样法推断X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总体实际价值(要求列示计算过程)。 【答案】 ?选取的10张销售发票样本的发票号码分别为3093、2905、4342、5595、2527、 5463、3661、3342、2011、5313。 ?样本平均错报=(1 000 300-1 000 000)/10 =30(元) ?估计的总体错报=30×4 000=120 000(元) ?估计的账面金额=180 000 000+120 000 =180 120 000(元) 【案例2】Y公司系公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2005年3月20日,北京ABC会计师事务所的A和B注册会计师负责完成了对Y公司2004年度会计报表的外勤审计工作。假定Y公司2004年度财务报告于2005年3月27日经董事会批准和管理当局签署,于同日报

审计案例分析-完整版

二、审计目标与管理当局认定 1.报表审计目标:对财务报表整体就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得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就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得财务报告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与治理层沟通2、认定与目标联系 管理当局认定就是指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中做出得明确或隐含得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得不同类型得潜在错报联系,由于注册会计师得主要责任就是确定管理当局得认定就是否恰当,因此审计具体目标沿袭了管理当局认定得主要内容并与管理当局认定得紧密相连 3、具体审计目标对应得当局认定 “存在果发生”认定–报表金额确实存在或已记录得业务就是真实得 “完整性"认定–已经存在得金额或者已经发生!交易已经被记录 “计价或分摊”认定–会计要素已恰当得金额记录于报表忠,与之相关得计价或分摊已经恰当记录,已经记录得交易金额正确 “权利与义务认定–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 “列报"认定–被审计单位资产或负债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得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三、审计抽样方法得应用 1、以每个随机数得前四位为标准,并以第1行第一列数字为起点,为3290 3687 7041;使用后四位则就是? 2、数字:632652672 系统选样法对总体要求 要求总体得特性随意分布在总体内,否则样本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四:审阅法审阅明细账 1、含义:审阅法就是指通过对会凭,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书面资料仔细观察与阅读来查账证据得查账技术方法 2、要点:异常金额判断,反映经济活动真实程度,会计账户核算内容与对应关系正确性,时间上判断,要素就是否齐全 3、对账簿得审阅:就是否合规;总账,明细账,账簿凭证就是否相符;期初余额,借贷方向,合计数就是否准确;摘要对照金额栏数额审阅 五:销售与收款循环关键控制及控制测试 1、目标:销货有关权利以记录至应收账款;销货交易均记录于适用当期;退回折让折扣真实发生,均记录;计提坏账准备与核销坏账;收款真实发生;准确记录收款;记录于当期;监督账款及时收回;顾客档案变更真实 2、关键控制:以经审核得发运凭证,订单为依据记账;赊购经过批准;销售发票事先编好并记账;每月向顾客对账;销售价格付款条件经授权批准;采用适当科目表 3、内控与控制测试: 内控就是被审计单位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护资产完整,防止错误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实施得政策与程序 注会对单位内控了解,确定执行就是否有效,即控制测试,再评价,确定控制风险水平 4、实质性测试:为会计报表每项认定公允性提供证据,披露交易过程中得错报漏报

审计案例心得体会

审计案例心得体会 篇一:审计案例分析学习心得 《审计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总结 (08会本6班卢丽芬28号) 一开始学习审计时,感到很疑惑会计中已经有那么课程了,且审计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会计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要单独设审计案例分析这一门课程呢?但经过一番学习才渐渐了解审计案例这一门独立课程设立的必要性,在此我谈谈对审计以及审计案例分析课程的体会总结. 审计与会计的区別及其两者联系: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审计和会计的区别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产生的前提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

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即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2、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3、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4、是方法程序不同。 (1)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 (2)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