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要紧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进展中的历史作用。
【讲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擅长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人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进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衰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人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①缘故: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材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壮大的集团。
②进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张PPT)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晦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19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421.8.4 Wedne sday, August 04,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 08:5520 :08:552 0:088/ 4/2021 8:08:55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4 20:08:5 520:08 Aug-21 4-Aug-2 1
自 主 探究 2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
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
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1)依据材料,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 重要性?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2)体现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样的治 国思想? (3)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4)据此,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10
感悟唐太宗——再评唐太宗
功绩: 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开创贞观之治, 为大唐盛世奠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 期,创造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其纳谏、用 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局限:
晚年少于纳谏、滥用民力,但能反省。终其一生, “功大于过”。
原创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治方面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 礼宾安 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鸿胪寺
唐太宗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来唐内地经营,唐朝 较大的城市都留有外国商人的足迹。盛唐时代的长安城,欧洲、 中亚各国人、四夷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往来熙攘,是 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贞观后期,唐太宗少于纳谏、滥用刑罚、 滥用民力、求仙炼丹。晚年时撰写《帝 范》,反省过失,总结为君之道。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 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 务农、阅武、崇文。
评价唐太宗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 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 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 慎刑、立法宽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 宁国安民的特点。
4. 文德治国 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注重发展学校 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 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 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统治方式 •武力征服: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 领颉利可汗。此后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 管理。 •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的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和亲: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
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联盟多次谋害李世民不成。626年李建成 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 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和方式:
1、策略: “战而后和”
2、方式: 突厥: 武力征服 东突厥 ⑴准许内迁
⑵设置羁縻府州,仍用少数民族 领袖为官,官位世袭,后代由唐 政府册封
西突厥: (高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设置管理机构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方式多样化
回顾:三省六部制有何历史作用?必修一P1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课外阅读!):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三、晚年的反省(课外阅读):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共23年
(一)“贞观之治”的表现: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 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 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 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如何理解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 历史作用?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 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 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 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参考世纪金榜P5
原创: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3.历史意义: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 多元化。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辐射 作用,形成“中华文化圈”。
日本古都奈良-朱雀门
韩国饮食习惯
日本部分文字和汉字对照表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内容
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完善三省六部制 强调“存百姓”,实行休养生 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 制,轻徭薄赋。
统其众。
──引自《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 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唐太宗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
1.方式:
A.设置地方管理机构: ①羁縻府州:东突厥地区(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安西都护府:征服西突厥,管辖西域。
(1)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
出。
文字材料题: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东突厥部众约陶万人 归附唐朝。贞观四年,就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朝廷内 部出现争议。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
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
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提高效率,加强中央 集权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 扩大统治基础。
民族 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
利于民族融合,巩 固国家统一
对外 开放友好、兼收并蓄
促进国家发展;文 化的多元性
三.评价唐太宗历史地位
唐太宗名言赏析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 多元化。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辐射 作用,形成“中华文化圈”。
日本古都奈良-朱雀门
韩国饮食习惯
日本部分文字和汉字对照表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内容
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完善三省六部制 强调“存百姓”,实行休养生 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 制,轻徭薄赋。
统其众。
──引自《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 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唐太宗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
1.方式:
A.设置地方管理机构: ①羁縻府州:东突厥地区(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安西都护府:征服西突厥,管辖西域。
(1)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
出。
文字材料题: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东突厥部众约陶万人 归附唐朝。贞观四年,就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朝廷内 部出现争议。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
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
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提高效率,加强中央 集权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 扩大统治基础。
民族 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
利于民族融合,巩 固国家统一
对外 开放友好、兼收并蓄
促进国家发展;文 化的多元性
三.评价唐太宗历史地位
唐太宗名言赏析
课件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谢谢观看!
凡軍國大事,剖析断决。中央政府机构規模、典章文物制度,都由他与房商定
魏征 太宗对侍臣说:“……如今魏征逝世,就丧失了一面镜子”
王珪 与房玄龄等人共同主持政务,太宗赞他精于识别评鉴
李靖 讨突厥和吐谷渾有功。
虞世南 太宗曾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
李勣 每次率軍征战,遇敌时随机应变,行动合乎事机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 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 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 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
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吐蕃赞普松赞干步前来提亲,李世民左思右想,难以 决断,遂召集众臣,商议讨论和亲之事,请问从起草 到执行分别要经过哪些部门?
大破龟兹。
派兵伐高丽,无功而还。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
机构设置:鸿胪寺 宗教:“示存异方之教” 朝鲜、日本
结合所学及所给材料,评价唐太宗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 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 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人生,且复 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怼既作,离叛亦兴。每思此,不敢纵逸。”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完善三省六部制
“贞观之治”的出现
类别 土地 制度
赋税 制度
贞观年间
丁男十八以上,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 十亩,若为当户者加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租:每丁岁纳粟二石。 庸:二十日,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 调:随乡之所产,岁纳绫绢絁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如果政府有事要增加力役,加役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均免。 另有灾害时,损失十分之四可减免租;损失十分之六,免租和 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
课件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 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继位:626 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 (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_魏__征___, 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均__田__制__, 轻徭薄赋。
[探究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是 大多数朝士的言论,即“……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教之 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二是李百药的言论,即“今宜因 其离散,……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三是温彦博的 言论,即“……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三种观 点已非常明显。第(2)问从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中国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评价。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 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 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 局面。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 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 采取__息__事__宁__人__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 的新篇章。
2.措施 (1)武力讨伐:629 年以后,唐太宗派________和李靖等大将分 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_羁__縻__府__州___,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刺史,官职可以世袭。此后该制度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 种地方制度。在西突厥,设置__安__西__都__护__府__,管辖西域地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继位:626 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 (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_魏__征___, 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均__田__制__, 轻徭薄赋。
[探究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是 大多数朝士的言论,即“……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教之 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二是李百药的言论,即“今宜因 其离散,……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三是温彦博的 言论,即“……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三种观 点已非常明显。第(2)问从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中国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评价。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 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 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 局面。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 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 采取__息__事__宁__人__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 的新篇章。
2.措施 (1)武力讨伐:629 年以后,唐太宗派________和李靖等大将分 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_羁__縻__府__州___,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刺史,官职可以世袭。此后该制度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 种地方制度。在西突厥,设置__安__西__都__护__府__,管辖西域地区。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64张PPT)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 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请欣赏视频:玄武门兵变
二、贞观之治
1.含义
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_清__明__、 经济__发_展__、社会_稳__定__、文化_繁__荣_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 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 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 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 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 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 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唐太宗认为治国须尊重生命、宽仁慎刑,既体现 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4
二、贞观之治(政治)
15
材料二:唐太宗说“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 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 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二、贞观之治
材料一: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 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难遂 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太宗曰:“公言 是。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 君多欲则人苦……” 材料二:P9 “贞观之治的”出现
根据材料分析“贞观之治” 出现的 原因?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2)太子设法除患
请欣赏视频:玄武门兵变
二、贞观之治
1.含义
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_清__明__、 经济__发_展__、社会_稳__定__、文化_繁__荣_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 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 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 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 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 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 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唐太宗认为治国须尊重生命、宽仁慎刑,既体现 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4
二、贞观之治(政治)
15
材料二:唐太宗说“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 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 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二、贞观之治
材料一: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 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难遂 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太宗曰:“公言 是。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 君多欲则人苦……” 材料二:P9 “贞观之治的”出现
根据材料分析“贞观之治” 出现的 原因?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2)太子设法除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 以德行、学识为本。
为国之道, 必须抚之以仁义, 示之以威信, 因人之心, 去其苛刻, 不作异端。
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 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 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 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 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太宗亲自撰写有《帝范》一书,共十二 篇。“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 在兹焉。” “战战兢兢,若临渊而驭朽;日慎 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全唐文》卷十《帝范序》
唐太宗自评
• 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省得失 何计身后评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 •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 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 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王夫之:“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 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
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 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 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 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 的盛世。……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 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 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 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 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 新罗和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学最多。他 们学成回国后,带回大量汉文典籍,并不 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他们国家的文 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都基 本上模仿唐朝。这样,在7—9世纪时,东 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 “东亚唐文化圈”,就是以唐朝为中心, 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内的文化体系。汉 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式的佛教,是这个 文化圈的共同特点。
唐太宗治国语录 唐太宗的 治国理念 是什么?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唐太宗治国语录 唐太宗的
治国理念 是什么?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本
中央: 二官: 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 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
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 一台: 弹正台 五卫: 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 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完善 三省六部制 ;
慎用刑法,颁布《唐律》.
经济方面 “存百姓”思想;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人才方面 选才:选官不拘一格;
用才:用人扬长避短;
惜才: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民族关系 方面
对外关系 方面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武力征服、册封、和亲、设置机构 。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 的方针。
——《贞观政要》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 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 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 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 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 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 女、乐队等。
(599—649年)
述生平 一页风云展
• •
• •
• •
• •
反晚 躬年 自过 省失
流贞 芳观 千政 古绩
夺玄 位武 登门 基变
一建 统唐 天立 下功
唐 太 宗 一 生
•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 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贞观政要·纳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析谋略 盛衰岂无凭
领域
措施
政治方面 任用贤良, 虚怀纳谏
唐太宗选用官员的途径简表
• 官员名称 魏征 马周 程知节 长孙无忌 阿史那社尔
选用途径 敌对力量
破格提拔 农民起义将领
关陇士族 少数民族将领
《步辇图》
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
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 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 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 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 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 信辞......”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方法: 结论: 影响评价的因素:
总述
•
唐太宗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隋末帮助李渊夺取王位,统一全国的过程 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其当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 任贤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实行开明的民族 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为唐朝 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 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 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 模和典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 兼收并蓄的时代。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 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 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 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 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 张广达、王小甫 著《天涯若比邻》
为国之道, 必须抚之以仁义, 示之以威信, 因人之心, 去其苛刻, 不作异端。
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 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 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 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 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太宗亲自撰写有《帝范》一书,共十二 篇。“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 在兹焉。” “战战兢兢,若临渊而驭朽;日慎 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全唐文》卷十《帝范序》
唐太宗自评
• 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省得失 何计身后评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 •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 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 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王夫之:“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 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
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 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 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 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 的盛世。……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 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 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 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 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 新罗和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学最多。他 们学成回国后,带回大量汉文典籍,并不 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他们国家的文 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都基 本上模仿唐朝。这样,在7—9世纪时,东 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 “东亚唐文化圈”,就是以唐朝为中心, 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内的文化体系。汉 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式的佛教,是这个 文化圈的共同特点。
唐太宗治国语录 唐太宗的 治国理念 是什么?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唐太宗治国语录 唐太宗的
治国理念 是什么?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本
中央: 二官: 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 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
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 一台: 弹正台 五卫: 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 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完善 三省六部制 ;
慎用刑法,颁布《唐律》.
经济方面 “存百姓”思想;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人才方面 选才:选官不拘一格;
用才:用人扬长避短;
惜才: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民族关系 方面
对外关系 方面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武力征服、册封、和亲、设置机构 。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 的方针。
——《贞观政要》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 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 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 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 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 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 女、乐队等。
(599—649年)
述生平 一页风云展
• •
• •
• •
• •
反晚 躬年 自过 省失
流贞 芳观 千政 古绩
夺玄 位武 登门 基变
一建 统唐 天立 下功
唐 太 宗 一 生
•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 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贞观政要·纳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析谋略 盛衰岂无凭
领域
措施
政治方面 任用贤良, 虚怀纳谏
唐太宗选用官员的途径简表
• 官员名称 魏征 马周 程知节 长孙无忌 阿史那社尔
选用途径 敌对力量
破格提拔 农民起义将领
关陇士族 少数民族将领
《步辇图》
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
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 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 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 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 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 信辞......”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方法: 结论: 影响评价的因素:
总述
•
唐太宗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隋末帮助李渊夺取王位,统一全国的过程 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其当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 任贤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实行开明的民族 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为唐朝 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 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 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 模和典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 兼收并蓄的时代。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 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 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 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 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 张广达、王小甫 著《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