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习资料:4_呼吸系统_大体_6
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

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怀化医专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熊蓉华舒筱灿李晓阳舒旭编吴和平审怀化医专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前言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
学习中既要注意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意培养观察辨认各种病变的基本能力及学会病理临床联系,为学习临床学科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及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病理学实验指导。
较之传统的实验指导,在内容安排上,增加了病例讨论的内容,以加强病理临床联系,培养同学们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增加了性病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设置之不足,在编写形式上,融《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于一体,便于学生使用及教师批阅;同时选择了部分病变图照,由学生描述,更丰富了实验内容。
本实验指导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部分由吴和平、熊蓉华、舒筱灿三位老师分别编写,病理生理学分由李晓阳老师编写。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错误难免,恳请各位师生在使用时随时指正,使之日臻完善。
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病理学实验结论 (1)实验一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3)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7)实验三炎症 (12)实验四肿瘤(一) (16)实验五肿瘤(二) (20)实验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23)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 (27)实验八消化系统疾病 (30)实验九泌尿系统疾病 (34)实验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8)实验十一甲状腺疾病 (42)实验十二传染病(一) (44)实验十三传染病(二) (48)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实验实验须知 (51)实验一肺水肿 (54)实验二失血性休克 (57)实验三缺氧 (60)第一部分病理学实验绪论一、病理学实习目的病理学实习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幻灯、课件、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动物实验和病例讨论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19:46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33
19:46
4、结局及并发症
1) 结局:多能治愈。 2) 并发症
1) 呼吸衰竭; 2) 心力衰竭; 3) 肺脓肿和脓胸 4) 支气管扩张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7
19:46
四、结局及并发症: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系由于细小支气管阻塞性 通气障碍引起的肺组织过度充气膨胀。发生机理:
①小,细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内压↑ ②支气管壁和肺泡壁弹力纤维破坏。肉眼见肺组
织膨胀,边钝圆,色苍白,弹性↓。镜下肺泡 扩大,肺泡壁变薄并互相融合。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5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 咳嗽、咳痰: • 白色粘液泡沫状痰 • 粘液脓性痰(急性)
• 喘息 • 肺底可闻干、湿罗音 • 后期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哮鸣音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19:46
6
19:46
四、结局及并发症:
1、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受炎性破坏而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 持久扩张。除慢性支气管炎外,还可继发于百日咳、麻疹 后肺炎等。主要由于支气管壁结构破坏,管腔阻塞或周围 纤维化组织的牵拉引起。多见于肺下叶,支气管呈囊状或 圆柱状扩张。临床主要 表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或咯血。
大叶性肺炎红肝期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46
19:46
大叶性肺炎灰肝期
《病理学基础》呼吸系统疾病 ppt课件
47
19:46
融合性小叶性肺炎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学总结

精品文档第一节肺炎(Pneumonia)1、概念:肺部的血管系统对各种致炎因子产生防御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多指终末气道、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2、分类:•按病因: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按范围: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按性质: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肉、芽肿性、浆液性、干酪性一、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急性弥漫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
•主要表现:起病急、寒颤、高热、胸痛、铁锈色痰、血白细胞上升、咳嗽、呼吸困难、肺实变体征,青壮年(男性)多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90〜95%由肺炎链球菌(或肺炎杆菌金葡溶血链流感嗜血)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2、发病机理:肺炎球菌有荚膜,对组织有抗吞噬作用。
机体对肺炎球菌有过敏现象。
细菌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大量浆液、纤维蛋白原渗出引起纤维素性渗出性炎。
病变发展迅速,炎症经肺泡孔、支气管累及肺段或整个肺叶。
而局部不一定有肺炎球菌的出现。
(二)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1、病理改变:肺泡壁毛细血管的扩张和闭塞;肺泡腔内渗出物内容的改变。
2、分期及特点:(1)充血水肿期(conges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工肉眼观:病变肺叶充血、水肿、呈暗红色。
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毒血症(2)红色肝样变期(red hepatiza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渗出物有大量红细胞及纤维素。
肉眼观:病变肺叶呈暗红色,切面成颗粒状,质地变实,类似于肝。
肺实变(consolidation of lung):任何原因致肺泡腔内积聚浆液、纤维蛋白和细胞成分等,使肺泡含气量减少、肺质地致密化的一种病变。
临床病理联系:①细菌(+):毒血症;②胸膜渗出:胸痛、摩擦音;③红细胞:铁锈色痰;④无效灌注:缺氧(3)灰色肝(样)变期(gray hepatiza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闭塞,肺泡腔内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中医《病理学》资料-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变化
� 充血水肿期 � 红色肝样变期 � 灰色肝样变期 � 吸收期
Lobar Pneumonia
病理变化:
1.充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肿期: (第1-2天) 镜下观:肺泡壁
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 出,少数RBC、WBC
叶支气管 段支气管
导气部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肺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呼吸部
肺泡囊 肺泡
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 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 细支气管为肺的导气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 管、肺泡囊和肺泡为肺的 呼吸部
一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 支与肺泡称为一个肺小叶 (pulmonary lobule)。是
呼吸系统疾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概 述
组成:
鼻、咽、喉、气管、 支气管、肺等。 功能: � 气体交换(外呼吸) � 产生多种 活性物质 � 嗅觉 � 发音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trachea)是由1520个半环状气管软 骨为支架构成的硬性 管道。
管壁结构分3层 � 粘膜 � 粘膜下层 � 外膜
由C形透明软骨环和结缔组
织组成。 支气管 (bronchus) 与气管结
构基本相同。三层分界不 明显。入肺后软骨环变为 不连续的软骨片,平滑肌 逐渐增多。
支气管内面扫描电镜图
肺(lung)
肺被覆浆膜,分为实质和间质 两部分。 肺实质:肺内气道及肺泡。 肺间质:气道及肺泡周围的结 缔组织、血管、淋巴 管、神经等。 支气管树: 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 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 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 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囊、肺泡。
呼吸系统病理分析

呼吸系统病理分析一、呼吸系统病理概述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供氧和清除代谢废物,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本文将就呼吸系统常见病理进行分析。
二、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和喉部,是人体与外界之间的第一道屏障。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有鼻窦炎、扁桃体炎和咽炎等。
1. 鼻窦炎鼻窦是头颅内空洞,其主要作用是减轻头颅重量、增加声音共鸣效应。
鼻窦感染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
患者常出现鼻塞、流涕和面部压力感等症状。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黏稠的分泌物和粘附菌群。
2. 扁桃体炎扁桃体位于咽喉后方,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扁桃体炎常见于儿童,感染会引起扁桃体发炎、肿大和发红。
患者常伴有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镜下观察可见扁桃体表面有充血和脓样渗出物。
3. 咽炎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反应,多由感染或刺激性因素引起。
常见的症状包括咽部干涩、灼热感和异物感等。
镜下观察可见黏膜水肿、充血以及浅表溃疡等变化。
三、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部,是呼吸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呼吸道感染较上呼吸道更严重,并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1. 支气管炎支气管是连接气管与肺部的逐级分支管,其内壁包含保护粘液和多种免疫细胞。
如果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就会引起支气管炎。
患者经常咳嗽,有时有痰。
镜下观察可见支气管黏膜水肿、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2. 肺炎肺炎是指肺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肺组织损伤。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
根据不同致病菌的侵袭范围和严重程度,肺炎可以分为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镜下观察可见肺泡内有充血渗出物,被白细胞浸润。
四、多种原因导致呼吸系统损伤除了感染以外,其他原因也会导致呼吸系统的损伤,如创伤、职业暴露和错误使用药物等。
1. 职业暴露引发的呼吸系统损伤一些职业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如粉尘、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等,长期接触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病理学概述

研究进展:新型 药物研发、基因 治疗、免疫治疗
等
研究展望:个性 化治疗、精准医 疗、人工智能辅
助诊断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研究方法:从 传统的病理学 研究转向分子 生物学、遗传 学等现代研究 方法
0 1
研究内容:从 单一的疾病研 究转向多学科 交叉的研究, 如呼吸系统与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等
0 2
研究目标:从 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转向疾病 的预防和健康 管理
0 3
研究领域:从 传统的呼吸系 统疾病研究转 向新兴的呼吸 系统疾病,如 COVID-19等
0 4
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个性化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
和治疗疾病。
病毒感染:如流 感病毒、呼吸道 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肺 炎链球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等
真菌感染:如曲 霉菌、念珠菌等
寄生虫感染:如 肺吸虫、蛔虫等
病毒与细菌混合 感染:如流感病 毒与肺炎链球菌 混合感染等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如过 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等
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如淋 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
组织损伤:细 胞坏死、纤维 化、瘢痕形成 等
气道阻塞:气 道狭窄、气道 壁增厚等
肺泡损伤:肺 泡壁增厚、肺 泡腔扩大等
呼吸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下降、 换气功能障碍 等
免疫反应:免 疫细胞活化、 免疫因子释放 等
01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组织病理、细胞病理 等
0
0
0
0
1
2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df393bf6f1aff00bfd51e43.png)
临床:毛细血管受压闭塞,肺泡不能
充气,缺氧状况得以改善。细菌杀灭, 咳出粘液脓痰。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大叶性 肺炎
灰色 肝样变期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大叶性肺炎灰肝期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4)溶解消散期
眼观:实变肺叶渐软。 镜观:纤维素溶解。 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历时1-3周。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充血水肿期—发病的第1-2天,肺泡腔
内有浆液渗出(浆液性炎) ,有少量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眼观:肺肿胀,饱满,重量增加。 切面溢出多量]呼吸系统疾病
(2)红色肝样变期—发病的第3-4天,肺 叶充血(出血性炎) ,暗红色,实变,似 肝脏外观。
镜下: (1)肺泡间隔增宽,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
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2)肺泡腔无或仅有少许浆液渗出。 (3)小、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炎细胞浸润。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合并症
肺肉质变 肺脓肿
胸膜肥厚和粘连 败血症、脓毒血症 感染性休克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机 化 性 肺 炎
肺 肉 质 变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肺 脓 肿
(二)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1、概念: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以细
支气管为中心,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 状散布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又称支气管肺 炎(bronchopneumonia)。 主要发生于小儿和年老体弱者。
动物医学基础知识点

动物医学基础知识点一、动物解剖学基础。
1. 骨骼系统。
- 组成: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头骨保护脑等重要器官,躯干骨构成脊柱和胸廓等,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例如,马的颈椎有7块,猪的也是7块。
- 功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作为肌肉附着的支架,并且参与运动。
2. 肌肉系统。
- 分类: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附着于骨骼,受意识支配,例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它们通过收缩和舒张来带动骨骼运动;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血管壁等,不受意识直接控制,其收缩缓慢而持久;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特点。
- 肌肉的命名:根据肌肉的形状(如三角肌)、位置(如胸肌)、起止点(如肱三头肌)、功能(如伸肌、屈肌)等命名。
3. 消化系统。
- 组成: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胰等)。
-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有牙齿用于咀嚼食物,舌用于搅拌食物和辅助吞咽,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初步分解淀粉。
- 胃:不同动物的胃结构有所不同。
单胃动物如猪、马等,胃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反刍动物如牛、羊等,胃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可对粗饲料进行发酵分解。
-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等。
- 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形成粪便。
4. 呼吸系统。
- 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 鼻腔:有加温、湿润和过滤空气的作用,鼻腔内的鼻毛可阻挡灰尘等异物,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黏附灰尘并湿润空气。
-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到肺泡。
5. 泌尿系统。
- 组成: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和肾小管。