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咬人背后的心理学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心理原因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心理原因导读:孩子喜欢打人,常常是由于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有可能就是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
心理咨询案例:乐乐,今年三岁,长的挺壮实,人也很机灵,在家是独子,父母平时很痛爱他。
最近乐乐又被幼儿园退学了。
这已经是第三次被退学,乐乐的父亲很恼火,因为儿子攻击性很强,喜欢打人,在亲子园和别人抢东西,打了个遍;在家脾气很大,动不动就要打人。
心理咨询师解析——孩子打人常常处于以下几种心理原因:一、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打人可能孩子对他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得不好,对别的孩子心存戒备,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与亲子依恋有关。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便能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做父母的可以经常与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加强亲子联结。
此外,如果父母能够真心对待其他小朋友,应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带着孩子到小朋友家玩,做好吃的叫小朋友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这样孩子们之间会越来越熟悉,孩子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二、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孩子打人可能是还没学会情感表达的正确方式。
很多小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对他人身体的一种侵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把这种行为当做自己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孩子并不是故意去打人的,他只不过是还没有掌握与其他孩子沟通的方式,用手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家长可以把孩子这种行为理解为未控制好的“打招呼”方式。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使用走过去微笑,或交换玩具,或分享美食等方式与其他孩子初步建立友谊。
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有“讨好”或“贿赂”的偏向,但在小孩子单纯的世界里可以不用在意。
同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家庭教育-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怎么劝阻都没有用,于是妈妈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呢?一、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小孩子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
小孩子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
小孩子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
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
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
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小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所以,小孩子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而两三岁小孩子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二、小孩子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小孩子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妈的注意力。
因为,妈妈跟她分离得太久了。
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小孩子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妈的缺位,会让小孩子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
幼儿产生攻击问题的心理原因

作业标题:幼儿心理因素实行查找与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原因作业内容: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能够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时敌意攻击;但假如男孩子仅仅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从心理问题的严重水准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更需要幼教工作者的注重。
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准确理解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出原因,及早采取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父母身上能够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因素可能遗传给幼儿,使幼儿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
幼儿的心理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家长在很多方面过度限制和束缚幼儿。
案例1:我们班的雨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接受水平非常强,这让老师们都很喜欢,不过也经常有小朋友报告:“老师,雨轩打我;老师,雨轩欺负我……”,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成效。
后来从他爷爷口中得知,雨轩经常受到他爸爸的束缚。
雨轩爸爸对雨轩的管教非常严厉,能够说雨轩在家,动不动就会受到一顿打:调皮了挨打;没拿到奖状挨打;没得到五角星挨打;甚至老师有时候向他家长提出雨轩在幼儿园犯的小小的错误也挨打。
雨轩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可能导致雨轩产生攻击性行为。
2、同伴的影响。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在情境中主动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给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性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和处理的方法。
一、攻击性攻击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核心性格特征之一。
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具有许多负面情绪,例如愤怒、不满和敌对心理。
他们常常会用肢体或言语来表达这些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攻击行为。
这些儿童通常有较低的自控能力,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较高。
二、冲动性冲动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冲动性的儿童往往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思考能力,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因此,帮助儿童培养冷静思考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三、自尊心问题自尊心问题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性格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常常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问题有关。
一些儿童攻击他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优越感,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另一些儿童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侮辱或羞辱,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因此,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应该重视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尊心。
四、社交技能缺失儿童攻击行为还与他们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有关。
一些儿童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往往采取了攻击行为来解决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他们可能没有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也缺乏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因此,帮助儿童学习积极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结论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攻击性、冲动性、自尊心问题以及社交技能缺失等性格特征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咬人案例分析

幼儿咬人案例分析幼儿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咬人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幼儿咬人的原因、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咬人的原因。
幼儿咬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幼儿可能会因为长牙或者口腔不适而产生咬人的行为。
在心理方面,幼儿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定、缺乏沟通能力或者受到挫折等原因而咬人。
在环境方面,幼儿可能会受到家庭、幼儿园或者其他社交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咬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咬人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应对幼儿咬人的行为。
当幼儿出现咬人的行为时,家长和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或行为来回应幼儿的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及时制止幼儿的咬人行为,并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和教育。
同时,家长和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咬人的原因,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惩罚和引导,让幼儿明白咬人是错误的行为,并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除了应对幼儿咬人的行为,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幼儿再次出现咬人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家长和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监督和教育,及时发现幼儿出现咬人的迹象,并进行干预。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口腔卫生和健康管理,避免因为生理原因而导致幼儿出现咬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和应对。
针对幼儿咬人的原因、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引导。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家长和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咬人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孩子咬人如何引导家长文案

幼儿园孩子咬人如何引导家长文案标题: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幼儿园孩子咬人问题导语:幼儿园孩子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但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以及有效处理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园孩子咬人的原因、如何引导孩子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这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原因分析1.学习阶段:幼儿园阶段正处于学习和适应社交的阶段,他们还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成熟方式,常常用无语言表达和暴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争抢资源:在一片有限资源面前,幼儿园孩子缺乏自主分享的意识,以及解决争执问题的能力,所以会选择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权益。
3.情绪问题:幼儿园孩子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无法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情绪激动时会选择咬人来发泄。
二、如何引导孩子1.婉转引导:家长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婉转引导孩子,指出咬人行为是错误的,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理解咬人的后果。
2.建立正面行为模式: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绪管理:引导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并合理表达,从而减少咬人行为的发生。
可以通过游戏或绘本等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控制情绪,并学习冷静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处理问题1.保持家园沟通:家长应与幼儿园保持紧密的沟通,分享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咬人的具体情况,以便共同解决问题。
2.探究原因:家长要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深入了解孩子咬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多方面分析孩子的需求和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3.合作解决问题: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密切合作,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倡导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积极的环境。
4.主动寻求帮助:如果孩子的咬人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过渡这一阶段。
结语:孩子咬人是幼儿园阶段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咬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从了解咬人行为的原因,引导孩子正确行为和有效处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处理问题,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解析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一、心理学对攻击性的认识和研究“老师,XXX又打人了!.”“XXX把XXX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战争,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孩子之间的打斗、争吵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
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
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
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二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
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
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
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
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人咬人背后的心理学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
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
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
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
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
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
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
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
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
他马上就规矩了。
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