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崔颢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
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
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 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答案】D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送别朋友的深情。
②对朋友的夸赞、祝愿之情。
③对朋友的关爱和勉励之情。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下列小題。
喜迁莺蔡挺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
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
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
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刁斗:古代边防“击刁斗”以警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词开篇写景,既描写静景,秋景萧瑟凄冷;又有“叫”与“嘶”的声音描写,将边塞风貌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心寺①柴望寺北金焦②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③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
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
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
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
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
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
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
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解析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应是“蜀府将”。
答案 B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6分) 答: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C。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句写战马飞奔,风驰电掣。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从“弯弓”到“插羽”是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尾联用典,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答案:①侧面烘托。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
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步至江上①吕本中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注】①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
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
②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
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
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
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①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
②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
③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
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解析:B项,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答案:B★(2)(赏析手法)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拟人。
“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
“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
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D.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解析:C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答案:C★(2)(鉴赏语言)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答: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
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
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解析:A项分析诗歌首联第一句的景物描写,分析意境,该句写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尚无“萧瑟凄凉”之感。
答案:A★(2)(赏析情感)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哪管。
③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
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做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
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解析: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佑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
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佑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
答案:C★(2)(比较形象与手法)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
(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
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谢逸豆蔻①梢头春色浅。
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②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③平如剪。
【注】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
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
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的句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象到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如,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解析:D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
答案:D★(2)(比较手法)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
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