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的介绍

西安事变的介绍

谢谢大家的观看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绍
4.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重要作用的体现关键不在发动,而在其和平解决的问题 上。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同时也担当了促成其和平解决的 重要角色。
不仅如此,他为了保护蒋的安全,还用自己的人头做保证。1936 年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在会见南京政府的代表时表示,只要委员长 能改变态度,采纳意见,将亲自送他回南京,可见,张学良是用自己 的最大努力去把西安事变往和平解决的方向上指引。可见西安事变的 和平解决与张学良的极力斡旋和巨大牺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 历史地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问题:答案: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相关阅读】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推荐:“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向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浅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浅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于多方的原因促成的,以下具体分析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对西安事所起的作用,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民族危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逼蒋抗日临潼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在诸多间接与直接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下,事变于12月下旬和平解决。

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激化的产物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的日本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初,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驻上海十九路军自动奋起抵抗,爆发了“一、二八事变”。

3月,日本扶植成立伪“满洲国”。

1933年1-5月,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并于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协定》。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冀东22个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日本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也严重威胁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内许多人员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情绪。

他们原来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制裁,使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但这些希望都落了空。

华北事变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导演的“华北自治运动”的出台,更加加强了人们的民族情绪。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摘要: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焦点问题。

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西安事变在历史上所起作用两个方面,论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矛盾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分析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一)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消灭杂牌,使张学良逐渐觉醒。

在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激化下促使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发展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

张学良和蒋介石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

张学良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介石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摘要: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其中西安事变中隐藏的各方势力也是其和平解决之原因。

关键词:民族危机内忧外患;事变之前;强逼蒋抗日兵临临潼;事变之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外患: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坚决不抵抗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这标志着我东北黑土地全部沦为日军之手,张学良引咎辞职,被蒋介石派往外国考察。

内忧——内战东北军剿共: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集团清党反共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对我党实行全面的围剿。

他更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这本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无关但是由于九一八后东北军进入关内蒋介石派张学良剿共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2万5千里的长征成功在陕北会师同年蒋介石西安设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自认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总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泽的67军110师两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战役中,107师619团全部被歼,团长以及不少士兵被俘。

可以这样很直白的说剿共使张学良的东北军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似乎是30万关东军入关以后就只有18万了。

骚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枪口一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西安事变论文

西安事变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题目: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班级:2016级基础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四班学号:*******姓名:***成绩: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摘要] 西安事变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军谏,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张杨二将军与蒋介石相互妥协、达成一致,又有中国共产党居间调停、顾全大局,国民党主和派面对现实、多方斡旋,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强烈反应等等。

这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关键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因素1936年12月12日在我国西安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毅然率部扣留了国民党政府中央最高首脑蒋介石及其下属部分军政要员这场严重的政治危机经过有关各方近两周的折中斡旋,最终以蒋介石应允六项协议而被释放回宁,这场一触即发的武力冲突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双十二”引发的官兵哗变事件。

虽然历时甚短,然而却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探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解铃还须系铃人。

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自发动“兵谏”之日起就在争取和平解决的结局。

这次兵变的性质与以往的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纷争截然不同,绝不是为争个人利益和地盘,而是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根本目的在于促蒋反省,共同抗日。

14 日下午,张杨二将军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交蒋,并表示只要蒋采纳,即可送其回南京。

协议达成后,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返回南京,这一举措,一方面在于维护蒋领袖的体面与威信,另一方面亦有督促其实现诺言之意。

正是张杨二将军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用“兵谏”的形式不加害蒋的生命,在和谈结束后及时“释蒋”并由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形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完整过程。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开端。

本文结合作者查阅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在西安事变中各方势力的利益和主张,进而得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何应钦宋美龄周恩来和平解决相互制衡【正文】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还笼罩在一片夜色苍茫中,熟睡中的蒋介石还没有嗅到空气中异样的气息。

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八项主张,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爆发让中国再次走到了抉择的边缘,失去统帅的南京方面扬言讨伐,宋美龄和宋子文主张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极力相劝,蒋介石从拒绝屈服到接受协议,共产党反复斡旋期望和平解决。

最终,西安事变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派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下面结合所查阅到得一些史料,简单谈谈个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作为事件的主角,张杨二人的态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事变初期,蒋介石拒绝让步之时,张杨二人的态度就早早为事件定下了基调,这也是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基础。

从西安事变爆发的过程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持续敦促张学良剿共,以达到“一斧两砍”的目的,这固然是与张学良的利益相冲突的。

另一方面,西安学生在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介石却怒称要射杀学生,这激起了张学良的强烈不满,也成为了“兵谏”的导火索。

事实上,虽然采取“兵谏”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但张杨二人的初衷是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担心,如果在事件中蒋介石丧生,中国可能重新走上北伐前群龙无首、军阀混战的格局,这显然不是当年为了维护全国统一而宣布“东北易帜”的少帅所希望看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

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

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

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

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

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

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

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

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

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

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

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

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收抗日分子;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实行合作。

如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上述六项,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外。

经过以后的几次谈判,南京方面基本同意接受这些主张,于24日达成了以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为基础的协议。

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

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企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的出路。

蒋介石表示接受谈判达成的协议,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其经过是复杂多变的,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

首先是张、杨起的主导作用,张、杨两人发动西安事变不是要杀蒋介石,其目的是“逼蒋抗日”。

正如张学良对周恩来说:“这次蒋介石来西安后,逼迫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去打红军,不捉他就无法改变他的主张。

捉了他,可以促其反省,逼其抗日。

”“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

”谈判达成口头协议后,张学良召集会议表立即释放蒋介石,他说:“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

”(引自《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龙福元)张、杨是爱国主义者,他们不是爱哪一党哪一个派,他们爱的是国家和民族,任何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同胞遭蹂躏,他们不忍再看到自己的同胞互相残杀,削弱抗日力量,所以他们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张、杨这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敢为天下先、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内在因素。

西安事变不朽的功绩就在于它扭转了在曲折道路上艰难前进的中国历史。

西安事变,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实力派中的一部分人不满南京政府的亲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

发动这次事变的动机是要抗日救国。

当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之后,电邀中共前去西安共商大计之时,中共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推动南京政府走上抗日的道路。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与此同时,爱国救亡团体和民主进步人士对事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救亡团体发表通电,竭诚拥护张、杨的救国行动和八项主张,呼吁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以挽危亡,主张和平解决事变。

宋庆龄提出建议: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可以释放蒋介石,并表示愿前往西安斡旋此事。

国民党内的冯玉祥、李济深
分别致电张学良、杨虎城和国民党政府,支持张、杨主张,反对武力“讨伐”,力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蒋介石有“怒不可遏,闭口不愿发一言”,到被迫口头应允六项条件,以“领袖的人格”担保兑现,客观上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配合作用。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西安事变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出版。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出版。

罗玉明:《西安事变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黄道炫:《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历史教学》2002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